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倫春族婚姻形態及婚姻文化

2021-06-08 00:29阿依日漢
炎黃地理 2021年1期
關鍵詞:鄂倫春族氏族血緣

阿依日漢

在民族學中對婚姻的定義為:婚姻指男女兩性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就是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社會制度及其文化和倫理道德規范所認可的夫妻關系。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婚姻形態包含在婚姻文化里,包括人類婚姻所包括的血緣群婚、氏族外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婚四種類型。本文之所以分開討論鄂倫春族的婚姻形態與婚姻文化,是因為鄂倫春族社會有著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探討婚姻家庭不能忽視歷史基礎,所以本文先厘清鄂倫春族婚姻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在這基礎上,陳述鄂倫春族婚姻在發展歷程上所呈現出的文化概貌。

原始群實行雜交。原始群時期的男女成員之間,尚未產生婚姻規則,實行雜亂的性交關系,沒有家庭形式和真正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鄂倫春族有一則神話:傳說遠古時世上只有一種兩條腿的、像人一樣但是沒有膝蓋骨,全身毛茸茸、奔走如飛的動物。他們依靠吃野獸的肉來維持生存。后來他們發現了鹽,吃了鹽之后慢慢生長出了膝蓋骨。有了膝蓋骨就跑得慢了,并且脫落了全身的絨毛,變成了今天的人類。而這些動物里只有一個是雌性,所有雄性都很尊重她,稱她為媽媽。雄性們白天集體到森林中去捕殺獵物,只有媽媽留在山洞里看管食物。有一天,忽然出現一只雄性猴子,他們在相處中自然出現了感情,同居后生下了兩個娃娃,一男一女?,F在的鄂倫春族人,就是由這兩個娃娃繁衍而來的。傳說那個雄性猴子是個善良神仙的化身,是特意到森林中創造鄂倫春族人的。這個故事可體現出最早的鄂倫春人是由家庭內互為兄弟姐妹的男女成為夫妻所生下的人。原始群實行雜交,同輩份兄弟姊妹成為夫妻,這種原始狀態已不可能從社會里找到直接證據,但是古籍記載、民間神話皆可以找到證明,鄂倫春族的民間神話可窺一斑。

血緣婚。排除親子之間的性交關系,只允許同一輩分的男性和女性之間成為配偶,這就意味著同一輩分的男性和女性之間既是兄弟姊妹,又互為夫妻。這種同一輩分成為夫妻的形式,是從雜亂的性交關系中脫離出來的,是婚姻發展的一大進步。這種集團內實行群婚稱之為血緣婚,產生的家庭形式為血緣家庭。鄂倫春族在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血緣群婚,體現在鄂倫春族人現行的親屬稱謂中。鄂倫春族對祖父、伯祖父、叔祖父都稱“雅亞”,祖母、伯祖母、祖姑母都稱“太帖”。這種稱謂表明了在曾經的鄂倫春族社會里,存在過兄弟姊妹互為配偶的血緣群婚制。這種形式雖然早已絕跡,但這是鄂倫春族婚姻發展史上曾存在的事實,血緣婚產生的血緣家庭,也是第一種出現的家庭形式。

氏族外群婚。血緣群婚制度之后,禁止兄弟姊妹之間成為配偶,即氏族外婚。集團內群婚制度發展到集團外群婚制度有著一個重要原因:自然選擇的原則。自然選擇中的積極作用,意指沒有血親關系群體的成員間產生聯姻,創造出在身體素質上和智力上更強健的后代。鄂倫春族的婚姻過渡到集團外婚之后,一直保持氏族外婚制,氏族內部是禁止通婚的。同姓之間絕對不能通婚,這種族外婚制是非常嚴格的紀律,打破這種慣例的人要遭到眾人反對和輿論的斥責。在鄂倫春族人的氏族外婚制中,還出現過交錯從表婚。鄂倫春族是以間接表婚為主,親姑舅表婚為次之。也有幾乎沒有親姑舅表婚的鄂倫春族氏族,如鄂倫春自治旗的甘奎努圖克?,F今這些存在都已經消失。

對偶婚。人類兩性的結合,成對的偶居趨向了穩定,就意味著群婚已開始向對偶婚過渡。對偶婚制度的特點在于男性和女性的結合還不牢固,容易被任何一方解體,一旦離婚,雙方都有重新尋求配偶的權力,是十分自由的,所生的子女是歸母親家族,對偶家庭依存于母系氏族公社,居住制度是妻方居住制,即男方嫁入女方家族。解放前,鄂倫春族社會還遺存著對偶婚的遺跡。在鄂倫春族人之間流行的婚前到女方家同居的習俗,就是妻方居住制度的遺存。據調查資料,以前的鄂倫春族男人離開父母嫁到女方家,后來因為男人心太野,不能安心在女方家生活,經常跑回家,有的返回后再也不去女方家,而好多女人因為感情好,不愿意在母親家單獨生活,也隨著男人跑到男子家。這種情況逐漸發展到后來男女結婚都是女子離開自己的父母,嫁入男子家。這些遺俗都表明鄂倫春族社會曾經出現過對偶婚。在婚姻發展史上,對偶婚還是起著群婚制度向個體婚制度轉變的橋梁。

一夫一妻制度。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不等同于一夫一妻一制的個體家庭,前者是由夫妻及其子女組成的小家庭,在較長的一個時期里只是一個消費單位,而其他的經濟生活和社會、宗教活動等仍從屬于父系家族公社。從婚姻家庭方面看,鄂倫春族在父系家族公社時期,除初期還保留有對偶婚殘余外,一般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

鄂倫春族婚姻文化

求婚及訂婚。鄂倫春族人的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決定,是包辦婚姻。沒有父母的由長輩或兄嫂做主,僅有個別自由結合。所以鄂倫春族人求婚,答應與否都取決于女方的父母。一般是男方的父母選擇某家的姑娘認為適合結婚,由男方找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若不答應,要托女方的親戚再去求婚,如果女方家仍然不同意,則男方的父母親自出面。如果女子本人不同意,但是她的父母同意,婚事就決定了。而求婚成功的標志是男方長輩與女方長輩是同輩時請安成功,輩分小時磕頭成功,則代表求婚被允許了。鄂倫春族還有指腹訂婚的風俗。求婚在鄂倫春語的讀法是ǎxīyàǎmǎtēn。求婚成功后,媒人、男方的女性長輩以及男方本人帶著一些酒、一頭野豬到女方家認親。男方要給女方家所有長輩磕頭。在對鄂倫春族老人WXL作訪談時得知,其婚姻是通過媒人介紹而成,嫁妝是一頭牛。但是由于嫁的地方離家很遠,無法送到,媽媽幫養了兩年,后賣了換錢給了女兒作為嫁妝。除了牛之外還有兩套衣服,已經比較現代。男方家人帶了兩套行李,一對箱子,那時已經開始住房,但是院子里都有“斜仁柱”。主要儀式還是要在“斜仁柱”舉辦。

結婚及生育。到結婚的日期時,男方家找一對兒女雙全的夫婦以及其他親屬,一同陪同新郎到女方家迎接新娘。鄂倫春族的婚禮古樸簡單,新郎新娘都要穿著新縫的狍皮袍子。新郎的皮袍染成淡黃色,袖口、衣襟等鑲有薄皮邊,開衩處繡有花紋;新娘的皮袍除此之外還有彩線繡制的花紋。新郎頭戴狍子頭皮原樣制作的“雙耳挺然,如人生角”的帽子,極富民族特色。新郎和新娘以及陪同者,都要騎馬在“烏力楞”附近走一圈,然后進入“斜仁柱”。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后酒宴開始,逐一向長輩磕頭敬酒,親友會送給新婚夫婦毛巾、布、錢、手鐲等作為禮物,并對他們許下祝福。宴席上,老人們唱誦吉祥的祝詞,青年人們圍著篝火跳舞,晚上還要為新婚夫妻作粘粥“老考太”,兩人共用一雙碗筷,表示夫妻要同甘共苦,白頭偕老的美好象征。鄂倫春族老人WXL對自己結婚的回憶,是結婚當日(1976年),要騎馬接媳婦,回家繞屯子一圈,先拜天敬地,然后拜父母長輩。白天的儀式是聚在一起準備宴席,宴席是十個菜,都是鄂倫春族傳統食物狍子肉、野豬肉、犴肉以及柳蒿芽等,盛食物的碗是樺皮碗。到了晚上時,點起篝火,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助興。

鄂倫春族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隨母親一起勞動,辨認地形和各種動植物。男孩從五、六歲開始使用弓箭,之后練習騎馬,十一二歲時則可以跟長輩或兄弟進行狩獵。女孩跟著女性長輩和母親進行采集,辨認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等;還要學習樺樹皮的剝制方法、制作加工,還要學習在用具上進行刺繡或雕刻。鄂倫春族老人WXL出生于1956年,根據其回憶,大概是八歲時,就要騎著馬去采集,帶好狍皮被褥,因為通常需要幾日才能返回。參加的人除了女性長輩媽媽、姨等還有叔輩哥哥等男性,采集人數通常是氏族里未去參加打獵的人,男人參加采集活動也起著為女性壯膽的作用。

解放以前鄂倫春族過著世代游獵的生活,解放以后在國家的幫助下實現了定居,成立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人的生活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狩獵為主的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商品交換的進一步增加,又促進了鄂倫春族和周圍其他民族的聯系,“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在其中可看出社會發展歷程。筆者認為,鄂倫春族出現的血緣婚、氏族外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度,它是一部人類發展歷史的縮影,鄂倫春族從最初的鮮少接觸外界,并伴隨著艱難的生存條件,發展至后期遵循一夫一妻制度,這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人類發展歷史的縮影。鄂倫春族至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適應各種變化。如今鄂倫春族與其他民族族際通婚已經很普遍,這也是鄂倫春族的新的發展歷程,鄂倫春族的研究價值還待發掘。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猜你喜歡
鄂倫春族氏族血緣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族鄉鄉長張慧: 擦亮鄂倫春文化生態櫥窗
少數民族音樂
淺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及啟示
淺談圖騰崇拜
貴州彝文文獻《土魯竇吉》中“哎哺”淺析
論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血緣的原罪隱喻
《中國叢書綜錄》等所收氏族類叢書補輯三種
鄂倫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與文化認同
非血緣之愛
小人質的幸福那么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