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信用聯動 助力整體智治

2021-07-23 04:05王嵐陳明鑫
中國經貿導刊 2021年17期
關鍵詞:監管

王嵐 陳明鑫

摘?要:以浙江省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為范本,通過研究發現信用與社會治理、政府數字化轉型等相結合,可實現政府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區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為此建議進一步優化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提升信用產品和信用數據質量,依法依規確定懲戒措施,推進信用應用多維聯動,鼓勵市場主體積極開展信用修復,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信用環境支撐。

關鍵詞:信用聯動?監管?智治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對營商環境和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環境支撐。隨著信用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信用元素不斷跨界融合,信用場景不斷豐富,信用已成為社會發展中的基本盤,“信用+”也逐漸成為支撐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擎天柱。

一、信用聯動概念的提出

國家層面,信用聯動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201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共同簽署《信用聯動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同建立信用聯動機制,共享信用信息,實現聯合獎懲,探索信用創新試點,并形成信用反饋機制。2017年至2018年之間,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聯合獎懲備忘錄,涵蓋安全生產、交通運輸、公共資源交易、旅游和科研等33個領域。2019年7月,國辦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構建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形成行政性、市場性和行業性等懲戒措施多管齊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失信聯合懲戒大格局。

省級層面,浙江先行先試。2017年10月,浙江省時任省委書記車俊在《求是》雜志2017年第20期發表署名文章《將“最多跑一次”改革進行到底》,提出聯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行政處罰等監管信息全面納入信用體系,構建“事前管標準、事中管達標、事后管信用”的監管體系。2018年5月,省政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第一次專題會議上提出:要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經濟數字化轉型、社會數字化轉型,創建數據共享模型、流程再造模型、信用體系模型。建立以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為主要內容的“531X”信用監管體系,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和失信約束機制。2019年7月,提出信用要與其他領域建立高效聯動機制,實現信息共享、政策銜接、聯合獎懲。

二、信用聯動的總體思路和成效

2016年以來,浙江省按照信用“531X”工程的頂層設計,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四梁八柱”加快形成,信用浙江建設進入體系化、標準化、數字化階段。在省政府四橫三縱數字化轉型框架下,建成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完成262萬家企業、4198萬18周歲以上自然人、7.1萬家社會組織、3.2萬家事業單位和4853家政府機構的評價;迭代優化了五類主體公共信用指標體系和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初步構建了信用監管體系。2019年以來,進一步深化實施“531X”工程,著力推進“X”個信用應用場景,在行業監管、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開展信用應用,強化信用賦能,形成“浙江模式”。

(一)總體思路

在研發信用評價、信用檔案和紅黑名單三類公共信用產品的基礎上,推進信用產品的應用,形成以應用為核心,以應用促建設的大架構,逐步構筑“信用為本,跨界融合”的信用全鏈條式聯動機制。堅持需求與供給相結合。將信用應用與人民、企業和基層的訴求結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企業對最優營商環境的期望、基層對便捷高效辦事服務的要求。堅持通用與專業相結合。在研發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這一通用型產品的基礎上,結合政務、市場、社會治理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應用,實現信用精準服務。堅持閉環管理和迭代相結合。建立起“發起—響應—反饋—迭代”機制,形成以信用為基礎的事前信用核查與信用承諾、事中分級分類監管、事后聯合獎懲與信用修復的閉環管理體系。

(二)主要成效

1.“信用+行業監管”助力政府數字化轉型,提升行業管理水平。浙江省33個部門37個行業(領域)按照“一套指標、一個模型、一項制度、兩個共享”模式推進行業信用監管工作。行業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于行業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實現了周期評價、動態管理、綜合應用、分類監管的工作目標。周期評價便于行業管理部門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動態管理為后續精準監管提供參考;綜合應用推進對企業的扶優限劣;分類監管實現了對問題企業的精準管理。截至目前,37個行業(領域)已將信用監管模型建成并嵌入“雙隨機、一公開”系統,信用關聯度占比提升67個百分點,平均問題發現率提高近14個百分點。由“一刀切”的監管向“一類一策”的分類監管轉變。如浙江省民宗委針對2329家信用評價E級的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專項檢查,其中25家檢查結果不合格的場所被全部予以關?;蜃N。

2.“信用+執法監管”構建信用協同監管機制,提升監管精準性。將公共信用評價重點監管對象、企業信用預警對象和行業信用評價相融合,形成信用產品,嵌入“雙隨機,一公開”系統,根據行業、風險等級的不同實施分級分類監管。2020年5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將企業信用風險模型應用于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執行任務1.9萬次,檢查企業22萬戶次。模型的應用實現了從信用評價到信用預警,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防范,從單一監管到協同監管的轉變。2020年,市場監管部門執行4496個關聯企業信用風險模型的“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任務,累計檢查企業8.6萬戶次,檢查企業數同比減少56.8%,問題檢出率較未關聯企業信用風險模型的抽查任務率高出10個百分點。溫州市龍灣區娛樂場所專項檢查針對行業信用等級較差的重點監管對象,實施跨部門聯合檢查,“七個部門同一時間查一次”,真正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

3.“信用+社會治理”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建立“信用+基層治理”評價指標模型將志愿服務、公共信用評價結果、紅黑名單等信息納入評價體系,根據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形成“監管結果—信用評價—監管措施”的治理閉環。推送59.85萬個重點走訪主體至基層治理四個平臺,提高了基層管理人員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監管效率和風險監測水平。如衢州龍游溪口鎮以“信用+基層治理”積分體系為重點,對信用較差等級的定向巡查,使沿街商鋪不文明經營行為減少50%,群眾對小城鎮治理工作支持度滿意度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

4.“信用+風險防控”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牢筑安全防火墻。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將“信用”元素融入評價模型,并應用于風險防控,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的全流程、全鏈條實施動態監測預警,及時識別重大風險隱患,早介入、早處置。如溫州“金融大腦”平臺的涉眾型金融風險監測平臺通過多方數據融合對風險進行預判,截至目前,平臺共預警提示疑似非法集資風險的本地法人企業366家,對其中的316家企業進行了妥善排查處置,處置率達100%。2020年,平臺對全市30萬余家企業進行風險掃描,發現4616家疑似金融風險企業,通過與溫州銀保監分局的不良關注名單、市人行金融穩定信息的交叉驗證和跟蹤,核實風險隱患企業100余家,及時開展幫扶和處置。

5.“信用+金融服務”提高銀企撮合效率,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實現國家信易貸平臺、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地方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互聯互通。金融服務平臺讓金融機構的統一入駐并發布產品,金融機構間形成良性競爭。企業可通過平臺查看信貸和擔保產品、金融扶持政策,享受政企銀擔金融服務閉環。截至目前,浙江省金融服務平臺共有201家銀行的風控產品融入了公共信用數據,累計查詢45.4萬家企業信用信息,授信3.2萬筆,授信額度1228億元。全省各地金融服務平臺累計授信2455億元,惠及企業3.5萬家。衢州市綠色平臺上線后,市貸款余額和貸款戶數較同比大幅度增長,截至2020年10月,小微企業貸款(不含個體經營性貸款)余額1157.00億元,同比增長22.87%;貸款戶數9.44萬戶,同比增長17.71%;全市企業信用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的比重達21.16%;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2019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平均放貸審批時長縮短至2天。

6.“信用+公共服務”助推民生項目落地,創造便捷感知幸福。將公共信用產品應用于公共服務類事項,對信用優秀、紅名單服務對象,在醫療健康、交通出行、住房保障、民政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提供優先辦理、押金減免、先享后付等便利化措施,提升服務效率和信用主體的獲得感。截至目前,已覆蓋300多個領域場景,惠及5278萬人次。其中,信用+醫療場景應用2700萬人次,累計授信額度10億元;信用+交通出行場景應用近35萬人次,累計惠民金額近300萬元;信用+旅游場景應用8萬人次,累計惠民金額40萬元;信用+健身場景累計惠及486萬人次。如杭州“舒心就醫·最多付一次”根據城市信用分分值可授予一定就醫信用額度。在信用額度內,患者可在就診結束后48小時內通過自助機或手機等進行支付,實現就醫最多付一次。截至目前,累計信用付金額4.19億元,人均就醫時間縮短1小時。

三、進一步深化信用聯動的思考

(一)優化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

進一步發揮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通用性和泛在性模塊作用。以信用數據、業務應用、系統安全建立“三位一體”的感知體系;以五類主體分析、行業領域分析、市縣區域分析、宏觀綜合分析形成深度分析體系;以預警預測、風險監控、評估研判為內容形成智能決策體系;開發信用承諾、在線修復、市場自主申報等個性化模塊,提升平臺智治水平。

(二)提升信用產品和信用數據質量

根據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信息歸集標準,歸集公共信用信息,提升數據質量。結合地方特色編制補充目錄并歸集。持續優化信用產品,迭代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評價模型,為各類場景應用信用產品夯實基礎。

(三)依法依規確定懲戒措施

以法律、法規或黨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為依據,嚴格規范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范圍和標準。以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為基礎,結合地方特色編制失信懲戒措施補充清單,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懲戒,確保過懲相當。鼓勵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等給予守信主體提供優惠和便利。

(四)推進信用應用多維聯動

一是縱向聯動。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互聯互通。以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為樞紐,形成上下級信息交互,協同運作的良性機制。二是橫向聯動。將信用檔案、信用產品、信用模型嵌入各部門業務系統,實現信用平臺無形化應用。推動“并聯辦事”,以信用為紐帶,提升各類事項辦理效率。推動各類信用評價結果互認,建立信用聯動的合作關系。三是內外聯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信用服務機構的作用,鼓勵在市場交易中廣泛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聯合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開展“信易+”系列惠民便企場景,讓守信主體獲得信用紅利。

(五)鼓勵市場主體積極開展信用修復

完善信用修復制度。鼓勵失信主體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等方式修復信用。加強對非主觀故意的輕微失信行為和未成年人失信行為的教育和正面引導。既讓嚴重失信者寸步難行,也給失信者必要的改正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連維良.推進信用聯動合作?著力優化營商環境[J].中國經貿導刊,2017(7).

[2]郭如,唐明琴.粵港澳大灣區信用合作機制建設研究[J].征信,2018(7).

[3]王嵐.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思考[J].天津經濟.2020(9).

[4]路建楠.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監管頂層設計與行業信用聯動——以上海自貿區的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3).

[5]宋洪云.以信為用的現實路徑與企業誠信建設[J].中國經濟流通.2010.(10).

(王嵐,浙江省信用中心。陳明鑫,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猜你喜歡
監管
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
以“互聯網+”提升服務監管效能
淺論我國會計監管體制的創新
實施科學監管 增強治理效能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新概念: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
《中國經濟周刊》最強監管
私募業或迎“去通道式”洗牌
監管交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