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牦牛常見傳染性腹瀉病的診斷及防控

2021-04-16 13:27劉清清伍玉潔陳希文
吉林畜牧獸醫 2021年6期
關鍵詞:牦牛犢牛糞便

劉清清,伍玉潔,尹 苗,吳 倩,陳希文

綿陽師范學院動物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綿陽 621000

由于牦牛的經濟價值較高,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養殖牦牛逐漸變得熱門,但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部分養殖戶缺乏科學的養殖理念,無法正確辨別牦牛疾病、不及時對病牦牛進行隔離治療等因素,造成牦牛大規模感染、死亡,嚴重影響了牦牛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秉持綠色養殖理念,養殖戶應當對牦牛的一些常見腹瀉病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傳染性相關的疾病,其臨床癥狀比較類似、傳染性強,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疾病防控的學習,減少疾病的發生。

1 新生犢牛腹瀉

1.1 概述

新生犢牛腹瀉是由牛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牛冠狀病毒性腹瀉病。21世紀以前,我國關于牦牛感染該病毒的報道較少,1990年,我國首次報道該病毒同樣會感染牦牛。近幾年,我國四川、青海、西藏等偏遠地區的牦牛流行感染的牛冠狀病毒較為普遍,呈地方性流行。

該病毒為RNA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的一科,也是β冠狀病毒屬,新型冠狀病毒同樣屬于β冠狀病毒屬,與其基因組同源性為49.2%。

1.2 臨床癥狀

新生犢牛腹瀉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急性型。

感染了該病的犢牛常出現亞臨床癥狀,如打噴嚏、咳嗽等,還會出現腹瀉相關癥狀,按壓犢牛腹部,可見其疼痛。糞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及泡沫,并帶有血絲、凝乳塊,出現發熱、脫水,出血性腸炎,伴有厭食癥,體重下降、虛弱,精神抑郁,嚴重時導致酸中毒,甚至死亡。

1.3 病理變化

該病毒主要攻擊犢牛的成熟的絨毛上皮細胞。剖檢后,病變主要在小腸和結腸等部位,絨毛萎縮,絨毛底部有大量黏液,固有層壞死。腸道的pH值增加,小腸的酸度降低,同時腸道中水分增多,因此產生嚴重腹瀉。

1.4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判斷,若需確診還需借助實驗進一步檢測。通常有以下檢測方法。

電鏡觀察:確診常用檢測方法,采用電鏡負染色技術。

分離培養鑒定:在同時使用活性胰島素酶的各種情況下,BCoV細胞培養適應株可在牛胚肺細胞、Vero細胞系、MDBK細胞系等細胞上進行增殖。

血清學檢測技術:主要包括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包括RT-PCR、RTPCR 結合探針等技術。

1.5 防控措施

1.5.1 做好隔離凈化

一旦發現犢牛感染該病,應當及時進行隔離,并對周圍環境做好消毒凈化,特別是患畜的糞便與正常牦牛群的糞便完全隔離,保持環境良好。

1.5.2 加強飼養管理

提高母牛營養水平,要及時讓犢牛進食合適量的初乳,初乳中可添加適當的乳酸、微生物A,使乳汁中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發揮最大化。

1.5.3 接種疫苗

在母牛產犢前注射,增加初乳中冠狀病毒的抗體數量。犢牛出生后立即注射冠狀病毒的滅活疫苗,使犢牛體內產生特異性抗體。

2 牦牛黏膜病

2.1 概述

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所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的病毒性傳染病。該病毒為瘟病毒屬,為單鏈RNA,長約12.3 kb,病毒體的顆粒大小呈囊膜包被的球形。傳染源為病?;驇Р∨?,直接接觸主要通過分泌物傳染,例如唾液、精液、母乳等分泌物,間接接觸主要通過中間介質傳染,例如受污染的水源、飼料、昆蟲等介質。

2.2 臨床癥狀

牦牛病毒性腹瀉病的臨床癥狀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的病牛會突然發病,發病初期腹瀉、發熱,精神萎靡,心率加快,食欲不佳,口腔黏膜淺表性糜爛,壞死,主要發生在唇內、齒齦的后部、口角和舌上;持續流涎,呼氣時伴有惡臭的氣味;腹瀉呈水樣。后期腹瀉加重,糞便帶血并散發惡臭,呈急性脫水,身體衰弱。受感染的妊娠初期母牛通常會導致流產。在妊娠100~200d遭受感染時,病毒可能會直接侵害正在懷孕牦牛母體中的胎兒。

慢性型的牦牛食欲下降,體重減少,身體逐漸消瘦,為間歇性的腹瀉,不出現明顯的發熱癥狀,鼻腔糜爛,眼分泌黏液性物質。

2.3 病理變化

剖腹尸檢,主要發生在腹部消化道和淋巴組織。消化道、食道及胃黏膜、大腸壁均有明顯廣泛性黏膜潰瘍,小腸壁均有水腫,黏膜增厚,小腸出血,并帶有渾濁性液體流出。

2.4 診斷

檢測診斷方法通常包括電鏡檢查觀察、病毒感染診斷的方法、血清學診斷。目前確診常采用病毒診斷以及血清學診斷方法。電鏡觀察雖比較方便、直觀,但儀器昂貴,不利于臨床實踐。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雖然具有較好的檢測靈敏性以及特異性,但由于其臨床試驗檢測條件要求較高,因此不太利于在國內基層推廣應用。

2.5 防控措施

2.5.1 提供良好環境

保持養殖環境衛生,可使用2%氫氧化鈉或生石灰定期對養殖地區進行消毒殺菌。同時也可用0.2%~0.5%過氧乙酸定期對畜禽飼喂箱及畜禽工具配件進行殺菌消毒。確定養殖的密度,密度太大易造成該疾病的擴散與傳播,要保證圈舍的通風。

2.5.2 嚴格引種

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引進混種牛只時,選擇不容易使牦牛發病的季節。引種前牧民應當詳細掌握所在引種區的實際檢疫情況,加強當地海關查驗檢疫以及當地運輸市場檢疫,到場后還需經過至少1個月的隔離飼養,進行2次檢疫,嚴令禁止牧民到疫區購買牛只、飼料等其他物品。

2.5.3 接種疫苗

為更好地有效預防該疾病的流行,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對牦牛進行接種疫苗,利用一些常規商品化BVDV疫苗主要目的是利用一些常規的BVDV研究毒株,如NADI株、Singer株等細胞培養物而產生的弱毒或滅活苗。

3 牦牛大腸桿菌性腹瀉

3.1 概述

大腸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大多數菌株不具有致病性,能產氣,對大多消毒劑敏感。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有鞭毛、無芽孢。該病多發生于春冬季,特別是環境條件較差、管理水平低的牛場發病概率較大。為一種急性傳染病,可通過臍帶感染,還可通過排泄糞便污染當地的周圍環境,造成交叉感染。牛一旦感染上該病,排菌時間至少為一年。

3.2 臨床癥狀

出生7~14d的牦牛易感染該病。感染初期體溫升至41~43℃,四肢無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腹瀉、排出黃白色稀糞,帶有臭味。4~6d后,糞中帶有血、氣泡以及凝乳塊,呈粥樣。1周后,排出水樣灰白色糞便,病牛脫水嚴重,肛門失禁,全身衰弱,并伴有酸中毒癥狀,患畜可能嚴重脫水死亡,個別病例也會自愈,但嚴重影響牦牛以后的生長發育。

3.3 病理變化

病死牦牛由于嚴重脫水非常消瘦,眼下陷。剖檢后可見胃黏膜水腫并帶有膠狀黏液,呈出血性炎癥。小腸黏膜充血,有褶皺,上皮脫落,腸管內混有血液,帶有惡臭。

3.4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特征及臨診癥狀能夠初步診斷,但是由于有些牦牛體況不同,臨床癥狀也不相同,故確診時需做實驗室診斷以及血清學檢查。

采樣時,可無菌采取肝臟等器官或黏膜,將采取的病料分別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普通瓊脂培養基、伊紅美藍培養基上進行細菌分離培養,觀察分離病原菌的形態及生長特性。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落形狀為灰色半透明的圓形;麥康凱培養基上的菌落呈圓狀凸起,周圍紅色,中間透明;伊紅美藍培養基上為紫黑色帶金屬光澤的菌落。用純培養物來做糖發酵、靛基質試驗、硫化氫試驗,會發酵并產酸產氣、靛基質試驗為陽性、不產生硫化氫。

3.5 防控措施

在日常的飼養牦牛過程中,應注重預防大于治療的原則。

3.5.1 早期預防

在胎兒出生后,應當盡早喂初乳,早期可以投服一定量的抗生素。

3.5.2 合理飼養

為牛群提供干凈充足的飲水以及飼料,同時還可以適當的為牛群補充一些微量元素、蛋白質、維生素,以此提高牛群的身體機能,必須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3.5.3 提供健康良好的環境

應當結合牛群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一份合理的科學防疫計劃,并嚴格按照該計劃長期實行。保持欄舍內外的環境良好,對環境定期進行嚴格的噴灑消毒,圈舍與器具也要定期消毒,定期噴灑殺蟲劑滅蟲,減少傳播媒介。

4 牦牛副傷寒

4.1 概述

牦牛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所引起的牦牛腹瀉病。沙門氏菌病傷寒屬于哺乳動物寄生在胃腸道內的一種常在菌,此時胃腸道起主導作用的是有益病原微生物。但是當牦牛的胃腸道受到某些有害致病因素的嚴重作用時,病原體內的微生物(包括沙門氏菌)就可能會趁機大量地繁殖,同時分泌出大量的毒素,直接損傷牦牛胃腸道黏膜上皮的細胞,從而使牦牛發生胃腸道炎癥,引起了牦牛的嚴重腹瀉。

4.2 臨床癥狀

成年的牦牛在其臨床上出現高熱、腹瀉等癥狀,病死的概率較高。有時候犢牦牛在剛出生時就感染了沙門氏菌,往往表現為食欲不振,拒絕進食,精神萎靡,并且還會產生嚴重的高熱腹瀉嘔吐等情況,最終由于極度的心力衰竭而致病死。

4.3 病理變化

病牦??梢姼鼓?、膀胱黏膜等處存在出血點,患病牦牛的脾臟也發生了充血,腸系膜淋巴結也出現了水腫。并且肝臟顏色變得很淡,膽汁渾濁。往往容易發生急性肺炎,有時肝臟或其他的脾臟出現了壞死的病灶。

4.4 診斷

發病時的牦牛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精神萎靡。糞便呈淡黃色,較稀,并散發惡臭。有的牦牛糞便中帶有血絲。一般發病3~15d后發病牦牛死亡。根據病牦牛的描述和臨床的癥狀,診斷出一種疑似感染疾病,即牦牛感染了沙門氏菌病毒致使的腹瀉病。

4.5 防控措施

4.5.1 加強飼養管理

嚴格執行衛生滅菌和消毒管理制度,提高犢牛的抗病能力,避免犢牦牛內源性病菌的感染。同時應交替地選擇使用氫氧化鈉、來蘇兒等滅菌消毒藥。

4.5.2 進行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也是目前預防牦牛沙門氏菌傳染病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之一。妊娠孕期應給母牛和6月齡以下犢牦牛分別接種牛副傷寒疫苗和氫氧化鋁滅活病毒疫苗。

4.5.3 藥物治療

可以采用丁胺卡那霉素,病牦牛按體重或者靜脈注射4.4mg/kg,每天2次。復方新諾明,病牛按體重內服70mg/kg,每天2次,注意首次用量加倍。

5 牛新蛔蟲腹瀉

5.1 概述

引起該病的寄生蟲為牛新蛔蟲,該病多發生于春冬兩季,牧草進入枯草期,一旦感染此病,傳染率及死亡率極高?;紫x可在牦牛體內產生毒素?;紫x還可在小腸內進行產卵,蟲體隨著糞便排出,一段時間后會轉變成具有侵染性的蟲卵,極易感染其它的牦牛,除環境感染外,還可通過母牛胎盤感染胎兒。

5.2 臨床癥狀

急性患病牦牛死亡率高,感染初期食欲下降,臥地不起,身體消瘦,腹部腫脹,排出的糞便為灰白色糊狀、惡臭,糞便含水量比正常牦牛高出5~10倍,4~7d內體溫40~42℃,后期嚴重腹瀉,糞便帶有血,鼻子、眼睛流出漿狀分泌物,用手按壓牦牛腹部,呼出氣體惡臭難聞,口腔黏膜發生潰爛,十分虛弱。

慢性患病牦牛臨床不明顯,不定期腹瀉,眼睛、鼻子有分泌物,牙齒牙齦腫痛,走路困難。

5.3 病理變化

患病牦牛舌頭表皮壞死,鼻黏膜、腸黏膜有潰瘍,腸內有大量蟲體,內容物為淡黃色糊狀,腸破裂、腸管堵塞,肝組織受到破壞,因此會食欲下降,肺組織出血,造成牦牛呼吸困難,伴有肺炎。

5.4 診斷

根據牦牛的發病過程、臨床癥狀可初步判定為該病,但由于該種疾病的臨床癥狀與腸炎流行性腹瀉癥狀十分相似,很容易被誤診,因此確診還需實驗室診斷。

采樣時,收集病牛的新鮮糞便,采用飽和鹽水浮集方法收集蟲卵。低倍顯微鏡觀察,可發現有大量棕黃色的橢圓形蟲卵,則可確診為牛新蛔蟲病。

5.5 防控措施

5.5.1 提供良好環境

定期對欄舍、過道、器具進行全方位清潔、消毒,定期進行驅蟲。嚴禁無關人員隨意進出場地,工作人員進入時必須穿上防護服通過消毒通道。確保欄舍通風良好。

5.5.2 合理飼養

保證提供優良的全價飼料,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牦牛的免疫能力。

5.5.3 科學驅蟲

可在深冬時期選擇較大劑量的驅蟲藥物,徹底殺死牦牛體內的寄生蟲。

6 結語

牦牛傳染性腹瀉作為一種在飼養牦牛的過程和生活中的常見病,一旦發生會直接給牦牛養殖戶和牧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因而,及時采取牦牛初乳喂養、免疫接種以及定期健康體檢的多種方式,有效地預防了牦牛腹瀉的發生。一旦發現嚴重的牦牛腹瀉的病例,應立即對其患病牦牛進行隔離,并根據其臨床癥狀對其它患病牦牛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略

猜你喜歡
牦牛犢牛糞便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咽拭子與糞便排毒規律及臨床表現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跟著牦牛去巡山
一列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的診治
犢牛腹瀉的發生和防治
目前牦??谔阋叩脑\斷與防治
犢牛水中毒的發生及預防
犢牛瀉痢的辨證施治
動物糞便蟲卵診斷盒的應用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