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水系探究

2021-05-19 05:44
中國園林 2021年4期
關鍵詞:避暑山莊交匯山莊

曹 盼

胡希軍*

承德避暑山莊是以天然山水見勝的自然山水宮苑,從1703年始建至1792年修建松鶴齋內繼德堂為止,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近1個世紀的營建而成,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皇家園林。有過“康乾盛世”時期的輝煌過往,也隨著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態環境的退化而沒落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積極展開保護、修復工作,于1994年12月與其周圍寺廟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山莊以山名,而勝趣實在水”(乾隆語),營造者引自然水系,并結合山區匯水、場地泉水,在廣闊的河谷灘地上設計出一系列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的水景觀,按形取景、洲渚交錯,其匠心巧思讓人驚嘆。然而一直以來,相關研究與論述大多集中在避暑山莊宮墻以內的園林水系營造上,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對于宮墻外經由暖溜暄波而引入的水系的原本面貌則是眾說紛紜,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1 現有引水水系研究回顧

當前有關避暑山莊的各類研究成果中,《承德古建筑》[1]所載的“乾隆時期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平面圖”(圖1-1)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天津大學建筑系師生完成的實測圖,是目前引用最廣泛的山莊總平面圖,由于彼時山莊的整個水系除幾大湖泊外大都因淤墊而消失,因此圖中的引水水系推測、估畫的成分較多。該圖認為避暑山莊宮墻外所引之水,是來自一條由北側獅子溝分流出來的蜿蜒水道?!秷@林史林業史論文集》(第二集)[2]系北京林學院林業史研究室為紀念山莊建莊280周年而集結出版,其中《避暑山莊園林藝術理法贊》首次系統論述了山莊理水的園林藝術,其中“避暑山莊乾隆時期水系略圖”(圖1-3)認為宮墻外的引水是按“水不擇流”之法,經由武烈河與獅子溝之間的環形水道而進入山莊的,“需要時放水,不需要時水循另道照常運行”,即引獅子溝與武烈河合流之水。

除上述引用極廣的2幅平面圖外,還有一幅不常見到但以它為原型、引用亦頗多的平面圖,1978年承德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曾描繪在承德地區第三次文物普查報告中,即“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總平圖”[3](圖1-4)。與其他圖所不同的是該圖不僅標識山莊外寺廟的存廢情況,而且在如意洲島分別與試馬埭、月色江聲島連接的如意湖、上湖中繪制有橋梁,其中一混凝土橋至今仍存在于如意湖上。清代有關山莊的輿圖與文獻記載中并無這2座橋梁,但從承德“1910年歷史修建地形圖”與“1938年承德都邑計劃圖”中都可清晰地看到此兩橋的存在,因此它們均是后來添建無疑。由此可以推知“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總平圖”(圖1-4)是一幅基于避暑山莊晚期面貌的現狀圖:山莊宮墻內引水道依稀可見但淤塞嚴重、局部斷流,北興隆街縱穿宮墻與武烈河大壩之間,靠近武烈河的獅子溝一段斷流而消失不見,武烈河主河道之外繪制有一段蜿蜒的環形水道,環形水道與山莊水系并無關聯。

基于相關部門的考古發掘及研究者們的持續關注,《承德古建筑》所載“乾隆時期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平面圖”中部分景點的位置謬誤得以澄清,如矚朝霞、笠云亭、靈沼龍王廟等位置得以糾正,尤其是2002年避暑山莊進行了山莊水系考古,2006年恢復了避暑山莊宮墻內盛期引水水道,重新繪制了平面圖(圖1-2)。此次引水工程的修復以大遺址考古調查為基礎,以基址清理、駁岸、御路歷史原狀為依據,并尊重傳統園林理論,作大面積園林復原,是成功的修繕作業[4]。但頗為遺憾的是:此次修復范圍是宮墻內,而山莊宮墻外的引水水系并未涉及,調整后的平面圖(圖1-2)仍沿用“乾隆時期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平面圖”的結論。

引水成景的成功是避暑山莊的顯著特征,但由于河網水系的變遷加之宮墻外建設的頻繁,使得這一特征的起點變得撲朔迷離??v覽相關文獻資料,加之避暑山莊宮墻外的引水道地處于獅子溝、武烈河交匯口區域,交匯口水流特性差異、沖淤變化顯著,從水文學原理視角來看,已有相關研究存在值得商榷之處。

圖1 已有避暑山莊引水道圖示(圖1-1引自參考文獻[1],圖1-2由北京林業大學黃曉老師提供,圖1-3引自參考文獻[2],圖1-4引自參考文獻[3])

圖2 清代圖畫中有關避暑山莊引水道圖示(圖2-1引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圖2-2、2-5引自參考文獻[6],圖2-3引自參考文獻[7],圖2-4引自參考文獻[8])

2 引水出處分析

由上述可知,一種研究觀點認為避暑山莊引水源頭來自獅子溝,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來自獅子溝與武烈河合流之水。究竟水引何處?不妨梳理一下相關史料記載。

2.1 清代文獻、輿圖記載

《熱河志》二十八卷原文記載:“熱河以水得名 近東北門之隅有牐焉 水自宮墻折入 蓋湯泉余潤也 建閣其上 圣祖御題額曰 暖溜暄波。[5]”此進水閘即為避暑山莊康熙36景的第19景“暖溜暄波”(惠迪吉門在其北側)。清代曾繪制有眾多的避暑山莊輿圖,可真實地反映不少直觀的信息。因為這些“鳥瞰圖”視角高低不一,因此畫面上所展現出來的暖溜暄波區域詳略不一,同時為了避免繪圖表現中因相互寫仿和藝術需要而造成的訛化,選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繪圖,截取《熱河行宮圖》(冷枚)(圖2-1)、《避暑山莊全圖》[6](錢維城)①(圖2-2)、《承德府治圖》[7](圖2-3)、《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全圖》[8](圖2-4)、《熱河城外河山圖》[6](圖2-5)中山莊東北隅“暖溜暄波”區域,各圖除了在引水閘樓(即暖溜暄波)形制、河道與引水閘口的距離等細節上稍有不同外,均可清晰看到一條規則的引水渠道引武烈河之水進入避暑山莊。

2.2 當代整修、調研記載

山莊宮墻外原有的引水道區域地處地勢平坦的河灘地帶,目前這一區域已被現代建筑、棚戶所占據,完全不見文獻所記載的引水蹤跡。據親自參與過避暑山莊早期保護維修工作的李征夫回憶,在1949年4月—1952年春夏進行的維保工作中曾對武烈河進水閘進行過保護,也對在避暑山莊內御路修瀝青路、拆武烈河進水閘道、松云峽修西式別墅等提出過反對意見[9]。但最終引水道被拆、閘道被掩埋。1983年拓寬北興隆街公路時,山莊宮墻外曾清挖過一段30m渠道并將其改用混凝土棚蓋后埋于地下,現山莊內暖溜暄波遺址西側仍保留有一段東西走向的石砌引水渠道。1996年王福山會同水利專家曾做過相關調研,引水閘口在武烈河大壩上(該段大壩現已不存),位于當年興隆北街夢幻宮主展房東側約10m遠處,據當時實測,引水閘口上寬1.65m,下寬1.32m,閘口總高度近5m,設兩道木閘板開啟放水,閘口至暖溜暄波的一段渠道為東西走向,全長112m,兩邊均用大料石砌成,上部寬1.65m,下部寬0.8~1.0m不等,渠深4.5m,渠道上口為開敞式,原進水口閘底向河道推進300m即可接近流水河道[10]。

將上述信息附于1995年1:5 000的測繪地形圖上,圖中武烈河、獅子溝、裴家溝河岸及水域則由2013年2月10日的衛星影像描繪得來,繪制出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區域現狀圖(圖3),由圖可知武烈河與獅子溝交匯口角度為56°。

圖3 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區域現狀圖(作者繪)

圖4 熱河城外河山圖[7]

圖5 避暑山莊早期宮墻外引水水系推測圖(作者繪)

3 河道變遷——引水源頭莫衷一是的原因所在

避暑山莊地處狹長的河谷地帶,山洪迅猛,區域降水集中,據不完全統計,1737—1909年承德有明確記載的洪災年份有43次、有關水患的奏折有112次[11]。灤河流域各河流也有其特點,承德地區各河流平水時期河水澄清,含沙量的年變化汛期最大,一年中6—8月輸沙量可占年總量的90%,而本區全年70%~80%徑流量皆發生在6—9月②,這種水文特征也加劇了河道遷移無常,而這種變遷在清代已明確記載。

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熱河城外河山圖”[6](圖4)描繪了承德北至二道河子、南至半壁山、西至廣仁嶺、東至普樂寺區域的山、水、建筑概貌,重要節點用黃底紅圈標名,還畫有2道攔河草壩,記載了堤壩、宮墻、駁岸等水毀情形及主河道挑挖尺寸等信息。實屬一張珍貴的清代承德水工輿圖,惜此圖無年號、作者信息,目前對它尚少關注。

光緒九年(1883年)七月二十四日熱河都統恩福的奏折[11]曾詳細地描述了這一年承德遭受水災的情形,其中“草市街壩角坍塌1塊”“武烈河自北至南石壩一道……沖刷較重者2段共92丈”“查得宮墻泊岸石堤,自惠迪吉門起至迎水壩止……丹塌7段,共長43丈5尺。又沖決橋壩1段計長13丈,又坍塌堤壩2段5丈”“又續查得石壩沖決無存者2段共長364丈。又坍塌者1段共長67丈。又坍塌外皮者1段,長45丈”均與此輿圖上記載相同。但恩福的奏折中寫到周圍墻身坍塌傾圮共湊長2 087丈2尺,而將圖中記載的宮墻坍塌數據卻是2 113丈8尺;奏折中計劃添筑御水壩1道以遏橫流,將武烈河挑挖通暢計深8尺余、長180丈有零,圖中繪制的是2道御水壩,挖武烈河深3尺、長1 532丈;且奏折中并未提及緩修之事。此河工圖與恩福的這道奏折內容高度接近,但它并非隨此折一起呈遞的。十月二十六日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呈遞的《勘估熱河工程折》[12]提道:“計武烈河正身……應挑挖1 530余丈……擬挑深3尺至1丈2尺……石壩擬緩修375余丈?!庇纱丝赏浦盁岷映峭夂由綀D”是在恩福的奏折之后經重新勘估、籌劃方案而繪制的。

李鴻章的這道奏折中提到“……從前列圣歲巡此地,時加修治,河流順軌。道光以后,多年失修,壩既損壞,河亦淤淺。同治九年(1870年)水災,雖系旱河為患,實由武烈河淤高,去路不暢。近自南山嘴轉灣處改道西行,緊逼石壩……”由此可知,在1843年熱河停止歲修、1861年停止山莊一切未竟工程的上諭頒布后,武烈河正河河身淤淺明顯,以致1870年改道西行。

4 早期山莊宮墻外引水水系面貌推測

避暑山莊在乾隆年間達到建設的頂峰,承德也隨之成為人丁日繁的口外重鎮。約在乾隆晚期才開始人工疏浚獅子溝③,而在這之前,周邊區域地表徑流應是經由天然水溝逐級匯入武烈河。

圖6 河流交匯口水流特性模式(作者譯自參考文獻[16])

4.1 獅子溝與武烈河交匯角推測

前述已有的研究觀點中,避暑山莊宮墻外獅子溝與武烈河交匯口角度約為120°,這種交角的河流交匯口在自然界中是少見的,且依據水流特性,這種交角的交匯口河相關系也更容易被打破,迫使河床地貌做出相應調整,因而據此設置的引水道必將不穩定。因此,推測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水系首先便是推求武烈河與獅子溝的河流交匯角。

水文學家Horton于1945年在研究自然水系結構時,曾發現2條河流的交匯角與該2條河流的比降有關,即:

式中,θ表示2條河流的交匯角,θ1、θ2分別為兩交匯河流中較高級河流與較低等級河流的平均河底比降,以角度表示。同時強調該公式不滿足等坡度比降河流估算[13-14]。在本研究中,武烈河的河底比降采用《河北省承德地區水文氣象特征資料》(1958年)數據2.88‰。因無獅子溝的確切水文數據,故采用現場測量計算,河底比降常采用Johnstone-Cross公式[13]估算,即:

式中,Li為第i個子河段的長度,Si為第i個子河段的河底比降,N為子河段數目。將獅子溝劃分成5段,利用“兩步路”軟件實地測量數據如表1所示。

將數據代入Johnstone-Cross公式,計算得到獅子溝的河床比降為13.58‰。再利用Horton有關河流交匯角計算公式,求得θ=77.75°,即推測的山莊早期武烈河與獅子溝交匯角為77.75°。

4.2 武烈河河床位置推測

1986年6月25日喇嘛寺村劉氏姐妹倆在武烈河河床內挖砂取石時,挖出1.9m深的磚砌圓形豎井及鐵鍋、鐵勺、鐵鏟、元釉碗、民用粗釉碗、瓦盆,后又清整出銀煙袋鍋、燈碗、打水用桿石等[15]。如果說這些生活器皿有可能是歷史上歷次洪水攜帶過來并沉積下來的,那磚砌豎井則從說明原武烈河河床在現今河床以西。上文中提到的1996年的實測數據——當年的引水閘口與暖溜暄波遺址東西方向間距112m、武烈河流水河道距離引水閘口約300m(圖3),同樣說明現今的武烈河主河道相較于修建引水閘口時舊河道是東移了的,且舊河岸必然是靠近引水閘口的。

綜合以上推論,選取160m(大致為現今河床兩岸平均寬度)為武烈河河寬、40m為獅子溝河寬、12m為裴家溝河寬,補充完整武烈河大壩北側段,結合推算的河流交匯口角度,繪制出早期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水系示意圖(圖5)。

5 山莊宮墻外引水水系變遷解析

5.1 河流交匯口水流特性

河流交匯口是水流能量大量耗散的節點,由于支流水體匯入干流會導致交匯口內水流特性發生顯著變化,原有河相關系將會被打破,使河床地貌做出相應的調整。近幾十年來,相關領域對河流交匯口的研究持續關注,其中Best[16]利用水槽裝置實驗對交匯口水流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根據交匯口各區域水力學差異將其劃分為6個獨立區域: 滯流區、分離區、偏離區、最大流速區、流動復原區、剪切層(圖6),這為交匯口的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河流交匯口各區域中最顯著的便是交匯口下游拐角處的分離區,分離區的寬度與長度會隨著交匯角(105°除外)與河道匯流比的增大而增加,區域水流流速會顯著低于匯合水流的自由流速;滯留區是由上游匯合處流出的水流相互偏轉造成的,同樣會隨著交匯角及匯流比的增加而增加。

表1 獅子溝各段測量數據

水槽實驗與野外考察發現分離區、滯留區均有局部環流的存在。

圖7 避暑山莊引水水系演變示意(作者繪)

圖8 引水渠道復原平面(作者繪)

圖9 引水渠道復原剖面(作者繪)

5.2 武烈河與獅子溝交匯口區域水系演變分析

早期避暑山莊宮墻外獅子溝與武烈河自然交匯,必然存在有水流“滯留區”與“分離區”(圖7-早期水系線),主、支流以一定角度交匯并相互作用,“滯留區”與“分離區”內水流流速變慢,產生局部環流,主、支流所攜帶的泥沙因降速而落淤,隨著山莊及周邊寺廟的次第建設,人丁日繁,洪災與堤防建設也相應產生,人地矛盾開始顯現、加之清朝中后期內憂外患無力顧及,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武烈河、獅子溝、裴家溝淤淺日甚、流量減小,交匯口逐漸向下游推進、武烈河主河道淤高東移(圖7-現狀水系線)。裴家溝、獅子溝屬旱河,含沙量大而徑流量遠比武烈河要小,歲修清挖停廢的情況下更易淤積、斷流,從德國漢學家貝爾契斯基1912年拍攝的普陀宗乘之廟前、位于獅子溝上的五孔大石橋幾乎完全淤塞的橋孔便可窺見一般;交匯口區域的位于武烈河河灣的凸岸,在河道自由演變下河彎曲率半徑將越來越小,武烈河流量減小、輔以交匯口最大流速區水流沖刷產生的深槽,為河流分汊提供了條件(圖7-晚期水系線)。與此同時,歷史上歷次洪水期的流量變化也會對此區域河床地貌的演變造成影響,枯水期分離區沙洲出露水面、洪水期又將交匯口中心推進導致沖蝕坑被充填,1938年的大洪水是承德能定量化研究的最早歷史洪水,其洪峰流量為4 500m3/s。據記載1938年后,避暑山莊宮墻外引水道停止向山莊供水[10]。隨著清朝的沒落,避暑山莊的輝煌不再,民國年間動蕩的局勢更加速了其衰敗,加之宮墻外的引水水系處于“界線”以外更易被忽視甚至無視,以致淤淺掩埋,一度認為避暑山莊有明流、暗渠2條引水道從東北隅流入[17]。

6 引水渠道復原及其營建分析

因宮墻外引水渠現已無存,以王福山20世紀90年代實地調研數據[10]為基礎:宮墻內至西側山根處引水渠道長130m、渠道上口寬0.8m;暖溜暄波至引水閘口渠道長為112m、渠道上口寬1.65m、底寬1m;引水閘口上口寬1.65m、底寬1.32m;宮墻外水渠淤積泥沙1m、引水常水位深1m。結合山莊水工遺構實測:松云峽流水石渠入長湖處西側風化大料石駁岸,料石尺寸長為0.98~1.25m、寬為0.65m、厚為0.49m,基于地將引水渠料石壁寬定為0.65m;山莊遺存有出水五孔閘、出水一孔閘各一處,實測其安裝木閘板的閘槽尺寸均為寬0.15m、深0.1m,因此將引水渠料石壁上口邊界偏移0.1m作為引水渠道上閘板槽位置;綜合考慮水渠尺寸及常規作法,推測以0.3m即兩步灰土的厚度,作為水渠底鋪料石厚度;結合“兩步路”測得的現場高程及小比例尺測繪圖上的標高信息,將此區域相對標高轉化為絕對標高。最終繪制出引水渠道復原平面圖(圖8)及相應區段復原剖面圖(圖9)。

康乾避暑山莊七十二景中,與水直接相關的多達33處。將水引入山莊有著極高營建智慧:1)引水閘口設于武烈河凹岸,凹岸水流因水文特性流速更快、動能更大,因而引水更有保證;2)料石渠道寬、深,有助于泥沙沉淀、水質清澈,也利于渠槽清淤;3)水渠過暖溜暄波處渠底標高由低升高,必然會通過落淤進一步凈化水質;渠槽由寬變窄帶來流速增加,加之所引凹岸之水本身的流動性,便營造出了暖溜暄波“噴薄直下層石齒齒,如瀨玉液,飛珠濺沫,猶帶云蒸霞蔚之勢”的景觀;4)利用自然地勢高差與人工水閘控制,形成水位落差,讓水流動起來,因勢利導的營造“千尺雪”的疊瀑,讓這一寫仿形神兼備;也使得“玉琴軒”水石相擊如鳴玉琴、“曲水荷香”流觴酬唱成為可能。同時,也應看到水流特性帶來的景觀變遷,水流特性、維護管理都是維持水景觀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

7 結語

避暑山莊自創建以來的300多年中,其生態景觀,和它所在的冀北山區一樣,經歷了一個由基本上自然生態到受人類活動強烈干擾和破壞的生態變化過程[18]。離宮別苑的記載統治者為“避嫌耽樂”,對于諸如行宮選址、營建大都語焉不詳,或干脆不做記載,這便使得還原其本來面貌變得困難重重,因此追溯歷史細節就不得不借助側面的吉光片羽,以今天的智慧積累來進行估量揣度、依事推論。

河道演變發育是復雜的,河流交匯口在自然條件下也存在有發生、發展,甚至死亡的過程,梳理避暑山莊宮墻外的引水水系變遷,能讓我們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完成對山莊“由泉而瀑,瀑下注潭,從潭引河,河匯入湖”進而“理水成系”的認知閉環,突破邊界的限定深刻理解園林理水的系統性。同時,水作為景觀要素,如何利用水文規律為景觀營建服務也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注:清代1營造尺=0.32m,1營造丈=3.2m。

注釋:

① 此圖雖鈐有“錢維城印”,但圖中松鶴齋第三進主殿貼簽為“綏成殿”,此殿名是1832年由“繼德堂”更改而來,與錢維城(1720—1772)生活年代明顯不同。

② 1958年3月河北省承德專員公署水利局、河北省水利廳承德中心水文站編印《河北省承德地區水文氣象特征資料》。

③ 乾隆晚期有關旱河工程的記載增多,最早明確記載有獅子溝旱河挑挖的,當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熱河兵備道臺斐音的奏折。

猜你喜歡
避暑山莊交匯山莊
桃花山莊
兩水交匯,涇渭分明
北京 避暑山莊里的煙波致爽
三角的交匯創新問題
聚焦離散型隨機變量的交匯創新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長篇節選)
康乾盛景避暑山莊
雪夜山莊行(外二首)
山莊春日
關注三角函數的知識交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