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

2021-09-10 09:01董洋
科技研究 2021年10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摘要:為更好地培育高校學生群體的道德品質,在短時間內矯正其認知方式與錯誤的價值觀,教師必須基于實際情況在課程知識體系中滲透時代精神,賦予思政課程基本內容以全新的思想內涵,把握不同時間段內社會的發展脈絡,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貫徹現代化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完成既定的德育教育計劃,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以多角度、系統性的德育教育培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本文立足于整體性角度,深入剖析了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正確實施路徑,指出了為完善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思政教師可采用的調整措施。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策略研究

前言: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有著不同于以往時代的培育目標與任務,必須在各個教學環節突出黨的理論所具備的實踐價值,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所提出的現代化教育方針與育人理念,在教學活動中突出課程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在思想內涵層面的統一性,批量培育出具備較高道德素養水平、能夠靈活運用思政課程知識解答現實問題的優秀人才,提升思政課程對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完成為黨培育后備力量的光榮任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通過嚴格訓練積累更多學習經驗,掌握實用性較強的專業知識。

一、領會思政課程現實意義,明確思政教育核心任務 教師必須明確認識到高校思政課程所承擔的育人使命與教育職責,領會黨中央針對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指示。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渠道,教師應當主動承擔面向學生宣揚中華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理念、科學發展觀的任務,幫助學生形成較為穩定、正面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之做出符合社會主流道德標準的合理行為,并學會使用思政課上學習的各類理論知識解析、探究常見的社會現象。大學生群體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可利用后備力量,只有強化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才能保證我國國民文化素養與道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系統性的德育教育中,大學生群體能夠獲得思想與道德層面的洗禮,學會主動模仿歷代革命先烈與道德模范的高尚行為,體會理論教材中包含的各類抽象道德理念的價值[1]。

二、組建專業教學團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身,制定較為嚴謹、標準的教學效果考評計劃與測試方案,定期檢驗個人課堂教學活動所取得的教學成果,評估學生在前后不同階段學習能力的進步情況,考查學生的道德素養水平是否因獲得教師的系統性指導而有所提升。為了突破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養水平,高校管理者必須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組建專業化的教學團隊,構建配套的教學考評機制,全面落實獎懲制度,打造具備較強教學能力、人數充足、道德素質較高的專業教學隊伍,校方可組織思政教師前往其他院校進行考察并接受培訓,吸納更多可利用、可借鑒的教學經驗與技能,教師可自行研究與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有關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拓展基本課程內容,講解更多富有現實性與理論性的知識點,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知所學知識。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展現個人道德情操,主動使用文明、得體的語言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及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各類問題,強化思政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與對學生的影響力,讓大學生主動提出自身無法獨立解決的復雜問題[2]。

三、革新教學模式,引入全新課程內容 為了達成新時代思政教育的基本育人任務,思政教師必須集中力量調整現有的教學模式,把握思政課的基本實施路徑,在面向大學生群體傳授基本課程知識的同時,引導大學生群體理解所學理論知識的思想內涵與文化意義,如科學發展觀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指導作用等,引導學生發現常見社會現象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關聯性,強化針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力度,放棄較為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在課上引導大學生群體討論基本理論概念與個人生活經驗之間的關系,分析教師所提出的各類生動、直觀的真實案例,營造較為穩定、和諧的集體學習環境,教師可鼓勵學生扮演理論教材所提及的案例中的各類人物角色,模擬現實生活中不同行業的工作環境,進行情境模擬演練活動。思政教師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搜集視頻、音頻、文字等不同形式的資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此類資料詳細解說理論知識,并允許學生上臺替教師解釋發生在不同領域的社會現象的內涵,如村委會選舉、司法仲裁等,讓學生發揮主動性進行獨立研究與思考,突出所學理論知識的透徹性與全面性,基于基本的客觀教學原則,對學生施加不間斷的指導,拓展基本課程內容的展現形式與傳播渠道[3]。

結論:教師必須領會時代精神,把握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調整教學模式,與其他院校的優秀教師建立線上合作關系,共同交流在教學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與可利用的育人策略,立足于實際情況開展集體化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社會在進入新時代以來所獲得的發展成果,使之理解課本中關鍵性的理論知識的內涵與價值,開展富有成效的立德樹人教育活動,受到教育的學生能夠自行分析個人行為方式的正確性,主動改正自身錯誤的思考模式與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牢記自身所承擔的社會使命,建立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與信任感。

參考文獻:

[1]梁波.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建設現狀及創新路徑研究——評《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研究》[J].領導科學,2021(09):125.

[2]陳詩師,馮霞.微媒體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思政課教育路徑創新微探[J].南方論刊,2021(04):105-107.

[3]彭吉軍,甘炅云.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理直氣壯上好新時代高校思政課[J].當代貴州,2019(22):66-67.

作者簡介:董洋(1986年4月)男,蒙古族,遼寧省新民市,講師,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觀教學策略研究
從教育價值探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
不良網絡輿論對高校思政教育影響探析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中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研究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