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現狀、要求及發展模式

2021-09-05 02:52劉革平王星林已杰韓錫斌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2021年8期
關鍵詞:數字校園教育信息化職業院校

劉革平 王星 林已杰 韓錫斌

摘? ?要:“十四五”時期,“互聯網+職業教育”將進入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落實網絡安全能夠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為適應當前網絡風險管控的需要,新修訂的《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下文簡稱《規范》)將“網絡安全”獨立列章,從網絡安全總體要求、范疇、系統與設備、內容安全與輿情和能力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了系統要求。為適應網絡安全的新發展要求,文章提出職業院校網絡安全的發展模式:以生為本,搭建增強職校生網絡安全能力多元路徑;人機協同,建立技術與管理融合發展的治理新機制;“防、用”結合,挖掘網絡安全防護與信息共享關聯邏輯;聯防共建,推進基于站群云服務平臺的建設新模式。職業院校網絡安全工作需要在持續增加預算投入、健全網絡安全教育機制、規劃綜合性的治理策略方面進行統籌推進,以全面落實《規范》對于網絡安全的總體要求。

關鍵詞:數字校園;職業院校;網絡安全;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7;TP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21)15-0001-06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網絡安全的總體要求,即“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網絡安全業已納入各國的發展戰略。新加坡于2016年發布《新加坡網絡安全戰略》,以保障“智慧國家”更好地實現[2];歐盟于2019年發布《建立網絡安全政策發展框架》,旨在提供隱私和安全政策指導體系[3];美國于2020年提出“分層網絡威懾”的構想,形成國家方略以應對網絡威脅[4]。當前,我國網絡安全形式依然嚴峻,據2020年統計數據,網民遭遇過網絡安全問題的比例為38.3%,遭遇各類網絡詐騙的比例均高于20%,被篡改網站達24萬多個,被植入后門網站超過6萬個,信息系統安全漏洞達2萬余個[5]。

網絡安全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5G信息網絡、人工智能、云平臺等教育新基建的深入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方面構建新環境、新模式服務于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另一方面伴隨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網絡安全問題越發復雜,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6]。挑戰主要包括:一是安全缺陷和漏洞不可避免,惡意的網絡攻擊、病毒入侵、木馬程序、僵尸主機、網頁篡改和拒絕服務攻擊等威脅一直存在;二是網絡安全保護技術薄弱,尚難以有效應對網站、用戶數量的大量擴充需求,常態化的重保工作以及新設備技術使用也帶來安全防控挑戰;三是網絡安全管理體系滯后,體現在手段單一、力量薄弱、層級復雜、權責模糊等方面;四是安全資源的投入有限,在安全管理技術人員、資金投入方面還明顯不足。因此,面對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發展的新形勢、面臨的新問題,本次修訂將原《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基礎設施”中的“網絡安全”部分由一“節”擴展為一“章”,以適應當前網絡風險管控的需要。

二、網絡安全發展態勢

網絡安全是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7],網絡風險可在觀念、技術和制度層面形成全方位的安全威脅[8]。雖然職業院校網絡建設相較本科院校起步較晚,但卻具有后發優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實驗等深度需求下,校園網絡契合新型技術設備應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需求,正在提質增速、加快發展。與此同時,網絡安全狀況將會更加復雜,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也會更加多樣。職業院校需要適應校園網絡安全新需求,追蹤網絡安全發展趨勢,打造新型先進的數字校園網絡安全體系。

1.網絡安全的協同立體防護

職業院校數字校園面臨的網絡安全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從來源看,覆蓋OSI七層的各個層次;從具體領域來看,則涵蓋文化安全、物理安全、運行安全、信息安全[9]。因此,校園網絡安全不僅是管理問題,還是技術問題、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多方協同,共同構筑生態化的立體防護體系。一是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的協同。政府應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方面提供切實的統籌支持,同時加強信息共享,形成聯動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院校涉及網絡安全的技術革新、科研合作、發展布局之中,實現互利共贏。二是技術防護與管理防護的協同。技術運維需要根據管理需求進行科學規劃,及時引入先進的防護設備與模式,制定信息系統安全應急預案,并制定完善的基礎設備安全保護、數據管理防護、網絡防護治理[10]等規章制度。三是部門協同。通過提高網絡安全防護的效率和效益,推動基于部門協同的全員協同,從而能夠協調、統籌、整合所有可能的資源,構筑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數字校園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2.網絡安全的智能化管理

加強和完善傳統數字校園網絡安全防護技術與管理手段,仍然是職業院校需要著力關注的重點問題。然而,網路安全形勢日益復雜,網絡攻擊快速、方式多樣,傳統的被動防御機制,過多依賴于網絡管理人員的經驗與技術,管理模式單一,不能及時發現、響應、處理網絡安全問題。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智能化網絡安全管理成為轉型的方向,可實現對校園網絡安全系統進行全方位、全時段的動態感知、監測、預警、響應及修復。例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平臺可提前預測、及時攔截可能的安全威脅[11],同時,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可以對計算機病毒進行深度分析、學習,通過模擬演習進行攻防演練,不斷升級智能化防護能力,實現高精準預測[12]。此外,通過建設一定規模的職業院校站群服務平臺,有利于降低建設成本,提高站點安全性,顯著增強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安全水平。因此,提高網絡安全的智能化管理,將減少對于技術人員的依賴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提升管理的精準化、系統化水平。

3.網絡安全技術的更新迭代

國際網絡安全研究開始注重同其他領域進行交叉研究,諸如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等[13],網絡安全技術體系逐漸成熟。數字校園的網絡安全體系包括安全技術環境設計、安全通信網絡設計及綜合運維審計等[14]。推動網絡安全技術及設備更新迭代,成為增強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的關鍵。例如:下一代防火墻技術綜合了訪問控制、入侵防范、網站防篡改、惡意代碼防范、應用識別等安全功能,目前已經廣泛使用;入侵檢測技術開始升級為入侵防御和APT未知威脅監測系統,可以進行實時安全監測和防御,并將監測的異常情況及時反饋[15];身份認證技術由單一的身份鑒別方式轉變為多因子身份鑒別方式,由口令、個人識別密碼、短信驗證等轉向生物特征認證,通過獲取臉部、指紋、虹膜等信息進行創新應用,具有不可抵賴、唯一性等顯著優勢;網絡信息安全產品同IT設備結合進行功能聚合與擴展,如華為研發了安全滲透網絡、思科研發了自我防御網絡[16]等。

三、職業院校的網絡安全現狀

1.職業院校網絡安全體系初步形成

2020年4月開展的“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調查顯示[17],職業院校在網絡安全建設與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網絡安全體系。

(1)院校具備了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

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防護既需要有效應對來自外部的網絡安全威脅,更需要從內部加強對網絡安全的宣傳與應對能力,切實提高全員的網絡安全意識。具體包括:一是通過組織講座、開辦社團、引入課程等多種形式,幫助師生及時了解、規避新型的網絡安全使用風險,養成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二是通過專職招聘、計劃培訓、規范流程等多種舉措,形成高素質、穩定的網絡安全管理隊伍,并由被動的網絡安全應對性防御,轉變為主動的網絡安全預測性防御。調研發現:職業院校的網絡安全意識較強,91%的高職院校和74%的中職學校認可信息化與網絡安全體系能有效防范網絡的攻擊、侵入、干擾、破壞和非法使用等事故。同時,超過九成的高職院校都會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漏洞和安全風險檢測,以及時防范網絡安全漏洞事故。

(2)初步建立了網絡輿情檢測工作機制

校園輿情可分為校園內部輿情與外部輿情,輿情的應對周期包括監測、潛伏、爆炸、蔓延、消散、評價、重塑七個階段[18]。校園網絡輿情特征包括:一是輿情主體為學生,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活躍度,較易受到集體情緒與行為感染,具有同類聚集的圈層現象,容易進行立場過濾形成“意見繭房”,從而產生極端化表達;二是輿情內容不僅涉及校園內的事件,還觸及社會的熱點問題;三是輿情載體既包括傳統的社交媒體,也涉及直播平臺、彈幕網站等新型平臺。有效應對輿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輿情隊伍,包括監測、決策、發言人、應對人員等;二是制定科學預案,根據不同的類別設計科學的預案體系;三是利用大數據挖掘內在矛盾,進而預測輿情、識別假輿情[19];四是建立應急處置機制,進行及時、恰當的善后處理等。調研發現:職業院校輿情監測平臺初步建成,高職院校的輿情監測平臺建成率明顯高于中職學校。

(3)基本形成了新媒體安全管理制度

新媒體基于技術進步形成了新型的傳播形態,具有個性化、多媒體化、實時性、便攜性等特征。利用新媒體,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大大降低了人們表達意見與訴求的成本[20]。新媒體既推動了人際傳播的發展,又具有大眾傳播的屬性,已經成為職業院校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校園新媒體賬戶往往建立在其他平臺之上,這就給站點運維、信息發布、規范管理等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隱患。新媒體的安全管理包含信息發布的場所、設備、流程、權限、備份、時長等方面。伴隨傳統校園平臺的主要功能逐漸遷移至校園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安全管理成為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發現:接近八成職業院校對新媒體的安全管理制度都能嚴格執行。

(4)網絡安全責任制度基本確立

校園網絡安全工作千頭萬緒,網絡安全狀況紛繁復雜,需要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責任制,以切實提高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的效能。具體舉措包括:一是整合建立校園網絡安全管理部門,明確各子部門的工作職責;二是配備完善的網絡安全工作人員,落實工作歸屬,實現權責分明;三是按照“誰使用、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提高不同部門的規范操作意識;四是建立匹配的考核辦法,嚴明獎懲制度,提高參與的積極性等。調研發現:84%的高職院校和79%的中職學校建立了網絡安全責任制及其相應的考核辦法,且落實較好,高職院校網絡安全責任制度基本確立。

2.職業院校面臨的網絡安全挑戰

(1)網絡安全基礎設施不夠健全

職業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方興未艾,如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基于應用的高水平智慧校園建設[21]、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智慧校園建設[22]等。智慧校園建設引發新型基礎設施設備加速引進、加快應用,配套的網絡安全基礎設施也在加快布局之中。調查發現:50%以上的職業院校建成了一體化安防大平臺。然而,從整體來看,職業院校網絡基礎設施仍然不夠健全。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資金投入失衡,網絡安全設備配套不足;二是迭代更新緩慢,延用老舊設備,存在潛在安全隱患;三是新型設備功能保留性應用,產出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校園整體規劃缺失,提質性再布局困難等。

(2)安全防范能力不強

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來自多個方面,既有來自傳統校外的主動攻擊,也有來自校內存在的安全隱患。此外,由于無線網絡威脅監控設備不足、評估體系尚不健全,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攻擊入侵、設置攻擊及非法熱點,具有更大的隱匿、破壞性。雖然職業院校的網絡安全意識正在顯著增強,網絡安全配套建設加快發展。但是,從攻防演練的落實情況來看,總體安全防范能力仍然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攻防演練平臺限于專業課程學習使用,缺少學校層面的系統實訓;二是攻防演練實戰多見于部門或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實施,觀摩性強,實戰性不足;三是攻防演練覆蓋的平臺不全面,攻防工具單一,缺乏完善的處理預案等。

(3)中高職院校發展不平衡

由于辦學層次、發展水平、服務需求的差異,雖然中高職院校的數字校園建設均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建設水平上仍然存在差異,這也導致了在網絡安全發展方面的不平衡。在數字校園建設方面,調查發現:中職學校實現統一身份認證的比例不足30%,高職院校高于50%,高職院校的構建情況明顯優于中職學校;超過90%的高職院校建成無線網絡,中職院校則僅為77%。在網絡安全方面,調查發現:84%的高職院校和79%的中職學校建立了網絡安全責任制及其相應的考核辦法,且落實較好;高職院校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漏洞和安全風險檢測的比例超過90%,定期開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的比例高于75%,中職學校則低于50%。

四、《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中提出的網絡安全要求

《規范》將“網絡安全”單獨列章,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

1.網絡安全總體要求

《規范》遵循《網絡安全法》對提供信息服務單位的統一要求,基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系列標準規范,主要內容包括:

(1)建立信息資產庫,進行安全風險分析評估。

(2)進行網絡安全體系設計,制定較為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

(3) 制定網絡安全技術防護實施方案和運行管理方案,推進多層次縱深網絡安全防護。

(4)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規程、記錄表單等構成的較為全面的安全管理體系。

(5)推進網絡安全技術防護系統和網絡安全管理體系相融合。

(6)明確網絡安全的防護對象。

2.網絡安全的范疇

網絡安全包括信息化軟硬件設施的系統安全。網絡安全的范疇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安全管理、網絡安全防護和網絡安全管理。

3.網絡安全系統與設備

主要包括:用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防病毒系統、漏洞掃描系統、安全審計系統、流量監控系統、上網行為管理系統以及Web應用防火墻等。

4.網絡內容安全與輿情

主要包含:網站安全、網絡論壇安全、新媒體安全、其他內容安全和網絡輿情等。

5.網絡安全能力建設

主要包含:網絡安全風險的洞察力、網絡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網絡安全風險治理能力。

五、職業院校網絡安全發展模式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安全設施等辦學標準”[23]。數字校園在支撐高水平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落地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兑幏丁穼ⅰ熬W絡安全”單獨列章,充分考慮數字校園的發展趨勢,以滿足現代化職業教育對于網絡安全的新要求?!兑幏丁穼τ诰W絡安全的系統闡釋,標志著校園網絡安全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亟需設計與《規范》內容需求相匹配的發展模式。因此,本文基于職業院校數字校園以及網絡安全的發展需要,提出“以生為本、人機協同、‘防、用結合、聯防共建”的職業院校網絡安全發展模式。

1.以生為本,搭建增強職校生網絡安全能力多元路徑

公民的網絡安全素養是各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關注領域[24]。學生既是校園網絡安全服務的受益者,同時,由于在價值判斷、信息發布、交互實踐等方面的不足,也是校園網絡安全的潛在威脅者。來自學生群體的網絡威脅誘因復雜、覆蓋面廣、破壞性較大,需要在網絡安全的意識、知識與技能、法律素養和道德素養方面進行綜合培養[25],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職校生的網絡安全能力。一是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利用系列宣講活動、組建創客社團[26]、常態化的網絡攻防演練等,使學生熟稔網絡行為底線,避免破壞性的操作行為;二是筑牢學生的思想安全,通過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網絡意識形態危機教育[27],增強學生信息辨識能力,使其具有正確的輿論價值觀;三是建立意見領袖的培育機制,探索廣泛選取對象、科學設計流程、持續追蹤培養的形式,針對輿論事件引導遏止流言、辨明真相、理性思考、穩定人心[28];四是拓展學生參與網絡安全治理的途徑,通過設立多種學生安全管理角色,使學生廣泛參與到數字校園網絡安全治理體系之中,達到群策群力、共同防范的效果。

2.人機協同,建立技術與管理融合發展的治理新機制

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發展核心在管理,關鍵在技術??茖W合理、完善高效的管理體系是維護網絡安全工作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而持續升級的技術設備、多層次的安防屏障則是評判真實網絡安全水平的重要標準。但是單有先進的管理體系,而無配套的技術設備支持,或者單有先進的技術設備,而無配套的管理體系,均無法達到良好的預期成效。因此,需要打通兩者之間的界限,由分離到結合,再到融合,形成人機協同的校園網絡安全治理新機制。一是配足網絡安全管理與技術人員,實現人才隊伍的專業化,使網絡安全工作高效運轉,網絡安全事件處置既在管理維度權責分明,又在技術維度及時應對;二是“研、用、管”一體化,引入專職或兼職研究人員,基于當前技術設備開展趨勢研究,動態調整技術防護層次應用,及時更新老舊的技術設備;三是基于“由下而上”的理念,即從技術人員的實踐工作出發,層層遞進,不斷優化管理規章制度;四是提供“一站式”的網絡安全服務,打通各部門與校園網絡安全部門的界限,共享網絡安全資源、數據,以及匹配的設備操控權限。

3.“防、用”結合,挖掘網絡安全防護與信息共享關聯邏輯

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防護的目的,是滿足學校信息化的發展需求,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安全、順利進行。校園網絡安全防護不僅與信息化建設同步而行,而且與信息的共享應用相互作用。校內與校外具有較為清晰的分野,防止校外的惡意網絡攻擊是防護的核心要求。但是,對于校內不同部門及用戶的防護問題,則不僅僅是網絡安全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平衡與信息共享的關系,使得信息化建設效益應用最大化。從這一層面來看,網絡安全防護問題還是一個服務性問題,需要理清防護與信息共享的內在關聯。一是部門內信息的精準化防護,劃分部門內信息的可公開等級、時間,進行有選擇地動態防護,避免形成“信息孤島”;二是校內用戶的共享性防護,獲取不同信息無需重復多次驗證,通過搭建統一的用戶平臺,集合多應用平臺入口,劃分驗證等級,減少驗證次數,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三是預測指數與信息共享程度關聯,根據預測指數動態調整信息共享程度等??傊?,網絡安全技術應用也不能“因噎廢食”,需要綜合防御、檢測、響應、預測系統功能,動態調整適應安全需求的變化,實現安全與價值的最優平衡。

4.聯防共建,推進基于站群云服務平臺的建設新模式

站群平臺建設是智慧校園環境評估的主要觀測點[29]。站群依托共同的服務平臺組建,是既相互獨立,又能進行便捷信息共享的網站綜合體[30]。依托站群能夠有效避免二級及多級網站各自為建的局面,防范網站孤島,降低運維成本,實現集中高效管理。盡管當前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架構仍然采用本地化部署,但是伴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以及云服務成本的不斷降低,私有云部署、混合云模式以及云部署將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基于站群、安全云服務的思想,借鑒“互聯網+教育”大平臺[31]的發展思路,提出“政府統籌、企業主建、職校主用、政校統管”的聯防共建新模式。政府統籌,即教育主管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協調企業與適當數量的高校進行綜合規劃,確??茖W建設、高效運轉;企業主建,即從安全設備采購、運行管理、數據流轉、優化改進等全過程角度,進行方案設計與實施,同時,輔助參與學校完成站群的云遷移工作;職校主用,即依托企業支持,一方面參與總體方案涉及的本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主要在“以生為本、人機協同、‘防、用結合”上提高應用效益;政校統管,即在政府與職校間,實現網絡安全云服務數據等相關數據的及時流通,以便政府在網絡安全政策方面做出及時調整。

六、職業院校網絡安全工作建議

《規范》指出:“網絡安全的實質是網絡空間安全”,“落實網絡安全的目的是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空間正在由“技術基礎設施彼此相互依存的網絡”發展為“嵌入式信息空間”[32],網絡安全需要適應新發展階段需求。因此,《規范》將“網絡安全”單獨列章,從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網絡安全的總體要求、范疇、系統與設備、內容安全與輿情、能力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凇兑幏丁返南到y闡述,本研究繼而提出了“以生為本、人機協同、‘防、用結合、聯防共建”的職業院校網絡安全發展模式。職業院校需要適時調整工作部署,以適應網絡安全新發展階段的要求。

1.持續安排增加預算投入,優化升級網絡安全系統與設備

適應學校信息化以及校園網絡的發展需求,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網絡安全領域預算投入機制。增加的投入用于:一是強化網絡安全基礎保護措施,補足必要的軟硬件安全產品,滿足和完善網絡安全基礎防護需求,建立基礎的網絡防護體系;二是優化布局網絡安全架構,面向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的發展需求,分階段增強網絡安全整體防護水平;三是整體提高網絡安全人才的引入數量和層次,有計劃地組織網絡安全工作人員參加培訓、交流和進修學習等。

2.健全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培育校園網絡安全文化新生態

校園內部越來越復雜的潛在網絡安全威脅,同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與能力密切相關,需要從機制層面逐步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育校園網絡安全文化生態。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根據不同校園群體的需求,編制不同內容版本的安全材料,展開持續化、層次化的全員宣傳活動;二是有計劃地開設一定數量的網絡公開課、公共課,增加開放性的網絡安全教育資源,形成網絡安全知識學習場域;三是建立網絡安全的交流、宣傳和監督平臺,使師生能夠廣泛參與到網絡安全的防護工作中來。

3.規劃綜合性的治理策略,提高系統性校園網絡安全能力

校園網絡安全威脅具有連鎖效應,需要基于綜合防控促進體系發展。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將網絡安全意識培育、技術防護、管理體系建設、規章制度設計綜合考慮,加強頂層設計的完整性、科學性、創新性,提高綜合防控能力,挖掘管理效益,以更好地服務于高水平數字校園建設;二是增強校園網絡安全風險的發現能力、防控能力、治理能力,及時進行網絡安全風險分析、預測和研判,有效管控網絡安全事件,做到風險不累積、不擴散、不升級,促進校園網絡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三是在網絡安全領域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和上級安全主管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聘請安全專家、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和學校共同開展網絡安全相關工作,以校園網絡安全體系發展反推校園網絡建設,以至信息化建設,從而有力促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快速發展。

(致謝:感謝《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編制組程建鋼、葛連升、陳明選、宋繼華、張屹、鐘志賢等專家對本文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鵬,孫謙,賀寶華,等.“技術與制度”雙輪驅動,保障校園網絡數據安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66-69.

[2]汪煒.論新加坡網絡空間治理及對中國的啟示[J].太平洋學報,2018(2):35-45.

[3]賀佳瀛.《建立網絡安全政策發展框架——自主代理的安全和隱私問題》評析[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9(5):72-79.

[4]唐嵐.2020年上半年美國網絡安全政策與舉措動態[J].中國信息安全,2020(7):72-75.

[5]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 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6]Yan W,Ansari N. Anti-virus in-the-cloud service:are we ready for the security evolution[J].Secand Communi Networks,2012(6):65-84.

[7]史博.中國網絡安全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J].人民論壇,2018(36):74-75.

[8]余麗.互聯網國家安全威脅透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5-8.

[9]丁達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在高校應用的解讀[J].醫學教育管理,2018(S1):232-235.

[10]黃麗芬.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0(5):37-42.

[11]王丹琛,徐揚,李斌,等.基于業務效能的信息系統安全態勢指標[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517-521

[12]朱海龍,胡鵬.高校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8(5):98-109.

[13]楊良斌,周新麗,劉益佳,等.近10年來國際網絡安全領域研究現狀與趨勢的可視化分析[J].情報雜志,2017(1):92-100,207.

[14]楊春暉,嚴承華.網絡安全模型相關技術研究[J].信息技術,2015(4):75-79.

[15]李文.網絡安全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評《網絡安全技術》[J].高教探索,2017(8):129.

[16]陳月華.全球網絡安全技術創新現狀及趨勢——RSA亞太及日本大會體現的全球視角[J].保密科學技術,2017(10):49-53.

[17]劉革平,程建鋼.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專題報告(防疫期間職業教育領域在線教育專題研究報告之七)[EB/OL].https://mp.weixin.qq.com/s/2DYUCr4 Jpn0BXFD94gYCSA.

[18]楊仲迎.高校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決策體系模型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7):72-74.

[19]徐江虹.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3):44-46.

[20]舒剛.新媒體語境下教育輿情治理與意識形態安全[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4-46.

[21]陳曉,賈強,孫學朋.基于應用的高水平智慧校園規劃和建設——以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23):20-24.

[22]汪應.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智慧校園整體規劃和建設——以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23):25-28、40.

[23]國發[2019]4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

[24]邱銳.公眾網絡安全素養如何提升[J].人民論壇,2017(1):72.

[25]龔成,李成剛.淺析大學生的網絡信息安全素養——從面向客體、構成要素和主體責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26]王亞文,徐飛,劉智平,等.高校創客社團的架構設計與案例分析——以X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創客社團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9(7):106-112.

[27]黃美娟.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14-17.

[28]楊清華.非傳統安全視角下的大學校園治理[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5):18-23.

[29]張永波,胡小杰.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的設計與組成框架[J].現代教育技術,2020(9):71-78.

[30]崔曉軍.站群系統助推校園網站建設[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1):78-81.

[31]教技[2018]6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Z].

[32]張彬,彭書楨,金知燁,等.“大智物云”時代數據治理國家戰略比較分析——數據開放、網絡安全保障與個人隱私保護[J].電子政務,2019(6):100-112.

(編輯:王曉明)

猜你喜歡
數字校園教育信息化職業院校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論數字校園環境下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運行策略
校園App的設計與營銷
基于Direct3D的三維虛擬校園交互式漫游系統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地方高校實驗教學探討
信息技術與教學難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決途徑探析
高職學院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和思考
創新信息技術支撐教學變革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