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021-11-10 21:37崔秋瑩
科學與生活 2021年4期
關鍵詞:高師院校培養模式

崔秋瑩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實施,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高師音樂教育也進入到了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新課標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需要將培養實踐應用型的高師音樂人才作為核心目標,讓廣大畢業生能夠在就業當中贏得優勢,從而實現個人價值。本文針對高師院校音樂人才的培養現狀及問題進行淺析和探究,并指出目前我國高師院校培養音樂人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良對策。

關鍵詞:高師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

引言

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涌現了一批新的教材,加大了師資培訓力度,有些學校還特別設置了獨立課程。這些都非常有利于這一學科的發展。筆者對于現今人才培養模式下有自身的思考和建議,期望在此與同行們交流學習。

1高師院校音樂人才的培養現狀及問題探究

1.1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培養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對少數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單一的,無法滿足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特殊性的要求,也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文化傳播方式。這一問題集中表現在: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學校并沒有依據地方的實際情況正確定位少數民族音樂,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少數民族音樂的課程,或者設置的課程沒有特色;另一方面,現行的音樂教育體系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傾向,是根據培養西方音樂人才的需要進行設計與實施的,較少或者基本沒有涉及本民族聲樂的基本訓練。這與培養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的現實需要,滿足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民族性與特殊性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正如學者指出的,在現行的培養模式下,少數民族聲樂人才脫離本民族母體文化的趨勢日漸加劇,演唱方法和表演特色逐漸被洋化或漢化的現象日益普遍,本該五彩繽紛、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聲樂園地,在高校的校園里也難以幸免地被推向了學院派所謂“規范化”的發展之路。最后,在具體少數民族聲樂人才教學方式上,目前還是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教師講授指導,學生聽習訓練為主被動式教學方式為主,走向田野、走向民族音樂原生地的觀摩教學,將少數民族歷史、少數民族音樂歷史、音樂創造背景與聲樂表演藝術融合的綜合教學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問題為中心,師生角色互換互補的“翻轉”教學等多樣化教學形式的運用還顯得不夠。因此,僅靠這樣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自然不利于有針對性、凸顯特殊性的培養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不利于傳承與保護珍貴的少數民族音樂,更不利于將中國的少數民族聲樂表演推向世界,展現藝術的中國特質。

1.2部分課程設置不合理

培養高素質人才,有賴于科學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構建高師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應以提高課程體系的綜合素質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促進各類精品課程與專業課程結構的融合和課程體系的優化。目前,課程體系雖經過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音樂表演專業與師范教育理論課程的簡單融合。在課時的安排上難以平衡,這就會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專業知識上也基本上處于走馬觀花的層面,雖然看似包羅萬象,但對其人才的培養并沒有形成更大的協同效應。

1.3師資力量有待增強

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著師資力量不強的問題,這也是影響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我國部分藝術學校缺乏高水平的民族聲樂教師,而且許多教師缺乏民族聲樂表演的經驗,這就導致其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時不能在民族聲樂表演方面給予學生比較專業的指導,因此教學效果無法獲得有效保證。另外,民族聲樂表演教師沒有充足的機會與外界的一些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以及相關研究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并且教師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情況不能進行及時的關注,這就限制了民族聲樂教師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影響了民族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民族聲樂教師存在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這就導致其教學手段和方法比較傳統,不能在課堂上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影響了民族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有一些民族聲樂教師畢業之后就直接參加工作,缺乏民族聲樂教學的工作經驗,并且無法找到有效的途徑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因此民族聲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2高師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

高師院校要想在音樂人才的培養當中提高針對性,體現出院校的辦學特色和精準的教育定位就必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考慮到高師音樂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需要,進而提出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高素質的音樂人才隊伍。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性,高師音樂教育必須明確以下幾項人才培養目標:第一,培養實踐型人才目標。高師音樂人才是未來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他們除了要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以外,還必須擁有極高的實踐應用能力,能夠將自身所學應用到實踐當中。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在人才培養當中需要將實踐應用型人才教育作為核心思想,保證培養方案的設置凸顯出實踐性的特征。第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完善學生職業能力。高師音樂教育應該將職業規劃和職業能力的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觀念和市場觀念,讓廣大學生能夠自覺完善個人的綜合素養,為個人的順利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2.2完善音樂教學資源設施

從長遠角度出發,完備的音樂教學資源設施和教具是改善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區別中小學學校,尋找改善音樂教育設施和教學設備的途徑。鋼琴教室、舞蹈室、多媒體音樂教室是高校重要的基礎設施。學校需要配置各項齊全的教學設備,加強管理,請專業人員定期維護,使其始終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2.3增強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是影響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學校必須對其予以充分的重視。首先,學校應當積極邀請一些高水平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擔任民族聲樂教師,他們擁有豐富的民族聲樂表演經驗,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時可以給予學生比較專業的指導,尤其在民族聲樂表演方面更是如此。其次,學校應當給民族聲樂教師創造機會,使其能夠與一些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以及相關研究人員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情況,并且還能拓寬教師在民族聲樂方面的視野,從而提升民族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再次,民族聲樂教師應當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觀念,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來豐富民族聲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民族聲樂教學水平。最后,針對那些缺乏民族聲樂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學校應當采取措施對其進行必要的培訓,并且鼓勵教師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師資力量,從而促進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音樂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其具備扎實的演唱基本功,而且還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能夠使聽眾清晰得知“訴說”的內容與情感。因此,想要提升聲樂專業學生的演唱水平,就需要教師從上述兩個大方面為著手點,加強基本功訓練,如氣息、發聲技巧、咬字吐字、共鳴腔體間的配合等,并引導學生注重演唱過程中“情”與“聲”的融合,從而使其能夠更完美地將音樂作品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劉煉,鄭藝.藝術院?!耙粑枞诤闲汀比瞬排囵B模式的構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137-142.

[2]鄧曉彬.關于四川師范大學舞蹈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結構的問題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省濟南市?250109

猜你喜歡
高師院校培養模式
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師院校禁毒防艾課程中的應用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見習中反思的現狀與對策
高師院校非師外語專業實習實踐基地創建研究
結合學科定位談高師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探析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師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分析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