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天立地”出精品
——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

2021-05-25 07:08
青年記者 2021年5期
關鍵詞:獲獎作品

● 李 寅

“站在天安門上思考,回到田埂上寫作?!边@是我國新聞界的普遍共識。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吃透;立地,就是把基層的情況摸熟。它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與百姓心連心、為人民鼓與呼。

“頂天立地”雖然是共識,但實踐中,并不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能做得好。我們看一些媒體的新聞報道,要么敘事宏大但不接地氣,大主題中看不到小情節,大事傳播沒有血肉;要么“沾泥土”但立意不高,小故事里看不到大時代,不具有全局性指導作用。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其獲獎作品最能發揮示范作用。2020年,筆者受中國記協聘任,擔任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委。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9年我國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大事要事,立體化展現了2019年全黨全國各領域重點工作、重要活動、重大典型,生動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實踐。這說明:在傳媒格局、輿論生態、媒體形態發生巨變的形勢下,全國新聞界堅持“四向四做”,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取得新成果。

本屆新聞獎評選標準之一,就是關注體現“走轉改”精神、增強“四力”要求的作品。統觀獲獎作品,題材廣泛、主題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篇篇都是業內的精品。筆者在評審過程中,受益匪淺。特別是文字消息、通訊類獲獎作品,雖然敘事風格各有千秋,但大都既圍繞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又緊密聯系實際情況,很好地詮釋了“頂天立地”這一理念。筆者結合評審學習,以文字消息、通訊類部分獲獎作品為例,談一點淺顯的認識。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

(一)視角獨特,立意高遠

一等獎獲獎作品《習近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曾經于2019年3月間引爆互聯網,“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至今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精彩表達。這篇430余字的消息,視角獨特,立意高遠,生動展現了習近平主席無私忘我奉獻的公仆精神,向世人展示了大國領袖的人格魅力。作者講述: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在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提問時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人民網以微鏡頭的形式記錄了這段精彩對話,細膩再現訪問過程中的動人細節,生動展現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立體呈現我國在世界外交舞臺的風采魅力。特別是文章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句話作為題目,主題突出、觀點鮮明,人民領袖的大情懷、大擔當躍然紙上。這篇作品,切口小、格局大,通過領導人對話這一微鏡頭,引出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大話題,彰顯習近平主席夙夜為公的使命擔當,“微”場景中見大道,“微”話題中見大義。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更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2019年,很多作品聚焦這一重大主題?!陡锩サ匮影哺鎰e絕對貧困》就是其中的代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革命老區延安脫貧堪稱中國反貧困斗爭中的重大標志性事件。新華社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聚焦重大主題,將延安整體脫貧置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脫貧攻堅決勝時刻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在延安脫貧之際,采寫了消息《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獲得二等獎。據作者介紹,新華社提前半年策劃,記者深入踐行“四力”,先后十余次深入延安的山梁溝峁,采訪上百名當地干部、群眾和專家學者,根據大量第一手素材寫作稿件,經過十余次修改,最終凝練成一篇不足700字的“硬消息”。消息向全世界展示了革命老區在黨的領導下擺脫貧困走向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是一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佳作。

(三)從大局著眼,從小處著手

好新聞在選題方面要兼具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獲獎作品中,有很多作品的選題是“以小見大”的典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曾無數次見諸報端,但《麗水發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1.6億元!這個村的綠水青山“有價”》一文,聚焦浙江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進行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闡釋了村級GEP核算對生態績效考核、生態補償標準確定等的重要參考價值,探索村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這一選題既能從大局著眼,從小處著手,胸懷全局、眼觀大局,又能于細微之處見真章,時代性、思想性、新聞性都很強,這類新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決策參考價值。

(四)注重細節,生動鮮活

優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豐富、鮮活的素材。一些稿子晦澀難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沒有真正深入基層,與群眾交友交心,沒有獲得大量豐富鮮活的素材,無法進行細節的描寫。通訊《二百八十一個簽名挽留第一書記》挖掘了一位新時代黨的干部的好榜樣,報道用生動的故事講述了281名村民聯名寫請愿書挽留第一書記馬永濤。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走到新聞事件現場,發現新聞人物,挖掘新聞故事,使報道接地氣、有溫度。報道一開始就很抓人,“5月28日中午,8份摁著紅手印的請愿書,被送到了子長縣扶貧局副局長侯建軍的辦公桌上。當天,瓦窯堡街道張家莊村的村民聽說陜西建工集團被調整到陜南扶貧,該集團派駐村上的第一書記馬永濤也要走,鄉親們舍不得,立即寫下了請愿書?!苯又?,報道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述了馬永濤帶領村民擺脫貧困的事跡,感染力強,讓讀者讀后可親可信。

(五)堅守初心使命,以民生為視角

記者是時代的瞭望者、記錄者,也是建設者、推動者。本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多篇優秀作品以民生為視角,心系百姓,主動擔當,守望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一等獎獲獎作品《告別“同命不同價”!》關注廣東在平等保護城鄉居民權利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做法;二等獎獲獎作品《城鄉居民同病同保障》則報道安徽省打破城鄉地域、身份限制,實現城鄉居民同病同保障。兩篇作品在記錄平等保護城鄉居民權利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彰顯了社會進步。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城鄉居民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的政策還存在諸多差異,推動城鄉居民權利平等,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大制度變革,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挖掘這類新聞,需要記者用腳力深耕一線基層,用腦力解讀人民情懷。如果記者心中沒有人民,即便事情發生了,也只會像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形容的那樣:“好像荷葉上瀉過的水,留不下一點痕跡?!?/p>

為什么要求新聞作品“頂天立地”

作為對2019年我國新聞工作業績的檢閱,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在導向、選題、方法、表達、呈現、效果、責任等方面都可圈可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吃透中央精神才能“頂天”,摸透社情民意方能“立地”。這是由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一)“頂天立地”是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動體現

在新聞報道中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是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工作的要求。這里所說的“頂天”的“天”,就是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新聞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采寫的新聞報道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傲⒌亍钡摹暗亍?,指的是基層生動實踐,要求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保持人民情懷,關心群眾關心的問題,反映群眾的要求與呼聲。

(二)“頂天立地”是重視內容建設的必然要求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新聞媒體肩負的使命任務,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媒體靠什么來堅守主流輿論陣地?毫無疑問,就是更加注重新聞報道的高度與深度。眾聲喧嘩中,面對輿論場上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觀點相互碰撞,新聞媒體要通過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內容來敲響“定音鼓”,在多元多變多樣的輿論場中定主調、強主流、立主導,從而發揮凝聚共識、激濁揚清的作用。在這場戰役中,能夠實現“上天入地”、做到“天地融合”是記者和媒體本身無可比擬的優勢。

(三)“頂天立地”是新聞工作者成長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沒有過硬的政治素質,精湛的業務能力,是不能擔當此重任的。一個新聞工作者,要做到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就要在服務大局中體現擔當作為,在人民群眾中寫出精品力作,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如何推出更多“頂天立地”的精品力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承擔著更加艱巨的使命和責任。新聞工作者如何始終沿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主線,推出更多“頂天立地”的精品力作,是我們需要努力思索與探尋的時代命題。

(一)著眼時代大局,把握“大勢”“大事”

新聞工作者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無論是采寫消息、通訊還是評論,乃至生產融媒體產品,都要始終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都要緊緊圍繞中央重大方針政策確定宣傳主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設置議題,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好、闡釋好、落實好。記者的政治站位,決定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記者心中有大局,筆下才會有方向。從本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來看,優秀的作品贏在了“立意”上。立意,就是確定報道的中心或主題,要著眼時代大局,把握好“大勢”“大事”。當然,立意高遠不是動輒就寫空洞的高大上的議題,而是要學深悟透中央精神,研究黨和國家工作重點,把一地一隅之事放在大局中去考量,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二)保持人民情懷,讓作品有思想、有溫度

保持人民情懷,說起來簡單,在實際工作中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一些記者報道會議習慣拿新聞通稿,到地方采訪走馬觀花。究其根本,就是人民情懷還不夠濃?!叭嗣窳鍪屈h的新聞工作的根本立場?!盵2]相應地,群眾路線就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新聞報道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這方面,很多前輩做出了榜樣。比如,新華社記者湯計9年堅持不懈追蹤呼格吉勒圖案,最終推動冤案得以昭雪。湯計忠誠于黨、情系人民的品格風范值得我輩新聞工作者學習。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執政之基,也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先鋒。記者這一職業,比其他職業更具有對社會關懷的機會,更需要一顆有溫度的心。

(三)增強“四力”,提高政治能力與業務本領

有句話形容記者踐行“四力”:“你看見我的時候,我在報紙上,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在路上?!绷暯皆浾f過:“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盵3]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聞工作來說,政治家辦報是我們堅守的原則,記者需要淬煉過硬的政治能力。什么是政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過精辟總結,即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別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的能力。[4]對于記者來說,在實踐中加強政治歷練,積累政治經驗,是淬煉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徑。業務本領是記者安身立命之本,怎樣把中央的好政策、好舉措,通過自己的語言,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怎樣把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寫得有文采、有細節?除了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之外,還必須深入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增強腳力,把足跡寫在大地上,把腳印刻在泥土中;增強眼力,透過現象看本質,超越尋??捶浅?;增強腦力,用具有穿透力、思想力的聲音來廓清真相,凝心聚力;增強筆力,做到文風到位,筆下千鈞。

(四)“頂天”“立地”要融會貫通

“頂天”與“立地”是辯證統一的,構成了一篇精品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密切相關,不可分離,不能成“兩張皮”。如果僅強調“頂天”,會成為政策的傳聲筒,只注重“立地”,也可能偏離時代主題。如何貫通“頂天”與“立地”, 讓它們之間發生共振?核心要回答好“上面抓什么、群眾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這個問題。新聞工作者作為時代航船上的哨兵, 自然要站在船頭,發現新問題、揭示新情況。要把重大主題作為主陣地來堅守,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和民生深處思考問題,統籌社會價值與新聞價值,在黨中央關注、群眾關心、讀者渴求的重大話題上發出強音,使報道既視野開闊,又具有民生情懷,從而高人一籌。

結 語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了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在重塑,而且這個變革充滿不確定性。作為主流媒體來說,堅持“內容為王”依然是面對變革的不二法寶。無論傳媒格局、輿論生態、媒體形態發生怎樣的變化,媒體的主責主業不會變,生產的更多是不同形態的新聞產品、新聞信息包括新聞思想,特別是當自媒體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的時候,主流媒體要告訴人們這件事為什么會發生,應該怎么看,這是主流媒體贏得競爭優勢的根本。寫出這種揭示新聞事物發生的原因和本質,引導讀者正確看待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新聞產品、新聞思想,無疑要弘揚“頂天立地”這個法寶。因此,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把“頂天立地”作為一個價值目標,作為工作的方位圖、坐標系,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

猜你喜歡
獲獎作品
獲獎作品《大魚》(雕塑)
2018年書畫臨摹獲獎作品選登
2018年下半年卡通畫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2018年上半年卡通畫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2018年荷賽獎獲獎作品精選
上期主題黑白去色 獲獎作品
鋒視覺
獲獎作品選登
2015年下半年卡通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7匹狼”征聯大賽獲獎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