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考語用題命制思考

2021-05-30 08:07李新華
語文建設·上 2021年5期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命題

李新華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發布二十年來,中考語用題命制的發展逐漸體現出指導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朝向育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趨勢。面對新的教育發展周期的挑戰,語用題對教學的導向性、與教學的協同性面臨著形式化、失真化、無效化等諸多問題。如何通過關注積累、語料、項目化設計等方面命制語言文字運用試題,充分發揮中考語用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評價作用,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對中考語用題命制展開探討。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命題,育人和評價,項目化設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發布二十年來,引領了基礎教育戰線教育理念的更新,帶動了中小學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在《綱要》框架下,指導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但隨著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命制語言文字運用試題,規避機械的知識積累,引導教師樹立語言文字運用教學連續性和系統性的課程意識,充分發揮中考語用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評價作用,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中考語用題命制的趨勢

語用題是中考語文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衡量考生語文綜合素養、檢測考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課改二十年,中考語用題命制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10年),課程改革基本建設階段。為貫徹《綱要》精神,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實驗稿》),首次提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4年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學業考試的命題應根據課標,加強試題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關聯,特別是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為語用題的命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從2004年首批入選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17個省市的14份語文中考試卷來看,“積累”(包含漢字書寫、古詩文知識積累、課外閱讀)雖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語用考查在其他題目中也得到明顯的重視。選用的語言材料,如“花卉博覽會、世界無煙日、網絡游戲”等來自生活,嘗試將生活與學習建立聯系;考查內容除以詞語辨析、修改病句為主的傳統題型之外,增加了設計開場白、推薦語、編寫公益廣告等題型;設置方式以主觀題為主,如課改實驗區廈門市中考語文試卷將語用設計體現在“聽力”“語言積累與運用”“閱讀”等板塊,嘗試語用環境的“情境化”,貴陽、南寧、??诘任鍌€實驗區在綜合性學習板塊進行了積極探索,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抓住關鍵環節命題,有效地考查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導向。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具有鮮明的指導性。

當然,這個階段中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辯,一度引發了語言文字運用的迷失。除此之外,2009年開始,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現,網絡詞語對語言文字規范運用的沖擊,如使用諧音、別字、外文字母詞、數字符號等成為人們交際的一種方式,使語用的發展面臨更多的困境。

第二階段(2011—2020年),課程改革持續推進階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期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指出,“語言文字事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和全民性特點,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國家文件相繼出臺,提出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充分顯示出落實育人目標,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在這一背景下,2010—2020年的中考語用題在語料選用、考查內容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2020年全國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不含港、澳、臺)語文中考語用題體現出如下三個特點:

其一,語料來源更豐富。命題者充分將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社會話題,跨學科、跨領域學習等語料作為語文課程資源,融入試卷中開發與利用,不僅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語用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有助于引發學生對現實社會的思考、關注和參與。

其二,考點內容更全面??键c有固定的詞語辨析、修改病句,表達的連貫、得體,又適當增加了圖文轉換、仿句、寫推薦語等多種語用類型,加強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考查,聚焦學生的素養評價。

其三,語用范圍更廣泛。語用題突破試卷第一板塊的界限,部分省市在閱讀、寫作當中積極嘗試,如增加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情境交際寫作等,凸顯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特點。

二、中考語用題命制的不足

面對新的教育發展周期的挑戰,語用題對教學的導向性、與教學的協同性面臨著諸多考驗,形式化、失真化、無效化等問題相繼出現。

1.對“語用題”價值認知不統一

從2020年全國各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不含港、澳、臺)語文中考語用題的板塊命名來看,共有“積累與運用”“基礎”“語文知識與運用”等十六種不同表述。雖然各省區市有其特定的實際情況,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命題者對于“語用”的價值認識不一,從另一層面暴露了一線教學中存在忽視語用評價研究,考試評價對實際的教與學引導偏弱的問題。體現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即缺少語用的系統課程學習,語言知識講解過于零碎,無法形成知識的結構化,不利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更不利于通過語言文字運用達到育人的最終目標。

2.“語用題”的題型缺少變化

一方面,語用題的主觀題比例較小。調查表明,由于主觀題具有開放性,命題者在答案的示范以及閱卷者在標準的評判上不易把握,且中考試卷更多還是關注結果評價,因此,近三分之一的中考語文試卷不設置語用主觀題。

另一方面,語用題的綜合性存在偏差。如:

(2020年福建中考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現詩人的chóng①(A.祟 B.崇)高理想與愛國精神。詩歌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歷史的回溯②(A.sùB.shuò),敘述詩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輔佐楚王的經歷;后半部分書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里(A.歷程 B.里程),通過神游天地尋求真理而不得的陳述,表達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詩人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乙(A.琳瑯滿目 B.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和搖曳多姿的藝術想象,丙。

(1)根據拼音為文中①處選擇正確的漢字,為文中②處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從文中括號內選擇符合語境的詞語分別填入甲、乙處。

(3)下列三個句子填入文中丙處,排序恰當的一項是( )

①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

②創作了文采絢爛、結構恢宏的不朽詩篇

③生動表現了抽象的意識和詩人高潔的志趣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該題型是福建等省市近年來延續的考查樣式,將字音、字形、詞語辨析、表達連貫等知識放置在《離騷》這一文本情境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先單一的結構模式,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是這種綜合容易形式化,即考點還是孤立存在的,只是換了種考查形式而已。尤其純客觀題,運氣、經驗、答題技巧都會影響語用考查的效度。

3.主觀題的評價標準不明確

主觀題存在題目的開放與偽開放、答案的閉合與隨意的矛盾。例如:

(2020年湖北省黃岡市中考卷)看下面幾則熱點新聞材料,談談你對“青年人應該崇拜什么人”這一問題的看法,并說出理由。

為抗擊疫情,84歲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一邊建議公眾“不要去武漢”,一邊第一時間坐上赴武漢的高鐵,奔向防疫第一線。

“在我的心中,我的爸爸就是英雄,就是明星,就是我一生的榜樣?!碧崞鸶赣H,山東威海市城里中學的姜姝冰同學總是自豪滿滿,不僅因為父親對自己的愛和教育,更因為新冠肺炎爆發后,父親身披白色戰袍逆流而上的舉動。

疫情爆發后,國內許多明星紛紛攜家帶口出國避難,國外不少地方還出現了明星扎堆的“盛況”。他們用在國內賺的錢在國外愜意地吃著牛排,喝著卡布奇諾,不時還悠閑地發個微博“你們還好嗎”。而當疫情被基本控制后,他們又紛紛跳了回來,準備繼續撈金。

“青年人應該崇拜什么人”這一話題看似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談,且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幾則熱點新聞材料本身來看,命題者的意圖非常明晰,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顯然是一個偽開放題。而且答案是閉合的,學生只需要在材料中篩選關鍵信息或概括就可以完成答題,這樣的主觀題不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除此之外,主觀題的參考答案常用“意對即可”等模糊字眼,缺少思維層次,導致評價的彈性過大。

這道題還引出另一個問題,即語言運用情境的“真實性”。所選語料豐富、涉及面廣是語用題命制的一大進步,但不少語料只是文本和知識的簡單呈現,忽略了情境與任務才是核心關鍵,導致語料所創設的情境可有可無,不僅成為學生答題的障礙,而且淡化了語料所呈現出的育人價值。

三、中考語用題命制的策略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重在解決存在的問題,重在面向未來做好提升,堅持的是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服務國家義務教育發展的戰略”。語用題的設置必須樹立新的質量觀,命題時要考慮現代社會學習的體驗性、主動性、問題性等特征,要與學科核心素養建立關聯。

1.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建立“語言建構與運用”與“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聯系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義務教育階段,要高度重視積累,充分考慮“運用”與“教材”的聯系,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動積累,在積累過程中對各類語言材料進行梳理、歸納,逐步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領悟知識、經驗與新信息之間的聯系,要回歸語言本體,逐步把握語文學習和語言運用的規律。例如:

(2020年天津中考卷)請將下面古詩文語句補充完整。

會當凌絕頂,______。(杜甫《望岳》)

(2020年云南中考卷)初中畢業會上,同學們紛紛用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來抒發自己的凌云壯志。

(2020年山西中考卷)徜徉在經典詩文的畫廊中,目之所及,美無處不在。讀下面語段,將空缺處的古詩文原句書寫在橫線上。

(1)美源于自然:《詩經》中有“蒹葭蒼蒼,______”;秋瑾的筆下有“為籬下黃花開遍,______”……

(2)美長駐心間:失意時李白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______”;……鄉野間陸游笑看“簫鼓追隨春社近,______”。

(3)美跨越時空:《〈論語〉12章》中孔子感嘆“ ______,______”,對時間流逝的感慨發人深思;《出師表》諸葛亮自敘“______,______”,臨危受命的擔當令人感動。

以上三組試題都涉及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名句,可讓學生在積累中有獲得感。云南卷、山西卷試題改變了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了試題開放性,有利于規避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問題,將學生拉回“教材”,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名句,同時用一個主題“美”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學習對美的感受與理解。聯系到生活實際,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勞動觀念等,將這些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

2.注重語料的文化融合,建立“語言建構與運用”與“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聯系

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命題滲透和融入傳統文化,既能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更全面、更直觀的了解,又有助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

如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所涉及的“敬詞與謙詞”,是在傳統交流(如書信、口語交際)中使用較為頻繁的詞,但這恰恰是現代考生平時很少關注的人際交往文化,將謙詞敬語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聯系的認識。

又如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到的一些關于“規矩、避諱”的內容,這些傳統文化中的語言現象也是可以進行探討的。

(2020年湖南中考卷)古代有許多避諱的語言現象,如稱“老人去世”為“老了”或“升仙了”;稱“上廁所”為“解手”;唐代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將“民”改稱“人”。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些避諱現象?

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主要是指人們對皇帝、長官、圣賢以及尊親長輩等的名字或不吉利的字眼不直接說出來,而用別的字或別的方式表達。古往今來許多禁忌同時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通過這一文化現象考查學生的認知判斷,也是提升素養的一個方面。此后,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語言就能理性判斷,保有語言自凈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3.嘗試項目化設計,建立“語言建構與運用”與“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聯系

目前,中考語用題很重視在語境中完成相關的任務,或上下文語境,或選用相關語料,形成特有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并以語料設題,尤其是綜合性學習的命題,很好地將語用置于一個具體情境當中,與學生平時的活動相關聯,通過筆試的方式展示學生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活動成果。

不過,以“綜合性學習”為情境設置的語用題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根據語料所設置的問題往往不是“真實的問題”,而是大都指向一種結果,學生對問題情境不需要經過分析、判斷的過程,就直接往解決“問題”的方向靠攏,從問題到結果的探究被切斷。這不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很難引導學生形成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育人目標也很難實現。

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接受《人民教育》采訪時提到,新課標修訂要在強化實踐育人上多下功夫,讓實踐要求更實;加強對實踐教學指導引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項目實踐、經歷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因此,可以嘗試在綜合性學習命題的基礎上,把項目化設計理念遷移到語用題上,其核心就是有效地設置“問題情境”,不是直接固定在結果上,而是通過觀察、思考、討論、運用證據、實驗、決策,獲得分析現象、解決問題的辦法。項目化學習通過分析各種方法在情境中的合理性,引發學生心智的成長與轉換,激活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為學生的“運用”搭建支架?,F實中很多問題會因人、因時等出現多種結果,對問題本身進行分析,準確界定問題,才能體現人的素養。這一點與即將修訂完成的課標之“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的理念不謀而合。

當然,項目化設計“語用”是否置于“積累與運用”環節,其命題的科學性尚待商榷,確保語文試卷內容與形式的穩定性,體現了選拔性考試的一致性與公平性,也保證了語文教學的平穩發展及可預見性成效。但如果考試的內容與形式完全固化、一成不變,又會催生出一系列的弊端。因此可以突破語用題的界限,嘗試在其他板塊設置。例如:

(2020年北京中考卷)如果你得到一個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讓時間放緩、快進、后退和暫停,你會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使用后會發生什么事情?請你以“此刻,我按下時間控制器”為開頭,發揮想象,寫一篇故事。

這是一道作文題,問題情境創設“神奇控制器”這一特性,為學生生成“使用時間控制器”的場景提供很多種可能,而每一種可能背后,都是學生心靈狀態、生命狀態、價值取向的抉擇,每次抉擇背后都是學生個體在感性和理性問不斷體驗、感悟的過程。命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思維高度參與下探求精神生命,在選擇按下“放緩、快進、后退和暫?!敝酗@示個體的眼光和智慧,讓學生在復雜情境、多種角度和開放空間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創造性的個性化思維。北京作文題的命制,無疑體現出了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智慧與視野的項目設計,很具有前瞻性。項目化設計的開放性、實踐性更強,符合時代的進步需求,同時也引導學生要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文化選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另一種創新模式。

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著更加開放的社會格局,大量社會實用語文以及流行的語言范式必然會影響學生的語言運用。語用題的命制要有更大的格局,除引導教學、規范漢語言文字運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緊扣時代脈搏,守正創新,用更開放的心態、更開闊的視野、更創新的思維迎接挑戰。

猜你喜歡
語言文字運用命題
我喜歡自己命題
實施整體教學 落實語用訓練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檢測試題
讓說明文教學洋溢濃濃的語文味
低年段的“語用”策略
2011年“秋季擂臺”命題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2011年“冬季擂臺”命題
2011年“夏季擂臺”命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