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累加理論視域下校園安全輿情治理研究

2021-10-12 07:05牛童姜書婷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牛童 姜書婷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校園安全事件已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本文選取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作為校園安全輿情事件的代表,基于價值累加理論分析事件中出現的輿情治理困境,從公安部門、校方、媒體和民眾四種主體的視角出發,提出校園安全輿情治理的策略建議。公安部門要改善輿情回應方式,校方要重視培養教育團隊的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理能力,媒體要通過主動設置議程構建理性話語空間,受眾要提升法律意識并提高輿情研判能力。

關鍵詞:價值累加理論;校園安全輿情;輿情治理;輿情回應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182-03

一、引言

校園安全是指以師生身心需要為著眼點,從確保學??沙掷m發展的角度出發,保障學校師生的一切工作生活和學習生活免受任何危險和傷害,并使師生身心獲得健康、舒適、高效的一種狀態[1]。全國范圍內學校數量快速增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勢頭迅猛,隨之而來的是校園安全輿情事件的頻發,校園安全議題已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

新媒體的高速變革,正不斷重塑著網絡輿論格局,以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平臺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媒體成為網絡輿論的主戰場。網絡媒體和個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聚合為規模龐大的網絡群體,營造出巨大的網絡輿論壓力,催化和加劇校園安全問題。為確保網絡輿論場和社會的穩定,主流媒體、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結合社交媒體平臺輿情演化規律,改善輿論引導、輿情回應方式和輿情應對手段等方面的現有模式。

二、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回顧

2021年5月9日18時40左右,學校工作人員發現有學生墜樓,隨后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到電話后立即派出救護車在19時06分抵達現場,后經現場診斷,該同學已無生命體征。事件發生后,警方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進行封閉勘察,在校方人員的協助下,確認墜樓學生為小林同學。

在次日上午6時35分,小林同學的媽媽在微博上發布消息,表達自己意外喪子的悲痛,并尋求網友幫助。一時間各大社交平臺紛紛轉發,民間聲音迅速聚集成為一場輿論浪潮,“成都四十九中學生墜樓”在微博熱搜榜上持續了近9個小時。而在此時,由于校方官方回應的格式化和相關責任人員的失聲,網絡中處處充斥著強烈的悲情與對真相的渴求,謠言乘虛而入,跑到了真相的前面。

輿論發酵一天后,警方在微博平臺發布關于事件調查結果的通報,5月11日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區分局通報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調查情況:認定系高墜死亡,排除刑事案件,家屬對調查結論無異議。此則通告缺少事件的關鍵細節呈現和對現場監控錄像缺失的解釋,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同,網絡上仍有大量關于警方和校方隱瞞真相的謠言。

正當警方回應無法安撫民眾情緒時,新華社在5月13日凌晨發布“還原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的長篇報道,文章直面受眾最關注的幾個問題,詳細解釋了現場勘探的細節,包括踩踏痕跡、現場指紋、尸檢情況,還客觀還原了現場的監控錄像的內容。新華社的報道恰當地補充了官方通報中的缺失內容,有效地進行了輿論引導,防止謠言和質疑聲進一步擴散。至此,網絡中關于案件的討論逐漸消散。

三、基于價值累加理論的校園安全事件輿情治理困境分析

結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斯梅爾塞受到經濟學的啟發,認識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對最終結果都有不同的貢獻,都是必需的。任何一個階段的失敗都會導致生產過程的終止,因此,每一個階段都在最終產品上增加了價值。斯梅爾賽將這種價值累加的觀念引入,提出產生集體行為或社會運動必須依次出現的6個要素:結構的有利條件、結構性緊張、一般化信念的產生和擴散、突發因素、參與者行動的動員以及最后社會控制的實現。他的價值累加理論假定,只有當6個特定要素在特定情況下結合起來或相互作用時才能導致集體行為的產生[2]。

(一)結構的有利條件:網絡平臺的高自由度

“結構的有利條件”是指集體行為在特定條件下成為可能的背景性因素。社會系統為集體行動的發生提供某種障礙或機遇,阻礙或促進集體行為的發生。網絡平臺為受眾提供更多內容的選擇權和更自由的傳播自主權。在社交媒體上,作為受眾的個人自建用戶可以隨時發布內容消息,受眾間可以通過評論、私信等形式進行溝通互動,擁有共同愛好或是對某議題持相同意見的人可以組建社群進行深度交流。社交媒體憑借自身高用戶活躍度和高媒介影響力,助推輿情事件的發酵,使更多受眾獲知輿情事件,參與輿情討論。

高自由度的網絡空間具有兩面性,既能擴大民眾自由表達的渠道,也會放大某些負面內容,危害和諧穩定的網絡空間?,F階段,對于網絡輿論空間的治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諸多風險性問題存在。

(二)社會結構性緊張:民眾立場與校方立場的對立

“社會結構性緊張”是指社會成員看待社會結構性問題的認知不和諧心理所引發的抵觸心理。社會認同感與共同價值取向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和最為有利的力量。只有全體社會成員在共同價值取向上達到高度統一,他們才能自覺形成保持現有社會身份、維護社會穩定的內在動力[3]。

校園教育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對校園安全的保障。公眾對提升校園安全的需求日益提升,但近幾年頻發的校園安全事件給公眾帶來心理落差。公眾對教育部門的信任度隨之降低,對校園安全問題的容忍度下降,促使公眾在校園安全事件中成為與校方群體對立的一方。而諸如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這類涉及學生生命安全的事件,會極大地激發受眾負面情緒。

(三)一般化信念:受眾記憶疊加下的刻板成見

“一般化信念”是指集體所信奉的普遍觀念。受眾對校園安全事件存在固有偏見,一方面來自在現實校園環境中成長的經歷,對老師管教的先天性抵觸心理及令自己不悅的回憶;另一方面,在網絡“擬態環境”中,媒體為吸引受眾注意力,傾向于選擇帶有刺激性的內容議題進行報道,通過標簽化的新聞框架加深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理解。受眾在長期接觸媒體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內容后,會強化自身固有成見,助長內心對于校園安全事件的非理性情緒,造成對校園安全問題的焦慮心理。

受眾在看待某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時,長期的媒介接觸行為會引發受眾對于過往類似事件的回憶,形成印象化、固定化的先見性態度。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輿情發展初期,受眾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校園安全事件是校方和老師的責任,不利于受眾對當前某事件形成理性的思考模式。

(四)觸發性事件:相關部門信息公開內容的缺失

“觸發性事件”是指集體行為發生的導火索。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中,官方回應形式的失范是引發輿論一邊倒現象的導火索。警方在微博中發布的調查結果內容過于“格式化”,未能及時公布事件調查結果的關鍵信息,難以得到受眾群體的廣泛認可,從而引發受眾群體的非理性行為,多數受眾仍質疑警方調查結果,無視官方通告,偏信有關于“校方和警方隱瞞小林同學自殺原因”的謠言,將事件主要責任指向學校老師。

在輿情治理中,輿情“觸發性事件”往往表現為相關部門輿情回應內容未能符合受眾關注焦點或是媒體報道中與受眾態度和觀點所對立的內容。它們會加劇受眾質疑性的心理,強化受眾群體心中固有的一般化信念,在“沉默的螺旋”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受眾傾向于通過指責性或質疑性言論予以回應。

(五)參與者的動員:受眾非理性的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極化”這一概念是美國當代法哲學家、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群體極化的定義極其簡單: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彼⒁獾健霸诰W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里,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盵4]

在輿情事件發生初期,受調查進程的制約,真相無法立刻查明,網絡輿論場中會出現各種觀點的輿論,各方言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碰撞后,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下形成統一性的意見。群體極化現象有時會倒逼相關部門加強對事件的重視程度,加快事件結果的調查,但更多的時候會對官方和權威媒體的輿論引導產生消極影響,受眾非理性的意見表達、急于求證的心理會導致謠言的產生和擴散。

四、校園安全輿情事件的引導與處理

(一)相關部門方面:改善輿情回應方式

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中,引起網友不滿的關鍵點在于教育部門和校方的通告中對于事件調查結果的描述看似是給案件蓋棺定論了,但是冷冰冰的話術、缺失的關鍵細節、對網絡謠言的躲避,無法熄滅網友們的“怒火”。無法還原真相及其細節,謠言依然無法破解,呼吁真相的輿論熱度依然高漲不散。網友確實看到了真相的模樣,相關部門確實做出了行動上的努力,但是在地方部門難以通過話語性回應有效引導網絡輿論時,應該去思考如何將案件調查結果通過更易受眾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未來的校園安全輿情治理中,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基于事件網絡輿情的監測和研判,及時有效地發布權威信息,借鑒輿情回應成功案例的經驗,在避免無關痛癢的話語性回應行為基礎上,抓住受眾對事件的關注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同時,借助權威媒體和信源,做好信息公開工作,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信息發布的準確度和透明度。我們還需要構建平等的話語主題,鼓勵公眾理性參與公共事件的對話,態度誠懇地與公眾、媒體積極溝通,以爭取解決公共事件的良性輿論空間[5]。

(二)學校方面:重視培養教育團隊的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理能力

本研究發現,部分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并未對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理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缺少具備應對新聞媒體采訪經驗的人員,校方處理危機公關事件不成熟,輿情回應方式生硬。在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學校學生墜亡事件中,校方雖然在事發12小時內通過微博賬戶發布了事件回應通告,但僅僅通過“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離世深表痛心,已成立工作組,全面配合調查工作,并全力做好善后事宜”這種格式化語句來表態,顯然無法真正地安撫受害方家長的悲痛心情,無法得到民眾普遍的情感認同。隨著事件調查的展開,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網絡上散布著有關“學校老師長期對小林同學進行心理施壓”“學校故意隱瞞真相”等謠言,校方官方微博賬號或相關責任人并未采取任何有效行動,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言語回應,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謠言的擴散勢頭,同時對涉事學生班主任和學生家長施加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在謠言的刺激下,輿論場中指責校方失職,將命案責任歸于老師的言論迅速增加,這時校方已錯過最佳時機,再配合媒體進行發聲為時已晚。

因此,校方非常有必要針對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群體進行分層分類培訓。譬如,在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和教師培訓體系中加入新聞宣傳和輿情處置模塊,并將其常態化、專業化、系統化,通過理論、案例和實訓,努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媒介素養,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育一支“能把握準確導向、能遵循傳播規律、能運用媒體語言”的教育評論員隊伍[6]。

(三)媒體方面:主動設置議程,推動構建理性話語空間

在本次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后,由于通告內容存在缺少細節、言語格式等問題,網絡輿論場中仍存在一定數量的謠言和不滿案件調查結果的言論。新華社在5月13日凌晨發布“還原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的長篇報道,文章直面受眾最關注的幾個問題,詳細解釋了現場勘探的細節,包括踩踏痕跡、現場指紋、尸檢情況,還客觀還原了現場的監控錄像的內容。新華社的報道恰當地補充了官方通過中的缺失內容,有效地進行了輿論引導,防止謠言和質疑聲進一步擴散。

媒體包含對受眾的社會認知、價值、態度和行動的全面引導,通過議程設置改變人們的認知效果進而產生影響,但最重要的是,只有真實迅速且包含人文關懷的報道才能突破受眾的對抗性解碼。也就是說要在不同情況下,其回應和信息發布要符合不同受眾的閱讀偏好,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傳播和引導。主流媒體必須發揮輿論監督中的輿論引導作用,利用自身公信力破除謠言,還原真相。輿論監督必定要有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主流媒體所擁有的公信力是破除謠言,還原真相的最佳優勢[7]。

(四)網民方面:提升法律意識,增強輿情研判能力

在墜樓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后,民眾或許會存在疑惑,為什么有詳盡的證據卻不及時通報?其實,大部分網民對法律知識都不夠了解?!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門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有關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姓名、影像、住所、就讀學校以及其他可能識別出其身份的信息,但查找失蹤、被拐賣未成年人等情形除外。所以公安機關出于保護當事人隱私和高考生心理目的,在發布調查結果后,沒有選擇公開視頻監控和關鍵性細節信息。

隨著網民媒介素養的普遍提升,網民能夠做到對網絡謠言進行正確分析和判斷,但在校園安全事件的警方執法程序和相關法律條例的認知上存在空白,導致民眾不可避免地對警方產生誤解。公安部門與媒體一樣,在對事件相關信息進行傳播時,需要遵守職業準則,遵從話語框架。民眾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通過關注媒體報道或是其他途徑了解更多關于校園安全領域的知識,增強對同類輿情事件的研判能力。

五、結語

網絡輿情空間的日益開放使得輿情參與主體結構更加復雜、輿情事件種類愈加多樣、輿論表達形式更加多元,新的變化對校園安全網絡輿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安全事件輿情影響力不斷擴大,某議題會在短時間內成為萬千受眾所關注的焦點,而輿情動態也會受網絡輿論場中的眾聲喧嘩而異化或激變。價值累加理論為研究輿情事件中的群體性意見生成、歸因和演化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模型,幫助研究者在結合特定時期的社會環境、媒介生態和區域發展結構的基礎上,從受眾群體和事件發展狀態角度出發分析輿論運動的內生動力。改進校園安全輿情治理的現狀,不僅需要研究輿情治理的理念和具體機制,還要寄希望于參與輿情事件的不同主體進行有益的反思,通過自身輿情參與的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實現更好的輿情治理。

參考文獻:

[1] 段淑芬.健全中小學校園安全機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

[2] 史穎.教育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和引導機制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0.

[3] 劉勇.利益差異效能累加:群體沖突的觸發根源——以斯梅爾塞的“價值累加理論”為詮釋框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150-155.

[4] 郭光華.論網絡輿論主體的“群體極化”傾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06):110-113.

[5] 劉煥.公共事件中政府回應對公眾認知偏差的影響[J].情報雜志,2020,39(01):107-114.

[6] 洪衛林,劉瀟瀟.當下教育輿情的特點分析和對策建議[J].青年記者,2017(36):37-39.

[7] 夏日之陽. 49中:這就是真相的力量[EB/OL].夏日之陽考研,https://mp.weixin.qq.com/s/IdADR7h3dwFWEin-AqlH5A,2021-05-13.

作者簡介:牛童(1996—),男,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輿情分析與危機公關。

姜書婷(1996—),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輿情分析與危機公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