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高鐵下的站城融合與要素配置研究

2021-09-10 07:22張格格
客聯 2021年5期

張格格

摘 要: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高鐵已經成為各城市的交通樞紐和交通中心,在時代的發展下,“智慧化”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日益成為一大重點,而通過調研和分析,我國的高鐵樞紐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建立智慧高鐵是毋庸置疑的。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合理規劃智慧高鐵建設下的要素配置,以及站城融合即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對連淮揚鎮鐵路的調研分析,探究智慧高鐵下站城融合及高鐵要素配置的路徑與管理。

關鍵詞:連淮揚鎮鐵路;智慧高鐵;站城融合;要素配置

一、智慧高鐵與站城融合

(一)智慧高鐵

智慧高鐵是城市“智慧規劃”是在交通運輸方面的重要體現,其主要是依靠各部門的交錯配合,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信息交互、整合、共享,再利用城市公共信息大數據平臺,實現高鐵即交通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智慧高鐵下的新型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是銜接鐵路、高速鐵路、地鐵、甚至機場等各級層次場站,綜合餐飲、文化、購物于一體化下的新型綜合樞紐。而其主要利用BIM建模統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其規劃和設計當中還可以與樓宇系統、消防系統、安防系統、能源系統、統計分析等各項智能設備相結合同時進行統一的整合和規劃,實現智能系統一體化。在此基礎上,通過平臺和系統支持,合理配置信息、服務以此提高交通樞紐的服務內容與質量。

(二)站城融合

站城融合是區域一體化與客流特征視角下的新產物,其主要是通過研究與規劃,將站點要素配置由設施和空間的視角逐步轉向以人為本的視角,綜合和關注站點內外人群的活動和需求變化等,進而合理規劃站城之間的新理念,新導向,新策略,最終實現區域-鐵路-城市-人的共贏。站城融合是力求實現交通樞紐與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良好環境的緊密融合。蘇同時綜合地下空間規劃布局,協調商業、軌交、停車、人防、通道等城市功能,最終達到站城融合、產城融合、文旅融合、環境融合的新理念。

二、我國高鐵樞紐及鐵路網絡現狀

(1)我國高鐵目前具有世界最大規模,高速鐵路網絡構成復雜,基礎設施設備完善且龐雜,前期投入資金量大。如2010年號稱亞洲第一大站的南京南站,其地鐵在內配套設施為6萬m2,投資12億元。連淮揚鎮鐵路全長約305.2公里,全程設計行車速度為250公里/小時。該鐵路主要承擔區域內南北方向客運任務,被喻為江蘇高速鐵路網的脊梁骨,打通蘇北、蘇中、蘇南。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世界范圍內我國具有最大規模的交通綜合體。

(2)我國高鐵在擁有世界最多里程之下,也擁有龐多的站點,如連淮揚鎮鐵路就途徑連云港站、南京南站、杭州東站、嘉興南站等16個站,其中9座為新建車站,5座為接軌站,2座為線路所。而全國目前已建成高鐵站505座,到2020年將達到735座。但其除交通功能外,商業價值和其他效益過低,無法形成融合性的大型綜合體。

(3)缺少智慧化的設計及規劃。我國高鐵大多是以政府和地方進行設計規劃,在涉及到鐵路、線路、站點、房站的空間規劃與配置上就略顯不足,考慮不周全,交叉現象嚴重,缺少智慧城市理念,智慧交通的意識,造成智慧化交通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遲滯。

(4)由于過多的考慮鐵路網絡規模,房站設置和整體布局,忽略城市鄉村的空間布局均衡、交通銜接和商業價值引入等問題,導致客站規模與城市規模等級不適應、客流過多集聚單個鐵路客站等問題。

三、高鐵的站房規模與布局分析

(一)高鐵站點選址的分析

我國高鐵在選址過程中除結合城市邊界和具體交通樞紐的界定外,還需格局城市的等級和規模以及現有的站點綜合進校選址。

其次高鐵站點還會綜合步行因素進行考慮,針對步行下的各項功能、環境等進行精細化和人性化的綜合配比,在站城融合的理念下,其交通樞紐考慮周邊配套的設施的步行交通因素進行綜合選址,而且步行因素的限制主要體現在步行意愿、步行環境和步行輔助設施等。

(二)站城融合下的空間要素配置分析

以連淮揚鎮鐵路為核心,通過調研,對其高鐵站點進行POI熱力分布分析,從上圖的熱力分布圖來看,杭州東站、南京南站的站房融合及周邊要素配置率較高,其設施設備數量多、密度高、覆蓋范圍廣,而且在交通樞紐的綜合體周邊呈現連綿分布狀態,對步行的交通方式和配置也有較高的吸引力。而通過對比下的嘉興南站、連云港站的站城融合和要素配置就相較過低,其周邊配置率低下,熱力分布呈現點狀片式分布,而非連綿分布狀態,通過對其周邊的分析也可見交通樞紐總體與周邊的銜接較少,導致綜合體的效益低下。

對其站點進行也可見,杭州東站、南京南站的周邊交通配置主要集中與站房區域之內,構建了以站房為核心的交通樞紐綜合體,這樣的狀況下乘客換乘高鐵更為便捷,步行距離較短,分布也相較均勻。而嘉興南站、連云港站的交通配置就過低,由于交通等其他方式,以及商業綜合體,或者站點距市中心的距離的因素導致其樞紐綜合體的活力低,步行時間的距離過長,對交通進行空間上的拓展增加了難度,同時對乘客的步行意愿有一定影響。

四、站點融合和要素配置下的建議和優化路徑

(一)打造站城融合,實現融合管理

我國高鐵站點的配置融合,要進可能以人為核心,打造以“出行+生活”為核心的“站城”融合體系。通過空間設計、接駁設計對高鐵的運營和站點設置進行綜合的要素考量。對于各項要素的配置始終以人為本,效率優先,提倡公共交通與高鐵站點及商業配置為一體化的綠色導向交通樞紐。高鐵還應以旅客的便捷性作為考量依據,以提高人流的快速聚集和輸送為目的,打造高鐵與常規公共交通相接駁的綜合交通體,同時配合智能化設備,實現以智能化帶動的融合高鐵樞紐綜合體。

(二)構建智慧高鐵,打造智慧出行

未來我國的高鐵交通樞紐應該實現以BIM數字化管理為核心的智慧型高鐵,將規劃、設計、配置、養護高鐵各層信息構建成一個大學智慧交通信息平臺,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智慧平臺對道路信息、網站門戶、出行信息、要素配置、周邊環境、交通引導的統一調配和配置。進而服務旅客,讓旅客能夠感覺到舒適舒服的出行體驗,實現站點一體化服務、客運換乘“零距離”。

(三)空間統籌協調,合理配置資源

在高鐵的選擇和要素配置上綜合交通設備布局進行合理配置,宜集約立體布局,避免大面積平鋪,加強步行與周邊城市空間的聯系,并為周邊城市開發留出發展空間。同時以綜合體為核心,進行綜合體間的兩兩協調發展,以減小兩綜合體間的“空白”,增強城市間的聯系和資源利用。同時可以合理利用站房、廣場、綠地空間等周邊資源,打造綠色幸福綜合體,同時逐步加大其規模舒適度,疏散空間距離、拓展休憩、購物等功能空間,并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空間融合與共享。

五、結語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的不斷發展與建設,未來鐵路站點中標的綜合性開發和配置的需要也會日益強烈,城市鐵路站點數量、站點配置、站點選址等都將成為鐵路發展與城市融合的基本要素。本文以連淮揚鎮鐵路為調研核心,建立和分析了我國高鐵站點的現狀和問題所在,結合我國高鐵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未來我國的高鐵發展總體應轉向智慧化高鐵,同時要促進站城融合達到資源要素配置合理化,實現綠色高效的交通綜合體,未來對空間形態、鐵路布局等還需進行更深一步細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顧民,潘亮.站城融合理念下高鐵客運樞紐區域步行交通布置研究[J].綜合運輸,2021,43(02):59-65.

[2]王昊,殷廣濤.試論中國大型高鐵樞紐的發展趨勢[J].城市建筑,2014(03):16-18.

[3]郭源園,楊林川,崔敘.高鐵樞紐站“站—城”融合的概念框架與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20(09):10-17.

[4]蔡虹,覃澤宏.智慧高鐵綜合交通樞紐構建探討[J].鐵路技術創新,2020(04):57-62.

[5]王慶綱.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樞紐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框架研究[J].中國市政工程,2017(06):94-97+116-11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