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勞動哲學中的社會道德關系理論

2021-08-23 23:31黃云明吳桐
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1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

黃云明 吳桐

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哲學將自然和社會都納入社會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社會道德關系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結成的可以進行善惡評價的社會關系。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社會道德關系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會的道德關系中,個人利益、他人利益、社會組織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矛盾的對抗性占據矛盾的主導地位。物質生產勞動進步帶來的勞動解放和勞動自由是社會道德關系矛盾解決的根本力量,伴隨勞動解放和勞動自由的發展,社會道德關系中各種矛盾的統一性將取代對抗性占據矛盾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哲學;社會道德關系

中圖分類號:B822;C97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378(2021)06-0055-08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21.06.007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科建設從無到有,對馬克思關于道德起源、道德本質、道德功能、道德文化的繼承等道德哲學問題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際問題,甚至是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等馬克思應用倫理思想等都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研究。但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社會道德關系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發展方向等道德哲學問題的研究,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各種倫理學的教科書中,盡管都把道德關系作為道德的基本構成要素,卻都沒有專門章節探討相關問題,而社會道德關系理論既是一般道德哲學的重要理論,更是馬克思道德哲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馬克思道德哲學中最具鮮明特色的理論。馬克思主張對社會生活不能僅僅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價,而是要深入挖掘社會道德現象產生的社會原因,因此,其道德哲學的特點不是簡單地對社會道德關系現象進行是非善惡評判,也不僅是為社會成員處理道德關系提供正確的行為規范,而是科學分析社會道德關系現象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和規律。

一、馬克思勞動哲學中的社會道德關系本質論

馬克思從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認為一切社會關系的本質都是實踐的。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決?!盵1]501既然一切社會關系的本質都是實踐的,那么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當然也是實踐的。

(一)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社會道德關系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有生命的現實的個人是一切歷史的前提,而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人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斎碎_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1]519人們要活著就需要物質生活資料,因此,不得不從事物質生產勞動,創造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由于人自身條件的限制,人不得不結成社會來實現物質生活資料的創造。社會是物質生產勞動得以開展的唯一方式,在物質生產勞動中人們結成一定的社會道德關系,或者說是,為了物質生產勞動得以進行,人們不得不規范彼此的行為,原始道德規范創造的初衷就是維護基本的勞動秩序,由原始道德協調約束的社會關系就是人類最初的社會道德關系。因此,在馬克思的勞動哲學中,社會道德關系最初是一種物質生產勞動關系,它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也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得以展開的社會基礎。但是,由于物質生產勞動水平低,個人存在湮沒在氏族共同體中,由于個體沒有獨立存在,所以原始人還沒有足夠的主體性,行為缺乏足夠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原始部落中人與人的關系也僅僅是道德關系的原始形態。原始道德之為原始道德,不僅是因為它是原始社會的道德,更是因為它只是人類道德的原始狀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

(二)道德關系是基于物質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利益關系

隨著物質生產勞動水平提高到能夠生產剩余產品,人類社會關系性質開始發生本質變化。剩余勞動產品為社會關系質變奠定了物質前提。當有人想要將剩余勞動產品占為己有的時候,社會道德關系質變的萌芽就破土而出了,湮沒于原始氏族部落整體中的個體開始具有了自我存在意識,對物質財富的占有欲望是自我意識的第一個存在形式。有了自我意識人才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而道德關系是主體人之間的關系。當某些個人對剩余勞動產品的占有變成現實,個人利益的存在獲得了現實的物質表現形式,個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具有了現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沖突由原始潛在的存在方式轉化為顯性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因此具有了更鮮明的道德性。一切社會規范包括倫理道德規范創立的初衷都是為了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為社會實踐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或者說,所謂道德關系就是人為了自我實現結成的社會實踐得以開展的社會關系,其本質就是一種利益關系。有了利益差別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善與惡,利益主體將善作為對其利益的肯定,而將惡作為對其利益的傷害。人們的利益具有重大差別,所以人們的善惡分歧也普遍存在。

物質生產勞動進一步的發展導致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工。馬克思說:“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盵1]520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對社會生活具有全方位的影響?!耙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盵1]520分工使社會關系復雜化,導致人們交往的頻率增加、范圍擴大,更重要的是利益沖突的尖銳化,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也因此具有了真正的倫理性。特別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使原本基本平等、和諧的社會關系,被對抗性沖突和不平等關系取代,人際關系的差異性是社會道德關系進一步發展的明確標志。

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物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變化。馬克思說:“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盵1]521所有制將社會關系制度化,社會道德關系不再是一般風俗習慣,被社會法律制度固定下來,社會道德關系是法律關系的基礎,社會利益關系是社會道德關系和法律關系的核心,不論是道德規范還是法律規范的宗旨都是協調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特別是物質利益關系,其核心是財產關系。

人們由于與物質生產勞動資料的關系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社會階層——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產階級即占有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由于擁有物質生產資料所有權,能夠控制物質生產勞動的全過程,在社會道德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是社會利益既得者,他們將道德作為維護既得利益的手段,所以在私有制社會中,階級性是社會道德關系的根本屬性。當然這不意味著人所有的道德關系都有階級屬性,自然血緣關系盡管也會受社會階級分化的影響,但也具有超階級性,不同階級的血緣親情的表現方式有一定差別,其內在本質基本相同。階級之間利益關系主要是對立的,但是不同階級也有共同利益,因此,階級性是私有制社會中的社會道德關系根本屬性,超階級的全民性往往被階級性遮蔽,成為隱性存在。

(三)社會道德關系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1.社會道德關系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社會道德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結成的社會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的關系決定人們的道德關系,人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要在一定的客觀物質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人們用于進行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勞動工具也是客觀的,人們生產什么和怎樣生產不僅決定生產者本身也決定生產者之間的道德關系,甚至于人的自然兩性關系和血緣關系的形式也是由物質生產勞動的發展決定的,婚姻家庭的形式伴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變化不斷改變。

社會道德關系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的客觀基礎。人們的道德思想觀念既是對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反映,也是對社會道德關系的反映。社會道德關系是道德觀念的基礎,社會道德關系的特點決定道德觀念的特點,社會道德關系的發展變化決定道德觀念的發展變化。個人的道德價值取向取決于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選擇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客觀的社會生活特別是物質生活決定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1版序言中說:“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盵2]也就是說,馬克思反對將個人品質作為解釋社會現象的原因,相反,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應該用社會實踐去詮釋。

社會道德關系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人的實踐是有意識的、自覺的社會活動,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指導人們選擇實踐方式從而體現在實踐結果中。因此,社會道德關系是外在物質生產環境的產物,也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它是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的社會基礎,也是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作用的結果,道德意識、道德原則和規范是社會道德關系的反映,也是塑造社會道德關系的主觀力量。

2.社會道德關系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社會道德關系的客觀性取決于其所依賴的社會經濟關系,但是,不可因此斷言,馬克思認為社會道德關系是純粹的客觀存在,在馬克思的勞動哲學視閾中,即使是外在客觀世界,馬克思也不是將其理解為純粹客觀的存在,而是將客觀物質世界納入到人的社會實踐中去把握。社會道德關系總體上取決于其所處歷史時代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發展水平,同時,所有社會道德關系又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在相應的道德觀念指導之下結成的社會關系,而且在人的道德觀念引領之下不斷發展變化。馬克思說:“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盵1]525-526也就是說,馬克思強調從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出發認識社會道德關系,既不能把社會道德關系看成是僵死的事實,也不能看成是主體的想象,既要認識到社會道德關系是實踐的產物,伴隨實踐發展變化,具有客觀社會基礎,又不是完全脫離主體的,是主體實踐創造的。

總之,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基于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社會利益關系,其中物質利益關系是基礎,也是核心關系。社會道德關系既具有客觀性也具有主觀性,它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又是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還是社會道德行為得以開展的社會基礎,道德觀念是社會道德關系的反映,也引領社會道德關系不斷發展變化。

二、馬克思勞動哲學中的社會道德關系歷史形態論

馬克思的勞動哲學主張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道德關系是由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決定的社會關系,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形態。依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馬克思將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馬克思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盵3]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社會道德關系的性質存在根本差別。

(一)人與人相依賴時期的道德關系

在第一階段中,由于物質生產勞動水平低,人只有相互依賴才能維持生命存在,個人完全依附共同體生存。這一歷史時期大致相當于人類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物質生產勞動水平低,人只能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人們只有共同生活應對殘酷的自然競爭。同時,人的生產能力僅限于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物質生活資料非常匱乏,人只能平均分配以保證每個人滿足維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人與人只能相互依賴,結成氏族部落共同生活。在氏族部落中血緣關系是最主要的社會關系,血緣親情是維系氏族部落的根本力量。在這個時期,人與人彼此相互依賴,任何人都不能突出個人的自我存在,社會成員個體只能依賴共同體生存,每一個個體必須將自我湮沒于共同體之中。個體利益還沒有存在的現實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是潛在的。由于物質利益在部落成員中平均分配,部落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每個人都依附于共同體生存,幾乎平等的無差別生存是這個時期社會道德關系的根本特點。由于個人利益缺乏實現的物質基礎,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是隱性存在,所以這個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不是真正的道德關系,這個時期人的相互平等的狀態也不應該給予高度評價,原始社會的道德只能算是道德的原始狀態、史前狀態、亞狀態或者次狀態,原始社會的道德高水平是抽象的、空洞的,缺乏實際內容的,原始狀態絕對不是人類道德的巔峰狀態。

(二)基于對物的依賴的人的獨立存在時期的道德關系

在第二階段中,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獲得獨立性存在,人開始逐漸擺脫共同體的絕對束縛,獲取越來越多的存在的獨立性。物質生產勞動水平提高到可以創造剩余產品,為個人獨立存在創造了物質基礎。私有財產是個人獨立存在的前提。原始社會后期,氏族貴族將部落所有的財富占為己有,他們的獨立存在有了物質基礎,通過對物的占有,他們獲得了現實的獨立存在的方式。馬克思說“無論怎樣高度估計財產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都不為過甚。財產曾經是把雅利安人和閃米特人從野蠻時代帶進文明時代的力量。管理機關和法律建立起來,主要就是為了創造、保護和享有財產”[4]。這樣的思想顯然受了黑格爾的影響,黑格爾認為:“只有人格才能給予對物的權利,因此人格權本質上就是物權。這里的物是泛義上的,即一般對自由來說是外在的東西,甚至我的身體,我的生命也屬于這種物。這種物權就是人格本身的權利。但是就羅馬法中所謂的人格權而言,人只有以一個確定的身份來看時,才是一個人格。因此在羅馬法中,甚至人格本身,作為與奴隸相對的東西,只是一種身份,一種地位。而羅馬法中所謂人格權的內容,涉及家庭關系,是除給予奴隸(大概兒童也屬于奴隸之列)的權利以及無權狀態之外的東西?!盵5]在馬克思和黑格爾這里,有了對物的私人占有,個體開始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識,物權是人格權的基礎和體現,自我意識首先是對自我物質利益的意識。個人自我利益的產生使共同體的整體存在出現了裂縫,人與人之間開始有了利益沖突,這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具有了真正的道德性。由于與物質財富特別是與物質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不同,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等級分化、階級分化,物質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利用自己在社會物質生活中的優勢地位,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他們無償占有其他社會成員的勞動成果,其他社會成員淪為被統治階級、被剝削階級。階級分化使原始社會基本和諧的社會狀態轉變為劇烈的階級沖突。統治階級通過國家、警察、監獄和法庭來強制社會關系穩定,也通過宗教和道德減少社會沖突的劇烈程度。伴隨物質生產勞動水平的提高,人對物的依賴也越來越多,人越來越擺脫對共同體的依附,獲取個體的獨立存在。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實現了真正的物質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個人真正擺脫了對共同體的依附,獲得了真正獨立的自我存在,實現了政治上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系,人在血緣共同體中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受到根本沖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極端狀態,人對物的依賴達到頂峰,對物的占有成為社會成員個體自我實現的根本方式,人也獲得了原子式的獨立存在,人成為商品拜物教的信奉者,成為物質財富的奴隸。

(三)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時期的道德關系

第三個階段物質生產勞動水平大幅度提高,個人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物質生產勞動水平的提高使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可以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為社會財富按需分配奠定了物質基礎。社會財富的按需分配使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沖突消失了,與物質財富的關系不同導致的社會等級差別基本消失了,社會實現了人與人的基本平等,也可以說平等不再具有實質的社會意義,每個人都獲得了充分展示個性自由的空間,每個人獲得了全面自由的發展。馬克思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需要,他作為最具有個體性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的存在物?!盵1]185主體個人自由的實現與一切人全面自由發展互為條件?!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6]

人在社會道德關系中沒有獲得自己充分自由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生產勞動水平不夠高,創造的物質財富不能真正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制約著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社會道德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其目的也是為社會實踐提供有序的社會環境,因此,人們要在社會道德關系中獲得平等自由,首先要實現物質生產勞動自由和平等,勞動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前提,也是最根本的自由,也只有實現在勞動中的平等,才能實現社會道德關系的平等。

三、馬克思的社會道德關系演化規律論

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不僅是社會道德關系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社會道德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利益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與物質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是影響社會道德關系演化的核心因素。

(一)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社會道德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

以往學者們將馬克思唯物史觀理解為物質本體論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進一步貫徹,而不是將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作為哲學本體概念認識社會歷史,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為物質決定精神的表現,把經濟和道德的關系理解為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而不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和精神生產勞動實踐之間的關系。由此出發,很多學者都認為經濟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是間接的,“物質生產對道德的最終決定作用,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而是經由一定的中間環節,這個中間環節,就是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并且還要表現出它的具體的歷史特點”[7]。不可否認經濟和道德的關系并非都是直接的,間接通過生產關系、甚至政治上層建筑相互作用都是事實,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哲學將經濟和道德的關系詮釋為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和精神生產勞動實踐之間的關系,人的兩種社會實踐的關系顯然主要是直接發生相互作用的關系。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對精神生產勞動實踐的決定作用,應該理解為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第一社會實踐,也是最主要的社會實踐,因此,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形成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人的所有社會實踐都是以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指導,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直接影響其他社會實踐。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一切社會歷史的出發點,也是思考一切社會歷史問題的出發點,每一個社會歷史時期的特點都取決于那個時代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特點,人們生產什么特別是怎么生產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當然包括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怎么生產主要體現為生產技術的水平,而勞動工具是生產技術發展的根本標志。馬克思說:“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盵1]602

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源動力,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發展變化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發展,新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需要新的社會道德關系基礎,因此,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發展不斷推動社會道德關系變革,摧毀舊的社會道德關系,催生新的社會道德關系。馬克思說:“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夥攀且环N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盵1]521

(二)人類社會道德關系歷史演化的曲線

縱觀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發展的歷程以及不同的歷史形態,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社會道德關系演化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1.物質生活資料在人類道德關系演化中作用的變化過程。以往學者們把經濟和道德關系理解為物質決定意識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運用,總是一般地強調社會經濟對道德的決定作用,而不是從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出發去認識道德關系發展演化的歷史,沒有歷史地考察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社會道德關系的不同影響,從歷史哲學角度看,機械地理解和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從道德哲學角度看,沒有闡發出馬克思道德關系理論的豐富內容。一般地理解經濟與道德的關系、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關系,正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馬克思對如此看問題的施托爾希進行了專門的批判,“因為施托爾希不是歷史地考察物質生產本身,他把物質生產當作一般的物質財富的生產來考察,而不是當作這種生產的一定的、歷史地發展的和特殊的形式來考察,所以他就失去了理解的基礎,而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夠既理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組成部分,也理解一定社會形態下自由的精神生產。他沒有能夠超出泛泛的毫無內容的空談。而且,這種關系本身也完全不像他原先設想的那樣簡單”[8]296。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根本就是要始終從歷史的、現實的物質生產勞動的具體變化去認識社會歷史的一切問題,而不能抽象地把握物質生產勞動實踐和精神生產勞動實踐的關系。馬克思說:“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例如,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如果物質生產本身不從它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來看,那就不可能理解與它相適應的精神生產的特征以及這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從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見解。這一切都是由于‘文明的空話而說的。其次,從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人們的國家制度和人們的精神方式由這兩者決定,因而人們的精神生產的性質也由這兩者決定?!盵8]296

歷史地考察人類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與道德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發揮作用的因素、方式和程度都有巨大變化。

在人類社會早期,還不會制造生產工具的時候,生產工具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還是潛在的,人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完全受制于自然界,沒有自由,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是勞動對象對人的生活產生更大影響,由于自然條件束縛,人不得不相依附而生存,在共同體中將個體自我個性全部湮沒。部落內部成員之間的物質利益沖突被壓制,不能表現出來,人們平均主義地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保持絕對平等。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以后,統治階級的社會成員通過對物質生產資料的占有獲得了個人自我存在的社會條件,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成為對人的社會道德關系影響最大的因素,人們因為與物質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不同地位,社會道德關系被普遍打上階級性的烙印。占有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集團成為統治階級,沒有物質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人成為被統治階級。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對物質生產資料的占有還不是人自我實現的主要方式,人對物質生產資料的依賴性還沒有達到極致,依附于血緣共同體仍然是社會成員的生存方式。資本主義社會以后,資本家成為社會主體,整個社會營造成了占有物質生產資料是唯一自我實現方式的社會文化氛圍,人對物質生產資料的依賴性達到了極致。占有物質生產資料成為自我實現的唯一方式,讓人性出現異化,人成為了物的奴隸,勞動對象對人的約束降低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有了一個基本解決,但是人與人的矛盾沖突尖銳化,人與人的道德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系。馬克思說:“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盵9]這是針對階級社會而言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1]286這更應該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并不是泛泛而言。18世紀唯物主義哲學流行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內在必然聯系,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顯然也是以資本主義為歷史背景的,也就是說馬克思在19世紀的歐洲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不是偶然的。伴隨物質生產勞動水平的不斷提高,到物質財富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需要的時候,人類就將擺脫物質生產資料對人的束縛,社會生活中因為與物質生產資料關系不同而形成的社會等級差別將消失,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利益沖突將不復存在,人將獲得最大個人自由,同時社會成員和諧相處。

2.人類社會道德關系演化總體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在人類早期人與人相依賴的社會生活中,人們不得不克制個人自我的利益追求,將自我與部落共同體的存在相統一,人們的社會道德關系基本上是和諧和平等的,但是這種和諧和平等是以人的個性犧牲為前提的。人類進入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獨立存在時期,社會生活中,某些人因為占有物質生產資料獲得了個人獨立的存在,這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以絕大多數人淪為被剝削階級、被壓迫階級為前提,社會道德關系從基本和諧和平等,轉變為劇烈的階級斗爭,明確的等級制度取代了基本平等的道德關系。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化大工業促進了市場經濟發展,市場自由競爭將平等變為社會基本的價值追求,成為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建構的主要價值導向之一,也成為社會成員基本的道德信念,也是維系社會道德關系的主要原則規范。但是,這種平等的實質是每個人擁有同樣的占有物質財富的權利,而不是占有同樣的財富,這實質上導致了占有財富的多寡成為衡量人們社會地位的尺度,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停留在抽象的價值原則狀態,而不能落實到社會道德關系的實處。同時,將占有財富的多寡作為確定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標準,最大限度地激發了社會成員追逐物質財富的欲望,使人將占有物質財富作為個人自我實現的唯一方式,人們都匍匐跪拜在金錢、貨幣和資本的腳下,拜物教成為人們的虔誠信仰,人的精神徹底成為物質的奴隸。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將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共產主義社會是全體社會成員全面自由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自由和平等將在社會道德關系中真正實現。

總之,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以及道德關系發展變化的社會原因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道德關系是人類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勞動實踐中結成的社會利益關系,在私有制社會中其本質就是財產關系,物質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決定社會道德關系在不同歷史形態中的具體表現形式。物質生產勞動的發展必將推動社會道德關系的進步,當人類實現物質生產勞動自由、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的時候,人在社會道德關系中才能夠享有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7.

[5]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48-4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宋惠昌.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學[M].北京:紅旗出版社,1986:2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Moral Relations in Marx's Labor Philosophy

HUANG Yunming,WU To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bstract:Marx's labor philosophy brings the nature and society into social practice,especially the labor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human social moral relationship for the first,time. Social moral relationship is a social relationship formed by people in social practice,which can evaluate good and evil. The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labor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ral relations. In the moral relations of private ownership society,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others,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whole society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Labor liberation and labor freedom brought by the progres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labor are the fundamental forc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 moral rel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liberation and labor freedom,the unity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social moral relations will replace antagonism,which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Marx;labor philosophy;social moral relationship

猜你喜歡
馬克思
馬克思的異化觀及現代西方學者對它的拓展
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馬克思妙計催書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和馬克思差多遠?
別開生面的描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