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騎竹馬何處來

2021-10-30 02:23云海
讀者欣賞 2021年10期
關鍵詞:竹馬馬戲孩童

云海

百子圖(局部) 絹本設色 40×200cm 清 冷枚 故宮博物院藏

竹馬兒戲:最是天真爛漫時

騎竹馬,是中國古老的兒童游戲之一。孩童以一根竹竿代馬,騎在胯下,一手握住竿頭,竿尾曳于地,一手做揚鞭狀,來回奔跑嬉鬧?!逗鬂h書·郭伋傳》記載,東漢建武十一年(3 5 年),名臣郭伋應詔任并州牧,到任不久巡視部屬,“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文獻史料是對社會現象的記錄。郭伋出巡的“西河美稷”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能騎善射,這里的兒童羨慕成人騎馬,便以竹代馬奔跑嬉戲,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美稷孩童騎竹馬迎拜郭伋的故事被載入正史后,為竹馬的流行帶來了積極影響。加之東漢以來戰爭頻仍,男孩子騎馬當將軍的英雄夢有著現實基礎。東漢陶謙“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長大后屢建奇功,曾任安東將軍。北周李遠幼時“嘗與群兒為(竹馬)戰斗之戲,指麾部分,便有軍陣之法”,后為北周將領。

石門二十四景圖·松山竹馬 1910年 齊白石

竹馬之戲與軍陣之戲相結合,讓孩童在協同合作中與同伴結下了純真的友誼,留下“竹馬之友”“竹馬之朋”的佳話。西晉初年,原東吳大司馬諸葛靚與晉武帝司馬炎自幼就是騎竹馬的好伙伴,后諸葛靚因其父諸葛誕被晉太祖司馬昭所殺,所以誓不歸順晉朝,不接受晉武帝授予的官職。于是晉武帝設宴召見諸葛靚,希望他念及竹馬之誼,冰釋前嫌:“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雖是以幼時交情換取政治和解,但也足見“竹馬之好”所象征的友誼在時人觀念中是純真而深厚的。

晚唐詩人韋莊也曾在詩中多次回憶兒時與友人騎竹馬的經歷。如《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中的“記得初騎竹馬年,送師來往御溝邊”,回憶自己少時騎著竹馬送別友人的情景,深情厚誼躍然紙上。又如《涂次逢李氏兄弟感舊》:“御溝西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曉傍柳蔭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痹娙寺酚鰞簳r好弟兄,不由得追憶同友人的竹馬之樂。

古時,新郎騎著高頭大馬迎娶新娘是親迎之禮的重要內容,李白詩中描述的“郎騎竹馬來”,正是孩童對親迎之禮的模仿。李賀在《唐兒歌》中也曾寫道:“竹馬梢梢搖綠尾,銀鸞睒光踏半臂。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彬T竹馬的唐兒活潑可愛,引得東鄰一位嬌美的小姑娘想和他成親。此詩將竹馬游戲中所蘊藏的兩小無猜的美好情愫展現得淋漓盡致,令人遐思不已。

敦煌壁畫中的騎竹馬童子臨摹圖

竹馬詩文:逢迎賢達兒猶小

大概是因竹馬取材方便、簡單好玩,在山野平民中,兒童樂于此戲;朝廷中的皇室貴族,年少時無不樂騎竹馬。按照古人的說法,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玩不同的玩具。晉人張華《博物志》曾云:“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蔽鍤q的小孩子玩鳩車,七歲的小孩子玩竹馬。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土城竹馬,童兒樂也?!弊鳛樾褐畱虻闹耨R竟然入了天子的御言,自然引得文人墨客也紛紛把筆端伸向竹馬,加速了竹馬走入文壇的步伐,最終讓“竹馬詩”在唐代達到巔峰。

青花十六子大罐 明 首都博物館藏

李白除《長干行》中的“竹馬”寫得精彩外,《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一詩中,“竹馬數小兒,拜迎白鹿前。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之句,以兒童騎竹馬拜迎,生動地表達了對宇文太守政績的稱贊。

喜歡記錄民間風俗的白居易,是唐代寫竹馬最多的詩人?!顿洺莨咕分小靶磧和T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之句因描繪境界之美,被視為名句?!队^兒戲》中“一看竹馬戲,每憶童時”,將竹馬作為孩童時代的象征,并在詩中營造出電影蒙太奇般的畫面感,耐人尋味。

不惑之年的白居易仍在樂此不疲地寫竹馬,《送王卿使君赴任蘇州,因思花迎新使感舊游,寄題郡中木蘭西院一別》中的“不論竹馬盡成人,亦恐桑田半為?!?,完全把竹馬作為兒童的代稱。同年創作的《喜入新年自詠》依舊有竹馬“出鏡”,“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從大歷朝到會昌朝這段并不算漫長的年月里,當年騎竹馬的兒童竟沒有“幾人得見會昌春”,時局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唐代傳世的“竹馬詩”還有很多,其主旨概括起來大多是憶兒時、頌政績兩類。

方于魯制﹃九子墨﹄

及至兩宋、遼、金,“ 竹馬詩”已不可與唐代同日而語,最為知名的大概就是蘇軾在《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寄魯元翰》中寫下的“竹馬異時寧信老,土牛明日莫辭春”。

不過,在其他文藝形式中,竹馬仍是受歡迎的表現主題。宋代詞調中出現了《竹馬子》調,南曲里也有了《竹馬兒》曲。

元明時期,竹馬藝術化、戲劇化的進程加快。有人考證,元、明時期演劇,必須用竹馬上下場。元雜劇中,凡是涉及戰爭題材的,都離不開竹馬這一道具,像《追韓信》《承明殿霍光鬼諫》等劇,常常能見到“踏竹馬”“騎竹馬上”等舞臺提示。至清初,竹馬戲已成為獨立劇種活躍于舞臺,民間稱作“跑竹馬”“竹馬舞”的戲劇名目繁多,精彩紛呈。此時的竹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外面糊紙或布,分前后兩截系在舞者腰上,使其看起來似在騎馬。竹馬舞表現騎馬徐行或疾馳、跳躍的狀態,動作輕松活潑,場面熱烈奔放。

竹馬風俗:眾樂同樂民所樂

為政治增彩,被詩文賦韻,竹馬從單純的兒童游戲升華成文化符號,最終必將回歸民間,影響、帶動百姓形成新的社會風俗。

明代徽州的制墨名家方于魯曾制“九子墨”。墨上的圖案中就有孩童戲竹馬的場景。此竹馬除頭似真馬之外,馬身、馬尾僅以一根竹竿代替,竹竿曳地一端安有兩輪,形似小車。一男童騎著竹馬,高揚馬鞭,身后有小兒手舉荷葉以為帷蓋;前方有一小兒肩扛小旗,另有兩小兒手持鑼鼓。畫面充滿童趣。

百子團圓圖(局部)清 焦秉貞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宣城縣志》記載:“ 北鄉金寶圩雙陡門陳姓家譜稱,明中葉,陳氏先祖為免族人乘閑賭博以及鄰村旁族交歡滋事,年節興辦跑馬燈會,相沿至今數百年?!边@種跑馬燈會又稱“竹馬燈會”,戲中的騎竹馬者常裝扮成歷史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岳家軍”“ 楊家將”等,間有手持“令旗”的徒步士卒,并配有“ 持燈籠者和兩班鑼鼓,少則五六十人,多則近百人”。

道家也在普及“竹馬戲”的過程中大顯身手。據《南溪縣志》記載,在舊時的四川宜賓地區,道家以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天官賜福之日,城鄉皆以紙糊竹馬,并在竹馬中點上蠟燭,鳴金擊鼓,熱鬧非凡。

此外,竹馬與各地傳統藝術形式結合,又與中國傳統節日融合后,形成了眾多民間表演形式。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講到當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元夕舞隊中,已出現“ 男女竹馬”?!段骱先朔眲黉洝酚涊d:“ 慶賞元宵,每須有數火,或有千余人者。全場傀儡,陰山七騎,小兒竹馬,蠻牌獅豹,胡女番婆,踏蹺竹馬?!?/p>

近現代以來,陜北的“竹馬戲”以秧歌的形式表演,廣西柳州一帶的“竹馬戲”與“龍燈舞”“旱船舞”相結合,還有河南的“竹馬戲”,則與舞獅、高蹺、大鼓、旱船、龍燈、耍大頭和尚、撲蝴蝶和吹奏樂等,共同組成“賽社火”場景,一派歡樂祥和的氣象。

猜你喜歡
竹馬馬戲孩童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書救回絕境“竹馬”
Do Softly Pray
馬戲團來啦
兄弟間的秘密
嗯,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驚喜
NO.5竹馬
童年之歌
去看馬戲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