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關懷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2021-05-10 17:24黃秀蘭
科學與財富 2021年34期
關鍵詞:健康行為身心健康

摘 要:近年來,受到生活壓力的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問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向,并有著難以抑制的勢頭。為減少生活壓力以及社會環境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本文提出通過加大宣傳、結構性訓練、利用合理策略實施自我關懷的建議,以自我關懷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增加個體自我疏導和自我關注的意識,提升人感知幸福和獲得幸福的能力,從而促進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自我關懷;身心健康;健康行為

自我關懷是個體對自我情緒和健康行為的主動關注,而這種積極的行為可表現出人對生命價值的關心,意味著自我精神的完善以及使命的踐行。生命得以完整,并得到升華,需要個體能夠在自我發展中獲得滿足和享受,而這種積極心態和行為的產生,利于消除人的負面情緒,使人獲得幸福和滿足感,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從心理學層面,了解自我關懷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還需要大量的實踐研究,通過具體的分析,找到影響身心健康的關鍵所在,為人自我關懷能力的發展和意識的提升提供幫助。

一、自我關懷的理論基礎

在現代哲學領域中,關懷主要是指對人倫理道德的關注,而自我關懷時常以責任、期待、關注等詞匯相關聯,是一種關心自我發展的態度,又被人稱為自我同情、自我關注、自我憐憫等,是心理學家提出的關于自我的一種理念。在個體受到挫折和困難時,不回避和批判自己,而是以寬容的態度將其視作為一種人生體驗,對自我出現的情緒和變化,能夠無條件的接納,減少負面情緒對自身的影響。自我關懷具體包含自我關注和共通人性兩個組成部分,自我關注主要是對生存和生活的關愛,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關心。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要求個體必須有著豐富的生活的體驗。而在生活中面對的痛苦和困難,需要人們堅定認為自己能夠得到幸福和回報,以積極的態度寬慰自己,關注自身生存和生活的狀況,為自身的發展創造更優質的條件。而共通人性則是認識到他人和自己在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上,存在著契合性,不但包含積極和美好的體驗,也有著不幸和痛苦的經歷,這些體驗都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和普遍性。只有具備共通人性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享受當下,自我價值得以肯定,從而得到自我的滿足和享受。

二、自我關懷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一)自我關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產生的無助感、疏離感、不安感等負面情緒,總是與失去自我控制相關。而表現出嚴重心理障礙的人群,往往會感到強烈的失去自我控制和害怕失去控制。而經過心理的疏導,人們逐漸產生積極的心態,更為主動的控制和調節自我,完成自我的關懷和自我的關注。這種變化表明自我控制和自我關懷能夠消除人的負面情緒,并通過長時間的心理暗示,給人帶來一定的幸福感。一方面,自我關懷可使人更加正視自我,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寬恕和理解存在的缺點。從而減少人們存在的焦慮不安情緒,以及負罪感和羞恥感,從而避免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自我關懷還能使人產生幸福感。個人幸福感與人的內部心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即為對認知,情緒,信念等等因素的自我把控。一旦人的自我認知和控制能力降低,就會使人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并反映在生活中出現人際關系混亂,壓力過大等情況,降低人的幸福感。相反,人在受到自我關懷的干預后,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內心的負面的情緒,使其對當下生活的滿意度更高,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更大,能夠在滿足自我,以及追求更好生活的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自身體會的幸福感更高,心理健康的狀況也相對更加良好。

(二)自我關懷對身體健康行為的影響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往往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通過自我關懷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也能夠在促進身體健康和健康行為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提升身體免疫力,降低傳染疾病的風險。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能夠強化人身體的免疫功能,降低人對疾病的易感性,減少人染病的風險。還能增加病患的疼痛耐受度,以更為積極的態度的面對疾病,可消除疾病帶來的不適感,緩解病癥的疼痛程度。二是適應社會環境,以積極的健康行為增加問題解決中的靈活程度。自我關懷可使人們更加關注自我情緒的變化,并通過自我心理疏導和控制,形成更為積極的態度和情緒。在面對生活問題,以及環境變化時,能積極的探索和采用更多的應對方法,在協商和談判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更好的適應變化,并從中獲得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三是促進個體積極行為,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較高自我關懷能力的個體,能夠不輕易取悅他人,懂得拒絕他人的要求。而面對人際沖突,也能考慮他人的需求,從而更加主動地解決問題,減少矛盾為雙方帶來的不適感。在遇到困難時,具有自我關懷意識的人,能夠主動地采取向他人求助的方法,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獲得人的支持和認可,以及社會性的支持,從而獲得更多的認可,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關于通過自我關懷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對策研究

(一)根據身心健康發展特征進行自我關懷,針對性提升關懷效果

自我關懷作為一種自愛的態度,不僅有利于減少人的消極情緒,緩解心理健康問題,還可幫助個體欣賞自己的優勢,寬恕自己的不足,引導自己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降低焦慮與羞恥感。據相關研究發現,很多存在不良行為與心理問題的人,在接受自我關懷干預后,都能顯著減少不良行為與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出現,緩解焦慮情緒的發生。同時,引導個體定期進行自我關懷,還有利于增強個體生活幸福感,使之生活有目標、壓力感知力、負面情緒減少、生活滿意度提高以及自我健康行為的掌控能力增強,在環節個體生活壓力,獲得社會支持等方面都具顯性性的影響作用。為了真正發揮自我關懷的價值與作用,真正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狀態與健康行為,應根據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特征展開針對性的自我關懷引導工作,以針對性提升關懷效果。

在具體實踐中,首先需要根據個體身心健康情況,針對性選擇自我關懷引導方案。如面對存在心里消極因素的個體,可采取反芻思維、表達抑制、經驗回避三種策略來引導。其中,反芻思維指的是將個體經歷過的負性事件進行回憶與重現,引導其面對為之帶來消極體驗的不良事件。雖有可能會導致消極心理加重,但自我批判與焦慮等不良情緒也會隨之減少。表達抑制指的是引導個體對正在感受或即將要出現的消極體驗進行預防和控制,努力抑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減少負性心理。雖有可能會出現抑郁和焦慮,但通常會增強對自己負面情緒與想法的控制。經驗回避指的是引導個體為避免即將體驗消極情緒與不良行為,而選擇回避或主動改變這些經驗的形式、環境等應對方式。通常這三種自我關懷訓練方式,可有效降低個體的情緒回避,進而減少焦慮和抑郁情緒。

其次,應加強個體“歸因訓練”。當個體將自己的成敗歸因于“運氣不好”、“任務太難”等因素時,通常會不利于后續的努力,甚至會產生消極、懈怠、懶散等心理和行為。但是將成敗歸因于“個人努力不到位”、“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甚至認為自己能夠通過了解自我、關懷自我、改善自我來獲得逐步提高時,則有利于形成良好健康行為與健康心理。因此,在自我關懷引導中,應加強“歸因訓練”,引導個體從榜樣身上汲取經驗,跟榜樣學習,選擇性聽取權威意見和“自我說服”,學會及時關懷自己的情緒變化與行為習慣,有利于在發現不良情緒的第一時間予以改進,進一步促進自身身心健康發展。

(二)運用多途徑加強自我關懷宣傳力度,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我關懷意識

運用多途徑加強自我關懷宣傳力度,不僅有利于應在濃厚的自我關懷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個體自我關懷意識,還可加深個體對自我關懷價值、含義、作用等方面的了解與認識,并逐漸掌握正確的自我關懷方式,從而及時糾正自己的身心健康問題,促進自己健康發展。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利用新媒體、傳統媒體兩種途徑,包括微信、微博、QQ、官方網站、電視新聞、報紙、雜志等多種媒介,對進行自我關懷有利于增強積極心理、減弱消極心理、促進積極性為與良好人際關系等優勢加以宣傳推廣,擴大自我關懷覆蓋面與宣傳范圍。從而使更多人形成良好的自我關懷行為習慣與能力、意識,定期進行自我關懷糾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與缺陷。

(三)利用合理策略正確開展自我關懷,進一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導致人們不會關懷自己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懶惰和放縱的懼怕,缺乏面對自己、正視自己、糾正自己的勇氣、決心與毅力。甚至有些人因缺乏對自我關懷正確的認識,而使之以自我批評的方式糾正問題,反而會導致其產生更加消極、更加懈怠的情緒。而有效的方法則是用積極與鼓勵的信息、策略、手段等,產生有助于努力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心理狀態與健康行為。因此,利用自我關懷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善于利用合理策略正確開展自我關懷,以真正發揮其作用與價值。在具體實踐中,首先需要個體明確自我發展目標,比如為實現長期幸福做出選擇;為擺脫痛苦產生的自然渴望;為相信自己在失敗時會得到理解與關懷,而降低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等等。通過明確這些自我發展目標,便可促使個體針對性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方式進行自我關懷。其次,應引導個體正確認識到自我關懷與自我同情之間的關系與差異,自我同情指的是在自我效能感、人際關系質量、情感體驗、換位思考等方面產生的心理情緒,主要是因受他人不良行為與不良心理的影響,而對自我受到傷害產生的一種自我同情心理。自我關懷則是以一種關懷的方式,原諒自己在飲食不規律、減肥過度、出現不良情緒等方面產生罪惡感的一種環節方式,可降低人的負面情緒與焦慮,諒解自己的同時督促自己,逐漸形成正確心理狀態與健康行為。

(四)通過結構性訓練課程引導展開自我關懷,掌握正確的身心健康發展方法

結構性訓練課程是我國一些優秀心理健康專家研發而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個體通過參與結構性訓練課程,針對性提高個體身心素質水平與健康行為規范,并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米利爾早在2007年便實施了一個為期12周的“成人身體與心理健康彈性促進計劃”,來提高受訓者生活幸福感與身心健康水平。該課程主要包括認識人的潛力與心理彈性;壓力管理;自我認知與自我行為療法原理;問題解決技巧;人際關系技巧;自我關懷技巧;總結等七方面內容。在引導個體通過自我關懷促進自身身心健康發展時,便可通過借鑒這一課程,結合個體發展需要與差異性情況,適當調整內容與方法。引導個體在生活中面對各種問題的產生無力感時,可嘗試通過參與結構性訓練課程對狀態進行自我關懷干預,調整個人健康行為與睡眠質量,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問題。從而減小負面事件對個體心理與健康行為的影響,真正提高個體自我關懷效果與能力,達到預期目標。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自我關懷是一種自我關注和自我關愛的態度,要求人在參與社會性的活動中,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激勵和寬容自己,無條件接納和寬慰自己,從而減少負面情緒對個體的影響,促進積極健康行為的產生,增加人的生活幸福感。面對自我關懷對個體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影響,需要心理學領域了解自我關懷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心理的引導和結構性的訓練,來增加人的自我關懷意識和能力,疏導人存在的負面情緒,促進人的自我接納和自我安慰,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使自我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黃柳玥,梁凱欣,陳思同,任怡臻,朱毅,遲新麗. 多運動,愛自己:大學生身體活動水平和自我關懷與抑郁的關系[C]//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下).[出版者不詳],2021:661-662.DOI:10.26914/c.cnkihy.2021.040297.

[2]王靜,趙雅萍.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鍛煉氛圍的調節作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1,37(03):70-75.

[3]張紀豪,郭舒婕,李永鑫.護士出勤主義行為對生產力受損的影響:心理健康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02):301-305.

[4]孫莎莎,王傅,黃海平.大學生假期健康行為、自我關愛與身心健康及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19):61-63.

[5]錢凱娟,顏軍,張文杰.武術訓練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自我認識和生活滿意度中介作用[J].四川體育科學,2020,39(04):52-56.

[6]梁凱欣,黃柳玥,屈笛揚,卜禾,遲新麗. COVID-19疫情期間大學生抑郁癥狀的發展軌跡:自我關懷和心理韌性的保護作用[C]//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下).[出版者不詳],2021:676-677.DOI:10.26914/c.cnkihy.2021.040311.

作者簡介:黃秀蘭(1983年9月13日),女,漢,四川,研究生,碩士,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猜你喜歡
健康行為身心健康
悠悠自然情——論幼兒戶外教育活動
淺談民族地區中小學德育教育
健康行為與體育鍛煉的關系探究
某企業職工健康知識及行為認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況的調查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放松訓練護理干預的臨床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