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海外傳播研究與展望

2021-08-27 18:18朱沈妍
藝術科技 2021年13期
關鍵詞:海外傳播文化傳播昆曲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昆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應該得到保護與傳播。本文對昆曲的海外傳播進行梳理,整理昆曲的海外傳播研究的總體情況,探討昆曲的海外傳播研究的意義價值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昆曲;海外傳播;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古典戲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文化與藝術向來都是屬于全世界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歷史悠久,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將文學、戲劇和表演等融為一體,它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廣受歡迎,長久以來都被人們稱為“百戲之祖”。昆曲的魅力沒有時間的束縛,也沒有地域的間隔。昆曲的保護與傳承在近年備受關注。

至今,蘇州已經舉辦了7屆昆曲藝術節,旨在保存和發展昆曲,增進世界各國昆曲愛好者的溝通交流[1]。

近年來,學術研究工作者從不同的視角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對昆曲的海外傳播展開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昆曲”和“海外傳播”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總庫進行查找,各類期刊和碩博論文數據之中總共有11篇相關論文,其中碩士論文4篇,期刊論文7篇,時間的跨度為2010年5月至2020年4月。以“昆曲”和“海外傳播”為全文關鍵詞在總庫進行查找,查找的數目比較多,筆者將搜索結果進行梳理,梳理出相關論文42篇,筆者將對關于昆曲的海外傳播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昆曲中五個角色的等效聲級(Leq)、聲壓級(SPL)和基頻(F0)分別是男女青年、男青年。他們的音高范圍類似于一些西方歌劇演員(分別是中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中音)。文章對不同的任務、條件(舞臺演講、唱歌、閱讀歌詞)、歌手和角色之間的差異進行了檢查,發現對所有歌手來說,舞臺演講和歌唱的Leq都顯著高于會話演講。不同任務和不同歌手的Leq在角色間的差異大于角色內的差異。對于大多數角色而言,無論是歌唱角色還是舞臺演講角色,聲壓的時域變化都是不同的。在演唱中,聲壓分布較舞臺演講集中,聲壓隨時間的變化較小。在性別和年齡方面也是有差別的。清代乾嘉以來,浙江的寧波、金華、溫州等地出現了昆曲的三個地方變奏曲,并在農村流行起來,它們是在用干草搭建的臨時舞臺上進行表演,故稱“草昆”。寧波昆曲已經消失,而其他兩個分支仍然存在。差異可以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來理解,我國戲曲大師梅蘭芳從民國初年就開始學習昆曲,他對歌詞和對白的意義的關注,特別是他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對昆曲進行改革的努力,顯然偏離了昆曲的既定美學,但無論是藝術家本人還是后來的研究者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努力中隱藏的問題。

1 昆曲的海外傳播研究概述

關于昆曲的海外傳播,筆者認為首先要清楚本研究的概念。論題中的“昆曲”指的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2]。

而論題中的“傳播”是指在兩個各自獨立的系統之間,采取某些媒介和途徑實施的信息傳遞行動。一個國家的傳播能力是衡量其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昂M鈧鞑ァ眲t具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是將國外的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國內、傳播給民眾,可以歸納為由外向內。其二是將國內的各方面信息傳遞到國際社會,可以歸納為由內向外。

綜合來看“昆曲的海外傳播”指的是將昆曲這一中國優秀的文化瑰寶的音樂、文本、舞臺藝術等方面由內向外進行傳達,以起到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揚中國文化自信、增加國家的軟實力的效果。18世紀,朝鮮的一些士大夫就已經閱讀了湯顯祖的“臨川四夢”[3],可見中國傳統戲曲已有了海外傳播的歷史。我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有著鮮明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特色,在向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極具特色和魅力,在展現民族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昆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通過對昆曲海外傳播的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國的文化實力和影響力。

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沒有查閱到關于研究昆曲的海外傳播的博士論文。而通過對時間跨度的整理可以發現,2010年發布了第一篇碩士學業論文,第二篇碩士學業論文就到了2012年,接下來在2016年迎來了一個研究的風潮,學術期刊和碩士論文共發表了4篇,2017和2018年分別發布了一篇學術論文,2019年發布了兩篇學術論文,到目前為止最后一篇學術論文是在2020年4月發布的。

由此可見,我國對昆曲的海外傳播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可以看出從中國的政府到學術界,都對昆曲的海外傳播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藝術在海外傳播中展現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中國人民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至世界的美好愿望終會實現。

2 對昆曲的海外傳播已有研究的分類描述

根據筆者目前所查閱的資料來看,關于昆曲的海外傳播的學術論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第一,對昆曲特定劇目的研究;第二,對昆曲專著的研究;第三,對某個特定時間段的梳理研究;第四,從其他角度分析昆曲的傳播。其中對于昆曲特定劇目的研究的篇數最多,有碩士學位論文3篇,最有意義的是王臻青的《“良辰美景”閃耀倫敦舞臺——新編<牡丹亭>片段推進中國戲曲海外交流》、張一方的《昆曲<牡丹亭>的海外傳播》、彭瑩的《析昆劇<十五貫>的海外傳播》。其他方面文獻較少,關于昆曲的專著研究有萬書亮和李竇逗聯合發表的期刊論文《歷史梳理、傳承創新與海外傳播——<中國昆曲藝術>的學術價值》。關于某個特定時間段的梳理研究有期刊論文兩篇,分別是謝柏梁、趙建新、吳新苗等作者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國戲曲發展態勢研究》和唐振華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七屆中國昆曲國際學術座談會綜述》。關于其他角度分析昆曲的傳播有徐冉的碩士學業論文《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

2000—2005年是中國戲曲在全球迅速傳播的五年,也使當代社會具有了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良好契機。文中作者們對《牡丹亭》海外傳播的實踐進行了研究闡述,對舞美、劇本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楊樨的《<牡丹亭>的現代跨文化制作》中,她著眼于《牡丹亭》在美國各地巡回演出時對舞臺進行的本地化和適應性改造,研究對比了《牡丹亭》在海外演出的多個版本,闡述了適應本土文化需要而展現不同舞臺特點和古今交融的藝術風格,也闡釋了海外傳播的意義[4]。李琦的《中國傳統戲曲海外傳播策略初探》則重點研究傳統戲曲推動在海外傳播的策略,作者以青春版《牡丹亭》為研究案例,對其傳播方式、傳播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優化和改善的意見[5]。段仁婷的《<牡丹亭>海外傳播研究——以英美日韓為例》比較了三個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比較了在英美文化系統下文本的翻譯和傳播狀況的異同,并且梳理了日本、朝鮮等相鄰國家的研究學者關于《牡丹亭》的研究成果,在比較分析之中對這部戲曲的海外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6]?!赌档ねぁ肥侵袊鴤鹘y戲劇跨文化傳播的經典案例,它反映了中國昆曲的復興。我們發現,《牡丹亭》青年版在審視其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確立了新的學術地位,它注重商業成功,注重社會效益,既具有本土的地位,又具有國際的影響,同時又將傳統與現代的審美標準融為一體,為中國傳統戲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王臻青的《“良辰美景”閃耀倫敦舞臺——新編<牡丹亭>片段推進中國戲曲海外交流》則主要研究了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4月初在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演出的《牡丹亭》的片段,以小而精巧的戲劇結構反映湯顯祖作品恢宏詩化的大意象。

3 對昆曲的海外傳播的展望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國適應當今國際社會交流融合發展的大背景,配合科技、經濟“走出去”而提出的重大戰略?!白叱鋈ァ睉鹇阅芊耥樌麑嵤┲苯雨P系著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也直接影響著中國文化在世界傳播的發展路徑以及國際社會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在這一大的國家戰略之中,傳統戲曲文化作為中華文名的瑰寶,能夠順利在海外傳播自然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務。以昆曲為例,它的海外傳播就可以體現這一國家戰略,《牡丹亭》是中國戲曲歷史上具有文學價值和魅力的經典戲劇,它在戲曲海外傳播歷史上的先鋒作用也滿足了中國民族文化傳揚的需要。

通過對上述論文的研究梳理,筆者也發現昆曲的海外傳播還存在一些空白,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研究方面分析,存在對歷史梳理的不足、研究的篇數比較少、研究的節點也比較空缺等問題。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國巡演,在美國西海岸第一站的演出就受到美國觀眾的熱捧,隨后在羅桑吉、舊金山等地的演出一路受到好評和追捧。時隔兩年之后,這個版本又接連在英國、希臘等地演出,用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大量海外觀眾。而關于其更多的是對傳播學人文科學的研究,很少有從音樂學的角度出發的,研究方向比較單一。第二,從音樂角度的分析,昆曲的海外傳播的形態存在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文化和審美的差異比較明顯。在受眾方面,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差異是長期影響中國傳統戲曲海外傳播的障礙,而在西方進行公演的時候演出場所也多是高端的場合,吸引了外來的成功精英人士,這也意味著昆曲在海外傳播“去領域化”的過程中,若是徹底脫離傳統,就會失去更多的文化認同。

堅守傳統和適應本文文化始終是戲曲海外傳播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不了解本土文化、不懂得海外觀眾的文化需求,在海外傳播的時候就常常會“自說自話”“自以為是”,很容易沉浸在自己一個人的舞臺中,而無法讓中國文化感染和影響更多觀眾。從已有的實例來看,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與中國傳統昆曲的舞臺布置和程式的要求并不能很好的結合,昆曲以及傳統戲曲只能在海外進行一次性演出,無法獲得長期的文化認同,西方學者習慣從西方戲劇的角度出發對昆曲進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分析出昆曲相對于西方戲劇的優點,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曲在西方進行文化傳揚。由此可見,即使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民族的音樂會走向世界,但其在傳播過程中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人們對于文化的接受理解也不同,因此,需要長時間累積以及不斷地改善方式才能達到共同創造更加燦爛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而對于昆曲如何進行海外傳播還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和探討。昆曲中最讓人深刻的是《白羅衫》,它被稱為“中國戲曲中的《哈姆雷特》”,《白羅衫》原為明代匿名者所寫的一個傳說,它是根據小說《警告世界·蘇志賢羅山在河》改編的(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講述的是在戲曲表演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孫云的故事。自唐代以來,白羅衫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并被各種戲曲改編成劇本。其中,昆曲版《白羅衫》處理主人公在法律和人際關系面前的困境時表現了人性的矛盾,強化了主題的悲劇意蘊,體現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4 結語

關于研究昆曲海外傳播的意義,筆者認為,大力促進傳統戲曲文化“出?!睂τ谖覈耐饨痪哂泻艽蟮拇龠M作用。鼓勵國內的戲曲團隊“走出去”、到海外演出和交流,甚至安排在一些國事的訪談活動之中,也可以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彰顯我國的國際地位,還能在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碰撞之中,進一步增進兩國之間的認識、理解和認同,這種效果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筆者希望這項研究能夠為中國傳統戲曲中對外交流的發展作出貢獻,并提高我國文化出口、國際發行的能力。

同時,研究提出的一些建議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夠為其他文化在海外傳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文化多元交流的今天,讓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走出去”,對于讓世界聆聽中國、讀懂中國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而在民族音樂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抓住中國元素、中國特色,創新海外背景下藝術的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得更遠,讓中國與世界更好地同頻共振、同向而行。

參考文獻:

[1] 唐振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七屆中國昆曲國際學術座談會綜述[J].人民音樂,2016(04):42-44.

[2] 萬書亮,李竇逗.歷史梳理、傳承創新與海外傳播——《中國昆曲藝術》的學術價值[J].文藝爭鳴,2020(04):192-194.

[3] 張一方.昆曲《牡丹亭》的海外傳播[J].當代音樂,2017(17):46-48.

[4] 楊樨.《牡丹亭》的現代跨文化制作[D].蘇州:蘇州大學,2012.

[5] 李琦.中國傳統戲曲海外傳播策略初探[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

[6] 段仁婷.《牡丹亭》海外傳播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朱沈妍(1998—),女,江蘇蘇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猜你喜歡
海外傳播文化傳播昆曲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從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看東西方文化的認同構建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補園和昆曲
文人之進退與百年昆曲之傳承
愛在昆曲里,化成一片舊時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