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變量:海洋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2021-08-03 03:52
全國新書目 2021年6期
關鍵詞:葡萄牙人鄭和葡萄牙

李峰 作品

現代出版社

2021.1

59.80元

李峰

歷史紀實作品暢銷作家,湖北省作協會員。在文史及軍事領域研究頗有造詣。主要作品包括《決戰朝鮮》《中國?;辍贰犊罩序T兵營》《出巢狐貍》《決戰長空》等。

本書是以海洋與海權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歷史。中國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國家之一,對一些領域的觀察和研究在歷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成就。歷史上,中國航海的發展印證了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呈現出海洋視角下的中國歷史。內容涵蓋從春秋時期到元代的中國航海簡史,鄭和下西洋,明代中葡、中荷的兵戎試探交鋒,明萬歷年間抗日援朝,明清海禁,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北洋艦隊的建設及甲午海戰等。

中國丟了門戶滿剌加

曾在印度生活半個世紀的歷史學家戈雷亞在《印度傳奇》中記載,達·伽馬從印度專門帶給王室的禮物中,多件精美絕倫的瓷器引起王后驚嘆,這更刺激了葡萄牙國王從海路通往中國的愿望,戈雷亞還稱當時遇到了“中國人的堡壘”,因為當時華人在印度沿海一帶也設過許多廠。而另一位葡萄牙人更直接在《天堂與印度香藥談》一書中記錄了他得到的有關中國的情報,“華人很早便在這一帶航行了”,“來航的船只那么多,根據霍爾木茲人的記載,有時一次漲潮便有4000只船進入哲朗(今稱霍爾木茲)港口”。

1502年9月在里斯本繪制的第一次標明赤道線和熱帶回歸線的一張地圖上,有關滿剌加的說明如下:“這個城市所有的物產,如丁香、蘆薈、檀香、安息香、大黃、象牙、名貴寶石、珍珠、麝香、細瓷及其他各種貨物,絕大部分從外面進來,從唐土運來?!贝四似咸蜒牢墨I上有關中國的最早明確記載。

1504年,意大利人佐治在其《印度游記》中稱葡萄牙船隊與來自中國的白人相遇。一年后,葡萄牙國王唐·曼努埃爾一世向西班牙天主教國王寫信時聲稱收到確切消息,在交趾(今越南)一帶有許多天主教徒,眾多王國只服一個叫作大中國的國王。

葡萄牙國王唐·曼努埃爾一世得到達·伽馬的情報后,對遠東地區的發現極為關注。對艦隊司令塞格拉下達了有關搜集中國情報的詳細要點:

“你必須探明有關秦人的情況,他們來自何方?路途有多遠?他們何時到滿剌加或他們進行貿易的其他地方?帶來些什么貨物?他們的船每年來多少艘?他們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他們是否在來的當年就回國?他們在滿剌加或其他任何國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們是富商嗎?他們是懦弱的還是強悍的?他們有無武器或火炮?他們穿著什么樣的衣服?他們的身體是否高大?還有其他一切有關他們的情況。他們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他們的國家大嗎?國內是否不止一個國王?是否有不遵奉他們的法律和信仰的摩爾人或其他任何民族和他們一道居???還有,倘若他們不是基督徒,那么他們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們遵守的是什么樣的風俗習慣?他們的國土擴展到什么地方?與哪些國家為鄰?”(注:此文原件仍存葡萄牙國立檔案館。)

塞格拉的船隊于1509年駛抵滿剌加后,馬上展開與在當地經商華人的交往。華人運銷滿剌加的主要貨物為麝香、絲綢、樟腦、大黃等,以換取胡椒和丁香。華商一般趁3、4月的季風前來滿剌加,于5、6月又趕風返回中國。葡萄牙人千方百計向華人打探中國的情況,企圖擠入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網中。他的艦隊在滿剌加逗留了數月,后因無法補充給養而撤退,但與華人有了初步接觸。

讓人感慨不已的是,就在葡萄牙人拼命收集中國情報的時候,中國封建王朝不但對西方越來越近的海上威脅麻木不仁,而且在明廷內部發生了一件令后人極為感傷的事,就是鄭和在航海途中費盡千辛萬苦之力搜集的有關南中國海、南洋和印度洋地區所有的航海資料,沿途各國貿易和國情檔案資料全部被莫名其妙地銷毀,不明不白地在中國歷史上全部失蹤了。

原來,就在中國主動放棄海權和海上貿易不久,海外貿易的走私巨利頓時讓不法商人垂涎不已,大批內外勾結的海盜集團頓時蜂起,這里面最有名的當然就是以日本浪人為骨干的“倭寇”集團,所以明朝的倭患實是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典型案例,不是強大的明朝海軍在鄭和后自毀在海港內,那些只操輕舟舢板的倭寇怎么可能長期劫掠中國沿海?而有明一代,鄭和之后前有倭寇禍害東南,后有中國南海此起彼伏的海匪集團,葡萄牙人、荷蘭人更是先后不斷滋擾,并占據中國澳門和臺灣,這實在不能不說是明廷自毀海軍自棄海防的可怕報應。

到成化年間(1465—1487年),即葡萄牙人開始向東方挺進的時候,被開始猖獗的倭寇滋擾得憂心不已的明憲宗聽從內廷太監的建議,決定再效鄭和故事,重下西洋再振海防,這時出現了歷史上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當兵部尚書項忠(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奉命進檔案庫查取鄭和出使的海圖時,竟赫然發現,所有鄭和航海檔案資料竟全部失蹤,一件無存!當時擔任京官的嘉興人嚴從簡在所著筆記《殊域周咨錄》里詳細記錄了這件事,嚴從簡說在項忠入庫前,時任車駕郎中(相當于今天的裝甲兵司令)的劉大夏為“閉關自?!?,竟然把這些資料全部藏匿起來,劉大夏的理由是,鄭和航?!百M銀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于國何益?”真是腐儒誤國,莫此為甚。裝甲兵司令如此海權鼠見,封建王朝的保守落后,真讓后人長嗟不已。

《殊域周咨錄》是根據明廷內庫檔案所寫,而嘉靖年間的吏部右侍郎陸樹聲在自己的筆記《長水日抄》中,明代專門記載歷代皇帝言行的《實錄》都記載了劉大夏藏匿外國資料之事,應該說這件事具有相當可信度,后來有史學家認為明朝皇室其實是回族穆斯林,由于明朝起事時極其濃厚的宗教背景,至今在中國民間和回族群眾聚居區還流傳著“十回保一朱”“十大回回保明朝”的說法,回族群眾們認為朱元璋馬皇后不纏足,這是回族群眾的習慣,而且十個回族群眾九個姓馬,朱元璋手下常遇春、湯和、藍玉等十員開國大將均是回族群眾,所以滿族人入關后,為了維持穩定,爭取回族群眾的支持,為了掩蓋明朝皇室是回族穆斯林,故意銷毀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檔案資料,但不管是明朝官方銷毀,還是清朝官方銷毀,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資料就此全部失蹤,沒有這些情報資料,遠洋航海根本無從談起,明王朝就此喪失了最后一次真正挽回國運的機會。

隨同鄭和航海資料一起消失的,還有中國工匠精湛的傳統造船技藝,由于長期不造大船,中國的造船工藝漸漸荒廢、遺忘、失落,隨著為鄭和造船的最后一批工匠去世,明朝從能造至少2000噸的遠洋寶船,退化到只能造出最大噸位400噸的近海巡邏艇,而且造船質量大大下降,所以葡萄牙人東來,在海上一經接觸,就對中國軍艦鄙視萬分,將中國軍船蔑稱為“戎克船”,這是英語“Junk”的音譯,加“船”字形成的。在臺灣1993年版的《新英漢詞典》中所列“Junk”第二意為“中國帆船”,而第一意則為“破爛物,垃圾,廢物等無價的東西”。

之后消息傳回西方,西方便統稱中國船為戎克船了,中國戰艦便一直被西方看不起,一堆又一堆強盜便倚仗堅船利炮趕到中國分贓來了。

在偵知了中國極其虛弱的真實海防情況和中國棄守南海南洋的情報后,葡萄牙人頓時貪心大起,在1510年攻占了印度果阿后,(果阿是印度的澳門,此后直到1961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動用3萬軍隊攻打果阿,血戰48小時,俘獲葡萄牙軍隊3000人,才奪回了被葡萄牙占領400多年的這座印度海濱城市)斷然派艦隊揚帆東進,一舉攻占南中國海門戶,明朝藩國滿剌加,滿剌加在今日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扼守馬六甲海峽要沖,馬六甲海峽是今天美國海軍嚴令必須控制的16個全球海上咽喉要道之一,這里的航道連接著中國近海和印度洋,控制了滿剌加,意味著葡萄牙人從此徹底鎖住了明廷通往印度洋的海上咽喉,這對中國歷史來說是一件意義極其重大的事件。1511年,滿剌加的陷落從此為西方打開了進入中國勢力范圍與水域的大門,葡萄牙人開始實施葡萄牙東方帝國的構想,而更可嘆的是,當滿剌加國王向明廷求救時,明廷完全放棄保護藩屬國的責任和決心,僅令暹羅等國出兵敷衍了事,從此南洋諸藩齒冷心寒,南洋各屬地,明廷人心兩失。所以,幾位中國歷史學家對滿剌加事件做了非常沉痛的評述。

葡萄牙人的突然進入,將中國、東南亞地域政治的平衡破壞殆盡,幾千年來中國以“朝貢貿易”保持的“主宰地位”開始動搖,“天朝”受到來自朝貢貿易圈外的挑戰,但明朝仍未意識到葡萄牙人在東南亞出現的嚴重性,無充分的政治觸覺,似乎亦已無足夠的國力來應付此種局面。所以,吳晗很精辟地總結了這段歷史的深遠影響:“正統(1436—1449年)以后,對南洋取放任政治。結果在商業方面由國營恢復到以前的私人經營。在政治方面,南洋諸國復由向心力而恢復到以前的離心力。80年后,歐洲人為了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他們不但擁有武力,還有組織的經營,并且有國家的力量做后盾,得以進步,不到幾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個樣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以前中國人的地位,瓜分豆剖,南洋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華僑寄居籬下,備受虐待和殘殺,中國政府不能過問。這是中國史上一個大轉變,也是世界史上一個大關鍵?!?/p>

結果,攻占滿剌加實際上成為葡萄牙對中國的一次完美的戰略偵察,偵悉了明王朝的愚蠢和海防虛弱的葡萄牙人竊喜萬分,“一不做,二不休”,當即決定繼續揚帆東航,派軍艦直沖中國本土沿岸繼續試探明廷底細,中國海軍和西方海軍的第一次較量已是不可避免!

猜你喜歡
葡萄牙人鄭和葡萄牙
早期氣管切開對于腦外傷患者的治療體會
屯門海戰:中西方第一次武裝沖突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與外僑社會的權勢轉移
The Hardest Language
鄭和下西洋
“佛郎機”在哪里?
葡萄牙
中國“鄭和”號訓練艦 抵韓訪問
帝國主義掠奪中國“前奏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