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藥和拉祜族藥資源、炮制與制劑研究進展

2021-09-05 07:55柯瑾楊唯金文彬程欣馬云淑侯安國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1年7期
關鍵詞:炮制制劑

柯瑾 楊唯 金文彬 程欣 馬云淑 侯安國

【摘 要】 目的:為探討傣藥和拉祜族藥的藥用資源、炮制及制劑特點,促進民族藥的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文章對目前傣族和拉祜族傳統藥物的應用與研究進行了系統闡述和整理分析。方法: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及實地考察,收集整理并歸納總結傣藥、拉祜族藥的藥用資源、炮制和制劑研究應用。結果:初步總結出我國傣藥、拉祜族藥的應用與研究進展。結論:為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我國傣藥、拉祜族藥的藥用資源、炮制及制劑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傣藥;拉祜族藥;藥用資源;炮制;制劑

【中圖分類號】R28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4-0078-06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thnic medicine.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Dai and Lahu. Methods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were collected, sorted,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are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Keywords:Dai Medicine; Lahu Medicin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Preparation

傣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在多個國家,主要聚居于我國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1]。該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傣醫藥學在我國傳統醫藥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與疾病漫長的斗爭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形成了以“四塔”(風、火、水、土)“五蘊”(色、識、受、想、行)為核心具有地域特點的傣醫藥文化,為人類的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拉祜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分布較廣的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瀾滄江沿岸的思茅、臨滄兩個地區,其中,全省50%以上的拉祜族人口均在瀾滄縣,此外,北起大理、楚雄、東至滬西、彌勒,南至西雙版納、金平縣均有散居拉祜族。我國遷出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2]。拉祜族人民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文化,在拉祜族人民的發展過程中,拉祜族醫藥充當了維持本族人民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工具。

1 藥用資源

1.1 傣藥資源 按基源計傣藥有1111種,其中植物藥1010種、動物藥91種、礦物藥10種[3]。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德宏州、普洱地區、臨滄地區和金沙江、紅河沿岸,還有部分分布于東南亞泰國、緬甸、老撾等國[4]。據目前文獻統計,我國西雙版納的傣族藥用植物有735種,從科屬水平上劃分,有144科513屬。種類大于20個物種的有:豆科(57)、大戟科(35)、菊科(33)、姜科(25)、茜草科(25)[5]。傣藥植物大多為草本和灌木,絕大部分以根及根莖部位入藥,其次為全草類和葉類。傣藥中屬于涼性、苦味、入水塔類植物藥所占比例最大。傣藥多用于治療胃腸疾病,其次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骨傷科疾病、風濕性疾病、泌尿系感染、婦科疾病、肝病、月子病、毒蟲猛獸咬傷等疾病[1]。

由于氣候變化、人類活動、臨床需求量增大等原因,造成部分傣藥資源遭到破壞,而且傣藥植物藥用藥部位常為根、根莖、樹皮或全草,取材后植物幾乎死亡以及動物藥的獲取均以死亡為代價,據此已有39個傣藥植物藥、17個傣藥動物藥列入保護名錄[4]。所以,現在對傣藥資源的搶救性保護與可持續性開發迫在眉睫。目前傣藥應用較廣的有:倒心盾翅藤、紫色姜、腎茶、珠子草、榼藤子等。

1.1.1 倒心盾翅藤 傣藥倒心盾翅藤來源于金虎尾科植物倒心盾翅藤的干燥藤莖,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據目前統計,倒心盾翅藤是傣藥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藥材,其主要生長于云南的西南、南部至東南部各地,分布范圍為東經97°48′~103°16′,北緯21°16′~24°29′。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為西雙版納州的景洪市、勐臘縣,普洱的西盟縣、瀾滄縣和孟連縣等。此藥材的生長環境喜熱,多分布于陽光充足、降雨充沛的云南熱區,主要以散生為主,目前未見大面積群落。據文獻報道,倒心盾翅藤的幼苗常生長于橡膠林緣,近年來由于橡膠樹的開發利用程度較大,因此對倒心盾翅藤的生長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其資源遭到大規模破壞,需要加強對其資源的保護[6]。

1.1.2 紫色姜 傣藥紫色姜來源于姜科植物姜屬紫色姜的根莖,具有健胃消食、散寒止嘔、行氣散瘀等功效,是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的主藥之一,需求量較大。紫色姜在云南南部或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地區有栽培,據文獻調查,西雙版納所種植的紫色姜均為從野外引回培養,說明西雙版納有野生紫色姜的分布,但少見。野生紫色姜生長在西雙版納海拔為 1000~1300 m的常綠闊葉林下蔭蔽環境的山區半山區里,在林下、路邊、箐旁、荒坡處多見,同時也栽培或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及柬埔寨、南亞等地區[7-8]。據目前文獻資料顯示,野生紫色姜的資源分布情況尚未完全清楚,其野生資源分布還待進一步探究。

1.1.3 珠子草 珠子草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又名月下珠、小返魂、霸貝菜。 一年生草本,喜濕熱,生長溫度平均20 ℃,相對濕度75%以上,多生長于路側、溝邊、渠旁、荒灘等陰濕之地, 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雨林地區[9]。在我國主要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全草入藥,是印度與我國的傳統民間草藥,具有平肝清熱、利水解毒功效。

珠子草傣語稱為芽害巴,入風、水塔,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能,黃疸肋痛、瀉利水腫、小便不利的治療。珠子草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堿、花色苷、綠原酸、香豆素、黃酮、木脂素、酚酸、單寧、三萜、皂苷等多種類?,F代藥理學研究[10]顯示, 珠子草具有抗乙肝病毒、降血糖、排泌尿系統結石、抗腫瘤、肝保護、降血脂、抑菌、止止痛、抗潰瘍和胃保護作用、抗瘧疾、腎保護作用等多種活性,其中發揮保肝作用的是木脂素類成分,發揮抗病毒作用是多酚類成分。

1.1.4 榼藤子 傣藥榼藤子來源于豆科植物磕藤子的干燥成熟種子。榼藤子產于中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及喜馬拉雅山東部等地。生于海拔600~1600 m的山澗或山坡混交林中,攀援于大喬木上,東半球熱帶地區廣布且全株有毒[11]。微苦,涼;有小毒。具有健胃消食、補氣補血、除風止痛、強筋硬骨之功,臨床用于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四肢無力,脘腹疼痛,納呆食少;風濕肢體關節痿軟疼痛,性冷淡。在傣醫臨床應用中榼藤子仁入風、土、水、火塔,主要治療風塔疾病,比如上行風、下行風、腹內風和肢體風,以治療上行為長[12]?,F代研究表明榼藤子主含榼藤酰胺、三萜皂苷、微量的生物堿、糖及脂肪油等,具有降血糖、抗腫瘤、改善胃腸功能等藥理作用。

1.2 拉祜族藥資源 據目前文獻統計,我國拉祜族的藥用植物有280種,從科屬水平上劃分,有101科,220屬。主要分布于我國邊疆及思茅地區,大多拉祜族藥在全國均有種植,產量較豐富[2]。種類大于10個物種的有:菊科(19)、蘭科(15)、豆科(14)、茜草科(12)、大戟科(11)、百合科(10)[4]。其中重要的屬有:買麻藤科買麻藤屬、小檗科小檗屬、防己科千金藤屬、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罌粟科紫金龍、山龍眼科豆腐渣樹、番木瓜科番木瓜、薔薇科櫻桃屬、蛇菰科蛇菰屬、五加科人參屬等[13]。常用的拉祜族藥有:山菅蘭、黑面神、藤子茶、那此魯馬兜、大白解等。

1.2.1 山菅蘭 山菅蘭來源于百合科植物山菅蘭屬山菅蘭的干燥根,具有拔毒化腐、消腫止痛等功效。生長于云南(漾濞、瀘水以南)、四川(重慶、南川一帶)、貴州東南部(榕江)、廣西、廣東南部(包括海南島)、 江西南部、浙江沿海地區(樂清、杭州)、福建和臺灣[14],同時也分布于亞洲熱帶地區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15]。

1.2.2 藤子茶 藤子茶來源于葡萄科植物蛇葡萄屬,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多分布于我國自西南、華南至東北的地區,國外部分地區也有分布[16]。

1.2.3 “那此魯馬兜” 拉祜族藥“那此魯馬兜”來源于蝶形花科黎豆屬大果油麻藤的藥用莖,具有強筋壯骨、補血調經的作用,其種仁具溫補作用。常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思茅市,其地理位置為東經 99°9′~102°19′北緯 20°02~24°50,屬于熱帶亞熱帶氣候, 全年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大果油麻藤生長在海拔為1 500~500 m之間的低山河谷地帶常綠闊葉林及熱帶森林中,在翠云區、江城、普洱、瀾滄、鎮沅、景東、孟連、西盟、景谷等縣較為集中分布[17]。據目前文獻調查顯示,其藥用資源豐富。

1.2.4 大白解 拉祜族藥大白解來源于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屬管香蘭[18],具有理氣止痛、消食健脾、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州和思茅地區,生長于400~900 m的亞熱帶山溝闊葉林中,在國外錫金、不丹、印度地區也有分布[19]。

而且傣族和拉祜族具有一些通用的藥材,例如:衛矛科美登木屬美登木[20]。

2 炮制方法

2.1 炮制用材料 常用輔料分為兩大類:液體輔料和固體輔料。

2.1.1 液體輔料

2.1.1.1 尿 常用兒童尿。用該輔料浸泡或浸潤藥材后撈出加工,可以增加藥物功效。

2.1.1.2 醋 常用米醋。醋性溫味苦,具有止血散瘀、理氣止痛、矯正異味的作用。

2.1.1.3 酒 常用白酒或黃酒。其味甘性溫,具有通絡活血、散寒行藥、矯正嗅味的作用。

2.1.1.4 蜜 常用煉制后的蜂蜜。其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解毒、調和藥性等功效。

2.1.1.5 鹽水 鹽水性寒味咸,具有清熱涼血、強筋骨、軟堅散結、防腐、解毒、矯正嗅味的功效。

2.1.1.6 動植物油 豬油、鵝油、菜花油等作為炮制用輔料??梢栽黾佑行С煞值娜艹?,增加功效等作用。

2.1.2 固體輔料

2.1.2.1 蛤粉 蛤蜊等貝殼鍛制后研成的類白色粉末。其性寒味咸,具有利尿、清熱、解暑功能??梢允顾幬镌黾忧鍩峄倒π?,降低滯膩之性,矯正不良氣味,便于制劑。傣族應用蛤粉炒肉豆蔻可以增加其固澀止瀉作用。

2.1.2.2 糖 常用紅糖。有增加功效、緩和藥性等作用。

2.2 傣藥的炮制方法 傣藥的炮制有100多種方法,主要有10種炮制方法,水洗法、酒泡法、鹽炙法等。具體炮制過程是:洗凈切片,曬干后在溶媒中研磨成混懸劑;泡入沸水中,以剛燙透為度, 曬干加蜂蜜少許與水拌勻,放于鍋內炒至不粘手, 取出晾干;置火上燒焦后研細末;撿凈曬干,放入鍋內炒黃;取鮮品搗爛后包裹置火灰中加熱,取出放至不燙手即可;放入冷水中浸泡搓洗, 隨后放人沸水中浸燙曬干[21]。根據目前文獻調查,現有文獻記載具體炮制方法的傣藥有:海芋、坡扣等。見表1。

2.3 拉祜族藥的炮制方法 拉祜族藥的炮制方法比較簡便,主要是結合藥物和疾病的特點選擇適宜的炮制方法。對于治療外傷,大多采用研(末)、燒(熱)、包(外敷)的方法。將植物藥鮮品研磨成粉包裹于樹葉中,再置于火塘熱灰中加熱藥物,再將藥物取出包于患處,或者用鮮品搗爛后外用敷于患處。根據整理目前文獻顯示,拉祜族藥的炮制方法記載較少,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3 制劑

3.1 傣藥制劑 傣藥常用劑型有: 芬雅 (水磨劑)、雅喃(湯劑或煎劑)、雅牢(酒劑和酊劑)、雅喃滿 (油膏劑)、雅魯(丸劑)、雅捧(散劑)、雅咪(片劑)、雅姐喃京當臘(茶劑)、雅烘(氣霧劑)、麥泡否(灸劑)、汁液劑等[22]。據查閱目前文獻,傣藥制劑有:傣藥雅罕唉喃制劑、雅路哈巴布膏、傣藥神藥油、傣藥喉舒寶含片、復方美登木制劑、傣藥復方嘿蓋貫袋泡劑、傣藥方劑鎮痛搽劑、傣藥保肝顆粒制劑、傣藥“ 埋嘎篩”等。見表2。

3.2 拉祜族藥制劑 拉祜族藥大多根據疾病特點進行簡單的處理即可運用,目前關于拉祜族藥制劑的文獻比較欠缺,拉祜族藥制劑的拓展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4 展望

傣藥主要分布于我國西雙版納州,由于氣候、人為、需求等影響因素,有較大部分藥材已列入保護名錄,有待保護和開發;拉祜族藥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種類豐富,具體品種的開發利用有待研究。急需建立規?;斯しN植和養殖體系,并完成各藥材的質量標準研究,從源頭上提高藥材的質量可控性和市場競爭力。

傣藥炮制方法較多,一般都以減毒為目的炮制藥材;拉祜族藥大多外用或者直接以鮮品入藥。炮制方法比較簡單落后,有待利用先進技術改進和規范其炮制工藝,充分發揮增效減毒的作用。

傣藥制劑種類繁多,根據用藥目的的不同選擇的制劑種類也隨之改變,均為常用制劑;拉祜族藥制劑目前研究較淺,文獻記載不全面,有待深入調查研究。雅叫哈頓散、腎茶袋泡茶、龍血竭膠囊、七味磕藤子丸、珠子肝泰膠囊、雙姜胃痛丸等,分別收載于藥典、地標升國標品種目錄中[23]。新技術應用于傣藥研發中,如傣藥無糖含片、雅路哈巴布劑研制成功,為傣藥的現代化進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應加大資金投入進行該類制劑的新劑型和新制劑研究,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將寶貴的民族藥資源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張麗霞,張忠廉,李海濤,等.我國傣藥資源的調查與整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016,41(16):3107-3112.

[2]張紹云.拉祜族植物藥調查[J].中醫藥信息,1988(3):43-44.

[3]張夢娜.我國傣藥資源研究開發概況[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7):19-22.

[4]陳綠珍,巖罕書,郎萍,等.西雙版納地區瀕危傣藥資源現狀調查及原因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8,27(17):14-19.

[5]李瑤,李海濤,張忠廉,等. 西雙版納6個主要世居少數民族藥用植物資源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20(2):5034-5041.

[6]李海濤,彭朝忠,管燕紅,等.傣藥倒心盾翅藤資源調查[J].時珍國醫國藥, 2011,22(12):2999-3000.

[7]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八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536-537.

[8]里二,唐德英,李海濤,等.紫色姜低海拔地區引種栽培技術[J] .湖南農業科學, 2010,40(17):42-44.

[9]張忠廉,唐德英,張麗霞.珠子草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中草藥,2011(10):2125-2129.

[10]李曉花,楊文玉,王劍.傣藥“芽害巴” (珠子草) 化學成分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 2019,15(2),59-63.

[11]李松,陳孝源.除風止痛的榼藤子[J].首都食品與藥品,2016,23(23):63.

[12]趙應紅,肖永慶,林艷芳,等.傣藥麻巴(榼藤子)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6):52-56.

[13]張紹云.拉祜族植物藥調查[J].中醫藥信息,1988(3):43-44.

[14]趙琪鐘,侯安國,張俊雕.拉祜族常用藥山菅蘭的生藥學及初步理化鑒別研究[J].中國藥事,2017,31(11):1327-1330.

[15]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第十四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35-35.

[16]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二冊,補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3.

[17]趙強,張紹云,李斯文.拉祜族藥“那此魯馬兜”的資源調查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5(2):113-114.

[18]錢子剛,楊耀文,張潔,等.拉祜族藥大白解原植物考證及其資源初步研究[J].中草藥,2002(10):89-90.

[19]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二十四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20]付開聰.傣族、拉祜族通用民間中草藥滇南美登木資源應用與開發前景分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16(10):29-30.

[21]麥國榮,廖瑞玲,巖罕單.傣藥炮制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4(5):20-22.

[22]熊麗娟,胥筱云.淺談傣藥的制劑特色[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2):18-20.

[23]傣藥、拉祜族藥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民族醫藥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0-94.

(收稿日期:2020-12-15 編輯:陶希睿)

猜你喜歡
炮制制劑
中草藥制劑育肥豬
水蛭炮制前后質量分析
3種姜汁炮制后厚樸對大鼠胃黏膜損傷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藝的優化
元胡止痛系列制劑4種工藝比較
假新聞炮制不出真實的社會冷暖
探討常用藏藥材的炮制方法
小豬疑似砷制劑中毒的診治
固體制劑常用設備清潔驗證研究
新型固體制劑生產聯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