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修辭勸說視角下TED演講中的元話語研究

2021-08-18 09:41林美秀
英語知識 2021年3期
關鍵詞:演講者聽眾語篇

林美秀 姜 暉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

1 引言

元話語(metadiscourse)是“關于話語的話語,包括所有不涉及話題內容的東西”(Williams,1981:212),它促使聽話人對說話人的主題內容做出反應,引導聽話者去組織、詮釋和評價說話人的主題內容(成曉光,1999)。元話語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研究者從社會交際、心理語言學、功能、認知等不同維度對其進行探究(Schiffrin,1980;Keller,1979;Abdi,2002;Dahl,2004;Harwood,2005)。但元話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融入語篇中的修辭現象(Flower,1987)。作為一種有效的交際修辭策略,元話語通過構建語篇的篇章結構,表達交際者的情感態度,增強交際雙方的互動交流,將說話人/作者的觀點更有效地傳遞給聽眾/讀者(Conley,1983),實現其重要的語篇修辭功能。從修辭勸說視角來說,元話語從理性訴諸、人品訴諸和情感訴諸三個層面來構建語篇,幫助交際者實現其勸說目的。

近年來,元話語研究對象主要是學術語篇(付曉麗 徐赳赳,2012),很少關注口語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TED演講作為一種新型的知識傳播手段和方式,被大眾所熟識。在演講的過程中,演講者使用元話語增強語篇的說服力,使聽眾接受其新思想、新想法和新觀念。因此,本文嘗試從說話人角度出發,基于亞里士多德修辭勸說原理,探究TED演講中元話語的修辭功能,旨在探究口語學術語篇中元話語的使用特征和修辭功能。

2.文獻綜述

2.1 有關元話語的研究

在話語交際過程中,我們主要涉及語言的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由命題內容組成的基本語言(primary discourse);另一個層面則是由主題態度,語篇意義和人際意義組成的元話語(metadiscourse)。在整個語篇中,第二層面服務于第一層面,組織、解讀、評價語篇所提供的信息,引導聽眾理解語篇的命題內容,體現說話人對語篇或聽眾的態度,從而讓聽眾更好地理解作者和說話人的意圖。

自Harris(1959)提出元話語的概念,許多學者便從不同角度對元話語展開研究。Rossiter(1974)從言語交際理論出發,將元話語稱為“元交際”(metacommunication)。他認為元交際使說話人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情感,所有關于交際的口頭的或非口頭的信息都是元交際。Keller(1979)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開場白”(gimbits),指組織會話中話題呈現和話輪轉換的話語,這些話語表明說話人對信息、意見、情感或行為的意識狀態,有助于我們理解潛在的會話結構,找出促進有效語言交流的手段。Schiffrin(1980)則從社會交際的角度探討交際者所使用的元語言表達式,如well,I’ll put it this way,that is your opinion等等。他將這類話語稱為“元談話”(metatalk),說話人在關鍵時刻可以使用元談話來控制語篇和表達看法。不同術語體現了研究者不同的關注焦點,也說明了元話語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由于學者對元話語性質和功能上存在的認識差異,他們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框架(Mauranen,2010;Vande,1985;Hyland & Tse,2004;Ifantidou,2005;del,2006)。本文采用Hyland(2004)的元話語分類模式(如表1所示)探索TED演講中的元話語的修辭勸說功能,他將元話語分為文本交互型元話語(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人際互動型元話語(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文本交互型元話語指的是篇章中表現出來的某些特征,讀者可以借助這些特征達到作者所期望的解釋,主要涉及作者組織篇章的方法。人際互動者領會作者的命題信息,能夠體現讀者和作者關系的親疏程度,表達作者的態度,并顯示讀者參與程度。本文采用Hyland(2004)的元話語分類模式,因為TED演講中對于聽眾更為關注,其分析框架有關人際互動型的元話語分類更為具體,在實際篇章分析中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表1 Hyland(2004) 元話語分類

2.2 元話語與修辭勸說

修辭不僅可以作為提高交際效率的手段,而且可以作為發現語篇某些特征的分析工具,是語篇分析和書面交際領域中的核心概念(鞠玉梅,2013),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也無一不滲透著修辭學的理念。西方修辭學就其精華而言,根本上還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交際無一不蘊涵著亞里士多德的勸說原理。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系統地分析了勸說原理,將修辭定義為一種能在任何事件上找到可用的說服方式的能力(鞠玉梅,2013),從本質上來說,修辭即勸說策略。修辭效果主要源自三個方面:品格(ethos)、情感(pathos)、理性(logos)。品格是指說話人對自身品格信譽的建立,“當演說者的話令人相信的時候,他是憑他的品格來說服人,因為我們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Aristotle,1991:29)。情感是指說話人通過對聽眾心理的預設訴諸他們的感情,它是通過調動聽眾情感以產生勸說的效力。理性指語篇自身的邏輯性,言語本身所包括的事據與推理證明。這三種訴諸模式在言語交際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勸說”而合作:品格吸引聽眾,感情打動聽眾,理性說服聽眾。

在語篇中,元話語與說話人的交際目的密切相關。元話語有助于說話人從聽眾的角度組織語篇,表達和修飾自己的觀點,體現說話人心中的聽眾意識。元話語還能加強受眾的參與感,指引聽眾對語篇作出反應,增強說話人和聽眾間的意義協商。由此,我們可以說,元話語具有很強的勸說性。元話語作為一種修辭勸說策略,是學術語篇構建中實現亞里士多德勸說原理所說的三種訴諸模式,即人品訴諸、情感訴諸、理性訴諸的重要媒介。正如Hyland和Tse(2004: 156)所說,“說話人通過元話語的有效使用,不僅能夠使一篇枯燥艱澀的文章變得連貫,讓聽者感到可親,而且能夠使文章與特定語境相關聯,顯示出說話人的性格、可信度、聽眾意識以及與文章信息內容的關系”。TED演講中,演講者通過有效使用元話語來完成其修辭建構,即通過元話語實現語篇的人品訴諸、情感訴諸、理性訴諸來使聽眾信服、認同、贊成并采納演講者所持的觀點。當元話語與語篇結構、內容安排相關時,就實現了語篇的理性訴諸。當元話語與演講者品格和權威構建相關時,就實現了語篇的人品訴諸。當元話語與聽眾的情感、態度相關時,就實現了語篇的情感訴諸。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于Hyland的元話語分類模式,從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視角分析TED演講中元話語的修辭功能。我們主要探究以下研究問題:

第一,在口語學術語篇——TED演講中不同類型元話語的使用特征是什么?

第二,元話語在口語學術語篇中如何實現語篇的理性訴諸、人品訴諸及情感訴諸功能?

3.2 語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選取的語料是2018-2019年TED網站上收視率最高的20篇演講,下載演講文本并自建小型語料庫,演講話題涵蓋醫學、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演講時長從9分鐘到22分鐘不等(合計約6小時),字數共計52383。語料庫基本信息情況見表2。

表2 TED演講語料庫基本信息

我們的研究步驟包括:首先,基于Hyland的元話語分類模式,對TED演講語料庫中的元話語進行人工標注,使用AntConc 3.3.5檢索工具對語料進行檢索和統計。然后結合亞里士多德勸說原理,具體分析元話語在學術演講語中是如何幫助演講者在從理性訴諸、人品訴諸和情感訴諸三個層面來構建語篇,使其達到勸說的目的。

4.研究結果和討論

4.1 TED演講中元話語的使用特征

本研究根據Hyland的元話語分類框架,對TED演講中的元話語進行分類統計,其結果如下表所示。統計發現,在口語學術語篇中說話人更傾向使用人際互動型元話語,與聽眾進行互動,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文本交互型元話語中,過渡標記語的頻率最高。人際互動型元話語中,演講者更傾向使用強調詞語、自我提及語,參與標記語,這與其在語篇中的不同修辭功能有關。

表3 TED演講元話語分類統計

4.2 TED演講中元話語的修辭功能

亞里士多德的勸說原理是一種實用的話語藝術,說話人用品格吸引聽眾,用感情打動聽眾,用道理說服聽眾,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交際都與亞里士多德的勸說原理密切相關。一切修辭活動都是以語言為手段,以“勸說”為目的的。TED演講中,元話語作為一種修辭勸說手段,幫助語篇實現勸說原理所說的三種訴諸模式,即人品訴諸、情感訴諸、理性訴諸。元話語可以幫助演講者塑造真誠、謹慎的品格,樹立良好的形象;調動聽眾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安排篇章結構,增強語篇的邏輯性。演講者通過元話語的有效使用增強語篇的說服力,使演講達到最大的勸說效果。

4.2.1 元話語的理性訴諸功能

理性訴諸來自古希臘的“理性”(logos)概念,即運用理性來進行勸說。理性訴諸主要是通過語篇的內容來實現的。在演講的過程中,演講者如何通過命題的定義,論據的提供和結論的概括來使得聽眾接受其觀點是非常關鍵的。同時,論點的提出、論證的展開以及二者之間的連接也很重要。研究發現,在口語學術語篇中演講者主要通過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對語篇的整體展開布局謀劃。文本交互型元話語主要服務于命題內容的組織和闡釋,是演講者基于對聽眾領悟能力和交際語境假設能力的預測所采取的勸說策略。它通過組織、引導和闡釋來協助聽眾理解語篇,從而實現勸說的修辭功能。

a) 過渡標記

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現過渡標記是最常用的語篇連接手段,主要通過連接詞、副詞和介詞短語來實現語篇的銜接。過渡標記指明話語前后的邏輯關系,有助于聽眾語篇邏輯結構的構建。如例(1)所示。

(1) So I want to talk about education, 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creativity.My contention is that creativity now is as important in education as literacy,and we should treat it with the same status.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演講者通過使用連接詞語“so”和“and”,將零散的篇章組織成相互關聯的篇章,指明演講整體的篇章邏輯,有益于聽眾對演講信息的梳理,從而加強對信息的理解。雖然元話語“and”和“so”對話語所表示的命題內容沒有影響,卻推動聽眾對話語的理解進程,讓其付出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佳的話語理解。

b) 框架標記

除此之外,演講者還通過使用框架標記語對語篇的整體進行規劃,幫助聽眾了解并掌握語篇內部的組織??蚣軜擞浾Z標示語篇結構成分,表明語篇順序、語篇話題的轉變和語篇結構,如表示序列的詞,表示篇章的進程和階段的詞(Hyland,2005)。

(2) I am going to leave you now with three calls for action for those who share this vision.Number one: Stop the madness for constant group work.Just stop it…Okay, number two: Go to the wilderness.Be like Buddha, have your own revelations…Number three: Take a good look at what’s inside your own suitcase and why you put it ther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如例2中,框架標記語“three calls for…Number one…number two…Number three...”,將語篇中的各種成分形成清晰的語篇框架,有助于聽眾對語篇整體脈絡的把握??蚣軜擞浾Z還標示語篇內容的信息結構,提示演講的進程,使得聽眾能夠緊跟演講者的思路,引導聽眾更好地理解演講者所傳達的信息和主旨。

c) 內指標記

內指標記語則指語篇中的某一部分與其語篇中其他部分之間的一種相互照應的關系。演講者引領聽眾從當前的演講內容過渡到演講語篇中的另一部分,有效地幫助聽眾理解自己的觀點。

(3) And they start up that path by accepting a core proposition, and that proposition is the following: Lying is a cooperative act.Think about it,a lie has no power whatsoever by its mere utterance.Its power emerges when someone else agrees to believe the lie.

(“How to spot a liar”)

例3中,內指標記語“that proposition is the following”即引導聽眾關注接下來的內容,指前文中所提及的“他們所接受的那個核心命題”,使得命題的概念信息更加突出,語篇連貫,更利于聽眾理解演講者的用意,增強語篇勸說效果。

d) 解釋標記

理性訴諸還可以通過調節語篇中的具體內容來實現,在演講的過程中,演講者經常使用解釋標記語來擴展命題內容或進一步強調其重要部分,增強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領會性,以確保聽眾正確地理解其演講內容。解釋標記是有關演講促進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從而實現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知識共建。例如:

(4) In other words, when we communicate from the outside in, yes, people can understand vast amounts of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like features and benefits and facts and figures.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例4中演講者充分考慮到聽眾的認知理解期待和困惑,通過使用解釋標記語“in other words”來向聽眾明示所演講話語的意義——“當我們和外界進行交流時,可以通過大腦接受復雜的信息”,目的是使聽眾更加明確大腦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對聽眾的理解能力進行預設,使用解釋標記語來調整話語理解的難度,更清晰地傳遞話語的意義,使聽眾理解演講內容并達成共識。同時,解釋標記語的使用還體現演講者真誠的交流態度,更易于喚起聽眾的共鳴和共識。

4.2.2 元話語的人品訴諸功能

人品訴諸涉及到說話者的品格和可信性,人品不僅僅和說話者發表言論前的聲譽、威信有關,還需通過交際來得到進一步的確立,這是一個動態過程。元話語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演講者個人良好形象的塑造,獲得聽眾的信任,增強勸說的效果。

a) 證源標記

證源標記語可以引導聽眾建立演講內容與其相關語篇之間的關聯,從而證明了演講者的論述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的,并非憑空捏造而來,增強其論述的合理性和權威性,使演講的內容更有說服力。例如:

(5) Nalini Ambady, a researcher at Tufts University, shows that when people watch 30-second soundless clips of real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their judgments of the physician’s niceness predict whether or not that physician will be sued.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信息是否源于聽眾可以信賴的來源是能否接受被陳述信息的關鍵因素之一(楊林秀,2015),演講者通過引用塔夫斯大學研究員Nalini Amba的實驗支撐自己的觀點——“行為可以對他人進行預測”,從而使演講者的觀點更加有理據,增強了演講內容的可信度,同時也提高了演講者本人的可信任度,塑造了熟悉自己研究領域、科學嚴謹的演講者形象,從而獲得聽眾的信任,贏得聽眾對其觀點的支持,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b) 模糊限制語

在演講的過程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為爭論預留了空間,容許聽眾對演講者的論斷和觀點提出異議,表現出演講者對聽眾的尊重,這有助于演講者嚴謹認真形象的構建,是一種有效的勸說策略。如例(6):

(6) It seems to be related to gender.So women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do this kind of thing than men.Women feel chronically less powerful than men,so this is not surprising.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演講者在談論身體語言與性格有關的話題時,使用模糊限制語“seem to”和“be likely to”對句子的命題內容進行了修飾,表達“他認為女性更傾向做一些沒有威脅的動作”這一觀點?!癐t seems to”中“It”調節了命題與演講者之間的關系,演講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對性別因素的影響加以評述,“seem to”和“likely to”則進一步拓寬了演講者和聽眾的對話空間。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表明了演講者對所陳述信息謹慎認真的態度,承認演講內容的局限性和主觀性,有益于謙虛謹慎的學者形象的構建;同時緩和了演講者的語氣,緩解了對聽眾潛在的面子威脅,體現了演講者對聽眾的尊重,調節二者之間的關系,更易引起聽眾的共鳴,獲得情感上的信任,使其最終接受演講者所論述的觀點。

c) 自我提及語

口語語料中自我提及語的使用情況與書面的學術語篇有很大不同,自我提及語——第一人稱及其變化形式被大量使用,這主要是由演講的特殊性質造成的。自我提及語指涉演講者自身,演講者通過自我提及語的使用直接構建自身可信、可靠的形象。

(7)...let me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The happy secret to better work”)

(8) I went to London.In London I lived in a glass box for 44 days with nothing but water.It was,for m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I’d ever done,but it was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How I held my breath for 17 minutes”)

(9) And I think there’s evidence—and it’s not the only reason this evidence exists, but I think it’s a huge cause—We are the most in-debt...obese...addicted and medicated adult cohort in U.S.history.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例7中,演講者使用施為動詞“tell”來明示自己的行為意圖,“let me tell”構建演講組織者的形象,吸引聽眾的注意,引導聽眾理解自己的話語意圖;例8中,演講者使用“I”化身演講故事中的主人公,用親身經歷說服聽眾接受自己的觀點;例9中,演講者則作為觀點的持有者,通過第一人稱代詞將“我們這代人對脆弱感到麻木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是美國歷史上對藥物治療最依賴的成年人群”這一觀點作為一個全新的命題提出來,強調了其觀點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引起聽眾的注意。演講者通過第一人稱代詞不同的身份,逐步增強聽眾對演講者的信任感,最終贏得聽眾的信任,增強勸說的效果。

4.2.3 元話語的情感訴諸功能

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除了要關注理性的組織論證和可信的演講者形象構建之外,還需要考慮語篇對聽眾的情感影響。演講者可以通過調動聽眾的情感來達到勸說的目的,即通過元話語對情感的訴諸來實現。演講者站在聽眾的角度,考慮聽眾的處境、強調聽眾的觀點和看法,積極創建與聽眾的對話,通過參與標記、態度標記、強調詞語和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實現演講者情感的訴諸,從而構建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和諧關系,增強勸說的效果。

a) 態度標記

態度標記語表明演講者個人的觀點和態度,但其中隱含了其對聽眾態度和觀點的推理和預測,即兩者站在同一角度理解和思考,強調一種共享的目的和理解。演講者通過態度標記語的使用,希望通過獲得聽眾情感上的認同來贏得聽眾對其論點的認可。例如:

(10) So powerful people tend to be, not surprisingly, more assertive and more confident,more optimistic.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演講者使用“not surprisingly”直接表明自己對命題內容的態度,即“有權勢的人更加自信,有主張,樂觀,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也暗含演講者對聽眾態度的預設。這表明演講者時時刻刻關注著聽眾,通過對其情感態度的把握,讓聽眾參與到演講的進程中來,有助于共享目的的達成,獲得聽眾對演講的認同。

b) 強調語

強調語可以通過增強語氣、強化語義、突出重點、凸顯主題等不同手段對命題內容進行強調。演講者通過使用強調語來強化表達情感、態度或重要內容,從而對聽眾產生更強烈的感染力,引起聽眾情感的共鳴。

(11) But many of us do recognize ourselves as one type or the other.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12) People who spent time caring for others showed absolutely no stress-related increase in dying.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13) It’s only recently that we’ve strangely begun to forget i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如例11所示,演講使用強調語“do”,增強了“recognize”的語氣;例12中,“absolutely”強化了“no”的語義;例13是一個分裂句,它把句子的補語“recently”從原來的位子上分裂出來,置于“It’s”與“that”之間予以重點突出,并用“only”對“recently” 的語義進行再次強調。強調語表明演講者對命題內容有充分把握,演講者通過肯定的態度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引導聽眾對其觀點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勸說的效果。

c) 參與標記

參與標記則直接構建立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為演講者和聽眾搭建起良好互動的交流平臺。演講者邀請聽眾參與其中,拉近二者間的心靈距離,增強聽眾的情感認同。例如:

(14) When those two things get conflated,you’re listening into the wind.You know, somebody is bombarding you with their opinions as if they were true.It’s difficult to listen to that.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演講者使用參與標記“you” 為聽眾描繪出想象中聽眾在聽到他人獨斷意見時內心的糾結、狂亂的畫面,凸顯了演講者以聽眾為中心,為其營造情景的想象,使其感同身受,更易于獲得其情感上的認同。除此之外,演講者還使用“you know”來激活聽眾有關他人發表獨斷觀點時的背景知識,引發聽眾的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當前的話語內容。

與書面學術語篇不同,大量的自我提及語“we”作為參與標記語,拉近演講者與聽眾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情感認同,增強勸說效果,是實現與聽眾互動的重要修辭策略。例如:

(15) The science confirms what we know in our hearts.So, if we repair this mismatch between science and business, if we bring our motivation,notions of motiv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if we get past this lazy, dangerous, ideology of carrots and sticks, we can strengthen our businesses, we can solve a lot of those candle problems, and maybe, maybe—we can change the world.

(“The puzzle of motivation”)

“we”的使用凸顯了演講者的聽眾意識,讓聽眾參與到當前的話語意義構建中,通過與聽眾結盟,共同完成新論點的構建,推進整個演講的進程;同時反映了演講者對可能出現不同意見的預測和評估,避免了自己觀點可能對某些聽眾造成面子上的威脅,體現了演講者對聽眾的團結和尊重?!皐e”的使用使得演講者和聽眾站在同一陣營,演講者搭建與聽眾的對話,與聽眾進行協商,引導聽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勸說的目的。

5.結語

基于自建語料庫,本文以Hyland的元話語分類為基礎,探究了元話語在TED演講中的修辭功能,即實現古典修辭學所說的人品訴諸、理性訴諸與情感訴諸功能。研究發現,演講過程中,演講者使用更高頻率的人際互動型元話語,實現與聽眾互動,構建兩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其勸說的目的。過渡標記、框架標記、內指標記、解釋標記用于實現理性訴諸功能;證源標記、模糊限制語及自我提及語用于實現人品訴諸功能;參與標記、態度標記、強調詞語、模糊限制語則被用來實現情感訴諸功能。希望通過對口語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及其修辭功能的分析能對英語學習者有所啟示,提高他們的元話語的使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從而促進學術交流。

猜你喜歡
演講者聽眾語篇
中日能源語篇中語言表征的對比研究
基于語篇分析的課例研究
基于語篇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好太太都是好聽眾
聽眾
怎樣讓競職演說“挾持”聽眾
會計時的話筒
閱讀自然的藝術
表達心情
生日快樂等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