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指尖上的科學”煥發活力

2021-10-21 08:52唐小歡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32期
關鍵詞:創新設計體驗科學

唐小歡

摘要: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實驗又是探究的基礎和組成部分,如何讓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科學知識和結論,增加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動手動腦學科學”真正落到實處,本文從三個案例出發,分別從巧變程序、妙設對比和創新設計三條途徑,讓學生更多地在自己的指尖上體驗科學的樂趣,從而在科學學習中更好地體現趣味化、淺顯化和生活化。

關鍵詞: 體驗;科學;巧變程序;妙設對比;創新設計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過“手腦并用”的理論,那么在初中科學學習中如何讓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一些科學的知識和結論,而是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自己的指尖上體驗快樂的科學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通過巧變程序、妙設對比和創新設計三條途徑體驗指尖上的科學,從而使科學學習趣味化、淺顯化和生活化。

一、巧變程序,讓枯燥內容趣味化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的教學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在使用科學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分析和處理教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教學,要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和討論等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痹谄綍r的教學中,我嘗試著有選擇地改變一些教學的常規程序,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索,構建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技能、探尋科學規律。

如《質量的測量》(七上第四章《物質的特性》第2節內容)按照常規程序的教學,一般第一課時講解質量的定義、單位、測量工具后,介紹托盤天平的構造及演示操作過程,第二課時則安排學生進入實驗室,鞏固托盤天平的使用。這樣的設計,第一課時由于天平的結構出現了很多新名詞,天平的操作也較復雜,很多學生會覺得摸不著頭腦,學習內容也顯得較枯燥,聽課效果比較差,第二課時雖然能親身體驗托盤天平,但學生已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自我感覺已經學習過,進實驗室后就不再聽老師的提醒,隨意擺弄天平,實驗室里看似熱鬧,但效果卻不佳。在教學中我嘗試著重新調整了教學程序,把對托盤天平的觀察、認識和初步使用放在第一課時,讓學生通過一些探究活動自主探究,在本課時中,我設計安排了以下幾個探究環節:

活動1:我會取放:練習托盤天平的正確取放,互相檢查并評判正誤;

活動2:我會辨認:結合課本結構圖認識托盤天平的主要結構名稱,比一比誰說得又快又對;

活動3:我會調節:動手體驗,試試托盤天平哪些結構可以調節,領會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重點認識平衡螺母和游碼的作用和調節方法;

活動4:我會稱量:稱量小鐵塊的質量,比一比誰的操作最規范;

在學習過長度、體積、溫度測量的基礎上,對教學程序進行了巧妙的調整,我發現這樣的探究活動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需求,激發了學生旺盛的探究欲望,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當學生通過指尖與天平的親密接觸,明白了平衡螺母和游碼的妙用后,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高漲,“玩中學、學中悟”,學習科學不再那么枯燥,相反變得很有趣。

二、妙用對比,讓高深道理淺顯化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是以多樣統一的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探究活動,科學探究是創造性思維活動、實驗活動和邏輯推理交互作用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循環,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推動科學的發展?!笨茖W的內容包羅萬象,學習的難度也較大,學生普遍反映科學是一門很難學的綜合學科。

《探索堿和鹽的性質》是九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的內容,當酸和鹽共同存在時,加入堿溶液,一般酸堿中和反應先發生,然后堿和鹽生成沉淀,這個知識點是平時考試中常會出現的難點問題,學生屢做屢錯,總不能靈活地運用。在實驗課上,我巧妙地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我先安排學生完成如下實驗:

實驗1: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毫升氫氧化鈉溶液,滴加2-3滴氯化鐵溶液,仔細觀察現象;振蕩,再仔細觀察現象;

實驗2: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毫升飽和氫氧化鈣溶液,滴加2-3滴氯化鐵溶液,仔細觀察現象;振蕩,再仔細觀察現象;

完成實驗1、實驗2后,學生們都觀察到了預期的產生紅褐色沉淀的現象,這時我又特意添加了實驗3,并讓學生猜想可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實驗3: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毫升氯化鐵溶液,滴加2-3滴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仔細觀察現象;振蕩,再仔細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觀察-討論-再實驗-再觀察,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學生的學習熱情馬上被充分地激發,沉淀到底為什么又溶解了?我馬上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引導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氯化鐵溶液上,在學生已經知道碳酸鈉溶液是堿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分析氯化鐵溶液的酸堿性,并適時補充一個實驗:用pH試紙測試氯化鐵溶液的酸堿度。經過實驗和分析,學生豁然開朗,我又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用圖像表示出剛才的變化,經過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抽象出了在鹽酸和氯化鐵的混合物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變化現象的理想化模型。這個模型是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親眼目睹建立的,學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淺,在后來的練習和考試中,學生的正確率大大提高。借助指尖上的體驗,高深道理變得更加淺顯。

三、創新設計,讓學科知識生活化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回歸生活,讓學生透過現象,嘗試分析問題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科學的聯系。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更好地保持學習科學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茖W探究是每位學生都應參與的學習活動,必須人人動手操作、人人動腦思考,但一般學校限于實驗室和所需儀器的數量有限,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已遠不能滿足新課標下學生探究實驗的需要。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教師能進行創新設計,充分利用學生身邊易得的物品,設計出簡便易行的實驗或比賽,學以致用,也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快樂,讓科學知識走進生活。

學習七年級下冊《摩擦力》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比賽:每兩位學生為一組,兩人各伸出一個指頭,把學生直尺當做繩子,平架在兩人的手指上,看誰能把直尺拉向自己這方,誰就是勝者。這樣的課堂活動,器材簡單易得,操作簡單方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活動中,一些學生發現有些同學總是能贏,這時我又引導大家思考為何一些同學總能贏的道理,反應快的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馬上找到了原因:“手指的粗糙程度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此時教室里沸騰了,趁著大家正激動著,我馬上又趁熱打鐵,繼續追問:“你有辦法反敗為勝嗎?”經過積極思考和實驗,很多學生想到了在靠近自己手指一端的直尺上放上一個小物件(如橡皮等)增加壓力,戴上手套增加粗糙程度等方法。這節課的重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在此得到了驗證和極大程度的升華應用,這節課加上這手指尖的智慧,想必會讓學生終生難忘,發現科學在生活中也挺有用,科學就在身邊。

科學永無止境,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體驗指尖上的科學,相信只要我們勤于思考、不斷探索,一定能設計出更多、更有趣、更能觸動學生思維的實驗,讓這些實驗與我們的學生親密接觸,相信我們的科學課堂和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一定會煥發出它的青春活力。

猜你喜歡
創新設計體驗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家用水汽治療儀的設計與實現
案例教學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