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數典忘祖”說起

2021-06-23 02:21王泉涌
共產黨員·上 2021年4期
關鍵詞:史官晉國司馬光

王泉涌

《左傳·昭公十五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籍談,出身于一個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貴族家庭,“籍”這個姓氏,就是由他們世襲的職務而來??墒堑搅思勥@個時候,他已不大管理文物典籍了,就連晉國的歷史也了解得很少。公元前527年秋天,籍談作為晉國的專使去朝見周景王時,聲稱晉國從來沒有領受過周王的恩賜。周王聽后說:“晉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們成王的弟弟嗎?王室恩澤廣被,怎能說沒有施到你們晉國的身上?”接著,周王接連說出曾經賞賜給晉文公的戰車、武士、弓斧及祭神的美酒等物事,并譏諷道:“你的祖先孫伯黡,是晉國專管典籍的正卿,你怎么把老祖宗的職務都忘掉了呢?怎么對晉國的歷史這樣無知??!”籍談無言以對,不等席終就告辭而去。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歷。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它安身立命的基礎,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皽缛酥畤?,必先去其史?!币粋€國家不重視和研究歷史,失去對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覺,必將如籍談般“數典忘祖”,走向不歸路。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中華民族對歷史的重視程度是絕無僅有的,僅從史官之設、史籍之豐、修史之悠久,就可看出古人對歷史的重視。

5000年前的黃帝被尊為文明初祖。黃帝十分重視對歷史的記錄,任命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當時,記載歷史主要依靠堆石記事、結繩記事或刻木記事。一次,黃帝同炎帝進行談判,因倉頡無法記清當年約定的一件大事而造成談判失利。因此,黃帝便要求倉頡另想辦法,記清歷史。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搜集、整理流傳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并加以推廣和使用,以便更好地記載歷史,這便是漢字創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倉頡造字,卻不知倉頡造字是為了更好地記載歷史。據說倉頡造字功德感天,上天便賜給人間一場谷子雨,這就是“谷雨”節氣的由來。此事雖然只是傳說,卻表現了中國古代對歷史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的推崇。

根據甲骨文的卜辭判斷,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經有不同類型的史官了,不僅有最初所謂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更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諸多名目,分工各異。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設有專職的史官。秦朝以后,史官成了中央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職務。為了傳承歷史,保證史官的素質,史官往往家傳世襲。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其家族自周朝即任職太史令。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史官記載歷史形成了嚴格的制度。如規定史官可以隨時記錄君主言行和相關事件,然后直接投到一個密封的柜子里,等到這位君主去世后,才能打開柜子,將原始記錄取出來,用于編纂該君主的“實錄”。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破例把史官叫來查看關于當年玄武門之變的記錄,結果發現史官記的是太宗“弒兄篡位”。唐太宗看后黯然無語,旁邊有一個拍馬屁的大臣試探地問:“是不是改一下?”太宗嘆息一聲,說:“據實而載吧?!笨梢?,中國古代君王十分尊重歷史的客觀性。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中國歷代形成的史書、史料之多,是世界之最??鬃泳幱啞洞呵铩?,左丘明著作《左傳》,司馬遷撰寫《史記》,班固寫就《漢書》,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鑒》,清代官修《四庫全書》……歷朝歷代編寫的史書浩如煙海,類目繁多,無論是個人品行的修煉還是國家、社會、民族的發展,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榜樣加以學習和借鑒。

擁有“詩史”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特別喜歡歷史,一直以三國蜀相諸葛亮為榜樣,他的詩中有20多首贊美或提及諸葛亮的。崇拜諸葛亮的還有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公元1138年,岳飛領兵路過河南南陽,特意到武侯祠拜謁,并“揮涕走筆”,書寫了諸葛亮的《出師表》。正是岳飛以諸葛亮殫精竭慮忠于國家為榜樣,才使自己成為千百年來精忠報國的榜樣!《后漢書·范滂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靈帝黨錮之禍中,名士范滂罹難,訣別之時,母親大義凜然地對他說:“你如今能夠與李膺、杜密(罹難于黨錮之禍的名士)齊名,死而無憾!”800多年后,范滂的故事被十歲的蘇軾讀到,蘇軾問母親:“我想和范滂一樣為名節而不顧生死,母親您答應嗎?”母親程氏說:“你能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我怎么就不能像范滂的母親那樣大義凜然呢?”以史為鑒,做到以道相高、以德相尚,正是讀史治學的意義所在。

歷史之于現實,除了歷史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經驗對于后世治理國家、促進民族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就是說,除了“修身齊家”,更重要的是“治國平天下”。歷代名君賢臣都十分注重歷史經驗的學習積累,從歷史事件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如北宋王安石發動的變法,就充分吸取了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秦二世、隋煬帝這些亡國之君作為反面教材,時刻提醒自己要關心百姓疾苦,減輕賦稅和徭役。此外,他還注重吸取歷代君王高高在上、不聽勸諫從而引發執政危機,眾叛親離甚至亡國滅族的教訓,遂廣納雅言,博采眾長,統治期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宰相魏徵常常直言進諫,深得李世民賞識。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除了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外,還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面的教訓。重溫歷史,可以使我們以史為鑒,時刻保持清醒,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北宋的神宗皇帝是一位胸懷遠大、想有一番作為的帝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革除大宋積弊,振興國力。他除了向很多有才干的人征求治國的辦法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在歷史中找到治理國家的答案,于是,便有了著名的《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里,司馬光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司馬光認為,君王對朝代的興盛衰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資治通鑒》中,有部分側重于講解統治者如何任官用人、信賞刑罰、納諫改過,大臣又該如何處理好跟君王的關系等內容。司馬光希望可以把君臣關系引向“明君賢臣”的道路,避免走向“昏君庸臣”的方向,讓國家可以不斷興盛、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實際上也是歷史最為重要的作用之一。

猜你喜歡
史官晉國司馬光
師曠勸學
翳桑之報
秦漢時期史官制度與文化分析
永不說假話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司馬光說謊受責
司馬光“警枕”夜讀
用生命去寫歷史
司馬光砸缸之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