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聞業營銷戰略

2021-04-30 09:05張立偉
新聞愛好者 2021年2期
關鍵詞:營銷戰略數字技術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如何減虧增效、持續發展,對傳統媒體是生死攸關的緊迫問題。通過引大戰略入新聞業,發掘傳統媒體弱勢中的強項,針對新媒體強勢中的弱點,實施營銷戰略的進攻與防御:新聞信任VS假信息;媒體品牌VS熱手機;采編絕技VS數字技術;版權攻防VS白送。發展新聞業營銷戰略,不靠運氣或奇跡偶然贏利,而靠新聞業優勢可長久持續贏利。

【關鍵詞】新聞業優勢;營銷戰略;假信息;熱手機;數字技術;版權攻防

之所以在“新聞業營銷戰略”前貫以“發展”,是因為新聞業與營銷戰略往往兩張皮。媒體或有營銷戰略,有時背離新聞專業精神;營銷,在新聞業從未成為重要議題。但當前的現實是,傳統媒體贏利持續多年下滑,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形勢更加嚴峻,如何減虧增效、持續發展,成為傳統媒體生死攸關的緊迫問題。

“大戰略”系軍事用語,目前廣泛運用于工商博弈。大戰略的關鍵,是發掘傳統媒體弱勢中的強項,針對新媒體強勢中的弱點,實施營銷戰略的進攻與防御。

新聞業有職業傳統,本文采用爭議較小、東西方有基本共識的前提:新聞服務公眾;企業管理贏利;專業技能運行;獲得法律支持。這些前提近乎常識,但引入大戰略,意在探尋這些常識在營銷戰略中的新應用。

一、新聞信任VS假信息

從新聞服務公眾說起,當前新聞傳播的全球危險,是假信息橫行。新聞是假信息的死對頭,反而經常敗退。為什么?

新媒體的崛起,使傳播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也使假消息有了更多滋生的土壤。本文所論“新媒體”,指原生數字媒體,沒有傳統媒體根基及運作方式,也沒有以傳統媒體品牌為依托。

2018年底,詞典網站Dictionary.com宣布年度詞匯是“假消息”。假新聞是“故意誤導”他人;假消息,是相信分享的信息為真而“誤傳誤報”。之所以誤傳誤報,根本原因是新媒體是直覺媒體。我分析新媒體常用的直覺思維:代表性啟發、熱認知聯想、可得性加權、錨定值效應、歪樓性演變、陰謀論歸因、普遍性錯覺……[1]中國9億網民,假如有萬分之一的人誤傳誤報,沒有什么惡意,僅僅直覺思維,就有9萬人隨時隨地隨身——生產和傳播假消息。漢娜·阿倫特關注“平庸之惡”,人人是傳播者,尤其要關注造假的平凡性的“平庸之假”,因其太常見、太頻繁、太雜多……傳播者“沒有惡意”,甚至“滿懷好心”卻造成假消息泛濫,導致無法彌補的后果。

新媒體環境下的假消息還迭代造假的新技術。2019年5月,美國眾議院議長南?!づ迓逦髡務撎乩势湛偨y的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瘋傳,其中一個瀏覽超過140萬次,轉發3萬多次,評論2萬余條。其語調、語速像喝醉了酒,佩洛西受到“醉酒后胡言亂語”的指責。

技術人員分析發現,視頻遭到惡意篡改,語速被降到原視頻的3/4,語調被人為調高。這事引起美國社會的高度重視,認為這預示著深度造假(deepfake)時代的來臨。深度造假即利用人工智能軟件控制音視頻,讓人很難審核內容,也很難判斷內容的真實性。[2]這段視頻是標準的假新聞——故意誤導他人,其借助假消息傳播——被相信為真而分享。假新聞古已有之,但其新品種:人機智能共生的假新聞,只是新媒體的產物;假新聞借助假消息滾雪球傳播,假新聞+假消息合成極假,也只是新媒體的產物。

新聞職業智慧。中外都曾虛假橫行。美國黨派報紙時期,對立政黨惡斗,肆無忌憚造謠,這現實卻催生了便士報。黃旦教授有簡明論述:“在實際操作中,新聞、公眾、廣告三者是聯為一體的。只有具備反映普通人生活的新聞,報紙才能引起公眾的興趣,才能真正置于公眾之前;同樣,只有真正置于了公眾之前,廣告業務才能源源流來而不竭?!盵3]好比,我要報道當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結果當地生活報道的錯、漏、假等容易被普通民眾發現,這“社會”壓力規范新聞的客觀真實,使得社會規范轉為行業自律,積淀為專業傳統,真實新聞贏得了公眾信任,而信任公眾中偏好“本媒體”者,成為“我”的受眾,有受眾規模才有廣告及其他贏利的持續。

這個智慧開端,似乎被當前忽略。針對假信息,媒體忙于“辟謠”或“事實核查”。當公眾已有“先入之見”,哪怕事實確鑿的辟謠,公眾也不愿相信。美國媒體費盡移山之力搞“事實核查”,還是被“后真相”打得丟盔卸甲。

信任有多種界定,本文用較通用的:信任是存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時,對媒體的相信。這是新聞作為職業,數百年與虛假相對立,逐漸積累起來的。具體到某家媒體,也經過多年積累。后者還有特殊性,受眾潛意識將其人格化,像熟人那樣對待它。如果熟人表現不符期望,或有大背叛,就會失去信任。所以,新聞信任=背景信任+每日信任。

每日信任是最大變數,針對假信息辟謠或事實核查,是正面搏斗的“直接會戰”。但是,新聞職業智慧呢?2018年7月,《大眾日報》聚焦“一次辦好”改革。山東17個地級市,報社指揮17路駐站記者,同一天同一時段——《17路記者暗訪17市政務中心》!重點暗訪不動產登記中心,暗訪出“私設前置程序、利用既有測繪成果重復收費、讓群眾開‘我爹是我爹的奇葩證明”等一系列問題。[4]你看這報紙大不大增“每日信任”!對謠言最好的反擊,不是一篇辟謠的文章,而是做好新聞報道。好報道車載斗量,構建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事先擠壓謠言的生存空間。

間接路線戰略。從便士報到《大眾日報》,引入大戰略,探尋“智慧”的普遍性,那是“間接路線戰略”。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最完美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重大戰斗而能達到目的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彼疾閬啔v山大、漢尼拔、凱撒、成吉思汗、克倫威爾、拿破侖……均大量釆取“間接路線戰略”,把實際戰斗行動減少到最低限度?!罢嬲哪康牟粌H在于尋找機會進行會戰(戰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種最有利的戰略形勢。這種形勢本身當然不能產生決定性的戰果,可是只要繼之以會戰,就一定可以獲得這種結果?!盵5]

造成最有利的戰略形勢——這種形勢,針對新媒體強勢中的弱點。不是籠統的“弱點”,不是一概而論的“避實擊虛”,癬疥之疾沒有多少可乘之機;機遇在對手“強勢中的弱點”——弱點是其強勢與生俱來的孿生體,是其強大力量的固有部分。新媒體環境下,網民愈多,技術愈強,造假愈多。盡管谷歌、臉書都表態要以技術手段清除假消息,但要處理全世界超出一百種語言,排山倒海有意制造的假新聞,鋪天蓋地無意生產的假消息,絕不是容易的事。加上有些新媒體放任造假獲取流量——因造假是強勢的來源之一,這正是強勢中的弱點的含義:欲削弱點,必傷強勢。

但弱點就是弱點。一般人不愿、不甘為假信息俘虜?!镀び妊芯浚阂欢喟氲拿绹艘驗榧傩侣劧艞壣缃幻襟w》:78%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特意核查過新聞報道是否屬實;63%的美國人表示,從自己的新聞來源名單劃掉了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大約一半(52%)的人開始改變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超過四成(4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減少了從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數量。路透社2019年報道,26%來自不同國家的受訪者說,他們開始依賴更有信譽的新聞平臺,像《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值得信賴的新聞品牌。[6]

傳統媒體有多年積累的“背景信任”,需增加“每日信任”,針對傳播生態變化,引入間接路線戰略,發掘傳統媒體弱勢中的強項。尋根究底,新聞是報道“生活是怎么樣的”。我分析邁向現代化的中國人日常生活,有十二支柱:衣食住行、性健壽娛、學(教育)勞(就業)權(權利)保(環保),圍繞十二支柱報道,是為“親密新聞”。其前身,是晚報、都市報、電視民生新聞,同國外便士報一樣,它們也是報道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就中國報業、中國電視業的黃金時代。后來因各種原因衰落,急需升級轉型,升級為親密新聞,報道現代化的日常生活、人生百態。[7]

引入間接路線戰略,在無或少競爭領域,選擇最佳戰場作戰。報道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新媒體沒有采訪權或少記者等情況為傳統媒體贏得了時間和陣地,持續積累新聞信任,在無或少競爭領域大肆攻城略地。公眾愈相信媒體,愈對假信息有免疫力。與便士報時代不同,當今媒體的直接競爭,即辟謠或事實核查不可少,但先決條件是夯實新聞信任的地基,造成最有利的戰略形勢。在積累“每日信任”的基礎上,不管辟謠還是事實核查,都容易“產生決定性的戰果”。間接路線戰略+直接競爭戰役,都讓你增加信任新聞和偏好本媒體的受眾,忠實受眾成規模,何愁不贏利?這不是靠撞大運或天降奇跡偶然贏利,而是靠新聞業優勢可長久持續贏利。

二、媒體品牌VS熱手機

企業管理贏利,新聞業從不反對,但這起點常是終點。承認贏利不可少之后,翻來覆去批判“過度商業化”。過度商業化成中心議題,反而把商業的核心:“如何”贏利,擠到邊緣角落,迄今語焉不詳。

贏利的關鍵,在細分市場。只看《紐約時報》。時報之前已有“新式新聞事業”,紐約報業已有普利策、赫斯特、達納、里德和貝內特等響當當的名字,他們“自發”在同一個“大眾市場”競爭,時報開始“自覺”細分市場?!皧W克斯拯救《紐約時報》的計劃非常簡單。他既不想在煽情主義上與赫斯特和普利策一爭高下,也不想像紐約其他一些發行人那樣……以報紙內容的通俗化趕上那些大發行量的報業領袖。他出版一份擁有可靠的新聞報道和社論觀點、供不喜歡過分強調娛樂性和特稿的讀者閱讀的報紙?!?/p>

傳統媒體,先有大眾市場,再有細分市場,奧克斯是唯一意識到“再有”的先知。為貫徹細分,他有意同潮流相對立?!皧W克斯堅決反對新式新聞事業的通俗化特色,拒絕刊登玩弄‘噱頭的消息和連環漫畫,并且對照片毫不在意。他抨擊黃色新聞記者,并且以‘本報不會污染早餐桌布的口號為《時報》做廣告,后來又選擇‘所有適于刊印的新聞,這句名言登在頭版報眼位置?!盵8]細分市場的結果,是品牌塑造。品牌是一家媒體區別于其他媒體的個性標志,它亮出媒體的身份證,實現對受眾的承諾。受眾對媒體有期待,品牌就是構建受眾的期待值并持續滿足之。信任新聞的公眾,一批人對滿足期待的媒體產生偏好,成為“本媒體”的受眾。占領一個細分市場,即媒體品牌與受眾偏好之間的契合。嚴格說,大眾市場也是“一個”細分市場,是規?!白畲蟆钡募毞质袌?,其飽和之后,必須進一步細分,占領任何一個利潤大于成本的細分市場,都能贏利。

消滅細分的熱媒介。線下與線上競爭不同,線下細分市場,線上競爭的趨勢是消滅細分市場。新媒體是“贏家通吃”的媒體,任何品類,只認第一品牌,第二沒位置。[9]成為贏家靠做大流量,新媒體也成為熱點驅動的媒體。最熱是手機。尼古拉斯·卡爾說:“智能手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用麥克盧漢的話來說,它就是熱媒介,可能是人類到目前為止能夠想象出的最熱的媒介,它以一種宗教般的狂熱思想侵入使用者的中樞神經。當你看向手機屏幕時,就陷入了另一個世界?!盵10]

什么世界?無時空的熱點信息世界。沒有時間,只有永恒的熱點更新;沒有空間,東半球的熱止于西半球的熱??档抡f時間和空間是人整理經驗材料的“感性直觀形式”,有先后延續和上下左右,雜多混沌材料才轉為客觀認識。新媒體去時空即無時空,手機最徹底,除非人工置頂,只有形形色色的全球熱點更迭:文史哲經法、理工醫農教……這種媒體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信息的碎片化。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線索,而彼此之間卻沒有聯系,世界被弄得像一個由無數事情拼成的支離破碎的大雜燴。

為什么熱呢?簡單解釋:物理學把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熱,是這種運動的直接后果。手機的信息碎片推來搡去,在大腦中無規則地變換位置,對神經纖維來回推擠,就“熱”;滑手機,就陷入一個“熱哄哄”的世界。進一步解釋:“數碼世界永遠處于開啟狀態,不斷給我們推送最新的股票報價、消費者趨勢、郵件回復通知、社交游戲更新等,所有這些都一起涌入我們的智能手機?!钡栏窭埂ぢ逦骺品蛘f:“為了與數據流中任何一個微小變化保持同步而采取特別措施,到頭來只是放大了這些變化在萬事萬物中的相對重要性?!薄皵底质澜绲姆种Х稚⒘宋覀兊淖⒁饬?,使我們犧牲掉了與自己所處的、更真實的當下之間的連接?!睌底譄狳c狂轟濫炸,大腦無規則地熱運動,這種熱,要得病,洛西科夫稱為:“數字化精神病?!盵11]

以自己的方式打。政治學家伊萬·阿雷金·托夫特研究近現代全球202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其中152場弱者以強者的方法打,失敗率高達78%。包括喬治·華盛頓,他曾努力創建一支英國式軍隊,差點輸掉美國獨立戰爭。[12]不幸!傳統媒體學到曾經的華盛頓,看新媒體正熱,跟著追熱點、弄參與、唯快不破、求10萬+……網上媒體同質化,帶動網下媒體也品牌模糊,愈來愈沒個性,熱點新聞不但敘事雷同、引證雷同,連照片也一個模樣。線上競爭的趨勢是消滅細分市場,你做不成線上第一品牌,就是輸家;而且,新媒體的打法是其強項,追熱點、唯快不破……你怎么追得贏?你是以劣勢對人家的優勢。

尋找新媒體強勢中的弱點。熱手機所向披靡,大腦熱運動——讓人心煩,一批人率先心煩。馬克·佩恩分析:科技滲進生活,但人對科技實施控制的意愿不變。意愿較強的人稱為“新路德派”,老路德派砸機器,新路德派兼用新老機器。智能手機增長最多的用戶是低收入人群和大齡人士。新路德派青睞一種過時產品——翻蓋手機,它不提供互聯網服務,不能使用電子郵箱或社交媒體,因而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沃倫·巴菲特等都用翻蓋手機,一些名人甚至不用手機?!靶侣返屡蛇€有一個特征就是閱讀優秀的傳統書籍和雜志——這里指的是紙質出版物而不是電子出版物?!盵13]

受眾在回歸,你要以自己的方式打。比起熱手機,傳統媒體是“涼媒介”。為什么涼?去碎片化,讓碎片信息有焦點、聯系、層次或規則。曾任BBC總裁、《紐約時報》社長的馬克·湯普森說:“BBC和《紐約時報》這種以使命為導向的媒體機構,需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幫助我們的觀眾建立他們自己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價值模式,包括經濟、地理、政治、社會、科學等,這樣當天的數據或政治主張就可以按照比例和概率的背景進行安置。觀眾還要學習如何質疑各個模式,以及如何加以調整以適應變化的環境?!盵14]

價值模式。同市場營銷的新發展相吻合。菲利普·科特勒論營銷1.0是以產品為中心,2.0是消費者導向,3.0是價值驅動,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好。[15]那么,新聞傳播的“不好”是什么?碎片信息的要害是缺乏焦點和層次。去碎片化,引入焦點和層次對信息排序,其依據是價值模式。按馬克斯·舍勒的說法:價值在相互關系中有“級序”,一種價值比另一種“更高”或“更低”。當價值彼此沖突時,這種級序或順序,能避免價值風險。媒體天天都排序,表面是新聞排序,深層即價值排序——分門別類排列,高階價值優于低階價值。媒體品牌,底牌是價值排序相對穩定,在時間(一期接著一期、一個節目接著一個節目)和空間(同一版面或同一欄目)呈現價值模式。

媒體的價值模式,源于“本媒體”受眾的價值排序。后者又有“說”和“做”,兩者經常不吻合,而“做”即實際的價值排序,一般更真實。新聞報道“生活是怎么樣的”,即報道“做”的價值排序是怎么樣的;同時關注“說”的價值排序,以及兩者的矛盾、協調、差異;媒體還會質疑“說”或“做”的某些排序,調整排序以適應新環境。因為這些,受眾才需要媒體,其重要期望值,就是了解“自我”與所屬“群體”價值排序的異同,以及質疑或調整的可能性。由此,媒體與受眾的價值排序,有根源的同一,又有變動的差異,這種對立統一才產生吸引,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才有碧水常圍著青山轉的“偏好”。

價值排序,是韋伯所謂的“理想類型”?!袄硐氲摹辈皇侵缸詈玫?,只表示某種現象是接近于典型的,如“經濟人”“理想真空”,任何時候都不會以純粹形態存在于現實中?!袄硐腩愋汀笔且钥赡苄詾橹薪樘接懍F實性?;氐浆F實性,幾百年來,媒體兼具信息傳遞和價值排序。收到最新信息,往往打亂價值排序?,F在不同了,新媒體加劇了信息過剩,媒體已從某些信息領域退出。2016年,《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決定不再追蹤突發新聞,而是專注于提供讀者更為看重的深度分析。分析,必涉價值排序。排序的重要性在上升,被最新信息干擾的力度在下降,現實性愈來愈接近“理想類型”。太好了!李普曼說:篩選和排列新聞是民主社會中真正神圣的工作。馬克思說:只有創造性的工作才會有尊嚴。

以價值排序作為所有細分變量的底牌,不僅高端媒體,任何媒體都能打造品牌。中國人日常生活十二支柱:衣食住行、性健壽娛、學勞權保。只看“衣”,經濟學家講故事:爸爸買套新衣服,奶奶問是什么料子,媽媽問做工怎樣,女兒問是不是名牌,酷不酷?媒體品牌不同,對料子、做工、名牌或酷的排序就不同。任何媒體,堅守價值排序的底牌,對十二支柱的某些或某些方面:不予采用、入選排列、編輯加工、文本修辭,媒體品牌不就個性凸顯了嗎?

這節分析熱手機,上節分析新媒體,兩者合觀,越來越多的人在“上網”和“下網”之間自由切換?!安粌H是有錢人和名人正在放棄使用蘋果手機。很多高度依賴互聯網的千禧一代,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們正在擺脫對智能手機的依賴??傮w上看,對于29%的美國網民來說,智能手機不是他們的主要手機?!?9%可不是小數,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9.04億,29%——約2.6億!假如2.6億人少用智能手機,多讀優秀紙質出版物,只怕你沒有足以吸引受眾的品牌個性!常聽人議論“網絡原住民”,沒想到原住民開始落跑?!皬?011年到2014年,超過1100萬青少年不再使用臉書網,當《衛報》詢問這些青少年在不使用社交媒體后是否生活得更開心時,答案是:‘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沒有網絡的生活更開心?!盵16]開心與否是私事,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喧囂一時“永遠在線”,被更多的人否定,線下的媒體市場重新擴大,占領細分市場,塑造品牌個性是贏利的關鍵。托夫特研究近現代實力懸殊的戰爭,弱者不以強者的方式打,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打,取勝概率上升到63.6%。[17]

三、采編絕技VS數字技術

新聞業靠專業技能運行,新聞信任、媒體品牌,都以采編絕技為支撐。絕技并非獨一無二,而是高超的、別人不易學會的技藝。

算不贏就走。毛澤東兵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實質即弱者以自己的方式打,避彼所長,爭取主動。改一字:算得贏就算,算不贏就走。算,算法,代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走,采訪。我論采訪是新聞之根,人工智能永遠不能代替記者采訪,算法再神奇,最終都將敗于采訪無能。以采訪為根,生長一整套采編技術,那是媒體的原創技術,是新聞界相對其他界別的行業絕技。[18]

一家媒體的絕技,同行不易學,有3項標準。一是無法學。媒體擁有不可流動的稀缺和專用資源。如采訪網絡的建設,是任何媒體的專用資源,核心信源,絕不是網上線人或電話爆料所能代替的。二是學不全。采編技術不是一項技能,而是許多技能的組合;記者不是孤膽英雄,而是一個團隊。采訪前連策劃,后連寫、編、播、發……團隊成員有大量“默會性知識”,它是隨機應變、模棱兩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經過員工長期磨合、逐步積累形成,往往需要犧牲局部利益換取整體利益。別的媒體學習掌握頗費時日,全面學習根本不可能。三是不怕學。不斷創新突破,持續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19]

21世紀技術戰。賴斯頓有句名言:19世紀是小說家的時代,20世紀是記者的時代;背后是20世紀的技術戰。新聞對小說:寫得贏就寫,寫不贏就走,采編技術臻于成熟,新聞與小說分庭抗禮。采編技術即非虛構敘事技術,20世紀與小說技術競爭,21世紀與數字技術競爭。與小說競爭,重點在“非虛構”;與數字競爭,重點在“敘事”。部分緣于與小說競爭,強調與文學不同,新聞報道一度忽略情感,甚至視情如仇,說它妨礙理性,搞出些“薄情報道”,讓受眾疏遠媒體?!昂笳嫦唷背颂摱?,后真相是對薄情的懲罰。

采編不僅是媒體的原生技術,還是迄今仍在全球發展、日新日日新的再生型技術。與數字技術競爭,尋找其升級方向:情感。那是曾被新聞界忽略,當前大有潛力的開發沃土。新聞的力量,是意義與情感的矢量?!八械娜苏娴亩际切值軉??”回答這個問題,只報道“兄弟”的真相是不夠的,它還需要情感。數字技術“無情”,機器人講故事還是無情,它無法學;小說電影有情,但它是虛構敘事,沒有實地采訪或媒體團隊,它學不全。還有其他非虛構敘事呢?像傳記、回憶錄,還要不怕學,技術不斷升級。我論情感的象征性表達;情理結合的集成報道;情感競爭的重武器是“原型”,英雄、好媽媽、壞人壞事、災難及受害者,是四大新聞原型,能對“集體”情感大面積“變壓”……都不是著眼宏觀理論,而是創新采編技術。[20]

一家媒體,總得對采編技術的“某些”方面有同行無法學、學不全、不怕學的,才稱得上絕技。媒體絕技依托于人,鼓勵并扶持記者,培育個人或工作室的絕技:寫得贏就寫、編得贏就編、算得贏就算……算得贏,采編絕技并不排斥數字技術。那么,“算得贏”與“走得贏”是什么關系?走得贏是根,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好大一棵樹,你才有資源和能力來消化和吸收某些算得贏。強調“某些”,隔行如隔山,行業絕技不能通約,你只能學某些通用技術。具體“哪些”,要以我為主來選擇,見佛就拜,只會害苦自己。且看好萊塢,當電腦生成影像(CGI)技術成熟,有些電影全靠CGI驅動,只把故事當一個幌子,來展現從未見過的特技奇觀:龍卷風、恐龍的血盆大口、未來世界的大浩劫……“這種炫目的奇觀確實能引發圍觀馬戲團般的興奮。但是,就像游樂園的過山車一樣,其愉悅只能是短暫的。電影創作的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一旦新鮮驚險的感官刺激達到風靡的頂點,很快便會面臨一種明日黃花的冷遇?!?/p>

電影業的絕技,是以蒙太奇講故事,輕蔑原創技術,CGI乏味可陳,促使電影人覺醒,返本開新?!爱擟GI為強有力的故事引發,如《阿甘正傳》或《黑衣人》,其效果便會消失在故事后面,強化出它所要烘托的畫面,而免去了嘩眾取寵之嫌?!毙录夹g既不是瘟疫也不是萬靈藥,它只在故事的調色板上增添了幾抹新鮮的色彩。[21]數字技術,已經并持續為采編技術增添新色彩,但前提是以“走得贏”消化吸收“算得贏”;以“走得贏”整合策、采、寫、編、播、發……持行業絕技決戰到底,如果你有日新月異的采編籌碼,你終究會贏。

四、版權攻防VS白送

最后討論獲得法律支持,專論版權。營銷戰略,有攻有防,以上所論均為進攻,進攻或有不足,防御則犯了致命失誤——對版權不設防,拱手白送。

白送品即電子版。我已五論“撤掉電子版”,沒糾纏外延,直指內涵:網上更快免費供給媒體所有內容。這是第一代電子版:報刊的PDF版奠定的,有這基因,遺傳為第二代電子版:App。第一代限于報刊,第二代蔓延到廣電?;虿蛔?,繁衍白送大家族,像媒體號(百度號、企鵝號……)、公眾號、長短視頻、抖音、快手、H5、爆款……偶爾白送也罷了,工商業也有“贈品”;但要追求“爆款產品的生產機制”,這就慘了,你要把傳媒業轉型為“白送業”!白送品層出不窮、蔚為大觀,已從北宋(白送)進到南宋(難送)。等量的投入再爆不響,逼得增加金帛牛羊,讓眾多用戶“薅羊毛”,比“窮??达w龍”還慘。

重傳播、輕版權。白送為什么蔚為大觀?重要原因是媒體重傳播影響,輕版權保護。這是全球現象,曾任《紐約時報》董事、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的斯科特·加洛韋說:“(紐約)時報如今唯一有價值的是內容,以及生產內容的專業團隊。然而,時報仍然決定在各個渠道平臺上展示其內容以獲取更多的流量,而非關停平臺展示(或者起訴任何轉載其文章的數字化平臺)以達到內容的稀缺性。這種做法無異于愛馬仕為獲得客流量去大眾市場售賣其限量版Birkin包。這就犯了現代商業史上最嚴重的錯誤?!笔裁村e誤?自毀版權。版權是媒體的財產權、贏利權。之所以贏利,一是原創的稀缺性,二是版權保護有財產回收。白送當然不稀缺,不稀缺還有什么賣點?略有財產回收也費用極低。

為什么犯錯?“蘇茲貝格家族堅定地致力于發展新聞業?!涫滓紤]的問題并非時報的財務狀況,而是時報對世界深遠的影響力”。[22]這也是中國媒體的通??紤],通過網絡低成本傳播提高影響力或宣傳效果。但是,你缺乏版權保護,難得財產回收,生產機能出障礙,連工資都發不出,活下去都成問題,還談什么宣傳效果?我們永遠不應放棄新聞理想,但也必須現實,如果我們不能生存,我們便無法堅定我們的理想。

從營銷戰略看,白送忽略版權保護的“自身努力”。比較工商業,其對自己的知識產權:商標權、專利權、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千金防偽,萬里追獵,保護不遺余力;法律作為企業保護的補充、仲裁、支持。媒體自己不設防,對自己的知識產權——版權,分分秒秒花樣百出地白送,盜版蜂起受不了,大放悲聲求法律保護。版權法屬于民法,大多是對社會習俗和商業規范的正規化。你撒手白送,鼓勵用戶(網民或新媒體)敞開白吃,他邊吃免費午餐邊抱怨質量差,然后鼓腹等免費晚餐……社會習俗都成白吃白送,法律管得過來嗎?

巧妙打擊的盾牌。認清防御失誤,趕快亡羊補牢。蘇聯軍事學家塔連斯基指出:每一種新的進攻手段,早晚會出現新的防御手段,如劍與盾、炮彈與裝甲板……我曾論述,當前已出數字技術的防御手段:搬運即焚。網上文檔嵌入“自行銷毀”代碼,受眾只能在特定渠道看,未經授權的網上搬運,代碼啟動,文檔自毀為萬道霞光……[23]

版權保護,大家關心區塊鏈,我樂觀其成。但補充,天上的仙鶴不如手中的家雀。區塊鏈還有技術問題待解決,自毀代碼,是完全成熟的數字技術——把“閱后即焚”挪用于“搬運即焚”,從源頭上積極防御??藙谌S茨論積極防御,說防御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巧妙打擊組成的盾牌”。媒體的職業偏好是重傳播,我仍重傳播,照樣上網;但不再輕版權,嵌入自毀代碼,保護信息網絡傳播權——我不白送,總成吧。受眾只能在特定渠道看,從源頭禁止“所有”(網民與新媒體)未經授權的網上搬運。

拜“閱后即焚”為師,媒體把內容分類,有些完全白送,像公益性或宣傳性內容,任何人均可搬運;有些完全不送,只能在特定渠道看;有些限時白送,被搬運后10分鐘、半小時、2小時、4小時……自毀;關鍵是,這些分類與時限,要作為媒體的“商業機密”。有些讓他搬,時限一到——就地爆炸。于網民,他看到半截自爆,促使回到特定渠道(傳統媒體、或自辦新媒體、或轉讓版權的新媒體)。于盜版者,網民看到高潮前,心提到了嗓子眼,血脈賁張,莫明自爆,氣得跺腳——盜版者不敢輕易扳你的。

巧妙打擊的盾牌,攻防一體化,版權保護又經營,改寫商業規范。加洛韋論述了四大關鍵步驟。[24]

一是嚴禁止?!叭绻麜r報禁止谷歌或臉書平臺轉載其文章,這兩家年輕企業的市值至少會下降1%。時報大幅地増加了這些平臺的公信度,但其收到的回報卻微乎其微?!?014年“今日頭條”披露:“今年以來已經累計投入千萬級資金用于版權采購,同時已經和超過6000家媒體達成了各種形式的版權合作?!盵25]猛一看:千萬級。細一算:千萬級資金/6000家/年,你想各家分到多少?6000家媒體呀!大幅增加“今日頭條”的公信度,大幅供給優質內容,頭條扶搖直上,媒體斷崖下跌。嵌入自毀代碼: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哄搶搬運或洗稿——朕會自爆。

二是賣獨家?!敖构雀枰约叭魏蚊襟w企業,染指其文章內容。隨后若谷歌或其他互聯網公司需要獲得時報的內容轉載許可,其所支付的費用必須高于任何第三方的報價。即若谷歌、必應、亞馬遜、推特以及臉書都想其用戶可以無限制地訪問時報內容,時報只授權給其中出價最高者?!敝袊褐垢隇槲?,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我們絲毫不想“今日頭條”市值下跌,真心希望其上升——它才有實力出最高價。賣給它獨家,還要保護這獨家,提防其他新媒體侵權,與“頭條”重設自毀代碼,買賣雙方共同保護版權。

三是結盟賣?!斑@一策略可以再延伸到時報之外的其他媒體。設想組建一個新聞報紙聯盟,成員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蘇黎世報》,德國媒體巨頭斯普林格集團等各大主流媒體。這一群體將代表西方最為優質、最具差異化的媒體內容。這是傳統媒體阻止行業衰弱、挽回之前損失的數十億美元市場的唯一機會?!敝袊何ㄒ粰C會,仍在結盟,比起單一媒體,聯盟有大得多的議價能力。一個人會被獅子吃掉,一群人會吃掉獅子。盟友不必多,多了增加扯皮。盟友要有區域或行業聯系。有些地方報刊與廣電合并,如天津,組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以中心為單位,報刊與廣電結盟議價,價不對,先不賣,僅放自辦新媒體傳播。嵌入自毀代碼,靠技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一嚴禁,“今日頭條”將完全徹底沒有“天津要聞”,如果這要聞“獨家”賣給頭條的競爭對手,對頭條更不利。

四是租多家?!斑M一步的設想是:報刊聯盟向這些搜索公司(財團)出租內容。而那些基于報刊內容創造了巨大財富的科技企業,就會面臨市場競爭壓力。這正是進一步的反擊?!敝袊焊母锂斍鞍鏅噢D讓的“一次賣斷”。不賣斷,賣時限,出售變出租。分時限租,版權轉讓一周、一月、一季……期限到,代碼啟動,租物自爆!分內容租,把結盟媒體的新聞、社教、娛樂節目,分時限租給不同網媒。有時限和內容細分,就可以租多家,與每家“分別”重設自毀代碼,共同保護家庭財產。加洛韋怎么強調這是進一步反擊呢?假設A與B是競爭對手,一種時限與內容,“獨家”租給A,另一種“獨家”租給B,你是對競爭雙方賣“軍火”。不!租“軍火”。

我2010年一論撤掉電子版,說明目的是重建新老媒體游戲。以上所論的“禁止”“獨家”“結盟”“多家”,是我一至五論“撤掉電子版”或其他文章中反復論述的。[26]指明這點,既非自炫,也非爭發明權——我相信加洛韋教授沒讀過我的文章,他的論述在2017年,我也剛讀到。而這恰恰證明,中外學者殊途同歸、百慮一致:不停白送,死路一條;版權攻防,大有可為;國際如此,國內亦然!

新聞業營銷戰略,本文只討論對幾點“共識”的新理解、新應用,著眼于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傳統媒體如何減虧增效、持續發展。本文沒有解決營銷戰略的所有問題,毋寧說,本文留下了不少待解的新問題。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讓新聞業的理論和實踐都開出新境界。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新聞學與傳播學后期資助項目“傳統媒體升級化轉型路徑研究”(批準號:20FX

WB02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立偉.新媒體是直覺媒體:兼論數字化轉型之新聞危機[J].新聞愛好者,2019(10).

[2]張建中,編譯.新聞記者如何回擊深度造假[J].青年記者,2019(9)上.

[3]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1.

[4]鄧衛華,楊文.問政清風起:山東強化輿論監督助力深化改革紀實[J].中國記者,2019(9).

[5]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戰略論[M].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442-443,444.

[6]杜天雨,編譯.皮尤研究:一多半的美國人因為假新聞而放棄社交媒體[OL].“德外5號”公眾號,2019-09-26.

[7]張立偉.親密新聞:“兩個一百年”的百姓體驗(上)[J].新聞戰線,2018(4).

猜你喜歡
營銷戰略數字技術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舞蹈創作技術的運用與研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中小企業營銷現狀分析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淺析網上藥店營銷戰略管理
老蜂農蜂蜜營銷戰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