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類文本翻譯策略探析

2021-11-10 15:13李茹柳
文學天地 2021年6期
關鍵詞:浮生六記連接詞文學類

摘要: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文化輸出對于我國越來越重要,我國經典的文學作品也成為了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而文學作品對語言藝術性的極高要求對譯者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作為翻譯專業的學生,通過實踐來對文學類文本的特點以及翻譯策略進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浮生六記》的譯本為例,對文學類文本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進行了簡要的探究分析。

關鍵詞:譯作賞析;文學類文本

一、背景介紹

1.1 作品簡介

《浮生六記》是中國清代文人沈復創作的自傳式散文,全書總共有六卷,現余四卷,作者年輕時稟承父業,以經商為生,后離家別居。書中記敘了一對平凡夫婦生活中的坎坷遭遇和作者在各地的見聞。文辭樸素,感情真摯,在眾多文學愛好者中影響廣泛,為人重視,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研究對象。該作品通篇采用文言文,翻譯難度較大。

1.2 譯者簡介

該部作品最出名的譯本出自林語堂之手,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早年曾留學海外,回國后在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任教,經典譯著有《東坡詩文選》等,他的譯文通俗易懂,他認為用語深奧反而會失去讀者。

二、《浮生六記》中運用到的翻譯策略

2.1 詩句的翻譯

例1.

原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譯文: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分析:這是譯作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詩詞,是對于初秋時節的環境描寫。中文里的詩句由于其短小精悍、蘊意豐富的特點,致使其翻譯難度大大增加。首先,從形式上看,譯文的上下兩句詞數相同,對仗十分工整,滿足了中文里詩句對仗整齊的特點;其次,從內容上看,上下兩句的每個詞的詞性都是相互照應的;最后,在選詞上,原句中的“侵”并非是常見的“入侵”之意,而是將自然現象擬人化的一種手段,譯者將其譯為了“touch”,而非“attack”。譯者充分考慮到了詩句的原作者在選詞上的用意,并做到了將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情感在譯文中準確地表達出來。

例2.

原文:蘇東坡有言:“事如春夢了無痕?!?/p>

譯文:Su Tungpo said, “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es without a trace.”

分析:這句譯文對原文中的“春夢”做了直譯“a spring dream”,將“了無痕”譯成了“which vanishes without a trace”,譯文中對于動詞的使用使得整個詩句更加生動形象,也讓讀者有了畫面感,很好地表現出了作者的心緒,準確傳神。

2.2 四字結構的翻譯

原文:時方七月,綠樹陰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

譯文:This was in the seventh moon when the trees cast a green shade over the place. The summer breeze blew over the water of the pond, and cicadas filled the air with their singing the whole day.

分析:原句是頗具中國特色的四字結構,中文和英文的語言特點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其中一個就是英文是形合語言,語法結構嚴謹,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往往依賴于連接詞;而中文則是意合語言,連接詞并非是句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譯者的譯文中充分考慮到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為句子補充了主語并且添加了連接詞“and”,以此來體現句子之間的并列關系,使得譯文銜接流暢自然,可讀性更強。

2.3 中國特色詞語的翻譯

例1.

原文:我生于乾隆統治時期,癸未年(17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當時正值太平盛世,且生在士人學者之家......

譯文: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

分析:“乾隆統治時期”、“癸未年”等都屬于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因為這些詞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格外留意,這就要求譯者關注對這類詞翻譯策略的選擇。如由于文中已經提到了作者出生的年份,因此譯者在譯文中選擇將表意重復的“癸未年”直接刪去,這樣處理可以讓讀者一目了然,避免了強行翻譯而可能給讀者造成的困擾,值得借鑒。

例2.

原文: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燭之夕。

譯文: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分析:這里譯者對于原文中時間的處理方式與上一個例子相同,將中文中的天干地支紀年法轉換成了目標讀者可以看懂的1780年,這種處理不僅保證了原文的忠實度,而且非常巧妙。值得關注的是,譯者將“花燭之夕”譯成了“our wedding”,遵循了奈達所提出的的功能對等理論,雖不是字字對應,但是譯文做到了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三、結語

本文以《浮生六記》為例,分析了文學類文本翻譯過程中可用的翻譯策略,如:要敢于對原文進行增減,在漢譯英時增加主語或連接詞,讓句子邏輯結構更加清晰,對于表意重復的詞語也要大膽刪去;對于詩詞的翻譯不僅要注重形式對仗工整,更要注意對情緒和意念的把握等等;針對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要多多積累,可以參考學習著名翻譯家的處理方式。譯者要首先要對文學類文本進行精讀,理解深刻透徹,仔細揣摩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風格,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關注到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聯系相關的翻譯理論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提升個人的雙語轉換能力,才能提升文學類文本翻譯的質量。

作者簡介:

李茹柳(1999-),女,漢族,吉林榆樹人,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專業本科生在讀,郵編116044

猜你喜歡
浮生六記連接詞文學類
連動結構“VP1來VP2”的復句化及新興小句連接詞“來”的形成
浮生六記
賓語從句的語序
讀練結合,讀寫交織,讀悟貫通
年度圖書
吸引閱卷老師的“連接詞”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實處境
《浮生六記》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意會”和“言傳”
新課改后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