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共青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調研和分析*
——以江蘇省為例

2021-04-28 15:31王茜茜
科技創新與生產力 2021年3期
關鍵詞:共青團志愿志愿者

王茜茜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210031)

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發起于1993年,是由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是我們黨領導的共青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工作領域、服務社會需求的一大創舉?!?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廣泛動員和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下,青年志愿服務已經成為青年走入基層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載體,成為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重大品牌,成為促進社會建設、引導青年奮力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平臺[1]。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青團的指導和推動下,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目前共青團和黨政各界更注重對志愿者的組織和使用,缺少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方式的研究,特別是對共青團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路徑、載體和成效缺少一個綜合的分析。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作為共青團實現思想引導的有效工具,特別是站在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和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研究制定的《高校共青團改革方案》的新起點,需要加強對共青團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路徑的研究,并從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來優化活動設計,加強志愿服務活動載體的科學性和長效性,更好地實現助推青年成長成才和思想育人的雙目標。

1 我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基本狀況

我國志愿服務雖起步較晚,但自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在全國號召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后,各級共青團組織響應國家號召,結合社會需求和青年特點,緊密契合時代主題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先后實施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保護母親河綠色行動”“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參與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志愿服務等,都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息息相關,充分彰顯了共青團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方面的組織優勢。

自志愿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這兩次重大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之后,志愿服務在青年群體乃至全社會得到了普遍認同。大學生群體也普遍意識到,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可以提高社會認知、提升個人能力、磨煉個人意志和實現自我價值。根據對105所高校2015—2016學年《高校志愿服務總體狀況調查問卷》的統計,注冊成為志愿者的學生在全部在校生中的占比達到62%。2015—2016學年累計參加志愿服務達1 857 934人次,累計服務時長逾8 599 506 h(人均約4.62 h)。84.76%的大學生表示有志愿服務的經歷,他們把志愿服務作為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積分、個人價值體現的重要載體。

由于大學生具有總體數量多、集中程度高、專業能力強等優點,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和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的時代特色,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廣泛參與了西部開發、扶貧濟困、大型賽會、搶險救災、海外服務、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及助老助殘等一系列志愿服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除了以往常規的自行組織和行政動員外,還通過APP、微信群等網絡媒介參與了很多社會組織、公益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這些活動的服務對象、參與方式和活動內容都更加靈活和多樣,成為大學生日常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渠道之一[2]。

2 江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狀況的調查

2.1 調查對象及抽樣方法

為了更真實地了解目前江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基本情況,本文以江蘇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自2018年9月起開展了以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基本狀況為主要內容的問卷調查。問卷共設計38個問題,分別從參與志愿服務情況、自我成效評價、對團組織的志愿服務評價3個方面進行。

本調查采用多階段抽樣方式。以江蘇省70所具有本科教學資格的學校建立抽樣框,將隨機抽取的11所高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使用微信電子問卷收集資料,共獲得有效問卷759份。其中,男生304人,占40%,女生455人,占60%;一年級40人,占5.3%,二年級50人,占6.6%,三年級333人,占43.9%,四年級336人,占44.3%;年齡18~20歲212人,占27.9%,21~22歲498人,占65.6%;共產黨員111人,占14.6%,共青團員632人,占83.3%;文科專業297人,占39.1%,理科專業375人,占49.4%。

2.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2.1 志愿服務參與途徑

針對11所高校學生設計了7種途徑供其選擇,分別是:中學時代學校組織、同學自發組織、大學社團、校團委活動、當地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組織、其他。

調查結果(見表1)顯示,第一次參與志愿服務的途徑主要集中在中學時代學校組織、大學社團、校團委活動和志愿服務組織等5個途徑。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可以歸納出3個顯著特點:第一,參與途徑多樣化,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志愿服務;第二,首次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提前至中學時代;第三,正式化、有組織的志愿服務形式占據主導位置。通過大學社團、志愿服務組織、校團委活動等有組織的志愿服務占據52.69%,這一結果明顯多于自發組織的志愿服務(6.92%)。

2.2.2 對志愿服務的看法

針對11所高校學生設計了9種看法供其選擇。調查結果(見表2)顯示,在參與志愿服務之后一段時間,絕大多數學生對志愿服務保持積極的看法,認為志愿服務能增強自己的社會閱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服務他人是很有意義的事。

表2 對志愿服務的看法 (%)

2.2.3 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

針對11所高校學生,設計了14種志愿服務內容供其選擇。調查結果(見第16頁表3)顯示,有37.68%的學生表示參加過共青團組織的專項活動,如關愛行動、助殘行動、春運暖冬行動等,其他活動內容依次為大型賽會(如江蘇省運會、城市馬拉松等)、助老扶幼、文明倡導及科普宣傳、社區服務、獻血志愿服務和生態環保志愿服務等。

2.2.4 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

為了更好地分析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原因,設計了15種原因供其選擇(見第16頁表4),調查發現占前三位的分別是: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幫助有需要的人和實現個人價值,此順序說明廣大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普遍有了社會責任感。

2.2.5 對共青團組織活動的總體評價

由于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最主要參與途徑是通過共青團組織,設計了7種選項供其選擇,從而了解大學生對共青團組織活動的評價(見第16頁表5)。調查發現不少學生認為共青團組織的這些活動能鍛煉自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有50.86%學生認為這些活動有待提升,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要豐富創新活動的形式,要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要擴大活動的規模和范圍。

表3 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 (%)

表4 參加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 (%)

表5 對共青團組織活動的總體評價 (%)

3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問題概述及相應對策

通過對江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狀況的調查結果分析來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兩方面問題。

1)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志愿活動在大學生中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從大學生第一次參與志愿服務的途徑來看,大部分學生參與的主要途徑還是集中在中學時代學校組織和大學社團,由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活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十幾,與投入力度和職責擔當很不相稱。雖然共青團中央、省、市委員會開展了很多的品牌志愿服務活動,但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宣傳推廣仍顯不夠。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環境較封閉,另一方面地方團組織更注重活動時的用人和招募,對大學新生群體的教育培訓和宣傳推廣不夠重視[3]。因此,應加大志愿活動的宣傳力度,借助高校各種學生組織進行志愿活動的宣傳,同時制定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廣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志愿活動中。

2)志愿活動的服務層次較低,未能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從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及其對志愿服務的看法來看,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主要內容還是局限于各種依靠人力的服務工作,基本上沒有門檻,所有的青年人都能參加。從對志愿者看法的調查結果來看,只有30%的受訪者覺得志愿服務能讓其專業知識得到實踐,70%的受訪者認為志愿服務活動沒有達到目的,從對共青團組織活動的總體評價來看,超半數認為有待提升[4]。所以,高校共青團組織志愿活動時,除了從志愿活動本身的需求來招募志愿者以外,還應充分考慮志愿者自身的專業背景和知識能力,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同時通過組織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志愿活動,提升志愿者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也能使志愿活動的層次得到提升。此外,為了確保志愿服務能夠按照預定的計劃順利開展并實現預定的目標,應當從制度、人員、財務保障3個方面加強建設,確保各種志愿活動能夠平穩有序地開展。

4 結束語

“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恢弘的20余年,也是大學生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20余年。這些年,大學生志愿者走出校園,走進基層和群眾,在大型活動現場、扶貧開發一線、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蘇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共青團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情況進行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從而研究出共青團志愿服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猜你喜歡
共青團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第二課:共青團的創立之時代背景
我是志愿者
小行動 大志愿
2020年警院共青團大事采擷
“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名單(共三百五十七人)
擁有《鹿鳴》書與卡,填報志愿成行家
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愛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