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六安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2021-04-14 18:12孫邦國
卷宗 2021年25期
關鍵詞:六安市六安縣域

孫邦國

(中共六安市委黨校,安徽 六安 237000)

學術界對縣域經濟的含義有多種理解,縣域經濟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進行資源配置、發展經濟,它屬于區域經濟范疇。廣義的縣域經濟還包括市轄區,本文采用廣義的縣域經濟概念。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這充分說明了縣域的重要性,而在縣域總體發展中,縣域經濟居于決定性地位??h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必須而且要率先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六安是個農業大市,工業基礎相對較弱,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研究六安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必要。

1 六安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俗稱“皖西”,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以及國家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金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六安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研究六安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包括兩個開發區。

1.1 縣域經濟競爭力較弱,發展不均衡

2020年安徽省縣域經濟總量(按照GDP總量排名)20強中,六安沒有一個縣上榜,六安市排名第一的舒城縣GDP總量比全省第二十強界首市少了近40億元,比第一名肥西縣更是少了564億元。根據《安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辦法》,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中,2019年,僅有金寨縣位列C 類第五名,2020年有進步,舒城縣、霍邱縣和裕安三縣、區進入C 類前列,分列第一名、第三名和第十名。但是,總體來看,六安市縣域經濟競爭力是較弱的。六安市縣域經濟發展還不均衡,而且差距較大以2020年為例,從GDP總量看,舒城縣以 306.54億元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裕安區和第三的金安區和舒城縣的差距不大,但是第四名霍邱縣比第三名金安區少了65億元,位列最后一位的葉集區比倒數第二的霍山縣少97億元,比舒城縣少237億元。葉集總量偏小是因為設區較遲,鄉、鎮、街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等客觀因素決定的。

1.2 人口流失,發展縣域經濟所需人才短缺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以后,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其中不乏創業創新人才,由于六安沒有合適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所以這些人力資源一直在為經濟發達地區服務,他們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鎮化的從業人員一般收入較高,城鎮化就是巨型抽水機,不僅抽走了資金、技術,還抽走了人才,六安也不例外。每年的高校畢業生,特別是那些高層次人才畢業后鮮有回六安發展。留下來的人口多是老弱婦幼,不僅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貢獻,還帶來了經濟、教育、養老等諸多社會問題。

1.3 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縣域創新能力低下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最關鍵要素。由于受區位、配套設施和創新環境的制約,縣域很難引進高端人才,即使引進來也很難留得住。同時六安縣域創新平臺和創新載體建設滯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實驗室、工作站都比較少,科技創新服務缺乏??h域高新技術企業、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數量很少。創新能力低下必然導致產業層次不高??v觀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發達地區,凡是創新能力強的地區,縣域的產業競爭力必然強,例如以色列、“硅谷”和我國的深圳等地區。

1.4 縣域之間合作不夠,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缺乏

縣域經濟涵蓋一、二、三產業及各具體部門,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是各種政策、要素、產業聚集的平臺,同時也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綜合性經濟系統,它有自身發展、壯大的規律。多年來傳統的地方考核評價體系使得縣域經濟發展更多以競爭為導向,相鄰縣域之間發展缺乏協同和配合,更多表現為競爭關系,甚至會出現爭搶某個招商引資項目的情況??h域發展往往以本行政區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在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等重大決策方面則局限在各自行政區劃范圍內,這是我國的一個普遍現象。行政壁壘阻隔了縣域經濟的聯系和協作,負面影響較大。近年來出臺的系列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遵循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加強區域協作。由于缺乏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區域資源共享性相對較弱,導致縣域間交通基礎設施聯動度偏低,產業發展的協同性不足,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

2 加快推進六安市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2.1 加快建設工業園區

2020年,六安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4.3:36.3:49.4,第一產業比重大,第二產業比重小,屬農業大市,工業欠發達,各縣域三次產業結構也相差無幾?!盁o農不穩,無工不富”,發展工業是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是高起點完善規劃編制。結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六經濟走廊建設規劃,加強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編制,實現創新發展、集約發展、集聚發展、綠色發展。二是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產業集群。把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圍繞區域優勢產業鏈、特色產業集群,探索建設產業聯盟,引導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協同創新。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強鏈”和“補鏈”,完善配套產業,打造產業集聚區,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2.2 發展縣域特色產業

六安市打造的綠色發展平臺“一心一廊、一谷一帶、一嶺一庫”。所謂“一心一廊、一谷一帶、一嶺一庫”,是指六安中心城市、合六葉工業走廊、六安茶谷、淠河生態經濟帶、江淮果嶺和西山藥庫,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于縣域經濟振興、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六大平臺發展的產業是特色農業、特色工業和特色旅游業。首先,發展特色農業。要立足縣域農業資源,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轉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農產品。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整合縣域農業資源,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走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其次,發展特色工業。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如茶產業、石斛產業、中醫藥產業、油茶產業等縣域特色產業,通過農業和工業融合發展增強縣域工業實力。再次,發展特色旅游業。結合縣域旅游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旅游業。要做強做大紅色旅游,吸引域外游客前來旅游消費,打造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做足青山、綠水文章。通過發展特色旅游業帶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拉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3 廣納縣域創新創業人才

人才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縣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就是各方面人才匯聚高地,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在新時代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吸納返鄉創業人員,返鄉務工人員,他們在外地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掌握了較高的技能。新鄉賢是發展縣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千方百計創造機會讓他們發揮作用,服務家鄉。對于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新創業要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在購房、創業啟動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培育創新創業生態,鼓勵創新創業,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失敗。充分利用“互聯網+”為縣域經濟發展賦能,“互聯網+”在優化縣域產業結構、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深化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強對當地勞動力有,特別是互網業務能力的提升,形成線上線下的雙向支撐和互促發展局面。

2.4 促進民營經濟振興

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民營經濟是一支重要力量。六安市出臺了《關于六安市返鄉創業工程的實施意見》,推進小微企業創業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兩大平臺建設,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量加速擴張、結構不斷優化、活力持續增強、對外開放活躍、社會貢獻突出”的特點。六安一直是勞動力輸出大市,以前倡導“勞務經濟”、“離鄉經濟”,現在要鼓勵和支持在外創業者攜帶資金、技術、經驗等資源返鄉創業創新,發展回鄉經濟。發展回鄉經濟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較好選擇,縣級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暢通回鄉渠道,引導支持回鄉經濟發展,推動形成遍地“開花結果”的回鄉創新創業潮,促進民營經濟新一輪大發展。

2.5 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銜接

我國正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這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一是打破行政壁壘,建立縣域間協同發展新機制。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搶抓建設新農村和擴大內需的機遇,打通制約縣域間要素、資源、技術等流通的“堵點”和“瘀點”,暢通經濟循環。二是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堅持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一體實施。三是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堅持實施新型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避免“有城無產”的空城和“有產無城”的現象出現。推進產業和城鎮空間、人口就業等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在更深層次上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結合。

猜你喜歡
六安市六安縣域
解析幾何試題精選
安徽六安:鄉村直播 “云端”致富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產業扶貧“特色牌”
六安市水資源評價研究
六安市金安區構建環保法治新秩序
吳月娘愛的,賈母不待見的,都是這杯六安茶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一項縣域中招政策的回顧與反思
六安市四院承擔兒童“窩溝封閉”項目
六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實施六安市首例3D腹腔鏡手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