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微視頻與政治傳播的適配性研究

2021-04-30 09:05史哲宇趙曦
新聞愛好者 2021年2期
關鍵詞:政治傳播微文化國家形象

史哲宇 趙曦

【摘要】近年來時政類微視頻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現在其產生環境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圍繞中國傳統微文化、當代互聯網微文化對微視頻與政治傳播的適配性展開分析,并對時政微視頻呈現出的官方話語的民間表達、政治話語的文化表達、公共話語的情感表達、傳統話語的當代表達、民族話語的國際表達等傳播語態變遷和其面對傳播困境的謀變之路展開相關研究。

【關鍵詞】微視頻;時政;國家形象;微文化;適配性;政治傳播

2013年10月14日,一則名為《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微視頻通過網絡首播,這部微視頻以卡通式的方式,首次向觀眾介紹了中國領導人的選拔過程,因為形式新穎、語言活潑,其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傳播,短時間內點擊量就突破百萬次。以此為契機,制作方復興路上工作室隨后推出了《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跟著大大走之博鰲篇》《跟著大大走之俄羅斯篇》等時政微視頻。這些微視頻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熱議,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也促進了時政微視頻的迅速發展。

此后,各主流媒體紛紛意識到,適應互聯網傳播環境的微視頻與中國特色政治傳播之間具有融合互動的極大可能,各主流媒體隨即將注意力投射到時政類微視頻的制作、傳播領域,時政微視頻獲得爆發式發展。這些微視頻緊跟熱點事件、時政話題,在傳播效果、輿論導向、影響范圍等方面都呈現出了新的特征并成為進行政治傳播的重要手段。

一、時政微視頻的產生背景和發展趨勢

(一)時政微視頻產生的媒介背景

時政微視頻集中爆發的2013年、2014年正是中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進行融合探索的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手機上網的普及和上網速度的提升,使得互聯網傳播從量的積累轉化為質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媒體融合提供了用戶基礎。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其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部署?!斑@無疑是一個極具分量的重要信號,不僅體現了黨中央把握媒體輿論環境和新聞傳播規律、下好改革先手棋的遠見卓識,也開啟了主流媒體變革圖強、在輿論新格局中掌握主動權搶占制高點的戰略征程?!盵1]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推出這一指導文件,說明媒介融合已經從業界、學界議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布局。因此,2014年也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元年”,互聯網思維成為各方推動媒體融合的思想黏合劑,各大主流媒體圍繞媒體融合開展了多個層次的討論、探索、嘗試和布局,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化不斷深入,新媒體傳播在主流媒體的宣傳矩陣中開始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時政微視頻產生的時代背景

目前,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對內,新聞宣傳的作用已經從宣傳大政方針擴展到樹立共同理想、堅定人民信心、統一認識、凝聚共識,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而且成果顯著。但對外,中國聲音尚未得到很好的傳播、國家形象的塑造仍在進程中,在對外傳播中,還存在著“看不懂”“講不清”“達不到”和“吃不透”[2]等突出問題?!拔覀兊膰H政治傳播能力嚴重不足,在整個國際輿論中的影響力仍然較弱,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在‘中心—邊緣的傳播模式下仍處于邊緣地位”。[3]

時政微視頻的話語形態既有民間性又有國際性、既有草根性又有專業性、既有視聽沖擊又有思想深度,為中國國家形象、政黨形象、中國文化和軟實力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很好的路徑,為我國主流媒體進行政治傳播、改變在對外傳播中的不利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微視頻與政治傳播的適配性

(一)中國傳統的微文化為時政微視頻提供了敘事基礎

微視頻在敘事方式上呈現出的這種“微”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微文化”有著密切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觀一葉而知秋”“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一木見林”“微言大義”等語句并不鮮見。古典文化中的絕句、小令、律詩等藝術形態,往往只需一字、一詞就可為讀者勾勒出一片天地勝景,這種以小見大、微中見宏的藝術追求也體現在中國畫、陶瓷、雕刻、金石器具等藝術創作中,自然也就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和審美判斷。

中國傳統藝術往往通過虛實相濟、以小見大、因體制裁、聚零為整等方式形成獨特的藝術韻味,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典型人物、性格和情節,通過小切口呈現大境界,以小故事折射大情懷。中國傳統的精微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為微視頻提供了一種線索簡練、構思精巧、情感悠長、韻味無窮的敘事策略。

(二)當代互聯網微文化為時政微視頻提供了文化基底

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的草根文化具有強烈的民間屬性,其以更接地氣的民眾精神氣質實現了普通網民通過互聯網傳播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產生社會影響的可能性。法國學者德·塞托認為,“在文化領域,文化產品經常是強加給大眾的,大眾不能決定文化的生產,可是卻可以選擇文化的消費。因為草根就是平民,因此草根文化倡導民主化”[4]?;ヂ摼W世界的這種草根文化更具生活氣息、民主和反精英主義特征,其表達的是普通網民的思想、觀點和訴求,從語態上來說,其更具親和性。事實上,如同大眾傳播媒體重構了大眾文化一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重新構建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日常禮儀、語言交流和情感表達方式,使得通俗文化獲得了更適宜的生存環境,其以時尚性、消費性和快餐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互聯網通俗文化。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互聯網傳播環境更具商業屬性和市場特質,為了實現其商業價值和經濟上的可循環,各種類型的新媒體視聽產品都將娛樂能力作為評判其總體價值的重要指標。只有通過富有娛樂性的內容,才能實現注意力的匯聚,也才能進一步實現商業價值或傳播效能。對于主要通過移動互聯網渠道傳播的時政微視頻來說,通俗、直觀和大眾話語方式,也就成為政治、文化、思想得以傳播的視聽載體和言說語態。

三、微視頻帶來政治傳播語態的變遷

“政治信息可以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因勢利導地加以構建,從而在受眾中產生良好的效應。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治傳播的‘教化式宣傳,受眾在被制作精良的內容吸引的同時,他們在傳播過程中的‘干涉感有所減少,并樂在其中”。[5]近年來,我國主流媒體日益認識到過去那種偏重于意識形態灌輸,只重視正面宣傳、規避問題報道,突發事件不公開不透明,新聞語態陳舊的宣傳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國內外新形勢、新環境對我國政治傳播提出的新要求。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政治傳播面對的挑戰,媒體機構在多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話語體系轉換就成為必然。

(一)官方話語的民間表達

微視頻作為互聯網傳播場域中的新興視聽形態,誕生之初就具有鮮明的民間話語特質。這種特質一經與政治傳播結合,就使得高大上的政治傳播話語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變得更接地氣,更易為普通網民接受和主動進行轉發、擴散。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運用了“蠻拼的”“點贊”“朋友圈”等流行語言,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也說明了高層對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融合的積極態度。事實上,以微視頻等為代表的民間話語在整個社會輿論場中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官方話語只有放低身段,吸納更多的民間話語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傳播環境。

(二)政治話語的文化表達

時政微視頻等新興政治傳播手段的出現,不再采用耳提面命的說教口吻,而是植入了濃厚的人文情感和文化要素。使得過去冰冷、生硬的意識形態宣教,變成了潤物無聲、沁人心脾的文化傳遞和情感共鳴。例如微視頻《窯洞里的讀書人》,該片一改過去塑造領袖人物采取高大全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種富于文化性的表述,故事講述娓娓道來,將習近平總書記還原為一個愛讀書、愛知識的文學青年,從一個小切口揭示了其富于人格魅力的形象來由,講述了國家領導人讀書修身的背后故事。

(三)公共話語的情感表達

公共話語空間源于德國學者哈貝馬斯等人提出的公共領域理論。一般認為,公共話語空間應是在國家政治話語外,社會各界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活動空間和話語空間。通過公共話語空間,社會各界可以實現信息傳遞、思想交流,進而達到溝通、交流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針對公共事件,主流媒體代表政府發聲,為了尋求達成共識,則應吸納民間的聲音,采取更易于普通人理解、接受的情感表述方式。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社推出時政微視頻《這就是中國》,以“這是中國,為一國暫封一座城,這也是中國,為一城傾一國力”等一組“這是中國……這也是中國……”排比式的語言,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場畫面,充滿溫暖和希望的底色,使觀看者為之動容,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四)傳統話語的當代表達

在新舊媒體交融,傳統媒體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當前,視聽藝術諸類型也都在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符合時代需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在這方面,微視頻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視聽藝術本身就是建立在科技基礎之上的,技術基礎決定了其總是更傾向于使用新科技手段以豐富藝術表現和傳情達意能力;另一方面,從表現內容來說,視聽藝術由于具有視聽兼備、形象直觀的特點,因而,相較于其他藝術形態,其更善于表現現實題材的內容。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時政微視頻,往往一改傳統媒體因循的言說方式,以更接地氣、更具時尚感、更具時代特色、更具當代思維的視聽話語方式來進行表述。

(五)民族話語的國際表達

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國夢”“新時代”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倡議,這些富于中華民族文化積淀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政治智慧的概念,在深化全面改革進程中指明了發展方向、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共識,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但在對外交往中,這些新概念、新思想、新倡議也面臨著話語體系轉換、思想內容譯介的問題?!爸袊幕膶ν鈧鞑ゲ皇亲哉f自話,要根據異域民眾的文化特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進行中國文化對外表述的話語體系轉化,做好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做到入鄉問俗、入鄉隨俗”。[6]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成為符合傳播規律、可為國際社會理解、易被各國人民接受的國際共通語言、直觀可感形象,才能講好中國故事,也才能更好地把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介紹給全世界。

四、時政微視頻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

近年來,國內主流媒體順應媒介融合不斷深化的歷史機遇,利用自身的社會影響和技術優勢推出了大量時政微視頻。這些時政微視頻依托精良的影像品質和接地氣的話語方式得到以青少年為主的互聯網用戶點贊、轉發和熱議,在網絡空間掀起了一個個高潮,成功探索了政治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路徑。

時政微視頻盡管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績,但是伴隨著時政微視頻產出數量的不斷攀升,其整體品質和傳播效能卻日益彰顯新的問題和困境。

目前,我國時政微視頻制作中意識形態的直接宣傳類作品仍然占據相當的比重,對中國特色政治價值和政治文明的創新宣傳還嚴重不足,傳播上仍處于圖解的淺表層面,對中國政治探索、人類文明社會實踐作出的重要貢獻還遠遠不足,在國際傳播領域中的“四個自信”還沒有建立起來。此外,一些媒體片面追求時政微視頻的產量而忽視了對質量的把控,雖然產量連年提升,但其中相當數量的作品制作手段簡單粗陋、政治說教色彩濃重、內容泛化淺顯,很多僅止于對時事或歷史的淺層描述,缺少思考和深度。還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形式上互相抄襲,公式化、套路化嚴重,要么就是通篇照片疊層動態處理、大字號視覺刺激、夸張的音響效果,或者只是把原來的長視頻拆分,表現手法上則千篇一律,同質化情況極為嚴重,沒有體現出時政微視頻的新媒體特征,更遑論在傳播領域取得理想效果。更有甚者,不少時政微視頻打著互聯網的幌子,販賣的卻是傳統語態、陳舊思維的舊酒。視頻制作手段、構思設想陳舊,僅是給其加上一個奪人眼球的標題,把傳統媒體視頻生硬植入互聯網平臺,完全沒有主動適應網絡傳播特質而進行整體規劃和落地實施。

面對尚存的諸多不足,時政微視頻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特性、探索多樣化表達手段、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不斷提高政治傳播和微視頻的適配性、實現政治傳播語態變遷、積極應對挑戰并尋求解決之道,才能最終實現政治傳播的效果實現和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當代美國紀錄片研究”(立項號:18JHQ04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振武.媒體融合發展是改變歷史、也是創造歷史的大變革[D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518/c120837-27018366.html.

[2]胡智鋒,楊賓.傳播力: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3]荊學民.論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J].現代傳播,2012(2).

[4]米歇爾德·塞托.日常生活實踐[M].方琳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65.

[5]陳薈,劉東建.全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新變化、新機遇與新路向[J].新聞愛好者,2020(1).

[6]張帆.做好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DB/OL].http://www.rmlt.com.cn/2017/0626/480313.shtml

(史哲宇為北京師范大學講師,山東省廣播電視局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趙曦為中國傳媒大學高級編輯、博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政治傳播微文化國家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政治傳播效果研究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傳播主體探析
長征時期工農紅軍革命政治文化傳播實踐的多維分析
“微文化”傳播對高職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及對策研究
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全面從嚴治黨為中國國家形象“加分”
論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