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四個高峰期及其啟示

2021-09-15 08:03馬抗美易明
學理論·下 2021年9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馬抗美 易明

摘 要:人才問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在斗爭中不斷爭取、吸引、匯聚和培育優秀人才,從而保證黨的目標順利實現的奮斗史?;赝袊伯a黨的百年歷程,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四個高峰期——延安時期的“投奔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歸心潮”和“歸國潮”、改革開放初期的“解放潮”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四個人才集聚高峰期的歷史經驗表明,人才集聚必須有一個人心所向的偉大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先進價值導向,必須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四個高峰期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9-0001-04

人才問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問題。歷史證明,人才問題解決得好,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反之則遭受挫折。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在斗爭中不斷爭取、吸引、匯聚和培育優秀人才,從而保證黨的目標順利實現的奮斗史。人才集聚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通常是指在某一時期內人才自發或有組織地在某一地區實現規模性的聚集,從而發揮出遠超個體獨立作用的加總效應,并形成吸引更多人才匯集于此的向心力。人才集聚的現象一旦成型,就會對該地域,甚至對該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赝袊伯a黨人才工作的百年歷程,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四個高峰期——延安時期的“投奔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歸心潮”和“歸國潮”、改革開放初期的“解放潮”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新局面。系統深入總結這四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經驗和特點,不僅有助于拓展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理論研究,而且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才工作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一、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形成的“投奔潮”

延安時期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集聚人才的時期。人才投奔延安的現象,集中發生在1937—1945年,其中又以西安事變和皖南事變前后為盛。延安時期的人才集聚是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需要、中國共產黨誠摯渴求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才自身發展的需要,為奪取抗日救亡偉大斗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資源。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吸引人才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充分展示出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爭奪人才過程中的顯著優勢。

(一)以抗日救亡的民族利益號召全國各地各階層人才投身革命事業

抗戰時期,民族矛盾上升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抗日救國的愿望十分急迫,尤其是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人才群體,更是希望能在一個先進組織的帶領下,將自己的真才實學和報國熱忱發揮出來。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代表了全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率先舉起全民族抗戰旗幟,倡導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提出,“黨的任務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1]。由此,延安成為全中國的希望,不斷吸引全國各地各階層的人才,尤其是一大批追求進步的青年人才奔赴延安,從而形成了人才集聚的“投奔潮”。據任弼時同志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抗戰爆發以來,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71%為初中以上水平(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其中海歸華僑約600人[2]。

(二)以嚴密周全的組織方式保證人才來延安

在當時艱苦的交通條件和國民黨肆意阻撓的政治背景下,數萬人才從天南海北匯集到延安,僅靠人才自身的樸素愿望是很難成行的。為保證人才源源不斷且安全地來到延安,黨中央進行了周密部署,通過各地黨組織和八路軍辦事處,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宣傳動員、組織接應、政治審查、思想教育等一系列相關配套工作。1938年,黨中央決定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八路軍辦事處成立負責人才工作的委員會,工作內容涵蓋從宣傳抗戰、延安各大學校招生報名、開具沿途介紹信、發放路費生活費、組織專人帶隊,到初步的政治審查等諸多流程。

(三)制定開明的人才政策,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

黨中央在1935年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三個一切”的人才使用原則,即一切同情于反日反賣國賊、一切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等反動勢力所驅逐與虐待、一切革命的知識分子,在蘇區都給予工作和受教育機會、享有政治權利等優待。黨中央先后發布了《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于軍隊吸收知識分子及教育工農干部的指示》,要求各地提高人才意識,改變舊的人才工作思路,擯棄排斥和輕視人才的傾向,在向知識分子進行無產階級政治教育的同時,提高廣大工農干部的文化素養,打造高素質的軍隊。同時,黨中央為消除有心前往延安人才潛在的顧慮,采取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態度[3]。這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出臺,營造了寬松優良的人才制度環境,也體現出我黨對自身人才政策的高度自信。

(四)關注青年成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為促進人才與工農群眾的結合、提升我黨和我軍干部的知識素養、擴充干部隊伍,黨中央在根據地開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中共中央黨校等干部學校,招收了大量青年入學,以滿足根據地和軍隊建設以及敵后抗戰的需要。學校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課程,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負責人高度關注青年的政治成長,經常親自授課并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大批人才在經過學校的文化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后,提升了業務水平和思想覺悟,啟發了階級覺悟,促進了陜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繁榮。大部分學員在畢業后被黨中央派遣前往各大根據地、各地部隊基層去工作和戰斗,成為政府機關和軍隊的骨干力量。1977年,鄧小平同志在談論部隊的教育工作時說道:“抗日戰爭時期吸收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后來政治干部除了老紅軍以外,就靠這批人?!盵4]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人才集聚形成的“歸心潮”和“歸國潮”

1949年3月,黨中央從西柏坡“進京趕考”。當時的舊中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建設急需大量人才。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人才集聚,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后,首次創造性地成功解決了人才極度匱乏的難題,形成了萬眾一心建設新中國的熱潮,為共和國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也充分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對人才問題的思考進一步深入和人才政策的日益成熟。

(一)確定了人才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多次強調人才對于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性。1956年1月,周恩來同志在代表黨中央所做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指出,知識分子經過思想教育,“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盵5]這是我黨關于知識分子認識的重大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大部分人才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成為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上的信任和對人才貢獻的認可,極大地調動了人才投身新中國建設的積極性,也為日后制定和落實各項人才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爭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為新中國服務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人才極度匱乏與社會主義建設大量需求人才之間的矛盾,快速集聚大量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當時,我國人才規??偭啃?、各行業的中層以上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極度欠缺,全國4.5億人口中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人才只有區區5萬人。1951年,周恩來同志指出:“人才缺乏,已是我們各項建設中一個最困難的問題,不論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還是在鞏固政權方面,我們都需要人才?!盵6]由于人才培養的周期性,人才問題的解決必須立足于現實。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出“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7]。1950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要使用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改造”[8]。一場在全國范圍內團結、爭取舊知識分子為新中國服務的工作全面展開。中共中央在《關于保護與爭取技術人員的指示》《關于改造舊職員問題給北平市委的指示》等文件中,強調了要落實舊知識分子待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同時,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分子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改造,通過引導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政策,重點解決他們的立場、態度、為誰服務等核心問題。由此,200多萬舊政權的知識分子完成了人心回歸,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三)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外的華人學者群體規模在7 000人左右[9]。為吸引海外人才回國,黨和政府制定了從宣傳動員、組織安排、政治交涉到生活安置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加快了海外人才集聚的“歸國潮”。1949年12月,“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正式成立,提出“調查尚在國外的留學生,動員其早日回國”[9]的工作要旨,負責統籌海外歸國人才的招待和工作安排等事項。1957年,周恩來同志在留學生家屬聯歡會上提出了海外歸國人才“來去自由”的方針,“不管先后我們都一律歡迎,一視同仁,而且允許來去自由?!?949年至1956年間,歸國的海外高級人才達2 000多人。他們所組成的高層次人才群體為我國重大科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性貢獻。

三、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形成的“解放潮”

改革開放初期的人才集聚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才工作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成果。黨中央沖破層層阻力,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使人才獲得了政治上、體制上的解放,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又一次人才集聚,為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一)恢復和重建人才隊伍,使人才獲得政治上的解放

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率先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重視知識,重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要承認這些人是勞動者”“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4]。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干部的宏大隊伍”。黨中央采取的一系列舉措,使得數百萬知識分子及各類人才獲得了政治上的解放,恢復了應有的政治權利和待遇,重新回歸到人才隊伍當中。

面對人才的青黃不接,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恢復高考、重啟職稱評定、選派留學生出國等一系列政策,為我國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大批科技人才、人文社科人才的需要,鄧小平同志以開放的視野把人才集聚的目光投向了全球。1983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談話中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他強調這是一個戰略問題。由此,我國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拉開帷幕,并取得重大成效。

(二)開拓人才市場,使人才獲得體制上的解放

1983年10月,以中組部印發《關于改革干部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此為標志,我國人才制度進入改革破冰期。隨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初步放開,科學技術人員的流動問題逐步放寬,人才市場呼之欲出。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應當包括資金、勞務、技術、信息和房地產等生產要素市場”“黨內黨外,都要創造人員能合理流動、職業有選擇余地的社會條件,破除論資排輩等壓抑進取心和創造性的陳腐觀念”[10]。由此,市場機制破除了人才的單位所有、部門所有,把人才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人才可以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流動,進而大大提升了人才發揮作用的效益與活力。

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新局面

(一)大力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人才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的激發,取決于體制機制,因此人才體制機制的不斷優化和改革,對于人才資源的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第一次提出“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11]。這是黨對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提出了諸多具有突破性、創新性、針對性的改革舉措。此后,中央及有關部門又陸續印發了一系列關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意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體系。

(二)人才戰略資源的新定位和人才集聚的新理念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12]。這一新定位,把人才的重要性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凸顯人才問題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闡釋了新時代人才集聚的新理念,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12]。

從人才集聚的目標看,人才集聚絕不單純是指一種經濟行為,也不僅僅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人才集聚的范圍看,不僅涉及黨內,而且涉及黨外;不僅面對國內的人才,而且更把目光投向全球;從人才集聚的類型看,不僅僅是包括科技人才,而是統攬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從人才集聚的區域看,不僅包含現有人才基礎較好的地區,而且更強調邊遠地區和農村基層。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對人才集聚深刻而全面的闡釋,極大地豐富了人才集聚的內涵,拓展了人才集聚的新視野,不但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人才集聚呈現出了新局面。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從2010年的1.22億人,增至2015年的1.75億人,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15.5%,基本實現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確定的2020年1.8億人、16%的規劃目標[13],規模居世界第一。人才隊伍素質明顯增強,人才投入和效能顯著提高。各類引才計劃的實施,既集聚了一大批各類優秀人才,也帶動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尤其是當前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取得的突出成效,新一輪海外人才歸國潮開始涌動,新的人才集聚正在逐步展現。中國特色人才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彰顯。

五、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啟示

回顧中國共產黨人才集聚的四個高峰期,雖然形勢不同,任務不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同,但是在這些不同中卻清晰地昭示出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和使命,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力量。當今時代,我們面臨全球人才競爭的新態勢,從黨的寶貴的歷史經驗中獲得啟示,對于完成新時代的人才集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盵14]

(一)實現人才集聚,必須要有一個人心所向的偉大事業

人才的集聚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進行思想上的發動和組織上的動員。人心所向的偉大事業是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首要核心因素。偉大事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才集聚的一面旗幟,是因為偉大事業的實質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4]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準確把握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順應歷史潮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民族和國家的最高利益,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具體化為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作為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鼓舞人的根本出發點,通過各種方式的思想動員、政治引領、教育引導,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偉大事業的凝練和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代表性。

(二)實現人才集聚,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我國歷史上的優秀人才一直懷有憂國憂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報國熱情。根據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人才的價值是指人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以自身屬性和功能滿足社會和他人發展需要的效益關系。人才價值具有多樣性,涉及物質、精神、文化等諸多領域,其實現的載體是創造性實踐活動。要真正實現人才集聚,就必須充分認識人才的價值。人才固然可以通過自身的創造性勞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從而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和價值,但如果僅看到這一點是不夠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盵14]中國共產黨的人才集聚,是以對人才的真誠尊重和真心愛護為前提的,絕不是把人才僅僅當作工具,而是始終貫穿了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邏輯主線的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從人才的尊嚴、權利、需要和發展出發,通過各項改革,不斷賦予各類人才主體地位和施展才能的機會,不斷擴大人才自我支配和自我實現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對人才價值的科學認識,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

(三)實現人才集聚,必須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這一精辟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環境之于人才的重要性。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任何人才的創造能力的發揮及其發揮的程度都要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在四個人才集聚的高峰期,中國共產黨都致力于人才環境的打造,重點工作的著力點十分突出。人才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強調的是影響人才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總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是一個大系統,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和強化其中的某個因素。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的合力論,一個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人才生態環境,既要有解決關鍵瓶頸問題的重磅措施,又要有其他方面措施、政策的完善和配套,這樣才能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最終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四)實現人才集聚,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迄今為止沒有一種人才集聚的模式是萬能的,或永遠不變的,照抄照搬也是行不通的。這四個人才集聚的高峰期,每一個都是根據當時的國情世情,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與時俱進的政策措施,提出不同的任務,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才取得成功的。人才集聚的態勢呈現出從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從政府主導向市場導向、從國內視野向國際視野、從政策驅動向法治保障轉變的發展趨勢。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而深遠。世界范圍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創新人才集聚的內容與方式,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的人才集聚新形態。

(五)實現人才集聚,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盵14]人才是國家發展最寶貴的戰略資源,我們黨要科學執政、長期執政,必須直接掌握這一重要戰略資源,把盡可能多的人才團結凝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年代和改革年代,都成功凝聚了無數優秀人才投入黨的事業之中。中國共產黨的人才集聚不但具有更廣闊的視野,而且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從黨的四個人才集聚的高峰期可以看出,從宏觀的頂層設計,到微觀的具體實施推進,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人才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成為中國共產黨實現人才集聚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郭德欽.延安時期知識分子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金城.延安交際處回憶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周恩來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EB/OL].[2021-07-22].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83576.

[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9]李滔.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EB/OL].[2021-07-2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11]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6-03-22.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13]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N].中國青年報,2017-09-19.

[14]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作者馬抗美系中國政法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易明系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責任編輯:李 慧)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靜安區人大代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攝影作品選登
領航!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第四屆架上連環畫展
不忘初心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氣
曲青山:從三個維度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