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的民族文化自信呈現與傳播路徑研究

2021-10-12 07:05周芫歐陽修俊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關鍵詞:傳播新媒體創新

周芫 歐陽修俊

摘要:動畫是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影視媒體焦點,是促進視覺人類學發展的載體。通過在廣西動畫中積極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廣西少數民族的自然景觀之美、民俗風情之美、傳統文化之美和融媒體技術之美。廣西動畫在主題呈現、表現形式和創新傳播上,高度體現出民族振興、文化傳承和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力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全媒體”理念指導下,構建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廣西動畫發展體系,從而形成媒體話語的強大合力,打造原創動畫的民族文化品牌,推進新媒體多元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廣西動畫;民族文化自信;傳播;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8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西教育學院課程思政專項項目“兒童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XJSZ012;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KY80002

動畫作為視覺人類學的前沿陣地,是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影視媒體焦點,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少年兒童本身的欣賞特點和理解能力出發,結合代表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動畫作品,為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創造巨大的審美價值,為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廣西動畫的主題呈現

隨著視覺人類學的出現和發展,廣西動畫的制作與傳播逐漸走向可視化、高端化、多元化和創新化。通過賦予獨特的少數民族影視敘述和影像風格,極大地提升廣西動畫的藝術和生存空間,產生視覺人類學動畫的新場域,推進視覺文化的后現代發展。廣西動畫作品在推廣中帶著的某種觀點、態度、情緒,以及風俗信仰等傳播于社會,能對少年兒童進行潛意識的思想指引,從而引導社會的輿論,表現文化的多樣性,凸顯少數民族的自信和實力。

廣西動畫著重以人物和故事為內核,運用高科技手段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碰撞,強調汲取民族文化養分,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呈現民族文化自信主題。例如,以民間人物為主的動畫《蛙神》,描述了一名壯族少年英雄壯壯,帶領壯族先民與象征自然力量的雷公、龍王作斗爭,努力開創廣西人民幸福生活的故事[1],全方位樹立蛙神的英雄主義形象,為弘揚廣西駱越文化增添現代融媒體案例。以情節故事為主的動畫《湘江1934·向死而生》,以悲壯的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了紅軍小戰士黃玉長生和壯族放牛娃韋二牛兩個少年在戰火硝煙中成長、完成先烈遺志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出革命先烈“向死而生”的精神。該動畫將廣西桂北的秀麗風光、民俗文化融入媒體制作中,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樹立了廣西紅色動畫的典范[2]。

時下出現了不少廣西動畫作品,其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藝術精湛、效果精彩,是民族文化自信濃縮的集中折射,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材。廣西動畫通過對傳統民族文化題材進行挖掘與轉化、對傳統民族文化藝術進行融入與創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運用,充分滿足少年兒童的審美期待和趣味,極大表現出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最終,推動廣西動畫產業結構全面優化,提高廣西動畫的核心競爭力。

二、廣西動畫的表現形式

廣西動畫實現了少年兒童與動畫媒介之間的深度交流,通過在人物形象、情節敘述和畫質聲音中提高少年兒童的審美感受力、鑒別力和創造力,最大化地提升少年兒童的動畫欣賞水平,深化廣西新媒體教育的協同育人功效,為民族文化自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實現動畫深入開展的靈魂,生動的人物角色演繹是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閃光點。少年兒童能通過欣賞人物的精心表演,很好地把握動畫的劇情脈絡,熟知作品內含的深刻意蘊。例如,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壯錦的故事》運用手繪動畫的形式突出特朗這一人物形象,動畫通過具體描述特朗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尋找阿媽編織的壯錦,再現黑風洞探險、太陽山奇遇、尋找海龍王和跨越彩虹橋的一系列冒險歷程,引導少年兒童進入奇幻的歷險世界。同時,將大哥、二哥的膽小怯懦和特朗的執著勇敢進行對比,造成強烈的藝術反差。通過樹立特朗的英勇壯族少年形象,促使少年兒童產生相應的心理暗示效應,獲得積極的自我期望傳遞,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

《百鳥衣》圍繞著神奇寶物“百鳥衣”展開,動畫刻意塑造兩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勾勒人物真實個性,土司依德十分虛榮,愛吹牛、臉皮厚,喜歡殘害動物,而壯族少年特洛熱情、聰明、勇敢、真誠,喜歡幫助小動物。動畫詳細展現特洛和白頭葉猴“小白頭”、仙鶴一起和依德斗智斗勇的經過,最后在七彩鳳凰和山神的幫助下,重造百鳥衣,讓依德受到懲罰,保護了萬翎山山林的和諧穩定。少年兒童在觀看動畫營造的壯族式人物造型和繪畫風格后,接受的不僅是廣西動畫的審美元素,還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思想。

廣西動畫呈現的民族文化自信源泉就在于如詩如畫的廣西山水、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純凈優良的生態環境,通過樹立壯族少年特洛這一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美好形象,從而將鮮明的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發揚光大,著力傳遞廣西濃厚的家園意識,顯示獨一無二的廣西人文生態魅力。

(二)情節敘述

情節敘述是推進動畫線性發展的關鍵,少年兒童通過欣賞以情節為主要構成元素的敘事藝術,結合英雄敘事理論和原型理論等主導思想,掌握動畫創作的發生、經過、高潮和結尾。例如,瑤族創世傳說《密洛陀》,動畫通過介紹密洛陀開天辟地、孕育人類的故事,展現瑤族“祝著節”的來歷。為營造緊張、刺激的氣氛和懸念,引發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密洛陀》采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法,通過老師公為小孩講述遠古的傳說,史詩般地再現密洛陀為改造天地,招來光明之神、山神、河神、報信神、戰神的經過。在定日月、治河山、造人類、斗老虎等情節敘述中,動畫情節曲折緊湊、險象環生、跌宕起伏,制造出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美學效果。動畫以老師公的敘述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加強敘述的節奏,形成緊致的張力,創造想象的空間,從而給少年兒童帶來巨大的藝術驚喜和思考,進一步擴大廣西動畫的敘述視閾,有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蓬勃發展。

(三)畫質聲音

畫質決定著動畫的品質高低,少年兒童更喜歡流暢逼真、高清立體的二維或三維動畫??梢越柚鷤鹘y繪畫中的線條、色彩及虛實、留白等方法,加入數字影像美學元素,提高動畫設計制作水平。例如,在廣西少數民族故事《達稼與達倫》的二維動畫渲染中,詳盡描述了壯族少女達稼在動物朋友的幫助下,巧妙應對后娘姆倫和妹妹達倫的欺負和刁難,經過幾番磨難后穿上阿媽留下的金繡鞋,與土司少年特瓦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3]。動畫通過連續切換具有民俗文化符號的畫面,生動展示壯族“三月三”的節日習俗、拋繡球舞獅活動、干欄式民居建筑等地域文化特色,讓動畫與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結合,傳神表達出廣西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少年兒童在完成“好看、好玩、好笑”的審美體驗后,能夠從小培養其民族文化情懷,樹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從而創造帶有新媒體語境下的廣西少數民族唯美畫面,實現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完美融合,讓少年兒童在讀圖時代獲得精神文明的視覺盛宴。

聲音影響著動畫的接受效果,聲音媒介可以豐富動畫的表達內容,少年兒童能夠通過欣賞動畫聲音獲得對動畫的深刻印象。例如,《達稼與達倫》中的人物聲音各具特點,后娘姆倫的聲音尖銳而急促,尤其是在使喚達稼做家務活的時候,后娘姆倫發出的連續三聲尖叫“達稼、達稼、達稼”,一副尖酸刻薄的架勢映入眼簾。與之相比較,壯族少女達稼喜歡唱山歌,善于以歌會友,以歌傳情,聲音顯得特別優美動聽。動畫刻意把鏡頭聚焦在“三月三”歌圩節擂臺賽上,達稼通過一展歌喉,用美妙的歌聲獲得土司少年特瓦的青睞。在動畫播放的最后,伴隨著具有柳州彩調意味的對唱“畫眉真巧遇云雀,雙雙飛落金竹坡,風吹竹林沙沙響,有緣千里踏歌來……”,為少年兒童譜寫出幸福美滿的大結局。顯然,《達稼與達倫》用音效展示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能夠起到把握節奏、烘托氣氛、增添情趣、表達情緒的媒介作用,充分表達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精神、自信精神和鼓舞精神。

三、廣西動畫的創新傳播

在全媒體時代,廣西動畫的傳播發展日漸成熟,能夠滿足少年兒童差異化的審美需求,力求探尋新媒體的傳播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蔽覀儜浞诸I會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構建具有“四力”的廣西動畫發展體系,彰顯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創新智慧。

(一)全息覆蓋的傳播力

全息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多種文化載體,即文字、聲音、圖片等方式,集合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AR/ VR技術、傳感技術等虛擬現實技術的有一種傳播手段,全息媒體通過營造高度仿真的虛擬情境,積極調動少年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感官,令人產生極度的消弭感、交互感、融合感和沉浸感,從而打破以往時空限制的沉悶局面,充分體現有機覆蓋的媒體傳播力。廣西動畫正是立足于主流媒體傳播平臺,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受眾制高點[4],通過迎合全息傳播領域的社交化、移動化、數字化和可視化趨勢,整合各種媒體資源,處理新興媒體技術,構建共享文化媒體,把原來遺失、分散、失修和瑣碎的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數字化收集、整理、保存和傳播,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化到少年兒童的思想意識之中,進而利用靈活的表象符號闡釋民族文化,開拓視覺人類學的影像傳播路徑,促進廣西動畫新業態、新模式、新媒體和新技術協同發展。

(二)全程關注的引導力

全程關注是指表現信息媒介的全過程導入和跟進特點,就少年兒童的信息化生存關注而言,其就是信息媒介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過程,輻射到衣食住行的生活場域,再現主導文化與多元情境的統一融合。隨著媒體格局、受眾對象、輿論生態、傳播技術的革新突變,廣西動畫作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輿論宣傳工具,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具有廣西特色、廣西風格、廣西氣派的動畫體系,旗幟鮮明地、潛移默化地將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自信精神融入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同時,廣西動畫可以為少年兒童帶來一系列的衍生文化鏈接,諸如藝術館、動漫游戲、紀念T恤、連環圖書、文具玩物等相關資源,這些具有“廣西動畫味”的IP創意設計可關注欣賞、可廣泛傳播、可運營實用。通過制造具有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的文化IP符號,實現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著重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圈[5],可以全面深化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拓展,極大發揮廣西動畫跨文化、跨平臺、跨媒介的引導力,從而形成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共同體,體現新媒體文化的正面宣傳和調控作用。

(三)全效提升的影響力

全效提升是指媒體傳播的效率與效果得到整體的提升,廣西動畫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超級計算、虛擬技術、CG特效技術等現代技術,以真切快捷的方式實現高效的傳播與即時的呈現,少年兒童不再滿足于院線的實地體驗,更多轉向網絡動畫的有機途徑,從而實現中國IP網絡劇的價值轉換,充分展示媒體傳播與接受之間的雙向性、開放性和時效性。廣西動畫通過增強視聽感官交互性,拉近少年兒童與民族文化的距離,許許多多廣西原創動畫作品從電影院線走入網絡媒體,受到少年兒童的喜愛和熱捧,例如,《海上絲路南珠寶寶》《白頭葉猴之嘉猴壯壯》《那世紀》《銅鼓傳奇》《喀斯特神奇之旅》《攀霞降魔記》《尋找太陽》《大戰人熊婆》《長發姑娘》《燈花兒》《石山石猴石娃子》等,這些有思想、有態度的本土動畫強烈表達出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依附感和歸屬感,展現了廣西動畫的移動傳播途徑,能夠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從而發揮廣西動畫的新媒體影響力。

(四)全員參與的公信力

全員參與是指信息載體具有自媒體特性,人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生產者。由政府和企業聯合投資制作的廣西動畫是社會公信力的集中反映,它代表少年兒童對新媒體的共同信任。一方面,少年兒童通過動畫獲得新媒體的權威度??v觀歷年來的廣西動畫作品,基本取材于經典黨史、重大事件和民間故事,動畫還原歷史的真人真事,給予藝術權威的歸位,超越媒體生產者與傳播者的界限,保證“人人即可發聲”的公眾可信度。另一方面,少年兒童通過動畫獲得新媒體的匡正度。實踐證明,經過改變媒體受眾的單一接受性,堅持講好廣西故事、樹立廣西形象、做好廣西動畫,能夠及時發現與匡正不良信息、虛假信息和反動信息,提高大眾的信息篩選能力、甄別能力和辨識能力。通過打造動畫傳播的新媒體矩陣,加速媒體輿論沿著“既快又好”的方向發展,從而致力于發出廣西好聲音,形成強大的廣西話語權,推動壯美廣西的數字文化發展。

四、結語

民族文化自信是廣西動畫走向成熟的象征,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廣西動畫通過以民族文化自信為導向,堅持樹立信仰、信念、信心,從而形成構建集民族觀、黨史觀、幸福觀、生態觀為一體的廣西動畫體系。通過廣西動畫弘揚民族力、親和力、感召力和創新力,讓民族文化自信精神更加入境、入情、入腦、入心,最終促進廣西動畫的軟實力發展,深化廣西動畫“走出去”的傳播價值。

廣西動畫強調開辟傳統與現代、兒童與成人、視聽與媒體的有機耦合路徑,力圖打破紙質媒介的局限,出現電影動畫、電視動畫、網絡動畫、數字動漫等新興媒介模式。從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打造原創動畫的民族文化品牌,突出廣西動畫的自然景觀之美、民俗風情之美、傳統文化之美和融媒體技術之美,積極發揮民族振興、文化傳承和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國產動畫的傳播增添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為新媒體的發展創造有效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怡鵬.紅水河流域壯族蛙神崇拜的美學闡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03):1-6.

[2] 李仕生.紅色題材動畫電影的廣西探索[J].當代廣西,2021(02):55.

[3] 張中旭.論壯族動畫電視劇《達稼與達倫》的改編[J].青年文學家,2019(27):158-159.

[4] 趙剛,宋艷,孫萌. 5G時代中國廣電新聞業態轉型發展對策研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12):33-35.

[5] 呂國偉.文創IP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無錫錫繡”為例[J].藝術科技,2018,31(09):45.

作者簡介:周芫(1983—),女,廣西南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兒童文學、新聞寫作、影視藝術。

歐陽修?。?987—),男,貴州天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

猜你喜歡
傳播新媒體創新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