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中文報刊宣講傳播及其理論分析

2021-05-25 07:08孫文杰
青年記者 2021年5期
關鍵詞:學部書目學堂

● 孫文杰

宣講為歷代王朝所重視,旨在對意識形態加強控制,清代亦概莫能外。清廷歷來頗為注重宣講,清順治九年(1652)頒布《六諭臥碑》文,分行八旗及直隸各省,十六年(1659)設鄉約制。自康熙九年(1670)始,下諭宣講《圣諭十六條》等,逐漸成為向社會民眾灌輸官方意識之路徑。在晚清時期,中文期刊數量增長迅速,在1865年-1898年間,國人所辦中文期刊達191種,至1910年報刊數量達800種左右[1]。那么,晚清通過中文報刊宣講傳播基本情況如何?有何特點?以傳播理論如何闡釋晚清報刊宣講?本文試就此進行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晚清報刊宣講傳播的概述

筆者以“宣講”為題名在“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得到報道464篇,主要報刊有《北洋官報》《南洋官報》《湖南官報》《吉林官報》《四川官報》《廣益叢報》等。由刊載宣講觀之,其報道具有如下特點:

1.數量分布不均衡

從1869年-1911年,晚清報刊刊載宣講報道的年份與報道數量分別為:1869年2篇、1876年2篇、1877年-1900年每年分別為1篇、1902年4篇、1903年18篇、1904年8篇、1905年30篇、1906年62篇、1907年66篇、1908年50篇、1909年86篇、1910年79篇、1911年49篇。晚清報刊對宣講的報道數量具有不均衡性。在1869年-1900年間,相關報道較少,多為1-2篇,而從1902年以后報道逐漸增多,尤其自1905年后增長迅速。從1905年至1911年,宣講報道篇數為422篇,占總數的90.95%。至于辦報機構而言,在1869年-1896年,多來自西人在華辦的如《萬國公報》等中文報刊。后來相關報道則多來自清廷所辦的官報,來自《北洋官報》《學部官報》《湖南官報》等,共計286篇,占61.64%。

2.內容凸顯政治性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頒布《學部奏定各省勸學所章程》,規定勸學所一切事宜“均由地方官監督之”,宣講條目云:“各屬地方,一律設立宣講所,遵照從前宣講。章程延聘專員隨時宣講”,要求須遵從“《圣諭廣訓》凡遇宣講,圣諭之時應肅立起敬,不得懈怠,一忠、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條。諭旨為教育宗旨,所在宣講時應反覆(復)推闡,按條講論其學部頒行宣講各書及國民教育修身、歷史、地理、格致等淺近事理”[2],并對延聘宣講專員、時間、地點等做出規定。由此可知,宣講報道具有明顯的政治性。

3.宣講報道主題折射時代性

報道宣講的內容隨時間推移而變,從最初《萬國公報》報道主題為零星的“圣書”“福音”“日本國事”“泰西水師”等,到1902年后出現“宣講章程” “宣講書目表”等,1906年后出現“宣講立憲宗旨”“廣設憲法宣講所”等,1909年后出現“宣講選舉權”“宣講地方自治”“軍中宣講參考書”“婦女宣講會章程”等,這些報道主題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

晚清報刊宣講傳播的理論分析

1.報刊發揮了“把關人”作用

美國學者庫爾特·盧因提出“把關人”理論,認為把關人對信息層層把關、過濾、加工,受眾見到的媒體文本均為把關人篩選信息的結果。從查閱的晚清報刊來看,刊登在這些報紙上的宣講報道均經過把關,以刊登在報刊上的4則“宣講書目”為例,分別為《學部官報》的《審定書目:宣講書目表》[3]、《北洋官報》的《各省近事:頒發宣講書目札文》[4]、《學部官報》的《審定書目:通行各省宣講所應講各書文》[5]、《浙江教育官報》的《圖書:學部采擇宣講所應用書目表》[6]。這些信息均經過清廷審定,刊登在報刊上以便廣為流布。

2.宣講輿論空間呈擴大態勢

從查閱的報刊觀之,宣講場所的空間呈擴大態勢。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認為,“公共領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某種公共輿論的東西能在其中形成,并向所有公民開放的領域[7]。

1905年后各省紛紛成立宣講所,從查閱的報刊相關報道看,宣講所統計表有三則:《廣西省宣講所統計表》《福建省宣講所統計表》《湖北省宣講所統計表》,相應的數量分別為46個、20個、29個。此外,宣講所與閱讀所、學堂、半日學堂、半夜學堂等開展宣講,亦有講演、閱報、簡易識字學塾“三合一”,面向貧民子弟或文化水平低的成年人的半日學堂、半夜學堂的數量速增,據官方統計,1907年-1909年,全國半日學堂共2,317所,學生66,580人[8]。甚至有的宣講所設在寺廟中,如《南洋官報》《常昭月報》《神州畫報》分別刊登有在五神廟、社稷廟、財神廟進行宣講的報道。民眾對宣講所逐步接受,捐建宣講所之類的報道也見諸報端。隨著向普通民眾開放的公共空間拓展,宣講所在社會底層的輿論空間也隨之擴大。

3.宣講傳播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實現

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提出,大眾傳播具有告知、教育、娛樂和監督功能。

晚清報刊在不同程度上亦具有這些功能,如《北洋官報》刊登的《景州閱報處宣講所規則附白話廣告》[9]具有告知功能;報刊中相關宣講勸學識字,禁止纏足、賭博、鴉片等,具有教育功能;晚清宣講為吸引普通民眾,從形式到內容吸收民間說書甚至戲劇的表演方式,逐漸向游藝形式靠近,以迎合廣大民眾的興趣?!渡裰莓媹蟆房恰墩f鼓書者與宣講員之比較(畫圖)》[10],用詼諧的圖畫和淺顯的文字向民眾介紹二者的不同;各種宣講章程的報道以及刊登的審定書目,則對宣講起到了社會監督和管理作用。

4.清政府的意識形態趨于失控

媒體是社會的晴雨表,是“社會的黏合劑”。清前中期一直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價值,以宣講圣諭、鄉約等為主,而從查閱的晚清報刊來看,從1905年后宣講圣諭、鄉約的報道僅為3篇,而大量出現的則多為相關改良、自治、選舉、憲政、憲法等報道。以“自治”命名的報刊競相創刊發行,如《江蘇自治公報》《浙江地方自治籌辦處文報》《湖南地方自治白話報》《寧鄉地方自治白話報》《吉林自治旬報》《湖北自治公報》《寶山自治雜志》等,樂為社會自治鼓與呼。以自治宣講所、自治總局、自治事務所、自治學社、自治會、自治研究所、自治紳民會等為主題詞的報道比比皆是。從學部于1906年頒布的《學部采擇宣講所應用書目表》所列圖書來看,除了《圣諭廣訓》外,還列有《歐美教育觀》《魯濱遜漂流記》《克萊武傳》《黑奴吁天錄》等。以軍人為主要受眾的《軍中白話宣講書》刊登《軍中宣講參考書》,詳列圖書有《美國革命史》《法國革命史》《革命記》《革命小傳》《共和唱歌》等45本。[11]這些大眾媒介的興起及傳播西方文化思想,不斷侵蝕著清廷的主流儒家意識形態,使改良、立憲、民主、自由、自治、憲政等西方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標志著清政府意識形態失控,也預示著晚清帝國正迅速走向四分五裂的衰落。

結 語

晚清報刊宣講傳播在近代中國呈現了“救國圖存”的文化圖景。其傳播內容及形式初步形成,傳播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實現,宣講輿論空間進一步擴大,對啟牖民智、宣傳西方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對晚清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宣傳動員”的作用。其不斷侵蝕清代主流儒家意識形態,從報道主題的變化觀之,清政府意識形態趨于失控,這尤其值得當代新聞界進行深入的反思。

猜你喜歡
學部書目學堂
古稀之年上學堂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作品選登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簡介
推薦書目《初春之城》
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作品選登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本刊郵購書目
《全國新書目》2009年1月薦書榜
中央文獻出版社等提供869種可供書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