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發展理念的認知飛躍和國家目標模式研究

2021-08-16 04:59鐘榮丙
創新 2021年2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鐘榮丙

[摘 要] 創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繼承和發揚,它的形成在認知上實現了發展觀的質的飛躍,將“創新發展”從一條路徑、一種戰略升華為一種范式,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動力論、道路論、階段論、方法論四個維度分析了創新發展理念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并探索了創新發展理念的四種國家目標模式:以理論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闡明“中國之路”,打破西方政治話語壟斷;以科技創新占據關鍵領域技術制高點,續造“中國奇跡”,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以制度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中國立場”,堅守社會主義陣地;以文化創新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度,宣介“中國方案”,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 創新發展理念;認知飛躍;國家目標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 F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2-0039-12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發展理念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又一次實現了發展觀的質的飛躍,形成了新的發展范式,乃時勢所趨、國運所系、民心所向。在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過程中,必然厘清其目標、區域踐行路徑和地方提質方略等,促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下一心,既能合理職責分工,又能通力協作,將創新發展的實效全面展現在國家興旺、地方騰飛和區域發展上。

創新發展理念產生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闡釋了新時代“創新發展”之要領:以理論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闡明“中國之路”,打破西方政治話語壟斷,乃國之鴻志;以科技創新占據關鍵領域技術制高點,續造“中國奇跡”,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乃國之利器;以制度創新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鞏固“中國立場”,堅守社會主義陣地,乃國之重責;以文化創新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度,宣介“中國方案”,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國之擔當。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相關研究動態

創新已成為決定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創新發展”也變為國內外學術界的高頻關鍵詞和研究新焦點[1]。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驟升,國內不少學者從理論、實踐兩個方向出發,探究了創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學理價值、現實意義、實現途徑、評價體系和政策設計等,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

(一)創新發展理念的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

趙建超(2017)[2]、王資博(2017)[3]認為創新發展理念是根據國內外局勢的演化、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改變和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提出的,具有系統性、繼承性、科學性、戰略性和人民性,并從新常態論、主體論、全面論和全局論四個維度闡釋了創新發展的多領域開放式內涵,探明了創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在于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機制上的深刻變革。張利珍、秦志龍(2015)[4]認為,從狹義上來看,創新發展主要指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從廣義上來看,創新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概念,包含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等諸多面向。

(二)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地位和時代意義

黃群慧、李曉華(2016)[5]和陳光林(2016)[6]、晏濤(2020)[7]認為創新發展理念是發展觀的重大突破,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準確把握了時代精神的內核,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邏輯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十三五”期間乃至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必須堅守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能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動力保障。

(三)創新發展理念的踐行路徑和落實方略

趙建超(2017)[2]、王資博(2017)[3]、季正聚(2016)[8]研究的踐行路徑和落實方略主要包括:從經濟基礎變革和上層建筑變革入手,堅持戰略導向、問題導向與需求導向有機結合,功能優化、結構優化與環境優化辯證統一,目標效應、過程效應與結果效應高度一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宗旨和重要的價值取向,正視民間社會巨大的創新力,謀劃好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人才支撐、機制保障和平臺構建。

(四)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導耦合和實證考究

陳永華(2017)[9]、徐群(2018)[10]、李颯(2018)[11]及張志元、周雪雪(2017)[12]認為創新發展理論緊扣時代特征,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方法,能正確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卓越教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制造業轉型升級。郭寶(2019)[13]認為創新發展理念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應建立相匹配的耦合機制,并從耦合目標、耦合運行方向、耦合動力、耦合途徑等方面研究了耦合誤區和化解對策。岳園園(2019)[14]認為創新發展理念是河南省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是河南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領,創新發展理念下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主要在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激發第三產業創新活力,建立科技創新評價標準。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相關研究成果雖然取得了不少的學理突破,但仍然存在可供討論和深化研究的空間。一是立意有待深化。將“創新發展理念”片面理解為一種發展手段或是一種發展路徑,研究的側重點沒有從科技創新(技術創新)轉移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上來。二是視野亟待加深。宏觀部署和理論框架建構的“天線”高度不夠,現有成果幾乎沒有涉足總體指引框架和總體性目標等,微觀研究和實證考察的“地線”深度不夠,地方政府可操作的踐行路徑和實效評價的研究很少。三是成果尚需集中。相關研究成果比較分散,整體性不強,關聯度不高,很難形成一個理論體系。

二、創新發展理念的認知飛躍:從一種發展戰略到一種發展新范式

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發展理念”,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發展”認知的兩次飛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發展”從一種發展路徑上升為一種發展戰略,促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轉換和階段的提升,逐步解決了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的問題,發展實現了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提質;創新發展理念更是將“創新發展”從一種發展戰略升華為一種發展新范式,進一步強化了“創新發展”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厘清了“創新發展”理論之維、方法之維和實踐之維。

庫恩認為,范式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是共同接受的一組信念、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15]。從范式的角度考量,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理論體系,涵蓋了創新發展的動力論、道路論、階段論、方法全面論等。

創新發展的動力論有兩層含義:一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主要來源于經濟社會發展主體的創新意愿要求、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求和社會基本矛盾的持續變化;二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機能,以創新為動力,驅動經濟社會高效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的“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16]。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也在于此,其通過科技創新將知識和技術融入傳統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提升產品與項目的品質和附加值,進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17](見圖1)。

創新發展道路論寓意著中國的創新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創新道路,全面提升科技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幾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接力和傳承,在創新的接續發展中,把中國創新發展推上一個又一個更高階段。在這條艱辛的特色創新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樹立了五個里程碑(見圖2),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全世界矚目的科技成就,創造一個又一個中國科技奇跡。

創新發展階段論的理論基礎是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根據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不同,將經濟發展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個階段,并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有幾個歐美發達國家具備了從投資驅動發展階段升級到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能力[18]。依據我國學者王海燕、鄭秀梅(2017)[17]和胡海鵬、袁永、黎雅婷(2019)[19]設計的“創新發展”評價指標(如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對外技術依存度)和評價結果,及郭英遠、張勝(2018)[20]研究的“創新發展”標志,筆者認為我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效果明顯,已進入了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創新發展的全面論核心要義是在新理念下,創新發展必然具有方法全面性,動力源泉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見圖3)。

在創新發展理念的實踐過程中,應“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21]。理論創新是引領,旨在將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升華的基礎上,探索和把握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前瞻性的眼光引領創新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文化創新是本源,旨在鑄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培育“崇尚創新”的價值觀,增強創新發展的凝聚力和內生動力;科技創新是關鍵,旨在通過加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力度,搶占技術制高點,提升核心競爭力;制度創新是保障,旨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制度體系,為釋放創新激情和激發持續創新動力提供堅強后盾。

三、“中國追求”:創新發展理念的國家目標模式

創新發展理念的形成和產生是問題導向、戰略導向和目標導向的有機統一,指明了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取向和國家目標。從目標管理的角度,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對外明確國家目標模式,對內尋求地方踐行路徑。創新發展理念的國家目標模式指的是國家在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通過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四重維度,實現和達成其既定目標的程式與方法。因此,我們必須在實踐創新發展理念中竭力謀劃和尋求國家目標模式,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擔當和中國力量。

(一)以理論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闡明“中國道路”,打破西方政治話語壟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得到很多贊許和認可的同時,也滋生了對中國發展的形形色色的誤讀和曲解[22]??梢?,實踐創新發展理論的國家目標模式之一,是以理論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闡明“中國之路”,打破西方政治話語壟斷。完善具有“中國風格”的特色話語體系,闡明“中國之路”,詮釋“中國風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理有據有節地反駁“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錯誤理論和“中國責任論”非理性訴求。

1.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一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理論界應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解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一些領域的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難得的“時”和“勢”,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掀起馬克思主義研究新的高潮,多層次、多方面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3],不斷傳承、鞏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上擴大話語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中國理論創新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理論創新的經典成就,全面體現了中國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的實踐成果。從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過程,實現了中國基本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緊密結合,完成了數次歷史性飛躍,走出了令人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批重大成果。新時代下,要進一步強化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研究中國建設、發展、改革、治理中的根本問題和重大決策,大力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權。

2.堅持不懈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深刻的理論創新而形成的,主要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圍繞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全面從嚴治黨和推進自我革命、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課題展開的長期理論探索[24]。

理論創新是增強理論自信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竭動力。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深刻研究中國發展和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探索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全力促進中國特色理論在實踐中得到創新發展[25]。二是以創新實踐為基礎,以高度的理論自覺,緊緊圍繞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概括,提煉出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6]。

(二)以科技創新占據關鍵領域技術制高點,再創“中國奇跡”,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技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前沿科技和尖端技術碩果累累,中國已進入了科技大國行列。但由于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人均科技投入強度有待提高等,我國仍未實現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跨越。因此,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論的國家目標模式之二,是以科技創新占據關鍵領域技術制高點,再創“中國奇跡”,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盵27]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重中之重。

1.打造建設創新型國家升級版,夯實關鍵領域技術的創新基礎

2006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總體目標,并努力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在6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5%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在30%以下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指標??梢哉f,因達成原定的幾項指標而建成的“創新型國家”層次還不夠高,仍需要大力推進其升級發展。

第一,進一步樹立創新意識和弘揚創新精神。全面領會“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深刻內涵,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和“創新發展”意識,堅定“創新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矢志不移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想方設法增強關鍵領域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培植“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8]的創新價值觀,培養敢為人先、獨立思考的勇氣和魄力,養成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習慣,鑄造銳意革新、求真務實的意志和品質,樹立追求卓越、誓得勝利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大力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戰略思想,充分認識高素質創新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在關鍵領域技術自主創新中的突出作用,推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大變革,以開放教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以精英教育、個性教育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奮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支撐。

第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創新生態體系。改革也是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好比車之兩輪,“雙輪驅動”才能行穩致遠[2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27]”。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上下功夫,持續推進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轉變、科研院所所有制改革和現代制度建設、科技項目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健全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生態體系,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創新聯盟,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30]。

第四,持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厚植創新沃土。全民科學素質占比在10%以上是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指標之一,如果全民科學素質沒有提升一定高度,就難以建成一支龐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我國全民科學素質有待提高,與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創新型國家相距甚遠??茖W普及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最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方針,堅守“提升素質、促進創新”的工作目標,以青少年、農民、科技工作者、領導干部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常態化、科普目標益民化、科普手段信息化、科普內容精美化、科普基礎設施利用高效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事業化等六大工程;時常開展“新中國創新成就科普展”“‘我和我的祖國科學家精神展”“青少年優秀創新產品展”“惠民科技創新成果展”“創新引領未來作品展”等科普宣傳活動,將科技成果展示給廣大群眾;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鼓勵科學家和高端科研人員積極參加科普活動,推動共享優質科普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增強創新自信,全力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培植創新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

2.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抓手,加速關鍵領域技術成果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盵27]一項科技創新成果一定要經過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流程,實現創新成果向規模生產轉化,才能真正達到技術創新的目標和價值。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產業化程度都很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軍工技術民用化迫在眉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化一直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工作,只不過仍然未能滿足創新發展的緊迫需要。按照“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的目標要求,應更深層次、更高質量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總體目標,以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二是制定和落實扶持政策,更大力度、更切實際地出臺科技發展、人才培育、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財稅激勵政策,鼓勵地方政府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和推動產業鏈配套建設;三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督促各級地方政府組建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中心,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聯盟和企業創新聯盟,分領域、分行業建設高端專家庫和信息庫,大力發展技術服務、項目受理、政策咨詢等方面中介機構;四是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科技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創業板、中小企業板,培育和發展科技銀行、科技保險,健全社會資本風險投資的風險防范機制。

(三)以制度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中國立場”,堅守社會主義陣地

這里所說的“中國立場”,是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現實的正確選擇,是一條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十幾億中國人民意愿、適合中國改革發展和時代進步要求的偉大道路,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1]。第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仍舊不易,面臨的考驗和危機仍然不少,中國的“社會主義伙伴”總體實力仍然很小,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帶來的沖擊仍然很大。第三,堅守社會主義制度陣地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職責之一,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突破9000萬名,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共產黨黨員群體,中國應該是最有實力和最具能力堅守社會主義陣地的國家。因此,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論的國家目標模式之三,是以制度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中國立場”,堅守社會主義陣地。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明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沉痛代價取得的偉大成就。新中國70多年的砥礪前行,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漸走向成熟和完善。歷史和現實證明,這一制度特色鮮明、優勢明顯[32]。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建起了包含“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個方面根本優勢在內的13個顯著制度優勢。正是有了這種內在的根本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才能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等優勢,并一步步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優勢,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33]。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生命力在于不斷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

社會主義制度是致力實現明確的社會理想的一種制度,也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制度,它的每一個階段都會而且必須從我們追求的理想出發而接受批判。因此,未來在許多方面都不應是當下的持續,而是對當下更深刻的變革[34]。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盵35]可見,要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必須始終堅持制度改革創新。

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宏觀布局與微觀聚焦

宏觀上,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道路傳承和創新發展、頂層設計和基層推動、整體推進和循序展開、國內典范和國際經驗相結合。一是以堅持黨的集中領導為綱,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最堅強后盾,黨的領導制度不斷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最核心內容,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36]。二是以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標,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創新毫無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必須堅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主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和實踐成果要充分體現、凝結和固化在制度創新中。三是強化頂層設計為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中準確把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辯證關系,按照“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著力,在根本制度上堅持和鞏固,在基本制度上完善和發展,在重要制度上填補空白[37]。

微觀上,必須從“誰來推動、如何推動、推動落腳點在哪”三重維度提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進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全局性、長期性和穩定性。一是從創新主體上來看,既有黨和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總體性、方向性的體制改革,又有基層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獲得黨和政府認同并推廣的自下而上的機制創新[38]。二是從創新內容上來看,把握“全面深化”的根本要求,既要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改革創新全面落在實處,也要督促地方政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最新成果融會貫通到區域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中,提升駕馭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以文化創新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度,宣介“中國方案”,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是“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的“中國方案”,彰顯著人類社會價值訴求的理性目標,旨在積極應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39]。多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令全世界贊賞和欽佩,中國倡議并帶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極力主張建立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平等互利、開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模式。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凝聚了中國文化智慧,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飽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和文化”“合文化”和“同文化”底蘊,傳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和諧生存觀、“和平共處”的國際價值觀、“天下大同”的社會發展觀,文明共生、文化對話、文明互鑒、文化交流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40]。

由于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國家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誤解,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擁有了世界共識和全球認同的同時,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遇到文化隔閡、文化偏見、文化沖突等挑戰。因此,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國家目標模式之四,就是以文化創新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度,宣介“中國方案”,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邏輯進路非常廣闊:通過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軟實力、擁有文化話語權、提升文化包容度、拓展文化交流域,以文化共識、文化趨同、文化互鑒、文化共榮推翻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優越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進而尋求聚同化異的人類共同價值,樹立包容互惠的共同發展理念,構建公平合理的嶄新國際秩序,建立平等共享的世界安全格局,凝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共識(見圖4)。

在文化共識中尋求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人類共同價值。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中,人類共同價值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孜孜不倦的追求[41]。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在加強政府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的基礎上,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推進理論界、文藝界、企業界、傳媒界、群團組織、民間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向全世界宣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價值追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聚同化異,達成文化共識,實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契通和互融,形成人類共同價值,以人類共同價值拓展人類共同利益。

在文化趨同中樹立包容互惠的共同發展理念。全球多元文化趨同化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顯相標識和內在表征[42]。要在創新中轉變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觀念,加強與多種不同文化的溝通和對接,促進多種文化高度認同、和諧共生,共同走向交匯融通的升華,在互尊、互商、互通的文化理念中加快樹立包容互惠的共同發展理念,以多元文化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在文化共榮中建立平等共享的和平共處格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更是文化共同體。文化共榮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追求的“普遍安全”和“共同繁榮”的基礎[43],也是建立平等共享的世界安全格局的保障。進一步加大文化創新力度,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包容力和國際傳播力,拓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權,引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通共榮,倡導各國一起致力建設一個長期和平、主權平等、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大同世界。多年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高端文化峰會、論壇,積極主動吸納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帶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共鑒共榮。

四、結語

創新發展理念居于“五大發展理念”的首要位置,彰顯了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作用和核心地位,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幾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堅守和傳承,也是中國特色創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全國上下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加強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全面提升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張霄宇,柴慧敏.國內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理論研究綜述[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3):40-45.

[2] 趙建超.創新發展理念:一個解釋框架[J].重慶社會科學,2017(2):104-110.

[3] 王資博.創新發展理念的三維意蘊論析[J].理論研究,2017(4):45-49.

[4] 張利珍,秦志龍.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83-88.

[5] 黃群慧,李曉華.創新發展理念:發展觀的重大突破[J].經濟管理,2016(11):1-10.

[6] 陳光林.“創新發展”理念的哲學思考及其意義[J].黨建,2016(7):27-29.

[7] 晏濤.創新發展理念的產生、內涵和意義[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11.

[8] 季正聚.深入把握創新發展理念的三重維度[J].黨政視野,2016(Z1):87-89.

[9] 陳永華.創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7(2):50-52.

[10] 徐群.創新發展理念下高校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追求[J].理論探討,2018(9):33-37.

[11] 李颯.創新發展理念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中國高??萍?,2018(5):89-91.

[12] 張志元,周雪雪.基于創新發展理念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J].長白學刊,2017(5):101-107.

[13] 郭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地方發展的耦合機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9(3):106-111.

[14] 岳園園.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創新發展理念[J].現代經濟信息,2019(14):490-491.

[15]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

[16]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17] 王海燕,鄭秀梅.創新驅動發展的理論基礎、內涵與評價[J].中國軟科學,2017(1):41-49.

[18] PORTER M.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55-56.

[19] 胡海鵬,袁永,黎雅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內涵及評價研究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19(16):11-17.

[20] 郭英遠,張勝.創新驅動發展的內涵和標志[J].科技管理研究,2018(6):1-5.

[21] 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

[22] 閆安.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N].內蒙古日報(漢),2018-05-21(9).

[23] 王懷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6):20-23.

[24] 陳培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力量[EB/OL].(2019-08-29)[2020-08-07].http://www.qstheory.cn/wp/2019-08/29/c_1124935459.htm.

[25] 劉輝.理論創新是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的不竭動力[J].新長征,2018(5):8-9.

[26] 孫慶聚.推進理論創新增強理論自信[N].人民政協報,2017-08-24(3).

[27]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28)[2020-08-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8] 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2).

[29] 王子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看習近平十大關鍵詞[EB/OL].(2018-05-30)[2020-08-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05/30/c_1122908666.htm.

[30] 趙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良好創新生態[N].河北日報,2019-04-04(1).

[3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8周年[J].求是,2017(19):15-17.

[32] 楊建義.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N].中國教育報,2019-11-14(5).

[33] 楊金海.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N].經濟日報,2019-12-26(12).

[34] 博格丹·蘇霍多爾斯基,張笑夷,呂振.面向未來教育與傳統教育學[J].學術交流,2019(9):5-11.

[3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7.

[36] 李妍妍.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領導制度[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1):59-61.

[37] 辛世俊,劉艷芳.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J].學習論壇,2020(2):5-9.

[38] 賈繪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基本特征[J].探索,2016(1):13-16.

[39] 周樹春.以深入闡釋新思想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J].求是,2019(21):67-73.

[40] 駱郁廷,張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挑戰與應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21-25.

[41] 梅萍.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中國“和”文化的承揚[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34-40.

[42] 項久雨,侯玉環.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構建的三重意蘊[J].江淮論壇,2019(5):136-143.

[43] 吳喜.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28-133.

[責任編輯:李 妍]

Research on Cognitive Breakthrough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National Goal Models

Zhong Rongbing

Abstrac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s formation represents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n cognition of development concept by upgrad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rom a path and a strategy to a paradigm and establishe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manner from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such as the motivation, path, phase and methodology. It also explores the four national goal model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Enhancing th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o as to clarify the “Chinese path” and break the monopoly of western political discourse; taking the technological high ground in key field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continuously create the “Chinese miracle” and build China into a powerful n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consolidate “Chinas position” and stick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promoting the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ultural innovation to advocate the “Chinese approach”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cognitive breakthrough; national goal model;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著中國外交未來的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了中國的歷史擔當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價值與作用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中國言說的路徑與民族國家電影實踐及其走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時代性觀照下理想社會的現實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