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樅陽縣耕地質量現狀、問題及對策

2021-08-23 22:31吳翠筠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13期
關鍵詞:樅陽耕地質量現狀

吳翠筠

摘 要:樅陽縣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受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當地耕地的利用率和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該文介紹了樅陽縣耕地質量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當地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耕地質量;現狀;問題;對策;樅陽

中圖分類號 F323.2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3-0124-03

樅陽縣濱臨長江下游北岸,其特點為倚山濱江懷湖,境內地形復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產生了諸多如耕地數量減少、耕地質量下降、耕性變差等問題,全縣耕地質量整體水平不高,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因此,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是樅陽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的必由之路,更是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1 樅陽縣耕地質量現狀

1.1 基本情況 截至2020年,全縣國土面積為14.73萬hm2,其中耕地面積5.25萬hm2(2019年區域規劃調整前為5.73萬hm2),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9.91萬hm2,農業生產總值為301046萬元,是以糧油生產為主的農業大縣。根據第2次土壤普查,樅陽縣耕地的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紅壤、黃棕壤、潮土、石灰土、紫色土和草甸土七大類,其中以水稻土、潮土為主,分別占耕地的73.9%和14.86%。全縣農業種植結構糧油蔬棉并舉,現常年糧食播種面積7.2萬hm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萬hm2,蔬菜播種面積0.64萬hm2,棉花等其他作物播種面積0.47萬hm2。自第2次土壤普查以來,相繼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高標農田建設等項目,大力推廣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測土配方、化肥減量增效等培肥措施,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1.2 耕地地力等級與分布 依據樅陽縣規劃調整前的耕地地力調查分析,將全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及分布情況進行匯總,全縣耕地總面積為57333.34hm2,耕地地力分為5個等級(表1)。其中,Ⅰ和Ⅱ地力水平較高的耕地面積為20132.55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5.12%,集中分布在沿江平原及江心洲等鄉鎮,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水利設施良好,土壤養分水平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易于耕作,適耕期長,利用類型大多為水田;Ⅲ地力水平中等的面積最大為27043.47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7.17%,主要分布在義津、橫埠、錢橋、麒麟等鄉鎮,土層較深厚,地勢起伏不大,地形部位以平畈沖田為主,土壤養分含量較為缺乏,灌溉條件一般,適合農作物生產;Ⅳ和Ⅴ地力水平差的耕地面積10157.32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7.71%,主要分布在錢橋、白湖、項鋪、金社、官埠橋、錢鋪、樅陽鎮等鄉鎮,其他鄉鎮較為分散,地形部位以塝田、陡坡地為主,土層較薄,灌溉條件差,可耕性差,土壤養分含量低,作物產量及經濟效益不高。

1.3 耕地養分變化 目前,樅陽縣已建立了1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設立了30個施肥固定調查點。通過對近年來耕地地力監測和測土項目土壤采樣測試結果分析(表2),與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53g/㎏,全氮提高0.21g/㎏,但pH下降0.3個數值,有效磷下降0.73mg/㎏,速效鉀下降5.07mg/㎏??傮w來看,土壤肥力水平不高,且養分表現不均衡,有機質、全氮含量中等,磷鉀缺乏,土壤理化性狀變差,有酸化趨勢。變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來實施配方施肥,推廣秸稈還田利用,同時發展綠肥生產,對培肥地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磷鉀有所下降,尤以速效鉀下降幅度大,主要原因一是磷鉀肥的利用率低,二是該縣耕地的復種指數高,土地產出率增加,再加人們對磷鉀肥認識不夠全面,致使土壤缺磷鉀。

2 耕地質量存在的問題

2.1 耕地質量總體不高 目前,全縣優質耕地少,面積僅為8087.74hm2,占比為14.11%;而中低產耕地面積為37200.79hm2,占比達到64.88%。表明全縣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且養分表現不均衡,受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后續耕地改造任務艱巨。

2.2 耕地保護意識淡薄 國家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面積保護已引起了全社會的足夠重視。但近年來,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非農建設中,對耕地的占優補劣現象非常普遍,大多只重視耕地面積上的平衡,而忽視了耕地質量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后續的培肥措施沒有跟上。另外,地力培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少農戶受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只注重眼前利益,采取掠奪式經營,對耕地質量保護意識缺乏,引起耕地質量的下降。

2.3 耕地養分失調 一是施肥結構不合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高產新品種的不斷引進,施肥過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化肥輕有機肥及微肥的現象,往往導致土壤板結、甚至造成耕地的質量下降。雖然近年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等,土壤培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機肥在肥料結構中占比仍然不足,而且是重蔬果茶等經濟作物,在糧油等大宗作物上很少投入;二是施肥方法不合理。隨著土地經營權流轉到戶,施肥數量和施肥方法隨意性較大,化肥淺施或者氮肥撒施,引起肥料揮發、流失,造成肥料浪費。由于長期的不合理施肥,沒有注重用養結合導致耕地養分失調,肥料利用率降低。

2.4 農田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一方面,工業“三廢”排放未得到完全控制;另一方面,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過量的使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加重,畜禽糞便未經無害化處理就排放到農田或河流,也加重了農田污染。近些年來,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等行動,情況大有好轉,但仍未得到徹底治理,農田生態環境受到威脅。

2.5 農田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樅陽縣農田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據初步統計,“十二五”以來高標準農田已建成耕地面積2.61萬hm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與全面建成高標準農田尚有不少的差距,已成為制約全縣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瓶頸之一。

3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耕地質量管理長效機制 一是加大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投入是保證耕地數量與質量動態平衡的有力保障。將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同時在土地復墾、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良等項目實施中,提高土壤培肥的資金比例,對新增耕地加強后期監督管理,推行達標驗收,做到量質并重。二是樹牢質量意識,堅持依法管理。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已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同時研究制定地方性耕地質量管理措施,明確耕地質量管理職能部門和相應的職責;建立耕地質量管護制度,對破壞耕地和損害耕地質量的行為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三是強化組織保障。耕地質量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牽頭協調,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合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3]。

3.2 強化技術支撐 一是全面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樅陽縣耕地肥力總體水平不高,通過土壤養分測試、肥效試驗,提出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前提上,堅持穩氮肥、增磷鉀肥及配微肥的原則,不斷優化調整肥料配方,圍繞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精準施肥個性化服務,引導農民應用配方肥料。二是合理利用當地有機肥源,增加有機肥投入。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的肥料化利用,利用冬閑田擴種綠肥,對有機肥施用實行補貼。三是不斷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間作套種豆科作物,推廣水旱輪作、換茬輪作、生態綜合種養等耕作制度,保護和提高土壤肥力。四是加強耕地質量工作隊伍建設,充實和加強現有農技推廣體系人員配備,細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制度,確保農業科技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到位,為培肥改土等新技術落實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人才支撐[1]。

3.3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 一是廣泛宣傳,提高全民對耕地質量保護的意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用藥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對農田的污染。二是大力推廣農業綠色新技術,實施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推廣水肥一體化和氮肥側深施技術,引導使用緩控釋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等肥料新品種,逐步減少肥藥使用量,減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三是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開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糞便和農業投入品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實現田園清潔、生態良好。四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重點打造農業品牌、科技示范園區及長三角地區優質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在基地內推行統配統施統管的服務模式,規范農戶的耕作栽培措施。

3.4 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人多地少的縣情和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形勢,唯有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才能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一是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田間排灌基礎設施,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于已建成的區域,加強管護,進一步強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持續發揮項目效益。對易漬易澇易旱農田應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整治。對沿江灰潮土區地力水平相對較高的鄉鎮,可根據作物類型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集中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標準農田。二是加大中低產田改良。根據各種中低產土壤所存在的不同障礙因素,有針對性對不同類型的中低產田進行改良[2]??刹扇〗斩掃€田、種植綠肥、施有機肥等與發展休閑觀光等特色農業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治理中低產田,使中低產、低效田逐步變為高產高效田。

3.5 強化耕地質量監測預警 根據土壤類型、種植結構、代表面積及生態環境的差異,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實現耕地質量動態管理,形成“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格局。組織開展耕地質量專題調查、分析和評估,及時掌握耕地質量狀況,尤其是對新增耕地開展耕地質量評價工作,針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如某些地區土壤磷、鉀等養分缺乏的原因,制定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定期向社會發布耕地質量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陳萌山.為合理利用耕地提供科技支撐[Z].中國科學報,2021-04-06.

[2]甘曉玉.基于GIS的貴池區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3]張樂樂,陳翔,魏鳳珍,等.安徽省耕地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8):115-118.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樅陽耕地質量現狀
淺談樅陽黑豬生存危機與可持續發展
中興OTN單向倒換處理
Struggle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in The Black Cat
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縣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研究
耕地質量和利用集約度的相關性分析及分區研究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