?

遼源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治理探析

2021-04-02 23:32青,張鋒,沈
東北水利水電 2021年12期
關鍵詞:遼源市坡耕地水土保持

魯 青,張 鋒,沈 楠

(1.遼源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吉林遼源136200;2.松遼水利委員會,吉林 長春130021;3.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吉林長春130021)

1 自然概況

遼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下轄東豐、東遼兩縣,市區設龍山、西安兩區,總面積為5 140 km2;因東遼河發源于此而得名。遼源市地處長白山余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丘陵、低山、臺地、平原分別占總面積的64.3%,20.5%,8.9%和5.7%。遼源市屬中溫帶濕潤區,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66.5 mm,降水70%~80%集中在6—9月份。流經河流有東遼河、伊通河及輝發河支流蓮河、大沙河。土壤以白漿土、暗棕壤和草甸土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36.1%,35.7%,21.6%。植被屬于長白山植物區系,屬于針闊葉混交林帶,林草覆蓋率為26.9%,喬木樹種主要有黑松、落葉松、山楊、白樺、黑樺、糠椴、胡桃楸等;灌木主要有平榛、毛棒、胡枝子、山梅花、金銀忍冬、暴馬丁香等;草本植物有細辛、穿地龍薯蕷、玉竹、天南星、寒蔥、蕨類植物等。

2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

2.1 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2019年吉林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遼源市水土流失面積達2 189.83 km2,占總面積的42.6%,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按行政區劃分,龍山區、西安區、東豐縣、東遼縣水土流失面積分別為86.92,76.24,1 056.01,970.66 km2。按侵蝕強度劃分,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強烈侵蝕、極強烈及以上侵蝕面積分別為1 752.52,302.75,85.73,48.83 km2。按侵蝕地類劃分,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坡耕地和稀疏林草地。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遼源市規模以上(長100 m以上)侵蝕溝6 663條,其中穩定溝306條,發展溝6 357條;侵蝕溝總長1 780.9 km,溝壑密度達0.35 km/km2。侵蝕溝主要發生于坡耕地及疏林地上,侵蝕溝數量增加已成為遼源市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要標志。

2.2 水土流失危害

1)剝蝕表土,蠶食耕地,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遼源市是吉林省主要糧食產區和國家糧食基地,由于水土流失,土層厚度逐年變薄,有機質含量減少,肥力降低,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甚至失去了農業利用價值,威脅糧食生產安全。同時,侵蝕溝的發育發展,使地表變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破壞農田水利、便道等設施,限制農業機械化耕作,嚴重阻礙遼源市農業現代化進程。

2)淤積泥沙,污染水質,威脅防洪和飲水安全。遼源市是東遼河的發源地,伊通河及輝發河的上游,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泥沙下泄淤積,削減了河(溝)道行洪能力,降低水利工程綜合效益和運行壽命,威脅防洪安全;同時,水土流失攜帶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化肥、農藥等污染物流入江河湖庫,造成水體面源污染、富營養化,對群眾飲水安全構成危害。東遼河二龍山水庫1950—2010年泥沙淤積總量達1.79億t[1],伊通河下游的新立城水庫、飲馬河下游的石頭口門水庫,為長春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地,目前均存在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問題[2-4]。

3)惡化生態環境,威脅生態安全,影響可持續發展。水土流失導致土壤退化貧瘠,林草生長恢復緩慢,加劇溝道侵蝕發展,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惡化生態環境,降低環境承載力,影響遼源市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3 水土保持現狀

基于遼源市剝蝕表土、蠶食耕地,淤積泥沙、污染水質,惡化生態環境,水土流失嚴重,對國家糧食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及美好生態環境的建設構成了極大威脅,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對遼源市水土保持治理給予極大的支持。近年來遼源市境內開展的國家項目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生態修復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等。以上水土保持相關工程均已取得了較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使遼源市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均顯著下降。2019年相對2011年,遼源市水土流失面積由2 303.69 km2減少到2 189.83 km2,水土保持率由55.18%增加到57.40%;中度以上侵蝕面積占總侵蝕面積的比列,由2011年的56.71%降低到2019年的19.97%。

3 防治途徑與技術體系

3.1 防治途徑

該區水土保持的重點是加強植被保護和建設,坡面治理和侵蝕溝治理相結合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主要防治途徑如下:

1)嚴格生產建設項目管理,提高防治標準,加大水保方案落實;加大對毀林毀草開荒、陡坡開荒的整治力度,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的發展。

2)在遠山區,大規模開展生態修復,防止人為破壞,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對天然次生林進行植被恢復,嚴格禁止皆伐,同時進行精心培育和管理,積極引進紅松、沙冷杉等樹種,逐步改善現有天然林地組成結構,以恢復發展成針闊葉混交林為目標。

3)在近山區,特別是河道和水庫周邊,以坡耕地、殘次林、荒坡地、植被較差的溝道為重點,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尤其是重視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同時,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村屯周邊建設沼氣池、小型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減少面源污染。

3.2 防治技術體系

遼源市水土保持治理圍繞土壤保持和水質維護進行,水土流失防治技術體系主要為“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分水嶺及坡面防護體系。對現有的天然林、人工林進行全面保護,封山育林育草。對稀疏林、灌木林進行補植、改造,發展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

第二道防線是坡面防護體系。包含坡中上部的荒山荒坡防護體系、坡中下部的農田防護體系。

荒山荒坡防護體系:坡中上部,荒山荒坡較多,在荒山荒地合理布設治溝工程和截流工程措施的基礎上,經整地后,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加植被覆被率。坡面平整的地塊,采用水平溝、水平階整地;坡面破碎的地塊,采用魚鱗坑整地;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發展經果林;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塊發展用材林、水保林或灌草;在人口密集人畜活動頻繁的村鎮附近及主要路旁,采用圍欄設施進行生態修復。

農田防護體系:對小于5°的坡耕地改順坡起壟為橫坡壟作,5°~10°的坡耕地,按照“看山形,定壟向;看土質,定坡降;看坡度,定田寬”的原則修筑地埂,耕作時向下翻土,逐步使田面水平達到截短坡長、攔截徑流、降低坡度的目的,并利用田埂種胡枝子、黃花菜、紫花苜蓿等,發展地埂經濟。10°至禁墾坡度以下的坡耕地結合當地特點,在坡腳上選擇土層厚、石塊較少的地塊修筑坡式、水平梯田;在不適合修梯田的地塊,加大密度修地埂并種植植物帶,或修果樹臺田,發展經果林生產。對禁墾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

第三道防線是溝道防護體系。對侵蝕溝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溝頭采取排水型跌水式溝頭防護措施,溝道中上游,侵蝕沖刷較強,應以抗沖性強的漿砌石和石籠谷坊為主;溝道下游,侵蝕沖刷較弱,且水肥條件相對較好,布置干砌石谷坊、土谷坊、土柳谷坊。溝邊栽護溝林,防治兩岸擴張。對潛在危險性大的溪溝,在村莊或耕地比較薄弱地段通過工程措施進行整治,工程措施以修鐵絲籠護腳、護坡和丁字壩為主。

4 結語

遼源市跨遼河、松花江兩個流域,既是東遼河的源頭,又是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輝發河的上游地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質維護功能。遼源市位于《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東北平原主產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必須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藏糧于地。以上針對遼源市提出的防治途徑及水土保持技術體系是對以往水土保持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后續仍需根據治理經驗進行優化研究和完善。

猜你喜歡
遼源市坡耕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縣萬壽菊產業發展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水土保持
遼源市氣候特征分析
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縣脫貧攻堅
水土保持
遼源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新情況、新問題及對策思考
吉林:遼源市總“四不讓”力推互助保障
資陽市雁江區:防治并重 建管結合 創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