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幸福感探析

2021-06-15 02:28張靜
經濟研究導刊 2021年10期
關鍵詞:社會心態社會保障幸福感

張靜

摘 要: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這一群體的整體幸福感態勢趨于良好,但在物質生活條件、精神需求、文化生活、健康狀況、社交空間、家庭與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增強農村老年人幸福感,可以從以下五方面著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傳承鄉村民俗文化中增強幸福感;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倡多種養老模式相結合;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幸福感;鄉村振興;社會保障;社會心態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0-0025-0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青年勞動力涌向城市,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吨袊丝谂c就業統計年鑒2018》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率高達13.22%,比城市地區高出3.27個百分點[1]。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盵2]農村老年人是相對弱勢群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探究農村老年人幸福感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為提高這一群體的幸福感提供有效路徑,不僅有利于滿足農村老齡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

一、農村老年人幸福感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層次更高。農村老年人作為相對弱勢群體,他們的幸福感如何,應當引起社會關注。

1.物質生活條件仍顯不足。步入老年本該坐享兒孫環繞之樂,然而,對部分農村老人而言,由于他們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不得已日復一日地進行農耕勞作。近年來隨著種子、農藥、化肥等種地成本的不斷上漲,種地已成為高投入、低回報的行業,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耕地面積急劇減少,依靠土地獲取的收入已難以滿足日常開支,大大降低了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感與眷戀感,土地對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障作用逐漸被弱化。此外,農村老年人的收入具有單一性、脆弱性、低水平性的特征,他們大多沒有退休金,日常開銷主要來源于子女給予的贍養費以及前期的收入積累,農村養老金金額相對于日漸上漲的物價更顯得杯水車薪。他們承受風險能力不強,生病時往往無力承擔高昂的醫藥費,因病致貧者大有人在,任何細微變故,都可能使其家庭陷入“滅頂之災”的危險境地。

2.精神生活需進一步豐富。受傳統小農經濟和儒家孝道文化的影響,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人們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構建起來的親人社會的信任度最高、依賴性最強。與家人同住的老年人有更多機會和子女進行交流溝通,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然而,伴隨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青年大多選擇背井離鄉、進城務工,“離農化”趨勢愈演愈烈?!稗r民家庭普遍形成‘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家計模式,即年輕的子代以外出務工經商為主,年老的父代以在村務農為主?!盵3]這使得傳統家庭結構逐步瓦解,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老人空巢化現象日趨嚴峻。農村老人與子女在地理上長期處于隔離狀態,缺少子女的細心呵護與關懷照料,這無形中加劇了農村老年人的無力感、孤獨感、被“遺棄”感。

3.文化生活與設施仍需加強?!笆濉眹依淆g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老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為老年人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盵4]近年來,中國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但城鄉發展極為不平衡,城市老年人享有的上老年大學、打太極、旅游等文化活動,對農村老年人來說就是奢望。尤其是處于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文化生活設施匱乏、活動形式單一,看電視、玩紙牌、打麻將、街鄰閑聊成為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選擇,這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填補親情的缺位。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改善,圖書閱覽室、棋牌室、健身場地迅速落成,但由于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使得他們對圖書閱覽室等文化學習場所的利用率不高。

4.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健康狀況是影響農村老年人幸福感的關鍵因素。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失能”與“半失能”老年人約為4 063萬,占老年人口的18.3%[5]。這說明,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老人的健康現狀更令人擔憂。一方面,老年人體質相對較弱,身體各項指標功能不斷下降,加之農村老年人長期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容易出現風濕關節腫痛、腰間盤突出等疾病。另一方面,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可否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對農村老人防范風險、實現老有所醫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其覆蓋面有限、報銷比例偏低、報銷流程煩瑣等原因,為了節省開支、不拖累家庭,老人們大多會選擇“小病靠忍、大病靠拖”的方式,久而久之,只會加重自身病情,失去了更多享受幸福的機會。

5.社交朋友圈較小。首先,農村老年人群體的社交對象主要包括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人、親戚和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鄰居、老鄉,“遠親不如近鄰”的熟人村落文化,在為老年人提供社會支持的同時,也使得老年人與外界陌生人的接觸較少,進而逐漸形成相對封閉的亞文化群體。其次,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農村居民中的青、中年群體逐漸加入網民大軍的隊伍之中,而老年人卻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難民”,由于上網設備不足、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網絡學習的指導等多種因素,老年人群體難以享受到網絡數字化的紅利,容易引發人際關系固化、代際鴻溝加大、社會參與度較低等一系列問題。最后,為了照顧孫輩、與子女團聚,部分農村老人加入“老漂族”的行列,跟隨子女來到陌生的城市,而語言、習俗這堵無形的“文化墻”增加了他們的孤獨感與不適感,幸福感更不易提升。

6.家庭與社會地位仍顯弱勢。老年人處于生命的最后階段,在歲月的沉淀中,經驗與智慧成為老年人特有的財產,“樹老根多,人老智多”“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這些經驗智慧不僅為后代提供了行為準則,也使老年人贏得了尊敬與權威。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地位與權威也逐漸衰落,年輕人認為老年人遠離新潮流,他們的知識經驗過時了。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村村干部朝向年輕化、精英化、知識化發展,老年人社會權威走向沒落;二是老年人的家庭地位逐漸被“邊緣化”,根據家庭權力的資源理論與文化規范理論,個體提供的資源越多,其所獲得的權力就越大,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知識水平不足等原因,所控制的資源逐漸減少,致使家庭代際關系走向“失衡”與“倒置”??v觀當前,撫幼支出擠壓養老支出、晚輩訓斥長輩、虐待老人的情況時有發生,一味順從子女意愿的“保姆式”“討好型”生活方式成為許多農村老人的無奈之選。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滿足農村老齡群體的生活所需、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1.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經濟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條件。一方面,政府要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為其提供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使更多的農村青年留下來,實現“飛燕歸巢”。另一方面,推動建設公平公正、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確保養老金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新農合的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簡化報銷流程,切實解決農村老人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減輕他們的醫療負擔,積極開展對農村老年人定期免費體檢工作,做到有病早治、無病預防,使其在積極健康的生活中安享幸福晚年。

2.在傳承鄉村民俗文化中增強幸福感。鄉村民俗文化是村民在長期勞作過程中形成的、能反映其思想觀念與風俗習慣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它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記錄村民幸福記憶的主要載體。各級政府急需加大對鄉村民俗文化的宣傳與保護力度,建立“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多元保護模式。鼓勵老年人發揮余熱,激發老人自覺傳承鄉村傳統工藝、民間習俗、節日禮儀的鄉土情懷,充分調動農村老齡群體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在繼承與弘揚鄉村民俗文化過程中,喚醒老年人的文化記憶,幫助他們找到精神依托、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真正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終”“老有所樂”,讓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充實感、價值感、歸屬感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得以提升。

3.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首先,各級政府要堅持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根據具體村落的位置優勢與特色之處,打造一批具有人文氣息的旅游小鎮,切實提高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其次,完善農村老年文化娛樂設施建設,瞄準百姓對新時代高品質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建設一批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場所與娛樂設施,鼓勵相關企業人員、公益愛心人士以及高校師生等群體組織,定期對農村老人進行文化培訓、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最后,推動農村地區網絡化、信息化進程,大力實施“互聯網+”農產品薄利多銷、出村進城戰略,尤其是針對農村貧困老人,政府要給予他們技術支持、進行一對一幫扶,協助他們利用電商平臺足不出戶完成對農產品的銷售,提升農村老人致富能力與收入水平,進而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水平。

4.提倡多種養老模式相結合。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細胞,家庭養老模式在農村中仍是主流。因此,從家庭的角度講,子女要持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敬老孝親思想,在盡自己所能為父母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更要對父母進行精神慰藉,通過“?;丶铱纯础?、與老人談心的方式,洞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老人獲得被重視感與幸福感。從社會角度講,應以制定村規民約或完善立法的形式,塑造“以孝為榮、不孝可恥”的價值取向,提高村民贍養老人、敬老養老的責任意識,使農村家庭養老有法可依。此外,完善社會養老模式,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養老事業的資金投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建設農村集中老養基地等措施,彌補家庭養老的缺位與不足。最后,國民個人需要培養自我養老意識,建立農村養老互助小組,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齡老人照顧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實現低齡老人老有所為與高齡老人老有所伴的雙豐收。

5.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具有調節情緒、獲取幸福的重要作用。從老年人的角度講,一方面要充分意識到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不可逆轉,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逐漸適應角色轉換給自身帶來的心理落差感和被剝奪感;另一方面,要自覺樹立積極樂觀、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幫助子女帶孩子、做家務,減輕子女的負擔,促進家庭的和諧。從年輕人角度講,老人碰瓷、倚老賣老等負面新聞的出現,使得部分年輕人對老齡群體產生了不好印象,認為他們是不守規矩、不講信用、蠻橫無理的群體。但年輕人也應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只是個別現象,并不能代表整個老齡群體,我們必須克服對老年人的偏見,用理解、包容的心態接納老年人,消除不同代際群體之間的鴻溝與誤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借力鄉村振興戰略,解決當前農村老齡群體面臨的困難,進而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符合社會發展潮流,也是促進共享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王紅霞.鄉村人口老齡化與鄉村空間演進——鄉村微觀空間視角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探究[J].人口研究,2019,(5):66-80.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3]? 李永萍.養老抑或“做老”:中國農村老齡化問題再認識[J].學習與實踐,2019,(11):92-100.

[4]?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EB/OL].中國政府網,2017-03-15.

[5]? 鐘長征.三部門發布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J].中國社會工作,2016,(29):6.

[責任編輯 毛 羽]

猜你喜歡
社會心態社會保障幸福感
新時代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過度保護會剝奪幸福感
畫與話
掙多少錢,才可以買到快樂
你們這樣搓狗,狗不要面子嗎!放著我來!
九一八事變后知識精英與東北民眾的社會心態
謠言倒逼“真相”?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關于擴大我國社會保障基金來源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