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分析

2021-04-14 18:12王志軍
卷宗 2021年25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遺產

王志軍

(禹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 禹州 461670)

民俗,泛指在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域廣大、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各民族的生活習慣、節日習俗逐漸融合,并代代傳承下來,形成各具特色、形態各異的民俗文化,其中大部分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目前,對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有學校教育、傳承人師徒傳承、區域性群體活動傳承等形式。在新時期,其傳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但如能從強化保護主體職能、增進文化認同、保護文化空間、堅持民間事民間辦、發揮關鍵傳承人作用、加大學校傳承力度、加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等方面著手,是能夠取得較好效果的。

1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1.1 地域性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屬于地域性文化的一部分,其產生和所處地域的人文風俗以及生活環境等具有非常,依賴于當地的風土人情,因地域而出現。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社會節奏非???,村落逐漸消亡,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陷入困境。由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征明顯,對當地的生活環境等因素的依賴性非常大,離開了這片區域就難以生存,所以很多項目的普適性差,其保護和開發要依賴當地地區的發展。

1.2 群體性

民俗文化還具有群體性的特征,世界上有了人就開始產生人的風俗習慣,而人是一種群居性的生物,因此依賴于人產生的民俗文化也具有群體性的特點,民俗是一種和人共始終的文化現象,是傳統和現實的連接,連接著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從民俗文化的種類來看,其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漁業生產習俗、農業生產習俗在內的物質生產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居住習俗在內的物質生活習俗;婚嫁禮俗、誕生儀禮、喪葬禮俗在內的人生儀禮等。這些民俗都是民眾的生活方式,是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創造并享用的文化事象,是從集體性的文明中衍生出來的文化表現形式。因此,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群體性的特征,這也決定了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傳承方式。

1.3 綜合性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綜合性的特征,是在民眾集體智慧下創造出來的產物,是一種綜合型的文化,無論是從構成要素還是功能角度來看,都表現出顯著的綜合性。從構成要素來看,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戲曲、舞蹈、民間文學以及民族服飾等,其將多種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表現形式。此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表現出多種價值,體現出史料研究、娛樂消遣、歷史傳承等價值。例如山西的民間社火,其儀式聲勢浩大,營造出來的場面也非常震撼,表演的隊伍人數達到上百人。在社火表演期間,周圍還有商販聚集,各種類型的商品和特色小吃組成集會,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祭祀活動,還展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禮儀。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

2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教育質量的提高、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傳統民俗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俗類非遺的傳承也因此遭遇到了新的生存困境。

2.1 生存環境遭遇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脆弱的傳統文化很容易被強大的外來文化同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生存環境的變遷使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精神生活趨向多元化?,F代生活方式進入民族村寨,使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手工技藝、民俗禮儀、節日文化等傳統文化,或者因處境艱難而瀕臨消亡,或者因環境變化而難以生存,或者因無人感興趣而日漸萎縮。

2.2 傳統觀念的逐漸淡化和消失

民俗類非遺能否長期得以傳承,首要的前提是相關傳統觀念的保持。只有從觀念著眼,才能促使人們主動地進行傳承,民俗的內容和形式才能得以較為完整地傳承?,F實中,許多與民俗相關的傳統觀念正在淡化和消失。如敬天畏神觀念逐漸缺失、倫常孝悌觀念的淡化、順應自然觀念的淡薄、農歷觀念的消失等。這些觀念上的變化都影響著民俗類非遺的傳承。

2.3 民俗傳承鏈的中斷危機

民俗類非遺的傳承方式較為特殊,它不僅僅是單線的“口傳身授”,依托于兩三個人的傳承,一些民俗儀禮、民俗信仰、民俗節慶更是涉及廣大的地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大眾,形成一種以群體傳承為主的綜合性傳承方式。傳承形式的特殊性和傳承人群的廣泛性,為民俗類非遺尋找有效傳承人和保護傳承方式帶來一定的困難,這也使少數民族民俗傳承鏈隨時存在中斷危機。

2.4 民俗類非遺競爭力弱化

隨著文化消費方式日益增多,我國很多地區的民眾已經不再滿足原有的、單一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更傾向于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一代被洋節和現代文藝的新穎所吸引,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失去熱情,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民俗文化的發展,有的民間文化甚至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我國民俗類非遺的競爭力正在弱化。

2.5 經濟化傾向帶來的選擇性記憶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只要是稍具開發價值的民俗類資源很快就會得到政府、開發商以及當地民眾的重視,并付諸開發實踐。但由于對經濟效益的過度關注,會給民俗類非遺的傳承帶來一種選擇性記憶,許多沒有經濟開發價值的民俗項目被忽視,給民俗類非遺傳承的內容和形式帶來缺陷。

3 加強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措施

3.1 構建多方位的民俗資源開發體系

當前,我國民俗文化的開發,目前僅僅停留在一個比較片面的狀態,民俗文化的開發應該從多角度多方位采取多種有效方式進行開發,著力于將民俗資源的開發工作建設成一個更加系統多元的開發體系,實現民俗資源的可持續開發。為了形成這樣的開發體系,要將重點放在分類民俗資源,使市、區、縣、鄉成為一個有機聯動的整體,在實現縱向聯動之后,也要注意橫向的有機融合,實現不同市、區、縣、鄉民俗資源的共享。在繼續原本開發軌跡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各個景點之間的聯動,實現一景帶一景。這樣不僅可以擴大民俗資源的開發力度,同時也有利于外界對民俗資源有一個相對整體的了解。

3.2 借助于鄉村振興戰略復興民俗文化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所以對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要堅持生活性保護原則,要實現民俗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態傳承。民俗文化的保護離不開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所以不僅要保護好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和具有的外觀,還應注意其依賴的構造性環境,這就要求加強對民俗類文化相關文化環境的保護。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復興民俗文化。在鄉村建設中,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政策來保護民俗文化,可采取可行性的策略來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和創業,要以民眾的力量推動民俗文化的保護,增強廣大民眾對當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文化氛圍。另外,也可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來傳承民俗文化,通過各種民間藝術活動和民俗節慶活動等來傳承民俗文化,引導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和投入其中,形成良好的鄉村文化盛況。

3.3 強化保護主體職能,為活態傳承創造條件

通過努力,我國已建成了由政府職能部門主導,學界、商界、新聞媒體共同參與形成的多維度保護主體。作用是通過外部的力量,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創造條件。政府是作為主導的重要主體,能夠以行政力為依托,對保護傳承工作的全局進行統轄。雖然民俗類非遺形成于民間,但政府職能部門對其保護和傳承的影響同樣巨大,只有得到國家的鼓勵和支持才能使民俗類非遺的傳承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政府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的職能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體系,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建立完善的基金運作體系,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這四大體系的建立,是中央政府有效組織、規劃、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政策基礎、法律基礎、經費基礎和組織基礎?!斗沁z法》的出臺,非遺保護經費的不斷增加,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都體現出政府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作用的發揮。學界、商界、新聞媒體及公共文化機構、文藝表演團體等也應根據自身優勢、特長、業務范圍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

3.4 發揮學校作用,激發活態傳承潛能

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對民俗類非遺的傳承利弊參半。一方面,將青少年過早、過多地集中在校園內,減少了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國家規定的休假的民俗活動通常是全國性的節日,各地的區域性民俗活動一般是不放假的,學生們在地方性民俗活動舉辦期間是難以有時間參與的,這樣就減少了青少年傳承民俗類非遺的機會和條件。另一方面,學校又能夠利用學生集中的優勢,通過集中教育的方式進行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各級學校應該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開展民俗類非遺的傳承,進而彌補實踐活動參與相對較少造成的不足。從目前是情況看,學校傳承活動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非遺傳承基地學校;二是開設非遺課程及非遺展示;三是編寫非遺鄉土讀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目前國家、社會已經越來越重視,傳承的方式也越來越完善。但我們要認清,中國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逐步增強才是民俗得以傳承的重要前提。在未來,相信兼容并包的中華文化一定會繼承傳統、走向世界。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遺產
冬季民俗節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與文化遺產相遇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民俗節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