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真”為先 以“童”為本

2021-09-10 07:22陳小燁
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快樂學習道德與法治

陳小燁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日常生活為基石,培養他們行為習慣以及品德修養的課程。然而現階段的小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始終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現象。為此,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本,制定出符合學生年齡的教學設計,以“童真”的角度出發,構建趣味性的教學課堂,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快樂學習。文章對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構建“童真課堂”,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快樂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兒童的成長密切相關,構建“童真課堂”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守護學生的“童心”,用小學生的目光分析問題。這種形式能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富有趣味,更加兒童化。教師需要做到尊重兒童的成長天性,喚醒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求知心理,進而全面培養兒童的道德法制觀念,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一、以“真”為先,開展生活化教學

“童真課堂”講求“三真”,以真心、真學、真導為準,以“真學”為中心,研究兒童原有的認知以及生活經驗。教師需要依托于生活,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也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為主,注重以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以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產生好奇心,并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其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大量的生活素材,有時候一盞燈、一杯水都能夠成為共情的教育元素,學生也會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提高參與度,從而收獲思想道德感悟。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了解并不是完全空白,他們有大量的生活積累,借助于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能夠為后續的學習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1]。

例如,在《買東西的學問》的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

教師:同學們,大家平時穿的衣服、書包里的文具、吃的食物都是從哪里來的?

學生:爸媽買的。

教師:爸媽是從哪里買的呢?

學生:商店、商場里買的。

教師:那你們自己會不會買東西?買東西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教師:那你們在超市購物的時候遇到過什么情況嗎?會不會遇到買東西回家卻生氣的事情呢?同樣是用錢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為什么有人會生氣呢?下面同學們就跟著老師的步伐一起來學習新課吧。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怎樣看商品生產的日期、保質期、商標、以及產品的合格標志,在學生掌握識別過期食品、偽造食品后,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構建商場購物的場景,教師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演繹。學生對“貨物架”上的產品進行研究觀察,看商標、生產廠家以及廠址,對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進行明確,然后扮成大人的樣子購買東西,教學氛圍活躍。

二、善用教材,為學生營造共情體驗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是學生學好知識內容的基礎。學生獲得系統性學習,提高思想道德品質離不開教材。教材是教育部門針對每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進行編撰,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學生掌握系統性的知識,都是通過對教材的理解開始的,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梳理后,建立學習體系,最終形成自己的邏輯知識結構。教師需要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進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建立規范化、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材中的內容,運用生活中的元素打造共情教學[2]。

例如,在《我們的衣食之源》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預習,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插圖,營造共情體驗,讓學生了解到耕作人員的不易。隨后,教師就學生桌上的事物展開討論。

教師:你們知道平時我們的早餐、零食都是怎樣獲得的嗎?是以什么為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呢?

學生:農產品制成的。

教師:那你們身上穿的衣服呢?是用什么農產品制成的?(學生陷入沉思)

教師:我們身上的衣服、被子、毛巾都是用棉、麻、毛、絲等農產品制成的。所以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農業生產。農作物可以制作成農產品,農產品也就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原料,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學會珍惜,高效利用這些農產品原料,才不會讓農民伯伯的成果浪費。教師可以通過教材引出大量的生活細節,進而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們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保持“童真”的立場中進行學習,通過反思改變生活。

三、重視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在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中,課堂活動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大法寶。課堂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還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情。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明確課堂活動的目的性,以服務教學內容為宗旨,切忌舍本逐末。

繪本教學也是課堂教學形式之一,繪本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以“童真”的角度出發,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尋找真善美的鑰匙。據研究調查發現,長期閱讀繪本的兒童,更容易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更加知道怎樣控制管理情緒,怎樣積極解決問題。選取符合當下年齡段學生喜愛的繪本,與課內知識進行有效結合,有助于學生養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并且加深課堂學習記憶,好的繪本普遍符合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例如,在《我們的好朋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趣味性活動“好朋友推介會”,隨后給每個學生分發一個表格,表格中以我、我的朋友為研究對象,以不喜歡的事、最喜歡的事、最害怕的事為研究角度,讓學生進行填寫。教師:大家帶著自己對朋友的感受進行思考,你和朋友之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你們各自擅長哪些東西?不喜歡什么?有什么具體特征?然后來填寫表格。學生在課桌上認真思考進行填寫。教師:大家表格填寫得這么認真,一定有很多需要分享的內容,下面咱們做一個小游戲,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將剛才填寫的內容進行介紹,主要介紹他的特點,不要說出名字,看看同學們能不能猜出來他是誰。隨后學生展開“猜朋友”的游戲,在活動中進行實踐。

在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繪本《好朋友》,讓學生通過繪本進行課下閱讀,繪本是德國作家赫姆·海恩的作品,繪本的故事以小豬、小公雞、小老鼠為主角,他們三個是好朋友,繪本的畫面整體充滿著溫馨與愉悅的氛圍,這種氛圍始終貫穿于繪本,這對于小學生來講,也具備了強烈的代入感。

四、積極分享,加強學生互動交流

童年對于一個人的未來成長十分重要,因此教師需要進行有效引導,從小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將童真的內容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進行突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對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加強有效互動[3]。教師要對學生的想法、意見進行尊重,不應將自己的想法強制灌輸給學生,也不應將約定俗成的想法觀念強制讓學生吸收。需要做到尊重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

例如,在《我們當地的風俗》的教學中,教師先用多媒體放映出一段視頻,視頻中是一段少數民族的服飾以及風俗介紹,其中有蒙古族的長袍、回族的無檐小帽、藏族的只穿一個袖子的長袍等,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列舉自己本地的風俗習慣,讓每個學生談一談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然后進行統一總結。在交流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分享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并且對于各地的風俗習慣進行理解,全面掌握各地的風俗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辦交流活動,可以舉辦才藝展示、邀請舞蹈等活動,讓小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表達個性。另外,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需要進行合理的評價,提倡以鼓勵的形式進行評價,教師不能獨斷否定,這也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需要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學會換位思考,以學生的立場,立足于生活實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保有一顆童心。這樣學生才能經歷學習歷程,收獲情感體驗,進而積極向上地進行學習,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

參考文獻

[1]陳小婷.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J].新課程研究,2020,(26):15-16.

[2]廖晶.生活化課程教學與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研究――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名師在線,2021,(01):8-9.

[3]曹越.小學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的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0,(46):67-68.

猜你喜歡
快樂學習道德與法治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研讀思考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讓學生在高效課堂中快樂學習
小學音樂快樂學習的三種方法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