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針聯合通痹湯治療中風恢復期肢體麻木的臨床觀察

2021-09-28 03:28史艷花薛培忠李雪瑞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1年81期
關鍵詞:中風病麻木中風

史艷花,薛培忠,李雪瑞

(準格爾旗中蒙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0300)

0 引言

麻木是中風病常見癥狀,屬肢體感覺障礙?!奥椤睘榧∧w感覺異常,指肌膚蟻行感或觸電感,“木”指肌膚感覺的喪失,不知痛癢,如木厚感[1]。針對腦卒中治療,即使患者病情好轉,但是麻木癥狀大多持續存在,很難消除?,F代醫學治療中風后麻木,主要采用營養神經、神經生長因子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2]。中醫學對于中風恢復期肢體麻木患者有一定的療效,我科采用眼針聯合通痹湯治療中風恢復期肢體麻木患者,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60例納入研究,按就診順序編碼,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30)和治療組(n=30)兩組。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2~78歲,平均(53.3±7.6)歲,病程 15~28 d,平均(16.2±1.6)d;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6~75歲,平均(54.2±5.4)歲,病程15-31 d,平均(17.8±1.4)d。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1996年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中風病的診斷標準。主癥:神識昏蒙,半身不遂,偏身感覺異常,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次癥:頭痛,眩暈,飲水嗆咳,瞳神變化,目偏不瞬,共濟失調;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以上條件,結合影像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1.2.2 證候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1996年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風病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肢體軟弱,手足腫脹,面色晄白,氣短乏力,心悸便溏,自汗出,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有齒痕,脈沉細澀。

1.2.3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經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中醫證型屬于氣虛血瘀證者;患者病程2~12周;患者年齡在40~80歲,性別不限;患者意識清醒,查體合作,可清楚表達,生命體征平穩者;患者志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肝、腎疾病、腫瘤及精神病者;有針刺禁忌癥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具有可能導致肢體麻木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等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予以眼針聯合通痹湯加減治療。(1)眼針療法。取病側、上焦區、下焦區、心區、脾區穴位治療?;颊呷⊙雠P位或坐位,用32號0.5寸的一次性毫針,采用眶外橫刺法,距眼眶內緣2 mm的穴區處,從穴區的一側斜向刺入另一側,刺入真皮到達皮下組織,進入0.5寸,保持針體處于所刺穴區內,不施加行針手法,留針30 min,1次/d。(2)通痹湯。藥物組成:黃芪 30 g,桂枝 12 g,白芍 12 g,當歸 12 g,川芎 10 g,桑枝 15 g,雞血藤15 g,牛膝10 g,生姜18 g,大棗10 g。1劑/d,水煎取400 mL,早晚飯后分2次口服。

2.2 對照組

通痹湯治療,方法同治療組。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療前后進行Fugl-Meyer感覺評定量表(FMA)評分[5]。

評測患者四肢感覺功能,共分為2個部分:輕觸覺和本體感覺。輕觸覺包含4個部位,本體感覺包含8個部位,共12個部位。各個部位FMA評分由重至輕分別計0~2分,總分最高值為24分。

3.2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

根據治療前、后FMA評分計算治療改善率。治愈:改善率≥90%;顯效:改善率70%~90%;有效:改善率30%~69%;無效:改善率<30%。改善率=[(治療后FMA評分-治療前FMA評分)/(24-治療前FMA評分)]×100%。

3.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肢體麻木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FMA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治療組升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肢體麻木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中風肢體麻木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治療前治療組 30 8.76±2.12 17.28±4.29a 8.52±3.54b對照組 30 8.69±2.09 14.37±4.32a 5.68±1.05

5 討論

卒中后麻木具有病程長、療效差的特點,單純西醫常規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中藥治療,能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通過對機體整體功能調節,改善微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消除或緩解麻木[7]。

眼針療法由彭靜山教授首創,以眼與臟腑、經絡的內在聯系為理論基礎,通過針刺眼部臟腑所屬穴區,調暢氣血陰陽,改善相應臟腑、經絡功能。中風恢復期肢體麻木者,以氣虛血瘀證最為多見,根據臟腑取穴原則,取心區、脾區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再加腎區以補腎填精?;颊咂砀杏X障礙,根據三焦取穴原則,取上焦區、下焦區;根椐八廓學說,上焦區為會陽廓,屬命門,絡通上焦,命門是生命動力發生的源泉,故刺激上焦區可促進命門之火的恢復,加速中風后患者的康復;下焦區為關泉廓,絡通于腎與下焦,腎絡于下焦為陰精養化之源,所謂久病及腎,腎虛為中風患者一個不容忽視的病理基礎,刺激下焦區可助腎陰,扶正以利驅邪。針刺以上穴區,以達調暢氣血、平衡陰陽、活血通絡之功[8-9]。

受王清任“氣虛血瘀”中風理論影響,本文認為中風后麻木的病機關鍵在于氣血運行障礙,肌肉、皮膚失于陽氣溫煦及陰血之濡養。臨床實踐中自擬通痹湯,本方由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而成。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中,為治療血痹的專方。血痹是由于氣血不足、感受外邪所引起,臨床以全身或局部肌膚麻木為主癥。中風后肢體麻木病機及臨床表現與血痹極其相似,因此,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的指導思想,應用其治療中風后肢體麻木。全方益氣通陽、和營通痹,切中麻木病機。緊抓中風病經脈痹阻之根本,辨病論治,加入當歸、川芎、雞血藤以補血活血通絡。臨床中應注重引經藥的運用,上肢麻木,加桑枝或姜黃;下肢麻木,加牛膝;背部麻木,加羌活;胸前麻木,加桔梗;面部麻木,加升麻上行引藥入經。

本次臨床研究,眼針聯合寧神湯治療中風恢復期肢體麻木患者,療效確切,值得推廣使用。

猜你喜歡
中風病麻木中風
麻木
崔金海應用調氣化痰法預防缺血性中風病復發的經驗探討
缺血性中風病復發危險因素中西醫的研究進展
不做政治麻木、辦事糊涂的昏官
血壓偏低也要警惕中風
“紅黃綠”三色套餐查中風
浮生一記
無題(2)
一分為三辨證方法在出血性中風病的應用研究*
論中風病三期辨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