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旅游日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1-09-10 07:22周鋒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對分課堂課程思政

周鋒

摘 要:完成“立德樹人”目標,在日語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是當前日語專業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本文以旅游日語為改革目標,分析了旅游日語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歷史背景以及改革的研究現狀,并以韶關特色文化為改革支撐素材,提出了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環節、思政內容充分結合教學設計,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旅游日語課程思政改革內容的具體方法。籍此研究拋磚引玉,對進一步推動日語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改革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對分課堂;旅游日語;課程思政;韶關特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F710-4;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94-02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2020年校級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基于韶關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日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高校專業課程承載著傳遞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內容的責任,這是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但日語專業課程作為外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只強調學習日語知識,實現“把日語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的目標,而對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關注度不夠。張學新博士2014年提出的對分課堂理論,順應了教學理念由知識轉移向知識傳遞改變、學習理念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的趨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各類學科中的不斷應用研究,也進一步觸發了日語專業課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

一、旅游日語課程思政改革亟待開展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吹響了全面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號角。目前,課程思政的觀念已經日益深入人心,也進一步推動日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改革與探索,高校日語課程思政研究也處于上升態勢。但通過文獻查詢,成果論文只有寥寥十幾篇,相比其他專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劉衛紅、曹陽認為在日本文學史課程中教授日本傳統節日的章節時,可對比兩國的節日、日本年號與中國的關聯性等來說明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和繼承。張嘉倫、陳蓓等人提出基礎日語授課過程中導入中國文化元素、樹立文化自信等觀點。

旅游日語作為日語專業課之一,具有實踐性和互動性特征,使其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入的天然優勢。但目前尚未發現旅游日語課程課程思政改革的相關成果文獻,改革亟待開展。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弊端的有益嘗試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環節清晰地分為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個環節[1],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對分課堂強調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二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其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主導,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2],是一種有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弊端的新型教學模式?,F階段的旅游日語教學,基本上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差。進行旅游日語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是順應提高教學效果的時代要求,是日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

三、韶關地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改革素材

韶關是歷史文化名城,粵北明珠,有著十分深厚的地域文化,極具特色。地方名人資源中如張九齡、廖燕、余靖等詩人的文學作品在日本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地方旅游資源中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禪宗祖庭南華寺響徹日本,發源于韶關曹溪寶林禪寺的六祖南禪思想更是對日本文化、日本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韶關南雄、仁化等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天然優勢等。這些都為完成“立德樹人”目標、進行旅游日語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支撐。

四、改革內容

(一)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將“思政之鹽”融入教學環節

在課堂講授環節,旅游日語授課教師“精講留白”,首先提煉、總結本課的重難點并講授給學生。在重點難點內容講授時,結合思政內容進行課堂講解,突出思政內容的意義和價值。同時留下可讓學生主動反思課程內容中思政思想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師生共同體的優勢。在內化吸收環節,布置的作業任務與思政內容緊密結合,將韶關地方特色文化中傳遞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內容傳授給學生;同時教師可通過“對分易”等在線教學平臺,推送PPT、微課短視頻等自主學習資源,在這些日語專業知識學習資源中浸潤思政內容。學生可通過獨立思考,檢索閱讀查詢文獻,完成并提交作業任務后,思政內容也成為日語專業學生個人學習成果的一部分。在課堂討論環節,充分發揮師生共同體的作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同伴評價、展示解決方案后,教師最后在評價層面適度剪裁,以形成團體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依托對分課堂平臺,既突出教師主導地位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有效達到日語專業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的認可、贊成和接納,有助于完成“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任務。

(二)教學設計充分滲透融合韶關地域文化,以深度教學實現課程與思政內容水乳交融

將《新概念旅游日語》作為改革教材,進行旅游日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一是「前文」部分,采用當堂對分的模式。教師首先對內容進行精講(講授環節),之后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自學,不允許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內化吸收環節)。學生完成自學后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討論環節),15分鐘內完成。在這個環節之后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每一個小組檢查一人并評選出學習效果最好的小組給予平時成績加分的獎勵[2]。在講解中注重與思政內容的結合,如日語單詞的來源及日語詞匯在近代對中國的回流,突出中日文化緊密交織,彼此影響,彼此促進,和平互助是兩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思想。課后通過“對分易”上傳極具粵北特色的“采茶戲”藝術介紹等,宣揚粵北文化。二是「會話」部分,采用當堂對分的形式。授課教師通過“對分易”隨機分組,進行韶關服務場景的實踐培訓,師生共同編寫臺詞并扮演韶關紅色文化地區場景或華南教育史研學基地場景的人物進行情景對話,加深紅色文化在學生思維中的印象,同時鍛煉學生的日語口語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三是「中國の見所」部分采用隔堂對分的形式。在課堂上對中國的名勝古跡進行介紹,適當關聯和添加韶關本地旅游景點介紹。比如,極具韶關代表特色的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禪宗祖庭南華寺等,引導學生熱愛韶關,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將課后的「宿題」(課后作業)設計為兩種形式:首先,學生親身實踐了解韶關本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參觀紅軍長征路和華南教育史研學基地及韶關名勝古跡等,增強韶關山水風光、紅色文化在學生思想中的活躍度,并完成調研報告。其次,要求學生通過資料查詢、文學研究等方式完成一定量的學習報告,主題為發源于韶關寶林禪寺的六祖南禪思想對日本漢詩,五山文學、俳句及對日本社會文化的影響。在第二次授課的時候,充分發揮“亮考幫”的作用,充分討論,將祖國綺麗的風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植于學生的思想當中。

綜上,本研究將以深度教學為策略,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以教學設計為抓手,通過“對分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三)改革旅游日語課程考核標準,形成“思政”化評價體

教學實踐證明,單憑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體現和代表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3],更無法體現學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將基礎日語課程考核分為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績占到總成績的30%,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下的新型考核評價體系。運用形成性評價這一動態化的評價考核機制,旅游日語授課教師在及時、準確了解學生本課的日語知識學習情況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后,能夠有針對性、有意識的通過韶關地方文化特色的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同時教會學生把握學習重點、針對暴露的短板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過程性評價加入課程考核體系,使考核過程立體化、動態化、全面化,整個考核評價結果更客觀更合理、公平[3]。同時,將德育因素融入考核內容,則在考核層面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轉移向知識傳遞改變、學習理念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在旅游日語課程教學中,應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調整學生和教師的定位,重塑“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探究課程中日語專業知識,同時完成“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目標。

參考文獻:

[1]朱丹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3):179-180.

[2]安蓉,趙婉莉,李星.對分課堂應用在基礎日語課程的嘗試[J].文教資料,2018(22):239-240.

[3]鄭曦.OBE教育理念下商貿日語寫作課的評價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4):108-109.

(責任編輯:張詠梅)

猜你喜歡
對分課堂課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英語課外作業設置
淺談信息化平臺背景下“對分課堂”的教學意義及思考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電影史課程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