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詐勒索是古老的罪行,在網絡小作文頻出的時代更具破壞性

2021-09-16 11:29陸倩
南方周末 2021-09-16
關鍵詞:破壞性犯罪行為勒索

陸倩

敲詐勒索這古老的惡行,在現代網絡時代,變得更加復雜,也更具破壞性??齑蝈X,倒計時,三二一……什么你脖子硬,拒絕“錢有多少打多少”?那我就發網絡小作文咯,讓你一日之內“社死”

1825年,一本自傳在英國的高層社交圈掀起了軒然大波。寫這本自傳的,是 Harriette Wilson,英國攝政王時代最著名的交際花。這個當時40歲的美人,從15歲出道起,就輪流做過多位英國貴族的情婦,甚至包括鼎鼎大名的首相將軍威靈頓公爵。

這樣一位女士,年輕貌美時當然有著豐厚的收入,但是當她逐漸年老色衰的時候,這些情人就慢慢離她而去,以往的海誓山盟都泡了湯。于是當她決定寫自傳的時候,她給她的老情人們都寫了信,暗示索要“封口費”。很多貴族政要為了保持自己的體面,都滿足了她這實際上的勒索,但也有不買賬的。威靈頓公爵就拒絕了,他盡管深受冒犯,但決定保持自己的尊嚴,回復了Harriette:“Publish, and be damned!”(出版吧,然后被詛咒)這句話,后來就成了這本自傳的書名。從書中也可以猜出,某些老情人付了封口費,那么他們的篇章就比較平和或者根本不出場;而沒有付封口費的人,比如墨爾本子爵,就被曝善妒且常常付諸暴力。

Harriette Wilson這種敲詐勒索行為,最早在古羅馬法典中就已經被列出。英語中,有兩種罪行對應敲詐勒索,一種是blackmail,一種是extortion。兩種行為都牽涉到用威脅的手段要求被害人滿足物質或者非物質的不合理要求。主要的區別在于extortion的威脅常常是暴力的,就是威脅要發生的行為本身也是犯罪行為,比如身體傷害或者財物傷害。不過這個區別也并不代表 ex-tortion就比blackmail的程度更嚴重,畢竟對有些人來說,寧可被打斷腿,也許也不愿被曝光某些隱私。歸根結底,兩種敲詐勒索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

在英國法中要證明敲詐勒索的成立,必須同時具備犯罪行為和犯罪意識。這里的犯罪行為有三個部分:1.敲詐者必須提出了要求(demand),可以是要求被害人的財物,也可以是要求被害人實施某種行為;這種提出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暗示。2.這種要求是沒有根據的(unwarranted),就是說不像合同交換那樣有條件有基礎,而是無理索要;3.要求是帶著威脅(menace)提出的。在犯罪意識上,敲詐勒索可以是為了給予敲詐者實惠,也可以是給第三方實惠,甚至可以完全就是損人不利己,純粹就是為了讓受害人產生損失。

無論在哪個社會,敲詐勒索都差不多,這些都是普世易懂的概念。但在實際證明中,menace即威脅、要挾的證明,普遍是一個難點。帶著調侃的語氣威脅,對方沒聽懂算不算威脅? 暗示自己知道對方的隱私但是并沒有說破,甚至對方都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這算不算威脅?如果這個威脅者只是個紙老虎,實際上根本實施不了對受害人的傷害,這威脅還作不作數?

這些方面的判斷,一貫遵循英國法客觀主觀雙線分析的傳統,即首先要求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來看在一般情況下,如果陪審團成員處于受害人的位置,是否會覺得這是一種威脅;然后要代入受害人本身的心理條件和性格背景,比如是不是特別敏感特別膽小怕事等等,來進行更深一步的主觀分析。同樣一句威脅的話,在威靈頓公爵身上沒有起作用,但也許另一個貴族就馬上給了Harriette封口費,這兩個不同的結果,不改變敲詐勒索行為的本質和程度。

另外被控告勒索者的要求是不是有基礎(unwarranted)也是一個復雜的點。如果勒索者的確認為這些要求是合理的呢? 如果勒索者真心相信除了威脅沒有辦法得到這些“合理”的事物,比如被威脅者欠了債老是不還錢,那么什么樣的追索程度才是合理的呢? Harriette就認為,這些老情人之前是許諾要給她一定財物的,恰恰是因為這些貴族分手后毀約了她沒有其他辦法,才決定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的。事實上不少牽涉到威脅的案例中,威脅者一開始是有正當理由提出要求的,但在具體執行時,方法和程度卻都偏離了合理性。這些偏離是不得已的嗎? 雙方是否都有部分責任呢? 這些個體的分析,也要留給陪審團來辯論。

近年來歐美很多吸睛的案件,不少都牽涉到名人的手機或者電腦被黑,私密照片被盜,從而成為被脅迫者。比如Tom Cruise的結婚照片被盜,勒索者要價高達一百三十萬美元。但更多的隱患存在于電子時代的日??焖傩畔⒔粨Q中,比如在英國尤其引起關注的是青少年在網上交友時流傳出的私密照片,有專門的犯罪集團就以此來脅迫這些青少年進行非法活動,甚至逼迫少女賣淫等。

敲詐勒索這古老的惡行,在現代網絡時代,變得更加復雜,也更具破壞性??齑蝈X,倒計時,三二一……什么你脖子硬,拒絕“錢有多少打多少”? 那我就發網絡小作文咯,讓你一日之內“社死”。至于料,全真固然好用,但真中“適度”摻假或模糊時間線、顛倒黑白,煽動、裹挾輿論的效果或更好。

(作者系法律學者)

猜你喜歡
破壞性犯罪行為勒索
情緒勒索:警惕以愛之名的傷害
遭遇勒索
勒索
電子元器件的破壞性物理分析
創業新聞:新聞人才培養的“破壞性”創新
網絡傳播失范行為概念與具體情境適用
筑起堤壩,攔住洪水
學習調查要“四會”
貪污罪的心理誘因之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