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人類學背景下的博物館功能分析

2021-09-22 14:37李育彬
今古文創 2021年35期
關鍵詞:功能分析博物館

李育彬

【摘要】 博物館與人類學有淵源關系,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運用人類學的知識來展現器物。在人類學的學科中文化人類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對人類文化的起始、演化變遷的過程進行探討,以及全球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對蘊涵的人類文化演變規律和性質進行研究等。本文基于以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為主題的博物館展出藏品征集、以民族志物品的意義為主題的博物館典藏研究、以文化的建構意義為主題的博物館展示與教育這三個功能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文化人類學;博物館;功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G26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116-02

博物館是文化傳承和研究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實物藏品展示、組織學術研究和傳承文化精神的使命,利用文物收集,典藏歷史資源的挖掘、科學藝術文化價值的開發,起到關鍵的教化育人的作用。中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博物館生態化的新概念引進和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探索實踐,在政府學者、文化持有者、民間機構等諸多機構合力進行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中,應運而生了民族文化經濟和諧發展的中國方式。在該方式人類學本土化的嘗試中,各種根植于民族文化原生態的新型博物館正在誕生,其命名以文化川西館、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村等內涵,充分彰顯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一、文化人類學與博物館(藏品)的關系

“民族文物”具備最基本的劃分文物類型屬性的同時,更可以反映出對該類文物思維角度的解析,也就是說其研究視角必須是對該文物內涵的研究和評價,而文物的收集、展示、研究以及傳播的全過程必須以該視角為引領。而文化人類學視角既可以是對民族文物內涵價值審視的關鍵手段,又能夠為博物館民族文物館藏工作創造非常實用的理論方式。作為人類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人類學著重研究人類文化的起始、進化演變的過程,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探索其中的人類文化性質和變化規律等。文化人類學圍繞著人類文化的中心點,逐漸繁衍出文化進化論、文化符號學、文化傳播主義、新進化主義、功能主義、結構主義等很多相關理論和方法體系。從功能的層面解析,文化的內涵包括人類知識、藝術、信仰等元素構成的復合體,具體的內容涵蓋人與自然結合生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類社會制度文化等。而這些豐富文化的關鍵載體就是博物館的文物,博物館文物的體系構建,自覺地延續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一定程度“重建”了人類知識的復合體。其中博物館的館藏發揮的基礎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博物館的藏品和文化人類學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文化人類學側重采取觀察、比對、參與體驗等手段,進行第一手證據的收集,對區域內、村落內不同群體進行對比分析,在特例中挖掘人類文化的本質。博物館的民族文物理論就是以文化人類學方法為依托。而文化人類學研究因為博物館的民族文物內在而得以延續,在研究方式上兩者為互相支持的關系。第二,文化是文化人類學的基礎,其關鍵目標是人類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追求,探索人類群體、個體和行為要素間的關聯性,發掘人類文化的本質。復原人類文化和歷史,是博物館的民族文物的主要傾向,突顯了文物歷史的浸染,如果脫離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基礎,民族文物便失去了根基,就會退化為對物件的簡單收集活動,完全失去了人類文化的精髓。人類學博物館的新形式具備傳統博物館作用的同時,還融入了后現代人本主義精神,強調了一種永續發展的理念和社區文化價值,這種價值理念廣泛根植于曾經被主流社會無視的潤濕群體中。

二、博物館展、藏品征集: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

在文化人類學對人類行為的研究體系中田野工作是最基本的方式。為了對人類行為的深入了解,研究者會不自覺地與他們研究的民族生活相融合。他們會嘗試對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行了解、感受、思考和模仿。從廣義上說,田野工作的真正內涵就是與另一種文化的民族長期住在一起,對他們的語言進行學習和使用,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涵蓋費時、單調的記錄觀察,記錄日?;顒?。

博物館的立館之本和“博物”之實就是博物館的展品與藏品。人類文化的記憶會凝結在不同的藏品中,在此基礎上博物館才有資本成為全球文明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關鍵載體和文化平臺。博物館要想不斷地豐富館藏品就必須進行藏品征集,該環節更是常規性的博物館工作。而征集文物的系統性和代表性的強弱,能不能真實全面地收集整理文物信息,直接影響從物品到藏品的確定工作質量,更關系到藏品研究和展陳的成敗。在博物館的發展中館品征集和文化研究息息相關。所以,在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工作中應用文化人類學田野方法具有實際意義。文化人類學的核心研究方法就包括實地參與觀察法、比較法、全面考察法等。人類學對待文化的人文社會理念在文化人類學的諸多研究方法中得以體現。博物館征集藏品和展品的直接既是性質的肯定也可以成為館藏的需要。進行田野作業之前,務必要圍繞征集的主題實施有關的資料整理和研究,讓征集方案更科學合理;在征集調研的目的,工作中把主客位互動作為主線,通過言傳和訪談準確把握每一件文物的文化內涵,而且使用多媒體技術對文獻資料進行客觀翔實地記錄,把文物蘊涵的原生環境和文化面貌真實地反映出來,為博物館展覽規劃和文物研究提供素材支撐。

三、博物館典藏研究:民族志物的意義

博物館的核心使命就是把征集品變成經典的館藏品,讓館藏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物,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根據民族志的措施和方式進行研究。

民族志意義的詮釋過程就是對博物館典藏物品的研究過程。也就是說研究文化人類學的意義就是人類文化的意義,也是博物館文物編制而成的文化意義之網。這足以顯示民族志研究的窗口就是“文化敘事”。物質文化的研究應該借鑒民族志方法,尤其適合研究民間原生性的文化。民族志的研究在將研究對象與人類學的學科精神一脈相承的同時,更要樹立“文化相對”的理念,著重探索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全部文化遺產和遺存。同時還要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民族文化物品中積淀的獨特而珍貴的民族特質。民族志對物的故事挖掘就是科普人類學知識的最佳途徑。由此,博物館無論研究典藏還是詮釋民族志的物品,都應該注重對人類學對文化相對論、文化普同論、整合論、全貌論、適應與變遷論等論題的融合。

四、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文化的建構意義

從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分析,博物館的館展活動既是藝術詮釋也是某種價值的構建,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人類學家、社會主流文化意識、觀眾、策展等。誕生于19世紀初期的現代博物館,建構歷史的縮影在左右著其發展。在工業革命、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發展、擴張殖民、國家形態等原因和價值觀的引導下,“歐洲中心”文化特征在現代博物館中體現;一旦博物館的藏品與原有的文化生境割裂,就會破壞文物的原生性和原真性。調節和控制博物館展品的社會價值完全可以通過展覽知識體系的構建來實現。研究歐洲博物館的發展史,18世紀的歐洲貴族只是基于個人的興趣去收藏文物。大眾博物館才真正出現已經到了20世紀中下葉。通常情況下,人類學家是西方博物館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博物館的關鍵作用是通過人類學者的知識分類詮釋和展示物。而另一種價值也在通過觀眾的參觀過程中形成。針對同一個藏品,階層、職業、年齡的差異所形成的理解和解釋也不同,無形中擴大了原有的價值。為了將文物的原真性最大化體現出來,在博物館的館陳規劃中必須融合原生文化意境,利用場景復原、現代媒介技術等渠道創造整體的視角,幫助游客和觀眾解讀和理解文物的文化全貌。為了更好地詮釋館陳的理念和文物的內涵,要論證一些爭議問題,西方的博物館會注重整合展覽中的抄本、摘要和口述歷史的錄音。例如美國博物館展覽的主要內容就包括口述歷史和訪談錄音。關于博物館對口述歷史的應用實踐顯示,口述的素材在有效傳承名不見經傳的歷史記憶同時,還會體現更廣闊的多重價值,包括展示主體、記憶與實物互為參證、拓展信息、歷史與現實的溝通、活態再現歷史場景、生動呈現諸多觀點等。另外,此外,正統觀念的博物館通常代表國家的意識和形象,展覽的主題文化也與國家政治、主流文化息息相關。

五、結論與發展

在新的形勢下,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趨勢包容和開放并存,博物館在展覽規劃和文物征集設計中,不僅要研究文物蘊涵的文化持有者、文化生態、歷史文化等微觀環境,更要注重研究國家政策、社會經濟及世界形勢的宏觀因素。文化人類學倡導的社會認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文化權利的理念,逐漸成為博物館的發展觀念。這不僅是對傳統博物館模式、作用和倫理問題的反思,也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對文化人類學概念和理論的應用。不論現代博物館采取何種形式和展示方式,博物館都應該盡量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跨文化的了解和溝通。

參考文獻:

[1]莊孔韶.人類學經典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6,210.

[2]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13.

[3]彭兆榮,葛榮玲.遺事物語:民族志對物的研究范式[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58-65.

猜你喜歡
功能分析博物館
博物館
淺析道具在漢族民間舞中的功能
高校多媒體教室設備選型和布局
關于大學音樂欣賞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功能分析
寧波工程學院排課管理系統功能及數據分析
露天博物館
影像·博物館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