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體驗”風靡互聯網

2021-10-26 20:52盛倩玉
南都周刊 2021年9期
關鍵詞:沉浸式體驗博主

盛倩玉

此前,博主@羊毛月的一段“沉浸式凡爾賽”的視頻,引發了百萬網友圍觀。

在北大未名湖畔,@羊毛月開始了自己的凡爾賽:“北大畢業證,我;學位證,碩士,我;畢業紀念品,給我的;印章,是我的名字;校友卡,我?!?/p>

極力壓低的聲音,靈活敲擊的手指、浮夸自信的表情……據說“沉浸式凡爾賽”和“普通凡爾賽”的重要區別在于:要調動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元素將自己想炫耀的東西呈現出來,讓觀眾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他所擁有的東西的魅力。

只是看完@羊毛月的沉浸式表演,也讓網友們困惑,搞這么小聲,是北大不讓人大聲說話么?

如今“沉浸式”有多火?記者看到,有博主僅僅是從9月1日開始分享“沉浸式下午茶”的視頻,短短一周時間便能獲得近兩萬粉絲。

拍沉浸式視頻,兩個月漲粉百萬

過去幾個月,只要你刷手機,就無法逃脫“沉浸式”三個字的毒害。博主網紅們一個個突然都坐到了鏡頭前,鬼鬼祟祟的說話,噼里啪啦的敲擊。

首先是火到不行的“沉浸式化妝”。如同某種神秘儀式,粉底、眼影、腮紅……拿起任何東西都要先用指甲在外殼上一通猛敲。

說話的聲音能多小就多小,拿東西的聲音要多大有多大。至于粉撲、美妝蛋這種實在是敲不出聲兒的,也要在臉上拼命拍出piapia脆響。

而緊隨其后的是“沉浸式護膚”。整活兒之前務必先來杯全是冰塊的飲料,關鍵不在喝,而是要用吸管攪出咔喇咔喇的巨響。

接著卸妝油、洗面奶、清潔面膜、黑頭鼻貼、貼片面膜、各種儀器一邊敲打一邊上臉,全套下來人都麻了,臉已失去知覺……

還有每個動作都是戲的“沉浸式開箱”。最好是從出門取快遞開始拍,快遞盒放在桌上的聲音,小刀劃開膠帶的聲音,撕掉內層包裝紙的聲音,拿出東西組裝部件的聲音,全都少不了噼里啪啦一通敲……

以及最新火起來的“沉浸式收納”。就算本來不亂的也要把東西全部堆在一起全部重搞??诩t腮紅每個都能碼上幾十盒,啪啪啪的魔性節奏跟打快板似的,讓網友感嘆,“有錢人的生活我不懂”“看得人都魔怔了”。

所謂的“沉浸式”,是讓人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之中,從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感到愉悅和滿足。

早年間,這一概念就常被應用于教學、娛樂、科技等領域。只是隨著短視頻創作者們的蜂擁而至,沉浸式如今已火速出圈、無處不在,讓大家都不能好好說話。

如今的沉浸式到底有多泛濫?在小紅書,以“沉浸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看到26w+條相關筆記,沉浸式追劇、沉浸式干飯、沉浸式上課、沉浸式賣房賣車……簡直萬物皆可沉浸。而在另一邊的抖音,沉浸式相關話題的播放量總和直接飆上百億量級,堪稱新型流量密碼,造網紅能力不俗。

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博主@美妝豆自7月15日發布第一條#沉浸式美妝#相關的視頻獲得廣泛關注,以后每條視頻都圍繞著沉浸式展開,不到兩個月便在抖音獲得了百萬粉絲與千萬級別的點贊。

沉浸式2.0:社死、偶遇、寫真集

事實上,如今這些大行其道的沉浸式視頻在形式上更接近ASMR。

ASMR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縮寫,譯為“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顱內高潮)”,是指通過刺激人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器官,使身體(通常是顱內、頭皮、背部)產生一種獨特的愉悅感。

早年間,這一概念就常被 應用于教學、娛樂、科技等領域。

只是隨著短視頻創作者們的蜂擁而至,沉浸式如今已火速出圈、無處不在, 讓大家都不能好好說話。

開始流行的時候,很多沉浸式護膚、沉浸式美妝視頻確實像ASMR一樣帶給人舒適、愉悅的體驗——沒有嘈雜的背景、博主專心的護膚化妝、聲音也不源于刻意的敲擊。

只是發展到后期,沉浸式視頻越來越迷,更多博人眼球的元素和情節開始出現,視頻內容爺如同一鍋亂燉。

博主網紅們的拍攝場景逐漸從室內“卷”到了籃球場、游樂園、公司甚至公交車上,不僅哪里人多往哪去,還得從洗頭洗臉敷面膜開始沉浸。

他/她們一邊在公眾場合(大聲)化妝,一邊經歷被路人嘲諷、被店主驅趕、喝水嗆到、化妝品被環衛工人當垃圾收走等奇葩情節。最終再以被帥哥搭訕,并和帥哥拍一套戀愛寫真收尾。情節的豐富程度,和看變裝、贅婿視頻一樣刺激。

毫無營養的視頻正像傳染病一樣在網絡平臺蔓延,收割一波又一波流量。其實沉浸式在短視頻界蔓延之前,它早已在生活中頻繁出現。比如早幾年火過一陣的VR眼鏡、VR體驗館,很多都打著“沉浸式體驗”的旗號。

何雨就用VR眼鏡玩過一款VR游戲,戴上眼鏡之后,隨著頭部的移動和旋轉,眼鏡中的畫面和情節也在不斷變化,不過回憶起當時的體驗,“沒什么沉浸感,更多是一種頭暈?!笔苤朴诩夹g,這些體驗有時并不沉浸,在許多VR體驗館,商家通過恐怖獵奇元素吸引而來的也多是兒童。

而近年來火熱的鬼屋、密室逃脫到劇本殺,倒是憑借“沉浸式體驗”真正吸引到不少人的關注與喜愛。放下手機,感受3-5小時的沉浸式體驗,暫別碎片化的虛擬社交環境,不失為一種令人愉悅的社交方式。

2014年風靡紐約的《SLEEP NO MORE》則是沉浸式戲劇的代表,觀眾戴上面具跟著演員來回跑,完全包裏在設定的戲劇壞境中,在演劇空間里主動地探索劇情,感受不同的時代與生活?,F如今,沉浸式戲劇也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青年人的關注,許多城市都有過類似表演。

令人快樂的“沉浸式”

而說起沉浸式,90后的張鵬就深有體會。小時候,電腦和網絡都不算發達,無所事事的暑假下午,碰到一本有趣的書,“看入迷了,根本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他覺得這應當算是一種“沉浸式體驗?!?/p>

不少人利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論(Flow)來解釋“沉浸式體驗”。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將心流(Flow)定義為:一種將個人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感到一種愉悅、興奮和充實,不僅會尤為專注,憂慮感消失,而且主觀的時間感也會改變——比如可以長時間的從事某項活動而根本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只是到了現在,張鵬覺得,這樣的專注的時間越來越少——看書、工作、和朋友吃飯甚至運動,都要時不時拿起手機,狠狠刷上一會,再重新進入工作或學習狀態。時間被切割成碎塊,他發現自己很難集中注意力。

2008年,尼古拉斯·卡爾(Nicolas Carr)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發表的一篇題為《谷歌正使我們變得愚蠢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oopid)的文章中,提及了網絡如何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我不再像過去那樣思考了,這種感受在閱讀時尤為強烈。沉浸在一本書或一篇長文中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敘述、轉折和觀點的碰撞都能持續吸引我的注意。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我的注意力往往在兩三頁的閱讀之后就開始漂移。我會變得煩躁,失去線索,我會想找點別的事做?!?/p>

卡爾認為,對特定問題進行沉思,實際上強化了我們大腦的神經元連接,反過來使得我們的大腦更有能力進行深入和集中的思考。但如果我們“只是在表面略過”,無法專注,我們的思考能力也更弱,思考內容也會變得更加膚淺。

如今很多人想必都會有同感。在持續而專心的閱讀,或其他任何沉思活動為我們打開的寧靜空間中,我們建立著自己的聯系,形成我們自己的思想。

只是當我們成為狂飆突進的信息社會和撲面而來的垃圾視頻的受害者后——思考的空間被手中永無停歇的蜂窩設備所占據,沒有人能駐足靜立。

網絡正在做的是蠶食我們保持專注和思考的能力?!俺两襟w驗”之所以被我們所需要,正因為它能重新喚醒一種“專注”帶來的愉悅。

只是沉浸式短視頻的泛濫,也讓人愈發煩躁。畢竟我們真正需要的沉浸式,是在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里,能不受打擾地專注于手頭的事情,度過一段充實而又愉快的時光。而不是對著化妝品敲擊,在公共場合惡搞的那些“偽沉浸”視頻。

而將我們的時間切割成碎片,并失去專注能力的,恰好就是這些東西。

參考資料:

《The Age of Distraction Reading,Writing,and Politics in a High-speed Networked Economy》Robert Hassan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Nicholas Carr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從“沉浸式”到“咆哮式”:造梗、追梗成為美妝達人的新流量密碼?》36氪的朋友們

編輯_王卓嬌

猜你喜歡
沉浸式體驗博主
如果孩子想當美妝博主
圖片故事
圖片故事
沉浸理論視角下的游記分享內容頁設計策略
虛擬現實技術在主題公園中的應用
指向具身學習的高中物理“沉浸式體驗”教學策略
新媒體時代虛擬現實中的詩與畫
藝術品被盜
虛擬現實電影的技術特征及發展前景
基于互動裝置藝術的自然交互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