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園田居(其一)》中“歸”字的三重意韻

2021-09-26 14:19孫春苗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2021年8期
關鍵詞:園田官場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被編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高一年級上冊課本,這首詩被認為是陶淵明告別官場、回歸田園的“第一快詩”?!翱臁奔础翱鞓贰?,此“樂”集中體現在“三樂”上,即發現之樂、自由之樂和清新之樂;而稱其為“第一”,并非僅指寫作順序上的“第一”,更指思想認識高度、深度上的第一,自由、快樂強度、濃度上的第一,體察事物敏度、新度上的第一。[1]此種理解合乎邏輯,因為作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可以說是其田園詩作的代表,所描寫的也正是作者去官歸園之后的快樂、本真的一面,這種快樂與本真并非感官直覺,而是作者“曾經滄?!敝蟮纳钏寂c真實感覺,這也正體現了上述評論中的“思想認識高度、深度”。

然而,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認識又不應當是直接告知的,而應當是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慢慢建構出來的。這樣的建構需要將視角深入到文本中的關鍵字詞上去,而對“歸”字的解讀,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一、歸之形

歸,首先是指形之意義上的歸。陶淵明在江西彭澤任縣令,因為不愿意向上級屈膝而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名而掛印辭官,回歸故里。顯然,“歸田園居”之歸,首先是指形的意義上的歸。

在陶淵明回歸故里之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一共五首),“其一”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全詩以“歸”字為著眼點,抒寫了作者告別官場、回歸田園的歡樂之情。對于“歸”字的認識,有研究者提出:“歸”字本質上是本詩外顯的詩眼,是耐人品味的情感基調。它充盈于每一個詩行,浸潤著每一個詞語。[2]既是詩眼,那自然是充分解讀的必要。

這里縱觀全詩,可以發現除了標題中提到的“歸”之外,詩內還有一個“歸”——守拙歸園田。雖然只有這一處,但其實際上對上下文都有一定的統攝意味:因為“性本愛丘山”,所以盡管“一去三十年”,但最終還是“守拙歸園田”。這種“歸”不只是單一的人的回歸,而是全方位的回歸,所以在回歸之后可以“開荒南野際”,可以“守拙”,哪怕只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也可以欣賞、感知“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普通人生活的樂趣。

要知道,即使在今日、看今人,也很少有能對自己的生活有這樣的切身體會的,只有對生活有過認真的體察,才能對生活作出如此細致、真實的描寫。這也反證了陶淵明的“歸”是全身心的歸,是完整的歸。這也就意味著陶淵明真正做到了從官場退出,在退出之后又真正做到了回歸田園。進一步從作者寫作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能在“形”上真正做到“歸”,那便不可能用《歸園田居》詩中的文字描述出如此真實的田園景象。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形之回歸約定了詩中之“歸”意。

二、歸之意

顯然,形之歸還只是表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特點,決定了詩更多的是寫意的。那么,歸之意又如何解呢?筆者以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歸”的前后來進行梳理。

如上所說,陶淵明之所以掛印而去,根本原因是自己不想“為五斗米折腰”。盡管為官時間不長,但在作者看來,卻是“誤落塵網中”。何以為誤?致仕之前,不知官場本來就是這樣的嗎?至少在作者自己看來是這樣的,因為“少無適俗韻”。但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來看,又不應當完全是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知識分子宿命的高度概括,陶淵明作為接受了傳統教育的人,不可能沒有這樣的情懷。正因為如此才有其入仕之選擇。顛沛之中,不覺“一去三十年”,深感“久在樊籠里”,終于不想再為五斗米折腰,于是放棄了“入”的想法,選擇了“歸”向園田。

顯然,正因為有了前面的“入”,才有了后面的“歸”,沒有入,也就談不上歸。這種“歸”體現為“形”向園田的歸,但本質上卻是心中的“歸”意作出的最終選擇。歸隱田園客觀上使陶淵明從空間上避開了世俗社會的困擾,而虛擬的桃花源亦可從意念上修正現實田園生活中的種種缺憾。然而這種回歸當中,陶淵明的“形”與“意”是否能夠得到完美的融合呢?這其實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如上據說的傳統教育即儒道思想的影響、仕隱無常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的兩重性,必然會帶給他社會歸屬、道義歸屬上的困難。無論是陶淵明還是其他人,此時心靈深處肯定是復雜的,甚至有人認為陶淵明在精神上是無可歸依的。其只有從“形”上徹底消逝,方能達到其“神”的理想王國。[3]

這樣的判斷或許略顯極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作者寫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似乎顯示的是對“舊林”和“故淵”的向往,但將自己比作“羈鳥”和“池魚”,即何嘗不是對“羈”和“池”的哀怨,如果官場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樣清明,如果真能在官場上一展抱負,那又何有“羈”和“池”的感覺。說到底,在作者心中還沒有真正放下那塊理想的天地。情難舍,意難留,總歸還有一絲情愫在理想上,“意”其實并沒有真正、完全歸到園田之中。此時再去解讀“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樣一段,似乎又能讀到另一重意味:盡管在作者的眼中出現一派園田風光,但眼中所見村煙,耳中所聞狗吠雞鳴,又是否能夠完全驅走橫亙在心中的那“五斗米”的懊惱呢?

三、歸之樂

在“歸”的形與意上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但作者最終選擇了“歸”,依然有其可樂之處。

普通人也好,像陶淵明這樣的大詩人也罷,在生活中都不可能沒有煩惱,事實上很多時候這些煩惱還都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文人所期待的清明世界,也很少能夠真正實現,作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淵明而言,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所以當其決意辭官的時候,盡管心中可能會有難以割舍的情緒,但畢竟走出了這一步。歸即是退,退則意味著海闊天空,陶淵明的海闊天空不是天馬行空式的,而是向園田的回歸。

顯然,這種“歸”有返璞歸真之意。歸真自然能領悟其中之樂!園田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是可以怡然自樂的空間!哪怕只有“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但“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這已經能夠讓作者內心安靜了——“無塵雜”的不僅是戶庭,其實也是作者的內心;“有余閑”不僅是空間的足夠,也是作者內心的豁達。當作者的內心能夠有了這樣的體驗時,其“樂”是可能的。盡管詩中沒有一個“樂”字,但可以想象即使作者內心還有一絲沒有割舍的情愫,但當大部分心思能夠真正回歸園田時,生活還是可樂的!畢竟“性本愛丘山”,當歸至園田時,也就滿足了自己的天性,這個時候的樂應當是來自于內心的真正的樂!

如此再回望《歸園田居》這首詩,可以發現這確實是一首古老淳樸幽靜祥和的田園之歌,是一首蘊含人生取舍深義的智慧之歌,是一首沖決塵網張揚個性的力量之歌,是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靈之歌。[4]解讀詩中“歸”的三重意境,可以初步梳理出作者陶淵明的寫意人生,可以讀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情懷。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遠在江湖,“歸”或許都是最終的選擇,只是陶淵明的歸更接近自然,更能夠顯示出園田風光與一個人內心追求的完美契合。園田風光是美的,人所求的也是一種完美,當人生不完美時則訴諸于園田,這樣的彌補或許也是一種人生之意。

參考文獻:

[1]汲安慶,李李.《歸園田居(其一)》中的“三樂”[J].中學語文教學,2015(11):41-45.

[2]李李,汲安慶.《歸園田居·其一》中“樂”的內涵[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上旬),2015(6):50-50.

[3]王群麗.陶淵明歸居田園的精神困境——重釋陶淵明[J].山東社會科學,2005(10):44-48.

[4]黃蓉蓉.循著詩人步履,找尋心中田園——《歸園田居·其一》信息化教學設計說課稿[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3):72-72.

孫春苗,遼寧省臺安縣第二高級中學教師。

猜你喜歡
園田官場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歸園田居
《短歌行》與《歸園田居》對比閱讀
羨閑逸,吟式微——《歸園田居五首(其一)》與《登快閣》比較閱讀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