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不充分發展的視角深化華北區域史研究

2021-09-23 23:00熊亞平
學術評論 2021年2期
關鍵詞:連云港石家莊城市化

熊亞平,歷史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天津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金項目: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近代中國鄉村建設資料編年整理與研究(1901—1949)”(17ZDA198)。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史和區域史研究在中國迅速興起,華北區域史研究則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21世紀初以來,隨著交通史尤其是鐵路史研究的日益深入,鐵路與華北區域史特別是華北區域城市史研究的結合成為一個重要取向。近期推出的代表性著作有《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①《鐵路與華北鄉村社會變遷1880—1937》②《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③等。新近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張志國著《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④(以下簡稱“張著”)一書,雖然其主要研究對象連云港在現行的行政區劃上屬于華東地區,但其腹地在民國時期和當代均包括山東南部、河南、山西南部等地,加之隴海鐵路被不少鐵路史專家視為華北地區的一條重要鐵路干線,且張著在具體論述中對華北區域多有涉及,因此可以將其視為華北區域史研究的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專著。

張著前有緒論,后有結語,中間七章構成主體內容。由于在張著問世之前,關于鐵路與華北區域社會變遷的研究已經取得多方面的進展,因此張著首先從概述鐵路與青島、鄭州、石家莊等城市崛起之間的關系出發,引出本書的主題,指出“新式交通體系對近代以來上海、青島、漢口以及鄭州、石家莊等城市的崛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但 “值得關注的是,也有一些交通樞紐之地,其發展卻并未如人所料,甚至出乎意料,這一類型都市與交通的關系特別值得探討”,認為連云港港口和城市相互間發展的反差“對以往交通社會史研究的擴展意義重大”,而“從港口、鐵路與城市結合的視角,審慎地分析連云港以及蘇北地區現代化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也可為現代化研究的發展提供啟示”。⑤接著對本書涉及的主要概念、相關學術成果、重點與難點等進行了概括,強調了多角度、長時段研究,并從政策及發展戰略與城市變動關系角度展開研究,對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張著第一章通過對連云港(海州)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以及傳統工商業的考察,基本厘清了近代海州在鐵路及其終端海港修筑之前的狀況,認為當地工商業雖然在20世紀初期有所發展,但并未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第二章主要探討了隴海鐵路局修筑連云港的考慮、東部沿海港口布局以及貿易線路、不同時期港口與鐵路基礎設施條件等問題,認為連云港港口集疏運最重要的通道——隴海鐵路的修筑和擴建歷時甚久,導致港口在集疏運通道上存在嚴重瓶頸,而集資建港的失敗也導致連云港港口設施長期滯后,并由此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第三章著重考察了“連云市”的籌建與發展:一是海港尚在初建中,南京國民政府就已籌劃在港口背后建設一個大都市作為連云港的載體,并劃定區域,組織市政籌備處進行規劃;二是在被日本侵占期間,連云港港口作為日本輸送華北戰略物資的重要支撐而備受重視,基于長期占領的目的,日本同樣對港口背后的城市制定了相應的都市計劃。

如果說張著的前三章更多地是以縱向為主的論述,那么第四章至第七章則是以橫向為主,兼及縱向的考察。其中第四章探討不同時期港口、鐵路與連云港城市發展的關系,認為港口與城市在空間上的分離,導致港口區城市基礎設施水平長期低于中心城區;沒有形成相對發達的臨港工業,港口沒有成為新產業的活動基地,使得連云港港口雖有較大的吞吐量,但其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尤其是新興產業的促進作用很小;連云港港口與城市“港城分離”的特征是其城市發展的重大缺陷,港口自身也無法完成從運輸樞紐到新興產業基地和現代城市發展中心的實質性提升。第五章主要選取開港至抗戰前、日占時期、計劃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后等代表性時期對港口與鐵路的運營展開了分析。第六章著重考察了在和日照港競爭與合作格局中的連云港,認為在競爭大過合作的格局下,連云港港口與城市從中脫穎而出的可能性并不大;指出對連云港與日照、青島、上海等港口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的考察,有助于明晰連云港在東部沿海港口格局中的地位;提出連云港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與沿線各省區以及中亞、歐洲的經貿往來,在新亞歐大陸橋處于剛剛起步的短期內很難有較大作為。第七章主要考察政治局勢和政策對連云港的影響,認為政治局勢的影響是民國時期連云港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隴海路局路港一體的管理模式使得港口與地方政府的互動極少;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一段時期內,連云港港口的規劃、管理和運營與地方政府同樣沒有太多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幾次動作較大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使得連云港港口本已確定實施或正在建設的項目取消或中止,這對于基礎薄弱的港口影響很大,連云港地方政府對港口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遲滯值得檢討。

張著的結語部分首先指出連云港作為隴海鐵路的終點海港以及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其港口與城市發展間的巨大差距有頗多值得反思之處。接著總結了連云港港口及城市在近一個世紀中出現發展失衡的原因,認為主要有自然形勢的變化,海州地區的港口隨海岸線東移,而中心城市在近代以后并沒有隨著連云港的建港而遷移到港口附近,以及隴海鐵路獨特的建筑方式等。然后強調了連云港港口與城市的發展歷程中,時代環境與國家的宏觀政策的主導性作用。最后,張著一方面指出連云港港口的發展歷史表明,擁有良好交通條件的港口或鐵路終點城市,并不必然能夠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從世界著名的幾大港口群的內部各港口的合作經驗出發,展望了連云港和日照港未來的合作及其影響。

綜觀全書可知,張著從“不充分發展”的視角出發,通過長時段的考察,在展現連云港港口與城市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政策及發展戰略與城市變動的關系,強調了時代環境與國家的宏觀政策對港口城市成長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性作用,從而使其能夠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同類著作的特點。

在近期出版的華北區域城鎮史研究,尤其是涉及交通(鐵路)與區域社會變遷這一主題的著作中,《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以下簡稱“李著”)和《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以下簡稱“劉著”)三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較閱讀之下,可以對張著的創新和特色有更深入的認識。

視角較新? 在三部著作中,李著以近代新興鐵路樞紐城市石家莊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化”為主線,系統論述了1901—1949年間石家莊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狀況,全面展現了其城市人口、空間布局、市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變化。劉著認為,以鐵路為中心的近代交通體系與城市的互動關系是審視近代中國區域社會變遷的重要視角,因而選擇鐵路與近代鄭州城市化進程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意圖從微觀上考察近代交通與鄭州城市經濟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透視鐵路帶給鄭州的歷史巨變,從而剖析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的內在關聯性。李著和劉著雖然視角有所不同,但研究對象均為鐵路開通后迅速崛起的交通樞紐城市(即所謂“火車拉來的城市”)。與之不同,張著所選取的連云港在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發展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屬于不同于石家莊和鄭州的又一個城市類型。因此,其在研究視角上并未延續交通與城市發展和區域社會變遷的視角,而是從連云港港口和城市的發展歷程出發,將“不充分發展”作為研究視角,并據此謀篇布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視野較寬? 比較之下可以看到,視野較寬是三部著作的一個重要共性,但具體體現有所不同。其中,李著雖然以“石家莊城市化”為題,但并未將研究視野局限于石家莊自身的城市化進程,而是觀照到“外向性視野”的研究取向,⑥一方面分析了石家莊城市化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從地域分工的角度指出石家莊為“區域經濟中心樞紐,巨埠天津經濟腹地”。同時,李著還分析了石家莊與獲鹿、正定等城鎮之間的關系,并在比較石家莊與大連、天津、武漢等沿海沿江港口城市,徐州、鄭州等內陸傳統城市,唐山、平地泉(集寧)、哈爾濱等新興城市的基礎上,總結出近代石家莊鐵路樞紐的特點。劉著同樣對“外向性視野”有所觀照,書中分別探討了鄭州與開封的興衰及地位更迭,以及外部商圈對鄭州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指出:“鄭州經濟地位的上升及開封經濟的相對衰落,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近代中國城市地域空間演化的鮮明特征?!雹摺皬?0世紀上半葉區域發展的整體態勢來看,平漢、隴海鐵路先后筑成,鄭州居于南北交通要沖,恰位于天津商圈和漢口商圈的分水嶺,對南北之間的承接作用日益突出?!雹嗯c之相比,張著的“寬視野”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時段研究。張著顯然已考慮到,若將研究時段局限于1949年以前,則定然無法展現連云港港口和城市的“不充分發展”,于是拉長研究時段便成為必然選擇?!氨狙芯繑M以1930年代連云港開港為起點。當然在涉及近代海州開埠方面時,因海州開埠一事費時較長,而且與隴海鐵路選址開港事務多有關聯,研究上限會適當延伸至20世紀初。研究下限截至2000年前后,目的在于考察并理清其在較長時期內的發展脈絡?!雹岫窃谔接戇B云港港口和城市與腹地關系的過程中,同樣具有“外向性視野”,不僅涉及了連云港與臺兒莊、鄭州等腹地城鎮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考察了連云港與日照港的競爭與合作及其影響。尤其是關于兩港關系的探討,為其在結語部分對兩港未來的展望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張著關于時代環境及國家宏觀政策與城市及區域社會變遷關系的探討,也應是“外向性視野”的一個集中體現。

內容精當? 就內容而言,李著和劉著均將“城市化”作為主題,而“城市化”的具體內容又可細化為政治、經濟(工業、商業等)、社會(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等)、文化(教育、娛樂、觀念等)以及城市空間等多方面,因此內容全面成為兩書的又一共性。其中,李著緊緊圍繞“城市化”這一清晰線索,對近代石家莊城市化進程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就全書而言,“前三章是橫向縱貫式的并列關系,后五章是數量和質量的整體綜合關系,從而體現交叉縱橫的立體研究”。⑩劉著的主體部分分別考察了傳統交通體系與鄭州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新式交通與鄭州地域構造的演化、鐵路與近代鄭州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與近代鄭州城市工商業的初興、外部商圈的影響及鄭州區域中心地的形成、鐵路與鄭州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及功能的轉變、鐵路與鄭州城市社會結構變遷及觀念更新、鐵路與近代鄭州城鄉經濟關系的重構等多方面內容。其中,第三章關于鐵路與全球城市的成長、地域經濟中心的位移、鐵路沿線市鎮的勃興的考察,第九章關于交通經濟帶與區域經濟空間演化、區域經濟的近代轉型等的探討,更進一步體現出其內容的全面性。與前兩書不同,張著以“不充分發展”“長時段”“腹地”“國家宏觀政策”等作為主要關鍵詞,而這幾個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遠不如“城市化”所涵蓋的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清晰。就此而言,李著和劉著在主體內容上的“全面性”取向并不適合于張著。因此,張著在主體內容上并未追隨李著和劉著,而是圍繞“隴海路東筑與連云開港”“依港建市”“港口、城市的成長與分離”“鐵路與港口的運營”“競爭與合作格局中的連云港”等命題展開論述。做此安排或本為無奈之舉,但客觀上卻使其內容更顯精當,且有助于突顯主旨。

觀照現實 觀照現實是學術著作的一個普遍追求,無論是李著、劉著還是張著對此均有所體現。其中李著指出:“通過石家莊城市化特點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近代石家莊城市化不充分的‘土氣’問題,有助于從歷史的角度發現石家莊近代城市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問題,為現實的石家莊實現‘首善之區’的省會城市建設目標,即建設‘繁榮舒適,現代一流’的新石家莊提供一些切實的方法途徑,也可以針對城市化的進程總結出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從而認識新興城市文化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增加當前城市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科學性?!?1劉著強調:“解析近代鄭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根基,是正確樹立該城市乃至區域發展思路的前提。以鐵路為視點亦能為中原城市群的現代規劃與建設提供理論及現實的支撐,有助于深入思考多元交通時代鐵路在鄭州城市結構體系內外的現實價值?!?2然而,由于李著的研究時段止于1949年,劉著的研究時段止于1954年,對1949年以來兩地的城市化進程著墨不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研究結論的現實意義。與之不同,張著的研究下限“截至2000年前后”,貫通了民國時期、改革開放以前、改革開放以來三個時期,尤其是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競爭與合作格局中的連云港、時局與政策影響下的連云港等內容的考察,無疑更貼近現實,其研究結論亦更具現實意義。

通過以上比較可知,以交通與區域社會變遷特別是城市發展作為研究主題(或重點)這一共性,使得張著與李著、劉著在研究視野、研究內容和現實觀照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之處。但因張著以“不充分發展”的連云港作為研究對象,且將研究下限延伸至2000年前后,因此又具有一些不同于李著和劉著的特色。尤其是,張著的某些結論對于深刻認識新歐亞大陸橋與沿線地區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包括發展與“不充分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應是張著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個最鮮明的體現。

當然,張著作為其學術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也有一些可以探討之處。就管見所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未對“不充分發展”的概念進行深入解析。無論是將其視為研究視角,還是作為一個核心概念,“不充分發展”對張著而言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但對于如此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張著不僅在概念界定部分沒有涉及,而且在其他章節亦少有提及。這或多或少影響了讀者對連云港港口和城市“不充分發展”的認識。正如江沛教授在其序言中所言:“因此,發展不充分的估計,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由進步史觀或現代化史觀引發的問題?;诿褡逯髁x情懷,中國近代以來對于發展速度的追求,已近乎崇拜。沒有質量的速度存在巨大浪費,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認識誤區,但在現代化成長初期,速度又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評價標準?!?3若張著能夠對“不充分發展”進行深入的解析,或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避免認識誤區的形成。

其次,缺乏對連云港城市與腹地城鎮之間關系的深入探討。對張著而言,關于連云港港口與腹地關系的探討是題中之意。在港口與腹地關系中,港口城市與腹地城鎮之間的關系又是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張著在相關章節中對連云港與臺兒莊、鄭州等腹地城鎮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考察,但仍稍嫌薄弱。若能從長時段研究視野出發,對連云港與腹地城鎮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深入的考察,并總結其階段性特征,或不僅有助于強化“外向性視野”的取向,而且對進一步協調和發展連云港與腹地之間的關系也頗具參考價值。

最后,缺少對連云港與周邊港口城市發展狀態的更深入的比較研究。在張著中,關于連云港和日照港競爭與合作關系的探討等內容,已具有比較研究的成分,但正如江沛教授所言:“中國海岸線很長,沿海港口眾多,內地經濟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對于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2008年經濟危機后逐年下降,不可能支撐所有港口都如上海、寧波、廣州、青島、天津港那樣超速發展。在此背景下,連云港的發展速度也算正常?!薄暗蛑辉谟谘睾8劭诘臒o序開放及過度競爭……類似的情況并非只有連云港,營口、錦州、葫蘆島、唐山、威海、龍口等港口均如此?!?4因此,若能從中選取若干港口與連云港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或將有助于評判連云港的發展速度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從而使相關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

顯而易見,要求著者在一本數十萬言的著作中對以上問題均作深入探討,只能是不切實際的苛責,但仍可期待其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推出更多的論著,使相關研究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雖然張著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其所具有的“不充分發展”的研究視角、長時段的研究視野、強烈的現實觀照及在若干具體問題上的有益探索,將有助于推動華北區域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注釋:

①? 李惠民:《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中華書局2010年版。

②? 熊亞平:《鐵路與華北鄉村社會變遷1880—1937》,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 劉暉:《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④? 張志國:《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

⑤? 張志國:《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頁。

⑥? 關于“外向性視野”的探討可參見戴一峰:《城市史研究的兩種視野:內向性與外向性》,《學術月刊》2009年第10期。

⑦? 劉暉:《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79—180頁。

⑧? 劉暉:《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73頁。

⑨? 張志國:《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7頁。

⑩? 李惠民:《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9頁。

11? 李惠民:《近代石家莊城市化研究(1901—1949)》,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5頁。

12? 劉暉:《鐵路與鄭州城市化進程研究(1905—1954)》,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6頁。

13? 張志國:《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序言”,第3頁。

14? 張志國:《不充分發展:1930年代以來的連云港港口、城市與腹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序言”,第3、5頁。

(責任編輯:張燕清)

猜你喜歡
連云港石家莊城市化
連云港港再添一條徐州—連云港集裝箱內河航線
郁州海運新開辟連云港—邳州航線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教學設計
奇妙的連云港之旅
今年前十個月連云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92億噸
梁叢
石家莊衡水商會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