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變化及其與術后胃癱的關系

2021-09-07 13:28黎官印唐偉屈岳育王海何振興彭勇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21年8期
關鍵詞:胃癱胃動素胃泌素

黎官印,唐偉,屈岳育,王海,何振興,彭勇

(南充市中心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1.肝膽外科,2.檢驗科)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腹部外科的大型手術之一,因其不僅要切除胰頭,整個十二指腸,部分胃,部分空腸、膽總管,更需要進行胰腸、膽腸、胃腸三個吻合,手術時間長,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胃癱綜合征便是其常見并發癥之一,同時也常見于胃癌根治術后。文獻報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生率為7.0%~56.4%[1-2],本研究團隊前期對南充市中心醫院5年間108例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統計分析,發現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生率高達39%[3]。發生胃癱后治療時間長,住院花費大,給患者及醫保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生機制尚不明了,有學者報道胃癌術后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影響術后胃腸動力的因素[4-6]。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LPD已經是目前國內外各大醫院常規的首選術式,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我院行LPD和開腹胰十二指指腸切除術后的胃癱發生率近似[7]。為此,本研究對32例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PD)患者圍手術期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進行分析,并探討其與LPD術后胃癱可能存在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2 月2020 年8 月在南充市中心醫院肝膽外科接受LPD手術的32例患者病例資料。納入標準:(1)患者一般狀況可,無心、肺、腎功能嚴重障礙,能夠耐受手術;(2)腫瘤無遠處轉移,無血管侵犯;(3)均痊愈出院。排除標準:(1)不能耐受手術者;(2)晚期腫瘤或惡病質者;(3)腹腔鏡中轉開腹。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疾病、術前膽紅素、術前血紅蛋白、術前白蛋白及術后胃癱綜合征發生情況。

1.2 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檢測

采集32 例患者術前和術后第1、3、7 天晨間空腹肘靜脈血5 mL,標本離心10 min,抽取血清,于-80 ℃冰箱保存,委托成都里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檢測。采用ELISA法進行檢測,酶標儀(Spectra-MAX Plus3840),ELISA試劑盒(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uman GAS ELISA KI試劑盒T,貨號:ZC-34981,和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uman MTL ELISA KIT試劑盒,貨號:ZC-34979)。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傮w胃泌素和胃動素的變化情況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胃泌素和胃動素的術前術后序列變化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及總體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情況

納入的32 例患者,其中男15 例,女17 例;年齡45~70歲,平均(51.35±9.51)歲。其中胰頭癌10例,十二指腸乳頭癌15例,膽管下段癌7例。LPD術前,患者總膽紅素水平(158.42±78.53)μmol/L,白蛋白水平(38.15±5.78)g/L,血紅蛋白水平(120.34±12.79)g/L。

所有患者均行全腹腔鏡LPD手術。術后發生胃癱5例,均經胃腸減壓、空腸營養管置入腸內營養、靜脈腸外營養、中藥及針灸等綜合治療后痊愈[3]。

相較術前,32例患者LPD術后總體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總體逐步升高,但總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2例患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圍手術期總體情況(pg/mL)

2.2 胃癱組和無胃癱組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比較

考慮術后胃癱與非胃癱患者胃泌素和胃動素可能存在更大差異,我們參照國際胰腺外科學研究小組胃癱綜合征診斷標準[8],將本組患者分為胃癱組(5例)和無胃癱組(27例),對兩組進行分析發現:

胃癱組術前胃泌素整體水平低于無胃癱組;術后胃癱組胃泌素水平較術前下降,且術后第1、3、7 天胃泌素均在63 pg/mL左右;無胃癱組術后胃泌素水平逐步上升。兩組總體比較(F分組=39.040,P=0.002)、變化趨勢(F時間=17.256,P=0.026)以及變化幅度(F交互=11.275,P=0.031)均有統計學差異。

胃癱組術前胃動素整體水平同樣低于無胃癱組,術后第1 天下降明顯,術后第3、7 天與術前水平相當;無胃癱組術后胃泌素水平逐步上升。兩組總體比較(F分組=28.457,P=0.003),變化趨勢(F時間=19.248,P=0.021)及變化幅度F交互=13.623,P=0.027)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胃泌素和胃動素在胃癱組和無胃癱組表達比較(pg/mL)

3 討論

胃癱綜合征是胃腸道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也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我們前期研究發現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生率高達39%[3]。同時我們發現胃癱多出現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3~4 d拔除胃管患者開始進食時,多表現為反復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甚至進食即吐等消化道癥狀,時間稍長即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和機體負氮平衡。目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出現胃癱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文獻報道主要與手術創傷及應激反應、激素異常分泌、迷走神經切斷、胃電波活動減少、精神應激、感染、代謝及藥物等多種因素相關[9-11],但多為臨床經驗及理論上的推測,無量化指標研究。

胃泌素和胃動素是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評價胃腸動力的因子。正常人空腹血清胃泌素表達值為20~160 pg/mL,胃動素表達值為5~300 pg/mL,餐后會增加2~3倍。胃泌素由人體G細胞分泌并作用于全部胃腸道,其作用機制為通過增加胃收縮并使腸蠕動加快以促進胃排空。胃動素是腸道Mo細胞分泌的激素,它的作用點在于消化間期的胃腸道運動,同樣可以增加胃收縮并使腸蠕動加快以促進胃排空。國內外均有文獻報道[7,12],患者胃排空延遲、收縮減弱或缺乏與胃泌素和胃動素分泌下降有一定相關性。同時有學者測定了胃癌術后血清胃泌素和胃動素的水平發現胃泌素和胃動素降低可能是影響胃癌術后胃腸動力的因素[12-14]。但針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來說,相比于胃癌根治術還增加了胰頭和膽總管的切除和胰腸及膽腸吻合,因此帶來的機體內環境及內分泌變化與常規的胃腸道手術不同。目前國內外尚無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胃泌素及胃動素變化相關報道的研究,我們選取了我院接受LPD的32例患者通過測定圍手術期胃泌素和胃動素的表達來進行臨床試驗,一者可以得到LPD圍手術期的胃泌素和胃動素的表達值從而了解這兩種胃腸激素在LPD術前術后呈現出何種變化趨勢,二者希望通過研究LPD術后發生胃癱組和無胃癱組的胃泌素和胃動素的表達是否有差異來反向推論胃泌素和胃動素與LPD術后胃癱發生到底有無聯系。

通過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明顯看出,術前到術后1 周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從手術后呈持續性升高狀態,但差異并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理論上切除了部分胃(包括幽門及幽門腺)、十二指腸和部分小腸會造成分泌胃泌素和胃動素的G細胞和Mo細胞減少,尤其是G細胞,但測定的胃泌素和胃動素值不降反升,考慮與機體的代償反饋機制有關。同時我們還發現5 例胃癱組患者術前胃泌素、胃動素均低于無胃癱組,術后胃癱組胃泌素和胃動素較術前下降,且術后第1、3、7天胃泌素和胃動素分別在63 pg/mL、160 pg/mL左右,但無胃癱組術后胃泌素和胃動素卻逐步上升(P<0.05)。而且胃癱組和無胃癱組兩組患者術前胃泌素和胃動素差異就很大,術前胃癱組均明顯低于無胃癱組,這是否可以推測術前胃泌素和胃動素的低表達本身就可能預示著術后發生胃癱的風險較大,但因本組研究例數較少,結合本組研究的結果我們只能初步得到結論并推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圍手術期胃泌素和胃動素的分泌不足可能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誘因。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圍手術期患者總體胃泌素和胃動素呈上升趨勢。分組研究發現術后發生胃癱的患者術前和術后第1、3、7 天血清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均低于無胃癱組。胃癱組胃泌素和胃動素術前比無胃癱組低,術后胃泌素和胃動素上升的幅度也不如無胃癱組,因此可以推測圍手術期胃動素和胃泌素的分泌不足可能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發生的誘因。但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猜你喜歡
胃癱胃動素胃泌素
如何通過胃泌素G17檢查結果判斷疾病
促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價值
右半結腸切除術后胃癱治療療效分析
術后胃癱怎么辦?
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癥護理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對萎縮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診斷價值
孕吐方治療妊娠劇吐的療效及對血清胃動素的影響
胃泌素原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進展
食管癌根治術后發生胃癱的原因及對策探討
胃動素對消化間期胃動脈血流影響的在體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