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歷史與當下

2021-04-18 15:18王善琦
藝術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社會生活人工智能歷史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了數次低谷,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后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本文梳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并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

關鍵詞:人工智能;歷史;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02

1 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

人工智能是當下十分流行的一個概念,它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出人意料的是,人工智能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6年。在這之前的一年,在劍橋學習的阿蘭·圖靈接觸到了大衛·希爾伯特的23個世紀問題中的第10個問題“能否通過機械化運算過程來判定整系數方程是否存在整數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定義“機械化運算”。一年之后,圖靈發表了論文《可計算數字及其在判斷性問題中的應用》,提出了圖靈機的概念。它模擬人腦的計算過程,將其還原為簡單的機械操作。從理論上來講,只要圖靈機有足夠長的紙帶和充足的時間,它就能完成今天的計算機所能做的計算。

圖靈機本是設計出來解決基礎數學問題的,然而它同時在理論上證明了研制數字計算機的可行性。圖靈在試圖提升圖靈機運算能力的時候發現,如果給圖靈機增加更多的紙帶,就能提升其運算的速度。但是這種改良并沒有質的提升,只有時間的提升,不能計算的問題依然不能計算。因此,制約數字計算機的因素不在于性能速度,而在于運行中的邏輯規律。圖靈開始思考機器能否具備人的智能,這個問題也可以轉化為機器具有智能的標準是什么。1950年,圖靈發表了論文《計算機與智能》,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在人與機器分隔的情況下,人通過一些裝置向機器提問,經過5分鐘的交流之后,如果人不能分辨出被提問者是否為機器的比例超過30%,那么這臺機器就可以被判定為通過了測試,具有人類的智能。

如果說圖靈奠定了人工智能概念得以實現的理論基礎,那么馮·諾伊曼則解決了人工智能載體的硬件問題。1945年,馮·諾伊曼的《關于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由莫爾學院限量發行,標志著馮·諾伊曼結構的誕生。至今幾乎所有的計算機、智能手機都是基于馮·諾伊曼結構制造和運行的。

2 人工智能的發展脈絡

1956年8月,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召開了為期一個月的學術會議,匯集了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他們討論了一個超前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概念,確定了討論主題內容的名稱,1956年因此成為人工智能元年。

在此之后,人工智能有了極大的進展。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出現,它經常讓人誤以為它是有意識的;1960年,麥卡錫發明了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LISP,這種函數式語言在人工智能的各個研究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965年,第一個專家系統DENDRAL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研制出來。在這個時期,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形勢樂觀,1965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甚至說:“只需20年,機器就能做人能做的所有工作?!?/p>

然而,1970年之后,人工智能研究領域進入第一個寒冬。人們逐漸發現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投入的資金減少。1973年,數學家詹姆斯·萊特希爾(James Lighthill)在向英國科學院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了這一點。他特別指出,簡單的人工智能在解決多個變量的問題時存在困難,甚至可能無法解決。因此當時的人工智能在實驗室環境中表現良好,但在實際環境中收效甚微。這個時期的困難主要來自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有限和缺乏大量的常識數據。

1980年之后,以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發的XCON為代表的實用專家系統打破了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低迷的局面。專家系統致力于解決特定專業領域的問題,也帶動人工智能研究領域進入繁榮階段。

1987年之后,人工智能研究領域進入第二個寒冬,原因是硬件方面的潰敗。蘋果和IBM的臺式機的計算速度和功耗都超過了大型機,人們不再選擇人工智能設備,因此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再次銳減。

人工智能在1993年之后開始解凍,進入穩健發展時期。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前景感到樂觀,其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投入實際應用了。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2002年,美國的iRobot公司推出了Roomba掃地機器人,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2006年,杰弗里辛頓出版了Learning Multiple Layers of Representation,其關于神經網絡的新架構至今仍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核心技術。而到了2016年,AlphaGo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實際生活。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機。我們睡覺前最后接觸的東西可能是它,它亦是我們早上醒來第一個碰觸的東西。智能手機是強大的人工智能設備,作為通信工具,它被我們用來獲取信息、交換觀點、交流思想?,F代社會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其信息交流效率將會大幅下降。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國內的大型企業,例如百度、騰訊、華為、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滴滴、摩拜等,這些與人工智能高度相關的高科技企業幾乎在傳播溝通、購物、物流、日常出行等方面,包辦了人們的生活。

3 學界對人工智能的研究

國內學界也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研究,王大順提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新行業、新部門的創造與補償效應上,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勞動力的排擠上[1]。他認為,技術進步的就業創造效應對失業問題只能起到緩解作用,而不能完全彌補對沖,政府應準備政策應對失業問題。同時他也認為,人工智能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為實現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的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現實條件。

徐興豪指出資本主義企業普遍進入現代化物質技術裝備的階段,人工智能設備已經普遍應用于生產活動[2]。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怎樣,高級的人工智能設備也不是“人”,也不進行“勞動”,也不創造任何價值和剩余價值。人工智能設備屬于不變資本范疇,它縮短了工人為自己勞動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了工人無償的剩余勞動時間。他認為,我們應警惕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過程,并重申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仍然是我們揭露、批判資本主義剝削秘密的強大思想武器。

李敏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資本發展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和特征,我們應該充分肯定資本對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合理控制資本對人的發展的不利影響[3]。她還認為,人工智能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總體來說是利大于弊的,其實質是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勞動力的智力資源,但是人仍將是社會最重要的財富。人類要做的是技術、資本無法取代人類完成的“更有價值的工作”。

李炳豫討論了在生產活動中擔任“領頭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創新[4]。人工智能造成了勞動資料、產業結構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他對人工智能持樂觀態度,認為人工智能如果結合社會主義,讓智能設備變成“聯合的工人的財產”,就能讓社會主義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共產主義未來可期。

李珂指出,智能機器作為生產工具,在解放發展生產力、引發生產力變革的同時,也對既有生產秩序提出了挑戰[5]。人工智能與機器大生產進一步融合,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是人工智能無法完全替代人工勞動。作者指出,在未來,我們應以智造為中心,人工智能在與制造業的融合中,會淘汰低技能水平的勞動崗位,催生很多新領域、新行業的新崗位,并最終引發人類經濟社會結構轉型。

薛峰、何云峰認為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勞動在人類存在論意義上的主體地位[6]。人工智能有助于展現勞動幸福,這體現為三點:第一,人工智能有利于實現人的勞動解放;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實現人的勞動尊嚴;第三,人工智能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要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同時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類勞動。作者認為,人工智能有利于人類勞動幸福程度的提升是一種歷史必然。

溫欣認為,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力,而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了人工智能的價值取向[7]。人工智能技術在私有制下會被資本家用來加強對勞動力的剝削,在公有制社會中就是一種革命力量,可以用來使勞動者獲得解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帶領人民走向共產主義。因此人們應堅定自身的主體性意識,把人工智能當成工具,幫助人們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

國外研究中,瑪格麗特·博登(Margaret Boden)在《AI: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中強調,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電腦(盡管人工智能離不開電腦),最好把它看作虛擬機[8]。虛擬機和虛擬現實中所描述的機器不一樣,和訓練機修工時使用的模擬汽車引擎也不一樣,它是程序員在編程時和人們使用它時所想到的信息處理系統。用戶使用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信息處理器直接處理文字和段落。

卡魯姆·蔡斯(Calum Chace)在《人工智能革命:超級智能時代的人類命運》中提到了“數字化顛覆”,他指出科技進步顛覆整個行業并不是新鮮事[9]。1908年10月,智利的阿塔卡馬幾乎在一夜之間被人拋棄,原因是一名德國化學家申請了人工合成氨的專利,因此作為全世界僅有的固態氮化合物礦源的阿塔卡馬因為成本原因失去了其價值。人工智能帶來了為數字化顛覆贏得很多關注的嶄新商業模型,是所謂的“P2P”(peer to peer)模式。數字化顛覆對傳統行業的強大破壞性,部分在于它能讓競爭者大幅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低價還意味著進入門檻的降低,這就增加了更多的潛在顛覆者。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在《智能的本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64個大問題》中指出,人工智能促進了就業模式的改變[10]。他以Airbnb(愛彼迎)和Uber(優步)為例,Airbnb將房主與房客相匹配,Uber將車主和打車的人相匹配。而在工業革命之前,大多數工作集中在農村,但城市也有一些手工藝品店??蛻舸蠖嘀鲃尤ミ@里找工匠,工匠找客戶的情況很罕見。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這樣的城市,分布著不同類別的工藝品街,客戶很容易找到從事某個產品制造的工匠聚集地。從某種意義上講,Uber和Airbnb扮演了過去的佛羅倫薩的工匠街所扮演的角色。他還認為我們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搶走我們的工作,而應該擔心一些需求緊迫的工作無人來干,例如照顧老年人。許多國家因為生育率的降低和醫療的進步,老齡化問題已經十分嚴重。這些國家需要為未來老人需要被照顧和照顧他們的年輕人人口比例失調作好準備。

國內研究十分重視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變化。這些研究大多從宏觀角度出發,對人工智能導致的勞動異化問題、人工智能與人類勞動幸福問題、人工智能能否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問題等,都有詳盡而充分的思索與討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國內研究更多的是單純地把人工智能當作一種工具,而并不在乎它的起源、發展,以及今天如何與實際的社會生活相互作用,還有為什么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國外學者的一些研究彌補了這個不足。國外研究重視人工智能與現實生活的相互作用,基本上遵循介紹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智能勞動—智能勞動如何影響現實生活的敘述模式,但是國外對人工智能的研究缺少系統理論的支撐。

4 結語

在筆者看來,不管人們愿意與否,人工智能已經參與并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體現在教育、醫療、傳播溝通、購物、物流、日常出行等方面。未來,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科技將愈發重要。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從石器、鐵器,到蒸汽機、內燃機,再到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社會乃至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而人工智能作為科技的先進成果,它的發展必然使人類社會發生巨大改變,面對這種改變,人們可能會有不適應的狀況。然而這種科技進步的趨勢并不會因人們的不適而暫緩,因此較之什么都不做,也許關注、理解和適應人工智能是人們應對它的最好策略,與其抗拒它,不如與它合作。未來應該屬于能夠發揮人類獨有的優勢,并擅長與人工智能合作的人。

參考文獻:

[1] 王大順.馬克思主義視角下“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對就業的影響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9:17-18.

[2] 徐興豪.淺談對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的再認識——基于企業人工智能普遍應用的現實分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7(4):2-3.

[3] 李敏.人工智能:技術、資本與人的發展[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24-25.

[4] 李炳豫.人工智能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創新理解[J].經濟師,2019(6):1-2.

[5] 李珂.從當代人工智能的發展看馬克思的人機關系思想[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4):2-3.

[6] 薛峰,何云峰.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視域下人工智能詮釋的三個維度[J].重慶社會科學,2019(9):2-3.

[7] 溫欣.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視域下的當代人工智能研究[D].華僑大學,2019:29-30.

[8] 瑪格麗特·博登. AI: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47-48.

[9] 卡魯姆·蔡斯.人工智能革命:超級智能時代的人類命運[D].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136-137.

[10] 皮埃羅·斯加魯菲.智能的本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64個大問題[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201-202.

作者簡介:王善琦(1996—),男,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猜你喜歡
社會生活人工智能歷史
人工智能與就業
流動的時間,不確定的藝術
《西安晚報》廣告視野中的西安社會生活
新歷史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