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音樂可視化在非遺繼承與發展中的應用

2021-09-07 12:17常璐
藝術評鑒 2021年15期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

常璐

摘要: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音樂可視化技術愈發成熟。數字音樂可視化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它更多地關注音樂和圖形、圖像的關系,加強了音樂的可理解性,體現“視聽結合”的展現方式。數字音樂可視化在非遺繼承與發展中的應用,給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從而使觀眾們能夠更直觀、更沉浸式地體驗到文化的藝術魅力。本文以南京白局為例,分析音樂可視化手段如何對白局文化進行創新設計,增強其趣味性與互動性,使用戶在聽到南京白局音樂的同時又能通過畫面感受白局文化的韻味,從而對非遺資源進行活態傳承。

關鍵詞:音樂可視化? 南京白局文化? 數字媒體藝術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5-0180-03

南京白局,又稱“白局”,是南京地區唯一的地方曲藝,是一種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方言說唱藝術。其有著豐富的內容,主要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用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唱出南京的歷史風貌、節慶民俗、風物特產、方言俚語等,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2008年南京白局成功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如今了解和演唱白局的人卻越來越稀少,白局傳承人更是屈指可數。在越來越嚴峻的境況下,數字音樂可視化的出現為南京白局文化的活態展示與傳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這項技術讓白局文化更加生動形象,讓更多的人能夠去理解南京白局文化的魅力。

一、南京白局文化發展現狀

(一)白局文化的歷史源流

“白局”顧名思義,白唱一局,由于演唱時不收取報酬,所以被稱之為“白局”。南京白局是一種用地道的城南老南京話進行念白的聯曲體說唱藝術,其形式類似于相聲,伴奏多采用二胡、琵琶、竹笛等江南絲竹樂器。其內容多描繪南京地區極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及人文風俗,被稱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元朝末期的云錦工人,為了表達勞動的辛苦,宣泄情感、緩解壓力,兩人相互哼唱,白局由此而生。然而白局的發展幾經波折。在清末時期,隨著南京云錦的繁榮發展,白局也有了更多的創作素材,因此,白局發展到鼎盛時期。清朝滅亡后,錦織行業開始衰落,經歷了戰爭的摧殘,云錦業瀕臨滅亡,文革期間白局劇團遭受到強烈沖擊被迫解散。建國后,南京政府開始搶救白局,成立了專業白局劇團——南京白局劇團。1960年成立了南京市工人白局實驗曲劇團。20世紀70年代,我國音樂研究者開始了廣泛的民間音樂調研工作,隨著我國民間音樂“十大集成”工程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才開始了解到白局文化,南京白局藝術進入到了專題研究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南京白局藝術團成立,南京白局隨之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戲曲體系。2007年被列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京白局是南京文化的“活化石”,包含了從古至今的南京文化,為研究南京的語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相比于其他的戲曲文化藝術,南京白局文化更賦有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其他戲曲文化的特點。所以,白局的探索傳承對其他的戲曲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白局文化的危機

白局的傳承發展面臨著重重危機,最初,由于白局起源于勞動人民,加上白局表演者的文化水平有限,因此,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這大大加深了現在白局文化研究者的工作難度。更加嚴峻的問題是,目前白局的傳承人僅有22位,老一輩的傳承人都已是古稀之年,能登臺演出的更是寥寥無幾,年輕的接班人也是少之又少。雖然經過老藝人們的精心培育,盡力傳承,收獲了一些年輕的力量,但是還是業余的居多。想要真正的傳承白局文化,還是需要更加專業的白局藝人。另外,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局的發展和傳播還都是停留在南京本地。白局的推廣和宣傳工作力度還是比較薄弱,并沒有在城市宣傳推廣工作中起到效果。關于南京白局的文化資源也是少見,導致年輕人對南京白局還很陌生,大部分知道白局的人對真正的白局文化內涵了解也不夠深入,甚至很多南京當地人都沒有聽說過白局。其次,白局相關的藝術類產品,視覺再設計、多媒體推廣等都不夠豐富,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因此,南京白局文化僅僅依靠少量的傳承人的說唱表演傳播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文化的轉型、創新、升級,使白局文化能夠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展。

二、數字音樂可視化藝術

(一)音樂可視化概念

音樂可視化是一種以視覺呈現為核心力量,以音樂為載體,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詮釋音樂內容,更全面、更深層次的滿足大眾更多需求的新型信息文化傳播方式。簡單地說,音樂可視化是一種新型的音樂表達、展現方式,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相互配合的呈現方式。音樂可視化是一個多種學科交叉的跨領域新藝術形態,它不僅包含了音樂學、圖像學,還有心理學、數字音頻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動畫技術等綜合領域的結合。這種技術通過智能的理解、分析、比較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結合外部的視覺呈現,使音樂作品更加直觀的展現,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使觀眾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層次得到提高。

在音樂可視化的探索中,由迪士尼公司創作的《幻想曲》系列片是音樂可視化的開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開創性舉措。這部作品運用了“可以聽見動畫”和“可以看見音樂”的創造性思維,成功的將動畫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真正實現了用動畫詮釋音樂,動畫技術和音樂藝術的完美融合,開辟了一條新型的視聽結合的音樂可視化道路。

(二)音樂可視化分類

音樂可視化從技術層面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五類:一是從交互性角度來分,可分為交互式可視化和非交互式可視化。其中大部分都是交互式可視化;二是從維數角度來分,主要分為二維可視化和三維可視化。早期主要是二維,漸漸地二維被三維淘汰。相比二維可視化,三維可視化更加復雜逼真,給人更加震撼的效果;三是從實時性角度來分,可以分為軟實時和硬實時,兩者的區別在于對實時性的要求不同。軟實時系統是在提供統計意義時的實時性可視化,而硬實時系統是保證在事件響應的截止期限之前必須完成;四是從音頻數據類型來分,可以分為自然音頻可視化和結構性音頻可視化。其中,自然音頻可視化包括一般音頻和語音形態,例如一些數據壓縮格式音頻和mp3;結構性音頻可視化主要是MIDI,包括多種不同指令和參數的結合。五是從體驗感角度來分,可根據用戶的沉浸指數來分析,分別有完全沉浸式、半沉浸式、非沉浸式三種,可從用戶的沉浸體驗感中研究用戶對音樂可視化的體驗感。

三、數字音樂可視化在南京白局文化繼承與發展中的路徑

數字音樂可視化主要具備二維平面媒體、三維立體影像和交互式虛擬環境的視覺傳達手段,下文分別介紹了南京白局文化在其中的應用策略。

(一)二維平面媒體的應用

早期藝術家們把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通過繪畫作品表達出來,此時的繪畫作品就是最早的音樂可視化形式之一,還包括了當時的音樂宣傳畫、海報、手冊等紙質媒體。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音樂可視化開始用數字化手段呈現。從此,音樂不僅可以用來聽,還可以看到音樂,看到的畫面也開始由靜態的紙質媒體向動態媒體轉變。例如,上文提到的《幻想曲》。當然,除了動畫作品以外,電影作品也在對音樂和畫面相結合的藝術進行研究。

南京白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這方面的應用體現在制作類似音樂mv的白局表演、動畫宣傳短片、短視頻、微電影等等。

其中,以短視頻的傳播為例。隨著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短視頻文化興起,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抖音最受大眾的歡迎。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啟動的“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更加有利于非遺的傳播發展,連接了傳承人和普通大眾之間的橋梁。另外,非遺傳承人有了專業團隊的技術和傳播經驗的幫助,使非遺的傳播更加優秀高質。在南京白局文化的傳播中,還可以利用抖音短視頻平臺,發起相關話題,讓白局文化更加高質生動的展現在大眾面前。

另外,數字動畫也是數字音樂可視化的視覺傳達手段之一。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南京白局文化制作成數字動畫,從而使白局非遺文化與青少年們熱愛的二次元文化相融合,有效擴大了南京白局文化的傳播群體。

(二)三維立體影像的應用

三維立體影像在南京白局文化繼承與發展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白局的表演舞臺設計中。隨著藝術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南京白局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新的創造,其中,表演舞臺的創新設計為南京白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有效方式。數字音樂可視化的構思與搭建為白局表演舞臺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隨著音樂可視化在各領域中的不斷滲透,其在表演舞臺設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其中,大家都比較了解的3D投影技術就是音樂可視化的體現。我們可以在白局表演舞臺中借助3D技術,讓觀眾通過對白局的音樂感知和情緒感受,產生聯想,從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人們的藝術文化審美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期待逼真的表演舞臺設計,意境成為了舞臺設計中感染觀眾情緒的重要方向。舞臺設計人員要追求逼真的虛擬影像,因此,在白局的表演舞臺中可以運用這些虛擬影像技術,虛實交融,實現真實演員表演無法達到的效果。例如在白局表演舞臺中采用全息投影技術,將已經離開我們的白局表演藝術家再次帶到觀眾面前,既能引起白局愛好者們對老藝術家的懷念,又能引發新的觀眾對白局藝術的興趣,同時,還帶來了更加專業地道的白局表演。這種視聽結合的音樂可視化方式,將會為白局表演舞臺增添更多的色彩。

(三)交互式虛擬環境的應用

交互式虛擬環境在南京白局文化繼承與發展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白局在非遺博物館中的影像互動裝置應用。人機交互技術為數字音樂可視化的影像互動裝置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博物館中的人機互動技術大致可分為直接互動技術和間接互動技術,其中,直接用鼠標或者用手指操作對象來互動的裝置為直接互動裝置。比如,在白局展館中設置一些鼠標或者其他指點設備,交互設計師設計一些與南京白局相關的音樂類游戲,讓參觀者能在聽到白局音樂的同時與屏幕產生視覺互動,給參觀者帶來了更多的樂趣。另外,需要間接依靠別的技術來實現互動的為間接互動。例如,利用VR眼鏡、體感裝置、數據手套等特定的交互設備,實現聽覺和視覺的結合,使體驗者身臨其境。南京白局在博物館中也可以應用這項技術,比如,將白局的歷史源流及表演實景通過VR技術與參觀者產生互動,更加生動有趣的帶到用戶體驗者的面前。這種音樂可視化的演繹方式,將視覺與聽覺融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互動空間,以逼真有趣的互動方式把瀕臨失傳的白局文化呈現出來,更加有利于白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南京白局文化極具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是南京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俗文化,更加需要加強對它的保護與傳承。而又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傳播方式需要跟隨時代腳步而創新。運用音樂可視化技術,將白局藝術文化與圖像處理相融合,構建交互式傳播空間,結合視聽技術,更深層次的研究白局文化內涵和風格特色,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白局文化,推動白局文化多樣化及生動化的傳播,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白局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顏祥陽,薛雷.南京白局的現狀與傳承[J].劇影月報,2011(02):46-47.

[2]陳晗.南京白局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年.

[3]房婷,蔣達.音樂可視化研究[J].電影評介,2013(05).

[4]屈天喜,黃東軍,童卡娜.音樂可視化研究綜述[J].計算機科學,2007(09):16-22.

[5]朱麗莎.數字影像在大型舞臺藝術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32):60-62.

[6]?;劬?可視化技術對音樂視覺表現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6(34):490-491.

[7]童卡娜,黃東軍,徐鳴.音樂可視化及其研究進展[J].計算機仿真,2008(01):216-220.

[8]郭曉韓,何雨津.動畫互動媒體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數字媒體藝術
VR與AR技術對數字媒體藝術的影響
淺談傳統水墨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與少兒美術教學概述
數字媒體藝術與平面設計的關系
論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專業方向細分的必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