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個猴頭菇菌株在浙北地區的栽培表現及評價

2021-06-03 09:55權新華宋小亞姚祥坦王瑞森
食用菌 2021年3期
關鍵詞:猴頭菇出菇菌絲

權新華 宋小亞 姚祥坦 袁 曄 王瑞森 沈 盟*

(1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嘉興 314016;2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浙江麗水 323000)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屬擔子菌,子實體塊狀,柄基很短,肉質軟和,菌刺覆蓋整個子實體,刺端下垂,子實層生于刺表面,整個子實體似猴子腦袋,為著名的藥食兼用菌[1]。猴頭菇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的特點[2-4],并且富含粗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獨特的食藥用價值,已成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藥品的重要原料來源[5-6]。猴頭菇的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的含量與其種質、栽培模式以及生長環境有著重要關系。

近年來猴頭菇市場需求不斷上升,同時猴頭菇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使其生產得以迅速開展,同時豐富了猴頭菇種質資源。浙北地區是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屬亞熱帶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水豐沛,春秋兩季氣候宜人,特別適合猴頭菇的栽培。但不同猴頭菇菌株的生物特性差異較大,因此,應根據當地不同的需求選擇適宜的猴頭菇菌株。

為了篩選適合在浙北栽培的猴頭菇優良菌株,筆者對收集的7個不同猴頭菇菌株進行設施大棚栽培試驗,考察供試猴頭菇菌株的菌絲生長速度、子實體性狀、產量及主要營養成分等指標,明確菌株間的差異。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菌株:猴雜19、920、U、R、h51、h53、h92,均由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提供,試驗編號分別為S1、S2、S3、S4、S5、S6、S7。

母種培養基配方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pH自然,加水定容至1 L。原種培養基配方為木屑84%,麩皮15%,石膏1%,含水量60%~63%。栽培種培養料配方為玉米芯34%,麩皮26%,棉籽殼21%,木屑9%,玉米粉8%,石膏1%,蔗糖1%,含水量64%~66%。

1.2 試驗方法

1.2.1 菌袋制作

按照1.1配方配制栽培種培養料,用聚乙烯塑料袋(15 cm×38 cm×0.005 cm)裝料,每袋裝料1 800 g,121℃下滅菌2.5 h。料袋冷卻后接種,在料袋前中后共打3個接種孔接種。接種完成后,將料袋置于溫度25℃條件下黑暗培養菌絲。

1.2.2 栽培管理

在設施大棚內出菇。大棚長15 m,寬6 m,高3 m,棚膜采用黑白膜。菌絲發滿袋后排場,采用長棒層架立體栽培模式,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菌株3次重復,每次重復25袋。出菇管理方法參考黃巧珍等[7]。

1.3 指標測定

1.3.1 農藝性狀測定

菌絲生長速度(用劃線法測定)(cm/d)=菌絲生長的長度/天數。平均單菇質量(g)=猴頭菇的總產量/子實體的個數。生物轉化率(%)=(猴頭菇子實體的鮮質量/干料質量)×100。干物質質量分數(%)=(猴頭菇子實體干質量/鮮質量)×100。

1.3.2 品質測定

將猴頭菇子實體在50℃鼓風干燥箱中烘至恒重[8],粉碎機粉碎后密封待用。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樣本的粗多糖含量[9],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粗蛋白含量[10]。委托南京卡文思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用范式洗滌法測定粗纖維含量。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多重比較,P<0.05為顯著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供試猴頭菇菌株菌絲生長速度

由圖1可以看出,供試菌株菌絲生長速度有差異,S4的菌絲平均生長速度最快,為0.57 cm/d,S5菌絲生長速度最慢,為0.40 cm/d。

圖1 供試猴頭菇菌株菌絲生長速度

2.2 供試猴頭菇菌株產量及分布

由圖2可以看出,7個猴頭菇菌株都在11月和次年4月大量出菇。12月溫度下降,7個猴頭菇菌株產量均降低,其中S5產量最高,S3產量最低。2019年4月逐漸轉暖,猴頭菇開始生長,S1產量最高,S2產量最低。S6在6月的產量較其他菌株高,S2、S4在6月幾乎沒有產量。

圖2 供試猴頭菇菌株的產量

表1 不同年份供試猴頭菇菌株袋產量和袋總產量

由表1可知,2018年的鮮菇袋產量S7最高,平均產菇(319.6±1.6)g,S3袋產量最低,平均僅(202.0±9.6)g;2019年S5袋產量最高,平均產量為(332.8±5.2)g,S2袋產量最低,僅有(154.0±26.4)g。S5袋總產量最高,平均產菇(586.4±5.16)g,生物轉化率達(93.08±0.82)%;S2袋總產量最低,平均產量為(363.2±27.2)g,生物轉化率只有(57.65±4.32)%,比猴頭菇S5低35.43%左右。

2.3 供試猴頭菇菌株子實體特征、單菇質量和干物質質量分數

由表2可知,S1的單菇質量最高,平均為(162.40±18.84)g,S7最低。供試猴頭菇菌株子實體顏色呈潔白和黃白色兩種,以潔白居多。S1、S2、S6子實體多頭,其他菌株均單頭。干物質質量分數能反映猴頭菇菌株子實體的含水量情況。S6和S7的干物質質量分數最高,均超過17%,S3的干物質質量分數最低,僅為(11.50±1.96)%。由此可見,猴頭菇菌株S6和S7的鮮菇含水量較低,而S3的鮮菇含水量較高。

表2 供試猴頭菇菌株子實體特性、平均單菇質量和干物質質量分數

2.4 供試猴頭菇菌株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

由表3可知,S3和S4的粗多糖質量分數顯著高于其他菌株,其中,S4的粗多糖達(69.95±1.02)mg/g;S5的粗蛋白質量分數最高,達(17.97±0.23)%,與其他菌株相比差異顯著;S1子實體粗纖維質量分數為(6.39±0.24)%,顯著高于其他菌株。綜合所得,較好的菌株為S1,其粗多糖、粗蛋白和粗纖維質量分數都相對較高。

表3 供試猴頭菇子實體主要營養成分質量分數比較

3 小結

綜合試驗結果,猴頭菇菌絲生長速度與產量之間不具有相關性,例如:S5菌絲生長速度較慢但產量和生物轉化率最高,與鄭煥春等[11]、陶佳喜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

猴頭菇產量與溫度的相關性較高,在溫度條件適宜的秋季(11月)和次年春季(4月)產量最高,而在其他月份產量相對較低。供試猴頭菇菌株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出菇能力有明顯差異,S5、S7的低溫出菇性能較好,S5、S6的高溫出菇性能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猴頭菇菌株h51(試驗編號S5)的出菇期較長,在相對低溫的12月和相對高溫的6月均具有較好的出菇能力,且菇形好、產量高,適合在浙北地區栽培,銷售鮮菇;菌株h92(試驗編號S7)產量僅次于菌株h51,低溫出菇性能較好,且干物質質量分數高,可鮮售和干制后銷售;產量中等但粗多糖含量較高的R(試驗編號S4)和U菌株(試驗編號S3)可考慮作為提取猴頭菇多糖專用菌株。

猜你喜歡
猴頭菇出菇菌絲
秀珍菇菌絲生物學特性研究
羊肚菌母種培養基配方的優化研究
大球蓋菇菌絲生長環境和營養條件探究
杏鮑菇出菇實踐操作技術淺析
美味不過猴頭菇
菌絲發菌差咋回事
香菇松木屑“暴發式”出菇栽培技術
香菇新品種秋香607
猴年吃點猴頭菇
猴頭菇的古今佳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