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實踐培養體系的探索

2021-11-10 20:03張高林
科學與生活 2021年4期
關鍵詞:培養體系醫學院校構建

張高林

摘要: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戰略目標與重點,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因素。從目前我國大學生科研工作的現狀出發,結合我院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際情況,探討下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構建;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實踐;培養體系;

引言

高等學校是培養和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學生是未來科技領域的主力軍。積極適應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者,是高校的一項緊迫任務。教育創新的關鍵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只有碩士、博士研究生才能系統地參與科研活動,本科生只能學習書本知識、簡單的實驗課和臨床實踐,嚴重阻礙了創新型人才的早期培養。

1.國內外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

本科生科研訓練國外起步較早,特別是美國。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簡稱MIT)負責本科教學的院長馬戈立特創設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簡稱UROP),資助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開創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先河。8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也開始系統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學也分別于1994、1997年成立專門辦公室,組織本科生科研訓練并提供服務,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訓練的方式上有獨特的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國內較早出現的具有一定系統性和規?;目蒲杏柧?。1996年清華大學實施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之后,浙江大學從1998年開始開展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近幾年,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幾所大學設立了專項學生科研基金,讓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科研能力得到訓練。但從總體上看,對于大學生科研訓練的作用和地位國內的大多數高校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還有很多尚未開展這項活動。因此,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對醫學教育進行改革,構建國際化的醫學生科研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的。

2.科研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

2.1傳統實踐教學方式

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比較落后。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臨床技能的培養。長期遵循基礎臨床實踐的“三步走”模式。附屬醫院、醫院實習和教學醫院的管理模式,實施系統的強度有差異,因此,缺乏一個統一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績效評估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等都有不同的方法、手段,有不同的標準,導致基本臨床技能訓練不嚴格、不規范。

2.2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醫療實踐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蘊藏著巨大的育人潛力。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和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健全的人格。我國醫學教育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環節和醫學實踐中也忽視了關愛精神的灌輸和整合。許多學生遭受醫療、醫療技術、醫患關系的困擾,不知道如何在醫療行為中進行人文關懷,甚至出現醫德淪喪等現象。

2.3學生科研能力不足,整體水平不高

由于課程的特殊性,地方醫學院校難以擺脫課程的沉重負擔。當學生的課業與科研創新、學術活動發生沖突時,他們自然會選擇以完成課業為主要任務。因此,參與科研創新和學術活動只能吸引少數學生。此外,地方醫學院校的大學生缺乏機會系統地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側重于專業的理論知識,所以學生自己開展科學研究,最終導致缺乏科研能力和意識,整體水平不高。

3.構建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實踐培養體系的探索策略

3.1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作為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教育活動來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育思想、人才觀、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思維類型,教師能否發揚教學民主,能否傳授有效知識,能否運用創造性思維能力,都關系到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提高自身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由重教師“小鎮”重學生的學習”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

3.2調整課程設置?,F行課程體系

重復很麻煩,課程結構過多地強調了專業教育,而知識又過于狹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薄弱。這些因素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合理,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醫學院校應根據醫學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知識,能力和素質,精簡和重組現有醫學課程,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基礎教育的系統化和實踐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和臨床課程。該課程應確立重復性,全面性,漸進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并提高與現代醫學模式的緊密結合程度。如有可能,可以增加創新教育課程,使學生了解知識生成的發展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3.3加強教學資源的支持

在培養醫學生科研能力的過程中,學校應不斷加強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的建設,為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最基本的硬件支持。學校大力加強本科科學研究的培養和指導,提供廣泛的研究機會,這也是培養醫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條件。例如,成立大學生科研協會,提供科研經費,提供科研指導,接受科研活動咨詢等。制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為學生提供廣泛、開放的參與科研工作的機會等。高校應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特點,在校園網上建立本科生科研訓練專用網站,使之成為學生了解科研能力培養過程的重要渠道。

3.4營造濃厚的科研創新氛圍

學??煞e極邀請知名教師、學者進行學術報告和學術研討會;定期舉辦學生科技文化節、科技活動月(周),展示、評價、交流大學生科研成果:引導學生形成學術科技社區活動,包括組織各類科研小組、學術沙龍研究會等。通過廣泛的學術報告和豐富多彩的科學和文化活動,學生們暴露于一百所學校的學術氛圍的思想,通過分析和比較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種學校、聽覺和見證變化的知識,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創新能力也發展。

3.5改進教學方法

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積極探索將“PBL”和“RISE”教學法引入教學活動中。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引入實驗教學,建立了顯微數字交互系統和大體解剖數字交互系統實驗室。網站包含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童等課程的教學圖片、課件等教材,構建了集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為一體的交互式網絡學習平臺。

3.6爭取拓展社會教育渠道

對大學生的教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社會相關單位采取“走出去、引進”的方式,通過合作,其他高校通過社區,鄉鎮醫院科研單位和企業聯合研討會邀請著名學校的老師交流建立學生科研創新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發展的科研合作項目和培訓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訪問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開放的心態充分利用和共享資源,擴大教育途徑。

4.結束語

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實驗室的建設,也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這種師生雙贏的局面為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線福華.醫學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醫學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1-2.

[2]吳他凡,李建華,薛磊.構建應用型醫學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56-57.

[3]王璐,張靜,張正祥.實用性人才培養的探討與實踐[J].西部醫學2011,23(8):1615-1616.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9

猜你喜歡
培養體系醫學院校構建
醫學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然邏輯、實踐探索及思考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實踐研究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能力培養體系建設探究
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及教育對策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構建游戲課堂加強體育快樂教學的探究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飛行技術專業全英語教學設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