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醒年代》里的紅色地標

2021-04-12 15:24若琪
新天地 2021年3期
關鍵詞:陶然亭覺醒年代李大釗

若琪

最近,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在央視一套播出。劇中集中反映了從1915年《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問世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波瀾壯闊的時代,曾經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人物在電視劇里變得鮮活起來。全劇共涉及真名真姓的歷史人物上千位,時光流轉,當年這些進步人士活動過的地方也成為了“紅色地標”。讓我們邊看電視劇邊尋訪這些名人故地,傾聽那歲月深處發出的時代回響。

北大紅樓

在北京故宮角樓以北,景山公園東側,有一片古老的建筑。這里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四女兒和嘉公主的府邸,公主去世后,府邸被內務府收回。1898年,曾經的公主府被選為京師大學堂校址,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最初的校址。民國成立后,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隨著學科的增加及辦學規模的擴大,原有的五進院落作為大學校區還是有些捉襟見肘。1918年8月,一座西洋古典風格的大樓在北京沙灘的漢花園拔地而起。大樓主體采用赭紅色的磚砌成,青磚窗套,紅瓦披頂。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紅樓”,用作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稱為“北大一院”,而更早的公主府校區則被稱為“北大二院”。

此時,北京大學由蔡元培擔任校長,集中了一批有近代意識的新型知識分子,使得這里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重鎮。設在北大紅樓一層的圖書館和李大釗的辦公室常常聚集著一群群關心國家命運和前途的知識分子和學生。

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在北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專門安排了房間作為研究會的活動室,成員們親切地稱之為 “亢慕義齋”,“亢慕義”取義于“共產主義”一詞的德文音譯。要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首先必須做一個馬克思的讀者,在“亢慕義齋”里,李大釗組織有志青年搜集整理和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著作,他們時而伏案研讀,時而走進群眾中進行宣講。

在秘密狀態下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實際成為當時北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其成員多是五四運動中的骨干和積極分子。研究會通過收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舉辦座談會討論、組織出版工作等,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員發展很快。

1920年10月,在北大紅樓一層東南角的圖書館主任室,北京共產黨小組秘密成立,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北大紅樓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大釗故居

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是個古樸尋常的院落,這個當年叫“石駙馬后宅35號”的院落,是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據黨史專家考證,中國共產黨籌建時期的許多重大活動,建黨初期中共北方區委的一些重要會議,就是在這個院落進行的。在這里,李大釗多次會見共產國際代表,接待進步青年傳播共產主義火種,寫下許多“求達真理”的文字。

李大釗每月薪水十分豐厚,可是因為資助青年學子和開展革命事業,總是入不敷出。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得不“釜底抽薪”,每月扣李大釗50塊大洋,把這些錢交給他的妻子來維持家用。

李大釗犧牲后,家中只剩一塊大洋,無力安葬。時隔6年,在社會捐助下,才舉行公葬。葬禮上,一輛騾車將一塊墓碑送到墓穴,碑上寫著“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人們害怕這會招來反動派對墓地的破壞,只好秘密埋下。直到1983年,李大釗遷葬陵園,墓碑才重見天日。

陶然亭慈悲庵

在《覺醒年代》中陳獨秀、錢玄同和劉半農3位初次見面的朋友相約雪中陶然亭的場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陳獨秀、錢玄同和劉半農飲花雕、賞雪景、聽古琴、談理想,這一情節拍攝得唯美又浪漫。陶然亭位于北京南城,七百多年前,這里水系縱橫,遠可望西山美景,近可觀湖光水色,元人在此建庵一座,取名慈悲庵。清康熙年間,時任窯廠監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內建亭,并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為亭題額曰“陶然”。此亭建成后,許多社會名流紛至沓來,賦詩賞景,歌誦敘懷,成為皇都一處著名的游覽景點。

近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回憶說:“過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勢寬闊,又有些野景,它就成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覽聚會之地。同時,應科舉考試的人,中國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當然去逛過。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國就傳開了。我記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兩句詩說陶然亭,詩說:‘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p>

在近代,清末至民國期間,陶然亭荒蕪僻靜,林則徐、龔自珍、秋瑾等愛國志士常來此吟詩抒懷。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進行革命活動,留下紅色足跡。

1921年7月,李大釗在慈悲庵租下南廳兩間,這里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北方黨組織的秘密聚會場所,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活動,為古老的寺院平添傳奇與光彩,這里由此被譽為“人民革命的搖籃”,紅色政權夢開始的地方。

魯迅博物館

在《覺醒年代》第八集魯迅先生登場,魯迅和錢玄同第一場戲的對白“假如有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正是《吶喊》自序中的對話原文。

1918年1月,魯迅加入《新青年》編委會,并于同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這一筆名登上文壇。魯迅與李大釗、陳獨秀的相知,就與共同參與《新青年》編委會的工作有關。

如今的北京魯迅舊居不是標準的四合院,是魯迅親自設計改造的很有意思的小院。小院分前后兩個院,前院是住宅,后院是小花園。前院主要有倒座房4間,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由于地方比較窄,所以西廂房做得很窄,成了廚房。在大門和前院之間有屏門,在倒座房的最西一間與前院之間有小門。正房的左右兩間分別是魯迅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的居室,中間一屋向北接出一間房,被稱為“老虎尾巴”,為魯迅的居室。倒座房是魯迅的書房和會客室,前院里有魯迅親自栽下的丁香樹。從正房與西廂房之間的小門,進入第二進院,院子西側為廁所,院子中間為水井。院子里種有花草樹木。魯迅在這里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3本文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墳》的一部分文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魯迅,多次提到他的文章是“聽將令”的,為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在李大釗所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上,魯迅發表的小說《藥》和4篇《隨感錄》,無疑是用文學的語言回應了“將令”。李大釗也曾高度評價當時魯迅新發表的小說《長明燈》,說這篇小說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喊了“救救孩子”之后,緊緊接上去的戰斗號角。李大釗被害后,魯迅不顧危難,為昔日的戰友葬儀捐款,并為其遺作《守常全集》撰寫了題記。

北京魯迅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館內的北京魯迅舊居是北京市保存最為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魯迅舊居。1949年10月19日,北京魯迅故居對外開放。1956年,北京魯迅博物館在故居東側落成。1979年8月21日,“魯迅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北京魯迅舊居”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北京魯迅博物館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猜你喜歡
陶然亭覺醒年代李大釗
李大釗《青春》
李大釗
從“覺醒年代”汲取奮進力量
《覺醒年代》:直叫人上頭的主旋律
北京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