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移背景下提升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策略探討

2021-09-10 01:09張勤黃義晏
經濟師 2021年4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移適應性

張勤 黃義晏

摘 要:文章基于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人才供需情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問題的癥結,最后分別從政府、行業和學校三個角度探討了提升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策略。在廣東產業轉移背景下,只有政府主導、行業協調、高校實施,多方共同努力構建新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助力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產業轉移 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 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F127;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149-02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中明確提出面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要把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到戰略層面。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礎。根據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廣東省的產業轉移政策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布局發展仍要繼續。在廣東省產業轉移的背景下,如何銜接高職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它們之間的適應性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

一、 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人才供求分析

(一)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需求分析

廣東省經濟總量已經持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2019年第一、二和三產業結構比重是4.0%:40.5%:55.5%,其中第三產業其所占比重比2018年提高了0.7%。隨著廣東省產業轉移的逐步推進,新舊動能不斷轉化,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經向先進制造業加速轉變,這使得傳統制造業的用工需求有所下降,但隨著廣東省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類等相關產業鏈企業的人才需求也在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的用工需求增長迅速,這主要得益于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其主要集中在營銷、服務和文化教育產業。結合廣東地區就業人口的區域分布,對于第二、三產業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占全省從業人員的80%以上,而在粵北地區該比例僅占不到6%。

(二)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分析

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共有高職院校89所,主要以綜合類和理工類高職院校為主,呈多元并存的發展格局,其地域分布與廣東省經濟產業集群的分布也基本相同。從畢業生規模來看,廣東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的技術技能人才數量一直都在逐年遞增,其中2019年的高職畢業人數達到25.11萬,而直接就業的學生人數占96.12%。從專業對口率來看,理工、農業和醫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可達到70%。從就業區域和企業類型來看,學生的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基層崗位。

二、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發展適應性問題的癥結

(一)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匹配度較低

從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角度判斷高職專業布局是否合理,這主要取決于其培養出的各專業人才比例是否能滿足產業轉移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求。根據《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高職院校共開設的411個專業,19個專業大類全部覆蓋,其中隸屬于第一、二和三產業的專業開設比例分別為0.79%、43.32%和55.89%,而該比例在2016年為0.89%、44.38%和54.72%。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期限為3年,筆者在對比了2016年的專業布局數據和2019年的三大產業產值數據(4.0%、40.5%和55.5%)后,發現第一、二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匹配度較低,第三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目前較為匹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看來第三產業的專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匹配度較高,但隨著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的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例在未來三年勢必會繼續上升,因此2019年三大產業的招生專業布局將可能完全無法與2022年的產業結構相匹配。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需求吻合度不高

判斷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是否與各產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等要求相一致。如果要真正滿足產業的用工需求,那就必須在人才培養的內涵質量上達到標準。本文通過就業專業相關度來判斷高職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用工需求的吻合度。根據《2019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專業相關度為73.52%,其中相關度最低的是旅游大類(55.77%),其次是公安與司法大類(61.43%)和電子信息大類(65.38%)。從國家設置的標準專業看,高職院校專業相關度最低的是證券與期貨(44.44%),其次是會展策劃與管理(46.39%)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47.57%)。就業專業相關度低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較弱,或在報讀專業時學生對專業不了解,入學后對專業失去興趣,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在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普遍重知識教育,而因各種軟硬件條件的不足,如雙師型的師資力量、校內外實訓室建設以及校企合作等,輕視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這直接導致了畢業生在未來的工作中無法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三)辦學定位不明確,專業設置重復率高

如果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明確,盲目開設熱門專業,這將會導致院校間專業設置嚴重趨同,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的結構性失衡。2019年全省專業布點數為3105個,平均專業布點數為7.55個。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的數據統計,廣東省開設院校超過60所的專業共有5個,其中開設數量最多的專業是會計專業(74所),其次分別是電子商務(67所)、商務英語(67所)、市場營銷(65所)和物流管理(64所)。從上述數據可知,廣東省部分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明確,特色不突出,在設置專業時具有趨同性,重復率高。

三、產業轉移背景下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提升策略

(一)政府層面

1.合理調整專業布局,統籌區域內特色專業群建設。政府部門要引導各職業院校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規劃和企業的用人需求變化等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合理新增和淘汰專業,使廣東省第一、二、三產業類專業數量比例與相應的產業產值比例相吻合。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主導著專業群的建設。政府部門應根據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戰略定位,結合區域內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和支持各職業院校集中力量辦好1~2個高水平特色專業群。

2.建立統籌協調機構,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的,校企合作的主體主要是高校,而產教融合的主體主要是企業。關于校企合作,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普遍做法是根據專業自身的發展需求自己去尋求合作企業。這種做法往往無法真正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匹配,更談不上實現規模效益。關于產教融合,往往是校熱企不熱,那這就需要教育部門進行協調。而真正的產教融合僅靠教育部門一家是無法完成的,必須由發改委、財政和勞動保障等多部門協同聯動去主動作為。各地各級政府應建立統籌協調機構,聯合各部門共同出臺相應的政策,對校企合作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最終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和多方共贏。

(二)行業層面

1.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內涵質量。隨著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使用,企業的更迭以及人才的需求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那這就需要行業協會及時參與到相應專業建設中,將產業中的理念、技術和資源等整合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課程標準和師資建設中。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只有在真正對接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之后,才有可能在人才培養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終形成自己的優勢。此外,行業協會也可以建立一個專門服務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部門,為區域內高校建立實訓教學標準,規范校內外實訓室的建設,協調學生的頂崗實習,以保障學生的在校培養方向與企業的未來人才需求相適應。

2.充當信息中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各行業協會可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充當信息中介的角色,協調組織行業內有意愿的企業與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為學生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盡可能地提供真實的實訓場所和設施。只有企業真正參與進來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場地、資金和實訓室仿真性不足等問題。通過這種模式的合作,學校投入低、學生受益大、企業新員工培訓周期縮短,行業內優質企業的經驗也可以經過學生的學習,在本區域其它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產學資源配置得到充分共享,從而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三)學校層面

1.大力發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以專業群進行大類招生。在專業布局方面,各高職院校要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科學制定本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發展規劃。如珠三角地區高職院??梢灾攸c發展互聯網、電子通訊、機械制造、金融、生物制藥等領域的相關優勢專業群建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職院??梢灾攸c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和能源化工等領域的相關特色專業群建設??紤]到部分學生在報讀專業時對所讀專業不了解導致后期學習熱情下降的情況,高職院??梢圆扇I群大類招生,等到二年級再進行具體專業分流。學生也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定范圍內進行課程自由選修,從而增加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熱情。

2.依托當地優勢產業集群,讓師資力量貼近一線。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依托當地優勢產業集群,讓師資力量貼近生產、經營和服務一線,提升所培養人才的競爭力。首先,高校必須構建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通過聘請行業內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或技術骨干進入高校在實訓類課程中擔任兼職教師;其次,高校應組織專任教師直接參加到當地企業的真實項目中去頂崗鍛煉,大力支持教師參與到企業的科研與技術研發中去,從而高效地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只有“雙師”師資力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才能真正培養出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0年廣州華夏職業學院科研課題《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適應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K20200107)。]

參考文獻:

[1] 陳婧.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下的高職專業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4(06):90-96.

[2] 瞿凡.廣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4):50-54.

[3] 姜家雄,楊徐君.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2(02):34-36.

(作者單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935)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移適應性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我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