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身體證讀《道德經》《黃帝內經》(下)

2021-09-28 15:54張強
養生大世界 2021年7期
關鍵詞:道德經黃帝內經陰陽

張強

問:《道德經》《黃帝內經》對于人生病的病因是怎么認為的?

答: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描述的身體是形而上的精神體,而病患的產生原因則是下降到具象的物質體上,失去了自我調節的心靈力量。身體的疾病與苦難,是生命形式的異化,缺乏作為主體的人性覺醒,沒有通極于道體的生活體驗,只有感官的放縱與心知的定執,造成生命不僅不能開顯,還要面對著各種層出不窮的生存弊端,這是人現實存有中的最大病因。這種病因是一種人格性的病因,肇始于生命形式的情念欲望,是身體的感官作主下的放溺行為,缺乏心性踐形的自我涵養工夫。在人格的異化與墮落下,身心活動喪失了精神性的文化導引,流轉在異化形式的叢林之中,不得不接受各種病痛與災難的考驗。

老子認為:人體的感官欲望,是生命存有的根本病因。停留在感官式的身體活動上,只有經驗性格下的無窮欲望;身體是動物本能的外在形式,缺乏內在本質的價值體驗,是人們發病的主要原因。

《道德經》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p>

“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難得之貨”等是吸引感官貪戀的外物,導致無窮的欲望,造成“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口爽”“令人心發狂”“令人行妨”等病因;說明過分重視感官的享受,將造成自我人格的淪喪;因欲望而蒙蔽了分判的理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這是人在身體形式下的最大的災害。當感官壓過了人性,在享受中無所節制,則人將沉淪于縱情恣欲的妄境中,衍生出無邊的病患與災難。

一切身外的迷戀追求,是與身無補的,甚至是勞身與傷身,不僅無用,反而還會有害。當感官追逐外在事物的滿足時,內心狀態就無法保持寧靜,在紛擾中失去原本的淳樸,導致病患滋生。如果回到純生理的本能而存在,不向外追求欲望,直接以自己的生命的能量來發揮安定心性的作用。

老子強調人要有知病的能力,了解病因就可以超越病情,從“病病”轉向于“不病”的境界。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薄安 笔怯捎凇安恢?,缺乏對病因的掌握,還自以為有知,這是人自以為是的毛病。對自己的病因沒有著自我觀照的能力,卻強不知以為知,這是知的異化所產生的病因。所謂“病病”就是要知病之所以為病,也能察知到這種不知病的病因。如此,就可以精進于真知,達到遠離疾病的“不病”狀態。這種“知”是超越世俗的是非對錯,不是形式上的爭辯不休,而是內心的理解與領悟。一般人在感官的物質追逐中,對病因是假知的,缺乏真知真行的能量,最后還是困死在病因之中。圣人就不同,是真正的“不病”,在于有“以其病病”的智慧,能相應于心性掌握到一切致病之因,從病患中超越出來。

病因除了來自于生理的感官與心理的執著外,還有就是人際間形式化的習慣價值,迷失在社會價值的奔競爭逐之中。老子認為:社會的紛爭不息與動亂不定,在于人們拋棄了大道的純樸,失去了自己原初素樸的本性,造成了巧偽浮華滋生的病情。

只要人的身心是有著無止盡的欲望與需求,就無法逃避接踵而來的禍咎與災難,其最大的病因就是人們身心的“不知足”與“欲得”,在多欲的生理與心理的導引下,在行險僥幸的過程中不斷地惹禍傷身。老子提出了根本性的醫療手段,即“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方法。這一方法靠的是內心“有道”、合于道的滿足,這種滿足不是物質性的富有,而是精神上隨遇而安的寧靜,是以天道常存的體驗解消欲望的念頭。從病因上釜底抽薪,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生命不單是生物形態的形體,還包含著精神形態的心性。這是人異于動物的文化本性,關心的不是肉體的疾病與災難,而是在自然法則下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老子的病因說,不是建立在身體生理、病理與疾病的診斷與防制上,而是重視生命與天地萬物間內外溝通的動態平衡。這就要求認清生命與天道相合一的文化現象,進行自我的反觀內照,從沖突的生存情境中超越出來。

《道德經》診療法是將身體納入到心靈的精神活動中,以“無欲”來化解“有欲”,進入到至善的生命境界之中,對應著天地的自然之道,使身體在情欲的中和下,獲得無疾無患的生存利益。這是超越出被禍患與疾病所困的身體,從宇宙運行的規律處安立與天道共振的生命節律,在形上的終極關懷下,圓滿與實踐與天理相應的身體。

老子的醫療觀是建立在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上,是將身體與心合而為一,且納入到與宇宙萬物對應的天道秩序中;是偏重在生命的意義治療或存有治療上。這與現代以科學作為主體的醫療體系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卻能擴充當代醫學的文化內涵,領悟生命在精神形態上的重要性,理解到身體與文化是水乳交融的結合體。因此,不能只偏重在物質層面的能力,忽視文化意義上自我創造的生命能量。

《黃帝內經》針對于身體患病的病因解釋道:

一、外因有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氣,在正常規律時,沒能影響到人體臟腑發病,這時稱為“六氣”。一旦六氣“太過”或“不及”,打破了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人發病,才稱為六淫。六淫的發病,多具有季節性。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段里,有時六淫太過或不及,為何有的人發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其原因很簡單:有的人抵抗力強,有的人抵抗力弱。因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庇纱丝梢?,增強體質,顧護“正氣”的重要性。

二、內因有內傷“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這不奇怪,關鍵在于“適度”。七情過度,會導致氣血紊亂,臟腑失調而為病。管理好個人情緒是治未病的關鍵。

三、“不內不外因”,如飲食、勞倦、燒傷、燙傷、蟲蛇傷等。

還有人為的意淫,如瀏覽黃色視頻、圖片,手淫;長時間的看電腦、看手機、晚睡早不起等不良習慣,都會造成身心疾病。

順應天時,管理情緒,改變習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不得病或少得病。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p>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p>

通過《道德經》《黃帝內經》的學習,練習養生呼吸方法,在靜坐中進入虛無境界,呼吸吐納,培植真氣,疏通經絡,氣血充盈,正氣在內,病氣消退。這就像電腦故障不能工作,一切歸零,重新啟動。通過《道德經》《黃帝內經》的學習,也就是對人體病患身心進行歸零過程,類似于電腦的一鍵恢復出廠設置。

問: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通過什么方法都能夠得以改善和治愈?

答:這個先要從宇宙觀談起。不同于西方宇宙觀理論,中華道文化對于宇宙形成起源、萬物之生長變化是這樣認為:在最原始最樸素的自然狀態中,那時是沒有宇宙和星際的,當然更沒有生命的存在,但已經有了道的存在。

《周易乾鑿度》和《列子·天端篇》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其過程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太極)→天地→萬物。由“寂然無物”的“太易”到“太始”,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疤住笔恰拔匆姎狻钡囊环N虛無寂靜的狀態;“太初”是“炁之始”,到了“太始”階段才有形可見?!靶巫兌匈|”,這是“太素”。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而未分離,這就是“渾淪”?!皽啘S”是未分離的統一狀態,又稱為“一”,稱為“先天一炁”,也就是“太極”。由“太極”一生為二,“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再由天地產生人和萬物。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此先天五態也被定為道文化哲學中炁從無生有的五個階段。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的解釋為萬物的起源和運行規律,一就是先天一炁,有了這個一,才分出陰陽二氣;陰氣和陽氣沖和,化生成了精氣,才有了三:人、動物、植物,都是由陰陽二氣化生而成。張紫陽《悟真篇》云:“道是虛無生一炁,便是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p>

就像《黃帝內經》所言:“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标幉浑x陽,陽不離陰是萬物出生形成的原始能量。先天一炁中陰陽二氣相沖的和氣,人體處于這個狀態,生命力最強。

比如胎嬰200多天,從兩個細胞長成一個完整的人。這樣高速度的生長,除在母胎里先天時期以外,一生中再也沒有了。

陰陽混一的狀態,產生和氣,才會生生不已。道家把先天的陰叫“性”,把陽叫“命”,性命混一,生機最強。

人出生以后進入后天。在胎嬰時期,陰陽性命渾化,幼年性命小偏,少年中偏,青年大偏,壯年分,老年離,死亡性命散。從普通人的人生路線看,先天一炁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從混一到偏、分、離、散,在人一生中是第一位的主宰。

當先天一炁主宰時,人體的生機最強。比如嬰兒和幼年的人,餓了要吃,冷了要穿,雖然有后天意識,但還是先天自然意識的主宰保持著旺盛的生機。

到青年時期,心地坦率,舉止活潑,無拘無束、無妄、無為,不知煩惱,身體健壯,精神充沛。

當人所謂成熟了,就受后天意識主宰,忘記了自然本性的真實需求。后天意識一起,先天意識退位,先天之性便深藏,先天之性深藏,先天之命便外散。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外散。先天之命外散,后天機制的陰陽二氣便分離。這一分離,五行之氣就互相克制,五行一克,秉受的偏氣便發,偏氣一發,七情六欲即動,七情六欲一動,五臟六腑便傷,人體陰陽便離絕。

后天意識主宰著眼耳鼻舌身六根,他們一動就消耗內能,喜怒哀樂欲和六根都被罵成賊。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亂,欲則氣喪。人體的五臟六腑是個大自然的天道系統,人為的沒有節制的情志,就會破壞人體的天道。六根是向外的窗口,是喪失內能的賊戶。

人體生命如同一盞油燈,先天一炁就是燈油。

正常人的生命狀態規律為生、長、壯、老、死。道文化從呼吸入手,從先天一炁入手,后天補先天,添油續命、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現象;皆是通過修煉以延長壽命,試圖改變“命由天定”的結局,所以才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說。

道文化認為氣生百病,百病生千氣。這個氣就是生命體內各種各樣的機體對生命所產生的作用。氣生百病,表明內機能作用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疾病都是以氣態形式存在于人體,影響人的正常機體代謝運行。

《黃帝內經》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钡牢幕B生呼吸法,就是呼吸天陽之氣,接通先天一炁,祛除虛邪之氣,生命個體充滿陽氣正氣,陰邪之氣就會消退。神氣合一,天人合發,使虛空先天一炁與身體先天一炁合一,歸根復命。

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通過《道德經》《黃帝內經》學習實踐,是能夠改善痊愈恢復健康的靈樞。

如果能夠長期保持精神內守,返樸歸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做到“無欲”“無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比缤兜赖陆洝返谖迨逭滤觯骸昂轮?,比于赤子。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蹦敲催^百歲,度天年都是正常的生命狀態。

問:我們知道姚老師經常會在終南山、青城山、鶴鳴山、羅浮山等地靜居,您現在為什么在黎母山住的時間會多一些?

答:“修心在紅塵,養氣在山林?!苯K南山,處于古雍州,坎位,屬陰從水。終南山也叫地肺山,大地之肺,大地與天之氣互換處所;老子、關尹子、姜太公、呂洞賓、王重陽、鐘馗、呂洞賓、趙公明、孫思邈、李白、陶淵明,王維都曾在終南山修行隱居;鶴鳴山是軒轅黃帝的師傅廣成子在此駕鶴飛升,后來杜光庭、陳摶、張三豐真人也在鶴鳴山靜居修行。大凡這些大宗師修行靜居的地方,肯定環境優美,都是氣場特別強大的好地方。

古代海南島遠離大陸,孤懸海外,交通不便,古人認為海之南是疫癘橫行,瘴氣四起,是流放犯人之地。其實,黎母山是養在深閨人未知。海南處于中華九州離位,為陽從火,屬陽中之陰,冬暖夏涼,是難得修養生息的好地方,白玉蟾真人曾經在此修成神霄雷法……

我本青山養氣山林,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所以,不管是終南山、鶴鳴山,還是黎母山,自己還是姚青山,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匯在《道德經》《黃帝內經》的超前的人體生命科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個體生命維度,推廣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讓更多的人受益,才能使《道德經》《黃帝內經》中華民族的智慧高峰更加巍峨壯麗。

黎母山滿目翠綠,郁郁蔥蔥。荔枝花、黃花梨、檳榔花的花香與和風一陣陣襲來,花不醉人人自醉。當下正是陽歷二月初、陰歷臘月頭,北方還是數九寒天,冰封雪凍,然而黎母山卻是蟬鳴樹蔭,鶯歌枝頭,蟲吟幽澗;白云高處,藍天艷陽,一派初夏盛景,不由得深吸一口氣,感到元炁滿滿,神清氣爽,飄然欲仙。

猜你喜歡
道德經黃帝內經陰陽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道德經》的“中和”思想探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服藥先分陰陽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陰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