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策略研究

2021-10-12 10:28阿依古麗·阿吾坦
錦繡·下旬刊 2021年10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依古麗·阿吾坦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文化自信成為了國家富強的載體,人們對物質文化的追求有所提高,國家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更加重視。對于文化館而言,不僅代表了地方文化,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翻譯;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策略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結晶,極具文化、經濟價值,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勢所趨。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要促進地方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必須采取“走出去”戰略,因此外宣翻譯工作尤為重要?;敉€獅是霍童鎮中極具特色的文化瑰寶,卻鮮為人知。

1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分析

1.1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道家思想的傳承

道家思想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道家思想中的傳承,主要體現在“道法自然”上,引導人們要遵循自然之道,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如“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造型設計方面便是以自然之物作為設計靈感,體現了對自然的崇尚。其中,束柴三友紫砂壺在造型設計上便參考了“歲寒三友”—松、竹、梅,壺身造型將三者融為一體,將自然生物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充滿了自然的韻味。除此之外,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在紫砂壺選材方面同樣彰顯了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紫砂壺在制作時要求要彰顯制作材料的本色,泥土是制作紫砂壺的重要材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這些泥土一般取材自巖石層下且分布有頁巖的泥層中,頁巖一般呈紫色,因此在燒制后壺體呈紫色,所以被稱為“紫砂壺”。但紫砂壺并不是只有紫色,通過將紫泥、綠泥、紅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合后燒制,能夠制作出不同色彩的紫砂壺。但總而言之,這些顏色均是自然之色,因此能夠帶給人一種舒適自然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紫砂壺能夠廣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1.2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釋家思想的傳承

釋家一般指的是中國佛教。該佛教主張禪宗修行者應遵循“報怨行”的休養方式,要求修行者懷有一顆“忍”“戒”之心,面對外界種種挑戰,甚至是侮辱、嘲諷,均能夠受之不疑、坦然處之。少林功夫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得釋家“忍”的思想傳承,一般情況下,如果武僧面對其他人的挑釁所采取的態度都是忍耐、避讓,即使出手也會有所保留,充分彰顯了一個習武之人的高尚武德情操。

2跨文化視角下非遺外宣翻譯傳播研究

2.1非遺外宣翻譯傳播中的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是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且以此為基礎,用包容的心態予以接受和適應。我國一直在致力于把中國特色文化帶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下,甚至是相同意識形態下的不同國家,在對外的文化交流當中往往都是刀光劍影,但這種刀光劍影帶來的沖突,實際上也帶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在非遺外宣翻譯傳播中,應當以非遺項目所蘊含的文化本色與異域特色為根基,基于跨文化意識,通過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將非遺項目中的歷史故事展現出來,促進民族文化的海外傳播。由于非遺項目相關文字資料通常都是非常精簡的,語言描述,多引經據典、辭藻華麗,這種語言描述形式非常簡練,但要翻譯出來,難度就比較大了,而且要翻譯好難度更大,這是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習慣上的差異所造成的困難,如果要表現跨文化意識,并使閱讀者能夠理解并接受譯文上的內容,則應當將源文本所表達的含義準確地翻譯出來,而不是照著文字直接翻譯。因此就必須要針對原始文本進行擴充,要在準確理解文字描述的情況下,從外國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去認同,進而才能翻譯出質量好的譯文。

2.2跨文化視角下的非遺外宣傳播思考

在跨文化背景下,非遺外宣翻譯的核心是要突出意譯,而不能是單純地對文字進行直譯,當然此處的意譯與一般的英漢互譯有一定的區別,主要強調的是在固定的框架之下以文本所展現的語境為基礎,去分析原始文本中的特定句子或詞語的具體內涵,進而翻譯出符合不同文化閱讀者的不同閱讀習慣的非遺譯文。這才是有威力的文化輸出,要想輸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要讓被輸出者理解并且接受,甚至認同,如果被輸出者理解不了,何來接受和認同,別人無法理解的翻譯就會演變為對牛彈琴,那么無疑這種傳播就是失敗的。因此,為了保證跨文化背景下非遺外宣翻譯傳播的效果能達到預期,首先應當重視對外宣傳翻譯對于提高非遺及其文化知名度的重要作用,應特別關注全媒體對宣傳的作用,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應當高度重視利用全媒體不斷豐富對外宣傳的手段和形式,其中尤其要注意河北非遺保護網的建設,必須要打造中英雙語版本,注意內容的全面性,可采用超鏈接等技術手段來適當增加背景介紹以及注釋解釋,搭配視頻、圖片,全方位展示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歷史故事等。其次,應當加大對外宣翻譯的監督控制,制定相對嚴格的評定體系以及質量標準,避免出現錯誤翻譯或失真翻譯的情況,對于人才不足的問題,可采取與高校外國語專業進行合作的方式,吸納一部分高校學生來進行非遺外宣翻譯,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專業外宣翻譯人才不足的問題。再次,應強化對非遺的保護,各級政府要在條例要求下,大力支持非遺外宣,相關部門應當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非遺相關資料,強化檔案管理,尤其傳承人檔案管理,進一步以合作高校為基礎,為其提供一些文化遺產翻譯研究項目,由其完成相關研究工作,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最后,要突出文化自信,有機結合異化和歸化,外宣翻譯中,強調翻譯者必須要對非遺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自信,如此才能從非遺所蘊含的文化中尋找到精華,進而以國外文化為基礎,去進行翻譯,如此才能保證翻譯的內容能夠讓外國閱讀者理解并接受。當然對于一些資料的翻譯應當進行必要的重組潤色,此時最關鍵的就是要進行跨文化的意識轉化,由于漢語言文字的表述與英語文字表述不同,若從英語文字表述上來講,直接按照漢語文字排序英文會發現根本不通順,雖然可能不妨礙英語閱讀者的閱讀理解,但閱讀體驗肯定會很差,因此就必須要以英語國家的文化、意識、習慣等為基礎,進而潤色重組,準確再現英語語法特點,進而更有助于英語國家閱讀者對非遺翻譯譯文的理解與接受。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國家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保護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因此,需要我們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得到落實,推動我國文化建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芳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2021(2).

[2]葛莎莎,祁文慧.淺談譯者素養——以楊憲益譯作為例[J].瘋狂英語(理論版),2020(3).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大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